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紅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要建立校內(nèi)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行走的道德與法治課”以“行走+思政”為引領,使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訪名人,學榜樣精神;尋文化,守一方文明;探巨變,燃奮進熱情;查問題,明責任擔當。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政課;社會大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建立校內(nèi)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也就是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將知識運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基于此,我們創(chuàng)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打造“行走的道德與法治課”,組織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通過實地走訪、社會調(diào)查、職業(yè)體驗、研學探究等方式,讓思政知識真正“活”起來,也在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給予其思想引領。不過,“行走的道德與法治課”不是簡單的參觀考察,而是“行走+思政”,是在思政課程觀的框架內(nèi)推動的實踐教學。教師可以圍繞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相關知識設計與開展相應的“行走”活動,在真實的“行走”活動案例中實施生動的教學??傊?,我們強調(diào),要在“行走”中聯(lián)結教材知識與社會生活,實現(xiàn)二者的有效貫通。當然,無論是“行走”基地和資源的選擇、“行走”活動的設計,還是問題的探究、教師的引導等,各方面都要體現(xiàn)思政特色,滲透思政元素,凸顯思政力量,讓“行走”獨具意義,生發(fā)價值。
一、訪名人:學榜樣精神
小學生常會將歌星、影星等作為自己的榜樣或追求的對象,但因為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往往會作出盲目的行為。為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以家鄉(xiāng)的名人為尋訪對象,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收集資料、訪問等形式走近家鄉(xiāng)的名人,尋找身邊的道德楷模,近距離地感受和領會優(yōu)秀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例如,我們帶領學生走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作出卓越貢獻的老戰(zhàn)士、老黨員,學習全國擁軍模范、參加抗戰(zhàn)慶典閱兵的支前模范李蘭英的優(yōu)秀事跡,收集為國家建設作出突出成就的優(yōu)秀企業(yè)家、勞動模范、先進典型、人大代表等優(yōu)秀人物的資料,讓他們通過與這些榜樣的“零距離”接觸,了解歷史故事,聆聽生命贊歌,從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精神的洗禮與情感的熏陶。
在“尋訪紅色足跡感恩幸福生活”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走進蔣垛蘇維埃紀念館,拜訪了百歲老紅軍吳九成。聆聽紅色故事,追隨黨成長的紅色足跡,學生心潮澎湃,情到深處,不由得和吳九成老人一起唱起了《東方紅》?;顒咏Y束后,一位學生在活動記錄表上鄭重地寫下了“牢記歷史,好好學習,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的文字。在榜樣精神的影響下,學生汲取了更多優(yōu)秀的力量,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二、尋文化:守一方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此,我們帶領學生尋訪身邊的傳統(tǒng)文化,為“行走的道德與法治課”增添更多的活力,也賦予傳統(tǒng)文化充滿時代氣息的教育內(nèi)涵。
泰州是一座歷史名城,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極具地方文化特色,也是少先隊活動的極好資源和題材。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尋訪家鄉(xiāng)文化的社會實踐研究,與中國人民海軍誕生紀念館、紅色蘇維埃政權誕生地——蔣垛鎮(zhèn)牽手,讓學生走在歷史長廊,汲取歷史滋養(yǎng);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梅蘭芳公園,深入了解國粹文化,探訪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感受會船節(jié)文化,以及作為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過渡區(qū)、吳越文化和楚漢文化連接點的獨特民俗風情和深厚文化底蘊……在悠久的歷史文化的感染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生活的希望,明白了這些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遺產(chǎn),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自心底生發(fā)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從而更自覺、更主動地去了解家鄉(xiāng)、關注家鄉(xiāng)、守護家鄉(xiāng)。
在“相約溱湖擁抱暖春”紅領巾尋訪活動中,學生徜徉于溱潼老街,游覽院士故居、茶樹王、民俗館等著名景點。豐厚的古韻讓學生深受濡染,大開眼界?;顒咏Y束后,他們用海報宣傳、視頻倡議等實際行動為溱湖“打廣告”,更以游記、繪畫等方式記錄游覽心得,還有的嘗試動手剪溱湖刻紙,讓這一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煥發(fā)出青春的光彩。
三、探巨變:燃奮進熱情
崛起的高樓大廈、寬闊平坦的大道、綠意盎然的公園,無不見證著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為了讓學生感受“變化”背后的故事,感受一路走來的不易,我們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等,探尋時光的痕跡,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歷程;通過與長輩對話,以及對比觀察體現(xiàn)不同時代的場景、物品的照片,尋找變化的“蛛絲馬跡”,深刻感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由此產(chǎn)生奮進的熱情。“行走”過程中一系列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科技”,讓學生更加明白,巨變來自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付出,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應該繼承和弘揚先進精神,發(fā)揚時代特色,將個人夢想融入家國夢想。
“品中華文化頌家鄉(xiāng)巨變”活動,讓學生認識了走馬回廊式徽派建筑、了解了姜堰的歷史文化,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生態(tài)巨變。活動結束后,學生自己策劃、組織了一場“探尋時光的腳印”的展覽,在一張張照片、一件件老物什、一篇篇感悟中,學生情緒激昂,熱情講述過去的故事,暢想家鄉(xiāng)的明天,吸引了眾多居民前來欣賞,收獲了一致好評。
四、查問題:明責任擔當
在為文明與底蘊、繁榮與進步欣喜、自豪的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社會上依然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比如環(huán)境的污染、交通的堵塞等。如何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精神,自覺、主動地關注、發(fā)現(xiàn)類似問題,并思考有效的對策,是“行走道德與法治課”的旨歸。我們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街道、商場等,找尋不合理、不合規(guī)、不和諧的人和事,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作出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和部署,以此提高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是家鄉(xiāng)的一員,有責任、有義務為家鄉(xiāng)的美好發(fā)展貢獻力量,樹立責任與擔當意識。
如“我是城市小主人”活動中,學生根據(jù)日常觀察,發(fā)現(xiàn)了“中小學生上下學造成交通擁堵”這一緊迫問題。為此,他們展開調(diào)查,通過測量擁堵路段的距離、測算擁堵的時間,以及記錄每分鐘經(jīng)過的車輛和車速,找到了造成堵塞的原因:(1)部分街道比較狹窄;(2)綠燈時間過短,影響車輛通行;(3)部分不自覺的家長將車子停在路邊,加劇了交通堵塞。而后,學生撰寫調(diào)查報告,并向交通部門提出建議,有效緩解了這一問題。
“行走的道德與法治課”推進了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引領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行走”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在探究中升華,讓“行走”有靈魂,讓學習有溫度。當然,我們的實踐探索還不夠成熟,還應在實踐資源的選擇利用、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等諸多方面繼續(xù)改進,以不斷提升“行走”的質(zhì)量。我們相信,“行走的道德與法治課”之路,將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奮斗,2020(17).
[2] 錢玲.聚焦尋訪精髓引領華麗“蛻變”——淺談輔導員如何在“紅領巾尋訪”活動中體現(xiàn)育人價值[J].少先隊研究,2020(1).
[3] 蔣丹.善用本土化資源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