摘要
大概念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大概念的內(nèi)隱及抽象等特性,大概念的提取并非易事。為此,結合物理教學實踐,提出從理論書籍閱讀、課程標準解讀、小概念聚合、專家型思維形成、物理方法遷移等五條路徑加以提取,并結合具體物理教學案例條分縷析。
關鍵詞
初中物理? 大概念? 概念聚合? 專家型思維? 物理方法遷移
引用格式
王雄.初中物理大概念提取的路徑探討[J].教學與管理,2022(31):58-60.
對于什么是大概念,專家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多元概述,大多研究者都沿用英國學者溫·哈倫對科學大概念的定義:“是指可以適用于一定范圍內(nèi)物體和現(xiàn)象的概念。”[1]權廣仁結合科學大概念及物理學科特點,對物理大概念做了定義:“物理大概念是研究同一類物理問題與物理現(xiàn)象本質(zhì)特征的概括,是一定認知結構、物理觀念、物理方法、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及價值觀所建構的知識體系。”[2]對于大概念的作用與功能,美國學者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指出,大概念發(fā)揮著“概念魔術貼”的作用。由此可見,對于大概念的本質(zhì)、價值、意義,已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同,大概念對于教學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了。
然而,知道重要性并不代表廣大教師就真正理解并能在實踐中運用大概念。目前教師們面臨的最核心問題是:有哪些路徑可以清晰提取大概念?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大概念的價值就如“鏡中花”“水中月”。
因為大概念內(nèi)涵的高度抽象性與統(tǒng)攝性,提取它并非易事,需要按照一定的路徑才能進行?;诖?,我們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從理論書籍閱讀、課程標準解讀、小概念聚合、專家型思維形成、物理方法遷移等五條提取大概念的路徑。
一、通過理論書籍閱讀提取大概念
在美國學者懷恩著,彭利平譯的《科學上的五種學說》這本書中,懷恩通過問題與大概念的方式提出了有關科學的五個大概念:原子模型(物理);元素周期律(化學);進化論(生物);板塊構造學說(地理);大爆炸理論(天文學)。
在大家熟知的溫·哈倫的《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這本書中,哈倫提出了14個科學大概念,其中有四個大概念與物理教學有關:不接觸的物體之間也可以產(chǎn)生作用;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宇宙能量守恒;所有物質(zhì)都由微粒構成。
通過這些與大概念有關的理論書籍閱讀,我們可以直接提取這些大概念。在提取過程中,我們對大概念也有了以下的認知:一是統(tǒng)一性。科學大概念來自對物質(zhì)世界的終極追問,物理大概念是科學大概念的一部分。同時,物理大概念注重自然科學中的統(tǒng)一概念和原理,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性。二是抽象性。大概念是通過逐漸剝掉事實的外殼,從而反映事物更為隱蔽、更為本質(zhì)的東西,是從具體到高度抽象概括的過程,具有較高的抽象性。三是遷移性。因為大概念反饋了事物最本質(zhì)的特征,可以聯(lián)結不同事物,有很強的遷移性。大概念可以在相似性較高的兩事物之間進行“具體→具體”的低通路遷移,也可以在相似性較弱的事物之間進行“具體→抽象→具體”的高通路遷移,體現(xiàn)了良好的遷移性。這些大概念的性質(zhì)感受于大概念的直接提取之中,又反過來為大概念提取提供一些判斷證據(jù)。
二、通過課程標準解讀提取大概念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體現(xiàn)不同階段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課程標準為基準,可以全面深刻地提取學科“大概念”。例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物理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科學社會責任”為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其中將物理觀念分為“物質(zhì)觀念”“運動與相互作用觀念”以及“能量觀念”。物理觀念的這種界定方式,類似于國際科學教育中的大概念。基于此,我們可以從物理觀念中直接提取最重要的幾個大概念:物質(zhì)、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
三、通過概念不斷聚合提取大概念
顧名思義,概念是通過對事物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種存在于人腦中的觀念。大概念屬于概念,必然符合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同時“大”有基礎、核心的含義,又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因此,需要我們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在概念學習過程中聚合大概念。
1.自左到右的概念聚合
因為大概念表現(xiàn)的多樣性,國內(nèi)有專家認為“大觀念”即為“大概念”。并有專家結合物理觀念形成要求,尋求物理觀念(大概念)的形成實踐路徑。例如,浙江師范大學蔡鐵權教授及其團隊通過研究,結合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及物理觀念的特殊性,建構了物理觀念(大概念)養(yǎng)成的一般架構[3](如圖1)。
這一架構中的”物理觀念“即物理大概念。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以此為基本參考,進行設計與操作。
2.自下而上的概念進階
在學習過程中,大概念聚合常常與學習進階理論結合在一起,通過進階理論組織概念進階,促進大概念的建構,其進階模型主要有三種(如圖2)。
(1)梯子模型。類似于爬梯子,即聚焦于某一知識點或知識結構,步步向上,通過單線式的進階路徑,爬到終點才能完成大概念的建構。
(2)拼圖模型。如拼圖游戲一樣,即聚焦于多個小概念關聯(lián)在一起構建大概念,強調(diào)概念之間的橫向拓展,但思維卻是進階的。例如在“光運動”大概念聚合中,我們先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特點,知道光在同一種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之后了解平面鏡現(xiàn)象,知道光的反射定律特點;再結合生活透鏡情境,探究光的折射本質(zhì)。只有在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識都清晰后,我們才會對光的運動有整體的、全面的認識,才能科學地解釋生活中復雜的光現(xiàn)象。
(3)螺旋模型。如練習馬拉松,從短程、半馬到全馬,即聚焦于同一內(nèi)容,在相同的維度逐漸增大其深度和復雜程度,使學生的思維在學習中不斷螺旋上升。例如關于能量大概念的聚合,小學時,主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直接感知認識一些具體的能量,如風能、電能、光能等,初步知道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初中時,同樣是能量大概念,學生對能量的形式有了更多樣性認識,進一步知道了核能、原子能、內(nèi)能等,并在此基礎上對能量的轉化認識從定性走向部分定量,繼而知道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高中時,對于能量大概念能通過定量分析理解能量轉化的關鍵,認知不同形式能量的本質(zhì)。
需要說明的是,不管是哪一種模型,大概念提取主要有兩個功能。第一,畫像的功能。因為大概念的聚合作用,有利于低位的、碎片的知識不斷整合,從而實現(xiàn)從“知識點”走向“知識結構”這個“種樹育林”的過程,更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核心,將教學引向深入。第二,導航的功能。在以大概念為核心的知識進階中,從顯性來看,是知識的結構化形成;從隱性來看,這些結構化、關聯(lián)性的知識體系之中蘊含著物理方法與物理精神的串聯(lián)。他們一起發(fā)揮著指南針作用,從而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四、通過專家型思維形成提取大概念
大概念提取的關鍵之一是要形成專家型思維。所謂專家型思維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們能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大概念,體現(xiàn)出高度的歸納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將抽象的大概念應用于具體的事物之中,體現(xiàn)出良好的演繹能力。在這個具體——抽象的過程中,需要老師既全局總攬,又要關注關鍵細節(jié),從而能自由地行走在抽象和具體之間,體現(xiàn)了靈活的思維切換力。對比分析,廣大一線教師擁有豐富的具體經(jīng)驗,對教學的關鍵細節(jié)也能如數(shù)家珍,但所缺乏的是對關鍵細節(jié)之后的不斷追逐、追問、追究,具體表現(xiàn)為有的教師平時交流時滔滔不絕,但真正提煉時卻噤若寒蟬,其原因是缺乏對大概念的揭示、思考、整合,這也是普通教師與專家型教師的最大區(qū)別。一般老師的思維更多是自下而上的歸納思維;專家思維更多的是在把握自上而下的演繹思維后,結合一些關鍵細節(jié),在歸納與演繹思維兩者之間自由與靈活轉換。在這個過程中,素養(yǎng)得到提升,大概念也會水到渠成。
五、通過物理方法遷移提取大概念
大概念學習不僅僅是對大概念本身的學習,更是對大概念形成過程中思維、證據(jù)、方法的學習。正如溫·哈倫等人所說,“如果教學法并不與大概念的需求銜接,只是建議教學內(nèi)容應該關注大概念是沒有用的”[4]。大概念不是教師簡單的告知,而應在新舊認知交替中、在師生對話中、在共同探究過程中實現(xiàn)。
在物理教學中,我們常會遇到“黑箱”問題。“黑箱”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是指其內(nèi)部結構尚不能夠或不便于直接觀察,而只能從外部去認識的現(xiàn)實系統(tǒng)?!昂谙浞ā笔茄芯课锢韱栴}的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運用“黑箱法”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鞏固其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但一些學生對“黑箱”問題感到困惑,甚至產(chǎn)生畏難情緒,這就需要從大概念的角度進行理解。
例如,在教學電磁繼電器的知識時,因其內(nèi)部無法直接看到,教材引入了各種各樣的電磁繼電器的實物圖,之后根據(jù)電磁鐵、串并聯(lián)電路等已有物理知識,一步步推出內(nèi)部電路的連接方式,這個過程本質(zhì)是一個“黑箱”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指出,雖然我們不能直接看到電磁繼電器的內(nèi)部,但卻能根據(jù)外部的現(xiàn)象推測內(nèi)部結構,是因為相信: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更具體地說,確信事物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可以逆向推理結構。
所謂“自然界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結構決定功能”是觀念,也是思想方法,當然屬于大概念的范疇。有了這樣的大概念,我們就可以進行廣泛的遷移。例如:在原子的結構學習中,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實驗發(fā)現(xiàn)多數(shù)α粒子穿過金屬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有少數(shù)α粒子發(fā)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zhì)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運動,就像行星繞太陽運動那樣。原子結構的現(xiàn)代模型就這樣問世了。教師指出:原子的內(nèi)部看不見,盧瑟福之所以如此篤定,也是因為“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物質(zhì)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過來可以推測結構”等相同大概念的支持。當然有了這種大概念的認知,我們還可以遷移到力學、光學、電學、聲學黑箱甚至超學科的“黑箱”問題。
總之,物理大概念處于學科的中心,它有利于構建知識網(wǎng)絡結構,有助于學習者形成專家型整體思維,有利于知識遷移拓展普適性。同時,大概念內(nèi)隱于素養(yǎng)、課標、教材、學習過程中,需要我們智慧地提取與確定。結合教學實踐,從理論書籍閱讀、課程標準解讀、小概念聚合、專家型思維形成、物理方法遷移等五條路徑提取大概念,可以為廣大物理教師提供參考,初步解決初中物理大概念的提取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大概念的多元價值已得到滲透與體現(xiàn)。需要說明的是,初中物理大概念的研究是一個博大的課題,其提取路徑必然會有多元,還需要我們在實踐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4] 溫·哈倫.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M].韋鈺,譯.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16,39.
[2] 關亞琴.中學物理大概念研究進展述評[J].物理教師,2021,42(11):2-6+12.
[3] 蔡鐵權,鄭瑤.物理觀念的內(nèi)涵、層次和架構——關于物理觀念教育的思考[J].物理教學,2019,41(06):2-5+70.
*該文為2021年浙江省教研重點課題“雙向·雙核·雙維:指向深度教學的初中科學單元設計研究”(Z2021022)、2021年度浙江省教師教育規(guī)劃專項課題“單元視域下初中科學教材‘四序對比研究”(ZX202115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