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霞
摘要:略讀課文是“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是連接學生課內外閱讀的橋梁。略讀課文教學的“精讀點”要關注閱讀提示,觀照單元內容,依據(jù)學習起點。略讀課文教學應該“教略學豐”——教師的教做“減法”,學生的學做“加法”。教學中,減去非必要的教學內容,削減復雜的教學過程,減少教師的主導作用;加一些閱讀方法的運用,加一些讀寫結合的訓練,加一些拓展閱讀的素材。
關鍵詞:小學語文;略讀課文;閱讀教學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建構了“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并加大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區(qū)分度。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互補充,共同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發(fā)揮作用。不過,略讀課文教學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它與精讀課文教學是什么關系?其教學實施的有效路徑是什么?
一、略讀課文教學相關概念辨析
略讀是相對于精讀而言的一種閱讀方法,講求一定的閱讀速度,意在粗知文章內容,從整體上迅速把握要旨。
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是從課文類型的角度劃分的。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jīng)驗,應用這些經(jīng)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老師的詳細指導??梢?,精讀課文是學生感悟人文內涵、學習閱讀方法、了解文章寫法等一系列學習活動的載體。而略讀課文則是學生運用精讀課文所習得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極佳載體。
如此一來,略讀課文教學的性質便呼之欲出了。它是一種課程形態(tài),教學目標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略讀方法,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半獨立地閱讀課文,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結合“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略讀”是連接學生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橋梁,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在精讀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初步習得閱讀方法,在略讀課文的學習中練習、鞏固這些方法,逐步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從而脫離教師的幫助自己進行課外閱讀。因此,略讀課文是學生的“練兵場”,而略讀課文教學則是傳授“兵法”。
略讀課文的內容很豐富,有詩歌,有小說,有散文,這樣的安排也開闊了教師的選材視野,為如何配合課文選擇合適的拓展閱讀材料給出了隱性提示,那就是:只要是需要的、有價值的內容——不局限于文學作品——均可為我所用;同時,也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閱讀的行為不只發(fā)生在課堂中,生活處處皆學問,人生時時可閱讀。因此,略讀課文教學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二、略讀課文教學要聚焦“精讀點”
略讀課文教學側重語感的培養(yǎng)和閱讀方法的遷移,但并不排斥精讀的方法,只是“精讀點”不宜多,教學的方法不宜復雜。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選擇“精讀點”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關注閱讀提示
小學語文教材中,略讀課文在文章開頭都附有閱讀提示,既提示閱讀方向與要求,又提示閱讀方法;既提供學生自主閱讀參考,又提供教師教學參考。教師在教學中關注閱讀提示,可更好地把握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更好地選擇教學內容。以四年級下冊略讀課文《蘆花鞋》為例,閱讀提示中有這樣的要求:“默讀課文,為每個部分列出小標題,再和同學交流印象最深的內容。”這句話提示了閱讀方法——用列小標題的方式來把握文章的大意;還提示了閱讀要求——與同學交流印象深刻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教學。五年級下冊《金字塔》一文的閱讀提示這樣寫道:“默讀下面兩篇短文,說說你對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兩篇短文用了不同的方式寫金字塔,你更喜歡哪一種?說說你的理由。”在這個閱讀提示中,“默讀”“比較閱讀”是閱讀方法,說出自己默讀、比較后得出的結論和理由則是閱讀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據(jù)此選擇“精讀點”。
(二)觀照單元內容
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一大特點。教材每個單元設有導語,導語中明確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單元中的課文落實語文要素,貫穿方法的學習與運用,語文園地安排“交流平臺”欄目,進一步強化語文要素,梳理總結提煉學習方法;部分單元的習作還引導學生實踐運用本單元的學習方法。單元各部分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配合。略讀課文是單元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選擇“精讀點”時,理應以整體的眼光觀照單元內容。仍以《蘆花鞋》一課為例。課文所在單元的導語是:“深深淺淺的腳印,寫滿成長的故事?!笨梢姳締卧娜宋闹黝}為“成長”。了解了這一點,青銅的成長便是教師選擇的“精讀點”。此外,本單元的習作話題是“我學會了”,要求寫清楚事情發(fā)生過程中的體驗和心情的變化。因此, 在教學《蘆花鞋》一課時,教師要注重點撥作者在這幾方面表達的方式和特色,為學生的習作打好基礎。
(三)依據(jù)學習起點
教師在選擇“精讀點”的時候還要關注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例如,《女媧補天》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提示中提出“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把女媧從各地揀來五種顏色石頭的過程說具體、說生動”,這一要求針對的是創(chuàng)造性復述。學習本課之前,學生通過以往的訓練已基本掌握“復述”的能力,但“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在以往的教學中并未作出要求。筆者針對這一學情做了如下設計:
板塊1:聚焦課文中“尋石”的片段,學習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的方法。
板塊2:出示范例,自讀自悟,了解“尋石”片段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及其好處。
板塊3:借助“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和“講述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的方法自主練說。
板塊4:交流匯報,評選班級“故事大王”。
為了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能力,筆者先重點梳理“女媧從各地揀來五種顏色的石頭”這個情節(jié),幫助學生習得合理想象、講述“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的方法,再引導學生用上這樣的方法練說。這個過程既是對概括、復述方法的實踐運用,又有所拓展和延伸,真正將創(chuàng)造性復述這一學習難點的針對性突破落到實處。
三、略讀課文教學需做好“加減法”
理解了略讀課文教學的特點,明白了如何選擇“精讀點”后,如何開展略讀課文教學?小學語文研究專家汪潮老師認為:略讀課文教學應該“教略學豐”,即減略教師的教,增加學生的學。也就是說,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做“減法”,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做“加法”。筆者在備課、執(zhí)教過程中采用“加減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師的教做“減法”
1.減去非必要的教學內容
略讀課文的教學任務一般要在1課時內完成,這樣的要求決定了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能面面俱到。但一篇略讀課文少則幾百字,多則上千字,可教學的點很多,應該如何取舍?首先,字詞教學做“減法”。略讀課文中的字詞可隨文學習,鼓勵學生在自讀過程中聯(lián)系語境進行理解,不應作為教學的重點。其次,朗讀教學做“減法”。既然略讀課文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半獨立閱讀的訓練,那么,這一學習的過程一定是學生的自主體驗,可摒棄集體化的朗讀。最后,課文分析做“減法”。對于課文的內容情節(jié),無須逐詞逐段具體分析,精選一兩處值得玩味的地方組織學生精讀品味即可。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只需提綱挈領,不必纖屑不遺。
2.削減復雜的教學過程
精讀課文的教學以線性設計為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是小步慢走,學生是緊緊跟隨,甚至是攙扶著、捆綁著前進。而略讀課文教學時,教師是半扶半放,只在關鍵處引領,鼓勵學生實踐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獨立閱讀能力。因此,略讀課文教學過程要做“減法”,教程簡約,指導簡要,不做精雕細刻的設計,以“粗知大意” “自讀自悟”“交流討論”“重點賞讀”“拓展運用”等大板塊、大框架推進教學(具體流程見圖1)。
3.減少教師的主導作用
精讀課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而略讀課文教學中,應減少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退居幕后,將舞臺留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交流分享。教師只需適時進行點撥,點在學生“憤悱”之處,撥在學生理解偏移之時,力求幫助學生在文本、作者和自我之間完成閱讀的自我建構。
(二)學生的學做“加法”
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的“教”需做“減法”,而學生的“學”恰恰要做“加法”:
1.加一些閱讀方法的運用
略讀講求速度,在略讀課文教學中,常用的閱讀方法有默讀、瀏覽、跳讀、猜讀等。多種閱讀方法的運用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遷移運用精讀課文中習得的多種閱讀方法,逐步形成個性化的閱讀能力。 因此,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實踐多種閱讀方法。
思辨性閱讀是一種高層次的閱讀方法,是理性的、反思性的閱讀,目的在于獲取知識或者解決問題。在學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就文章的矛盾之處或者某一表現(xiàn)方法進行探究,力求在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評價鑒賞能力。
《扁鵲治病》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后,筆者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學片段如下:
師故事的結局是蔡桓侯死了,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你同意嗎?同意的舉手。(有學生舉手,有學生不舉手,還有部分學生猶豫不決。)
師看來大家也說不清道不明,那就再去默讀這個故事,看看究竟是誰的責任,把你的想法用關鍵詞寫下來。
生我同意。因為扁鵲已經(jīng)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蔡桓侯了,是他自己不聽勸告,所以是他自作自受。
生我不同意。文章寫到了蔡桓侯的病是一步步嚴重的,作為醫(yī)生,扁鵲應該在他拒絕治病的時候把不醫(yī)治的后果告訴他,說不定他就肯治了,也就不會死了。
生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蔡桓侯是國王,他說的話誰敢反抗?他不肯治,哪個人敢勉強他?所以還是怪他自己。
生我覺得他們兩個都有責任。作為醫(yī)生的扁鵲應該發(fā)揮他的作用,救死扶傷,不能病人不愿治就算了。而蔡桓侯不聽別人勸告,不相信他人,也是咎由自取。
……
師看來,蔡桓侯的死與自身有著密切關系。如果他能聽從扁鵲的建議,小心求證,又怎么會落得如此下場?而扁鵲呢?雖然醫(yī)術高明,但在勸告的技巧方面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如果他能注意方式方法,把病情說清楚,蔡桓侯也不至于一次次拒絕治療,最終落得命喪黃泉的下場??磥?,細節(jié)處理不好,易成大禍??!
《扁鵲治病》的故事出自《韓非子·喻老》。很多學生在讀完文章后,都簡單地理解為:韓非子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蔡桓侯不聽勸告,造成了喪命的后果。殊不知,韓非子發(fā)現(xiàn)能讀懂老子的智慧的人不多,于是就在《喻老》一文中用25則故事來解釋老子的話?!侗怡o治病》的故事正是對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一句的注解,想講述的是“解決難事要從容易時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小處開始”的道理。以上的教學片段中,筆者帶領學生通過思辨的方式深入閱讀文本,不再止步于故事內容,從而了解了故事的真正用意。
此外,還可以加一些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有關內容不斷比較、對照和鑒別,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促進其思維水平的提升。
特級教師虞大明在執(zhí)教《在柏林》一課時,安排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為什么這篇小說能成為經(jīng)典呢?大家是第一次欣賞這樣的小說,所以老師想幫助你們。通過比較來研究,你們一定會有收獲。(播放反戰(zhàn)歌曲Tell Me Why,帶領學生閱讀詩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它們的主題一樣,《在柏林》獨特在哪兒,經(jīng)典在哪兒?
(學生獨立研究2分鐘,小組分析3分鐘。)
生第一自然段有很多問題,這是埋下了伏筆,后面兩段揭示了答案。
生我們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第2、第3自然段通過事例來反映,不是直接講二戰(zhàn),是側面描寫。
師他們說這是側面控訴,還有哪些組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舉手示意一下。詩中有戰(zhàn)艦、大炮、導彈,這些元素在《在柏林》一文里面有嗎?(學生回答“沒有”)這又是獨特之處。還有嗎?
生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肯定不算什么很重大的事,我們覺得這是以小見大。
師通過車廂里的一件小事來揭露戰(zhàn)爭的罪惡,以小見大,這也是這篇小說的經(jīng)典之處。
……
《在柏林》一文的經(jīng)典、獨到之處是教學的難點,虞老師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提供主題相近的歌曲和詩歌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獲得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
2.加一些讀寫結合的訓練
閱讀可以為寫作服務,閱讀能更好地促進寫作?;诼宰x課文文質兼美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文本中一個指向理解核心的“點”出發(fā),挖掘文章的語言、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特色,遷移寫作方法,增加練筆活動。
《在柏林》一課的閱讀提示為:小說的結局出乎意料,你怎樣理解“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練筆活動:
我們看到的是照片,對車廂里的人來說,這一切卻是真真切切地發(fā)生在身邊,都是血淋淋的事實。此時,他們沉默,他們不說話,他們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會想到自己嗎?會想到別人嗎?會想到過去嗎?會想到將來嗎? 請選擇一個角色,試著寫一寫他們的心理活動。
以上片段通過補充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設了符合文本內容的情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說中不同人物的心理的理解。此時,學生將自我與小說中的人物融為一體,完成了對文本的兩次建構。
教師在略讀課文教學中,還可以依據(jù)文本內容、文體類型、學段要求等進行寫作訓練。中年段教學時,對于句式結構有特點的文段,可以采用“仿寫形式+仿寫內容”的教學方式;教學簡單的說明文和議論文時,可引導學生在領悟文本的寫法特點后,嘗試仿寫。
3.加一些拓展閱讀的素材
溫儒敏教授將語文教學效率低、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歸結為學生讀書太少。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統(tǒng)編教材提倡“海量閱讀”“連滾帶爬”地讀,提倡“1+X”的拓展閱讀,而略讀課文的教學承擔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任務。
(1)加入多篇
略讀課文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實踐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教師可以不拘泥于略讀課文本身,做一些拓展閱讀。教學《刷子李》后,教師可以從馮驥才的《俗世奇人》中選幾個短篇,如《蘇七塊》《酒婆》《泥人張》《藍眼》,將學生分組,每人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篇自主閱讀,然后交流文本主要內容和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一來,組內每人閱讀的文章各不相同,交流時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在傾聽別人的回答中,小組成員也會對另外幾篇故事產(chǎn)生閱讀興趣。此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再去讀其他幾個故事,這樣便由一篇課文引出了多篇文本的閱讀。在實踐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升,閱讀廣度也有所增加。
(2)加入整本
很多略讀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一篇文本的閱讀拓展到整本書的閱讀。例如,《海的女兒》是《安徒生童話》中的名篇,故事的結尾部分被選為四年級下冊略讀課文。課文的閱讀提示寫道: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完整地讀讀這篇童話。閱讀提示鼓勵學生去讀整本的《海的女兒》,將學生拉向課外,豐富了他們的閱讀視野和閱讀實踐。筆者在教學時,補充出示了故事的開場部分,學生在自讀后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在交流、互相補充中感受到安徒生優(yōu)雅、高貴、藝術的語言特色,體會到《海的女兒》的美不只在人物,還在語言。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略讀課文的選文蘊含著編者的良苦用心。教師如能在“教”時多做“減法”,在引導學生“學”時多做“加法”,運用整體思維,系統(tǒng)地看待略讀課文在“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中的橋梁作用,定會更好地發(fā)掘其教學價值,發(fā)揮其有效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溫儒敏語文講習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2] 汪潮.試論略讀課文教學的特點[J].語文教學通訊,2012(36).
[3] 虞大明.讓學生“善讀”“廣讀”與“好讀”——略讀課文教學的理性思考之二[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2(10).
[4] 吳錚錚.走進略讀課文,探索簡約之美[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1/2).
[5] 林碧青.為略讀教學“正位”——小學略讀課文教學策略的理性探尋[J].生活教育,2014(3).
[6] 許潔.淺談小學語文略讀課文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