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雙減”政策要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一政策是素質教育的落地之舉。然而,應試教育理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以德育人的發(fā)展本質。當下,對教育現(xiàn)狀進行糾偏需充分發(fā)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同時加強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形成家校合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家校合作;“雙減”政策;素質教育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育回歸育人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本文將立足于教育的育人本質,分析家校合作現(xiàn)狀,探討家校合作的路徑,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教育始于家庭、延于學校
(一) 育人之伊始——家庭
由于人在幼兒時期是最容易受影響的,這個階段的幼兒心無雜念、精神專一,父母應該趁其“心未濫而先諭教” ,為幼兒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近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早期家庭教育中家長養(yǎng)育嬰幼兒的行為方式會影響個體一生的發(fā)展。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研究發(fā)現(xiàn),嬰幼兒對撫育者的依戀在人的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與非安全型依戀的嬰幼兒相比,建立安全型依戀的嬰幼兒更能從撫育者那里獲得溫暖、信任感和安全感,從而具有更強的社會技能、更良好的同伴關系等。因此,撫育者應盡可能地與嬰幼兒建立安全型依戀。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不良的親子互動、任意的約束方式(時而放任、時而專制)、父母關系不和、不當監(jiān)管等行為,都有可能對孩子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分析孩子的反社會行為發(fā)現(xiàn):六歲以前是孩子行為習慣和性格養(yǎng)成的關鍵期,孩子如果在六歲前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今后更容易形成反社會人格,這種反社會人格一旦形成則需要花費大量的教育成本,并且極有可能收效甚微。由此可見,家庭教育至關重要,應重點關注。
(二)育人的主陣地——學校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是否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將影響教師的教育方式。英國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教育應關注人全面而個性地發(fā)展,而不單是知識的獲得。在信息化時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夠具備自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應成為教育的目的。另外,學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正當需求,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強人文關懷。美國當代教育學家內(nèi)爾·諾丁斯曾論述了學校中的“關懷危機”,他指出,如果學校關注學生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可能我們現(xiàn)在苦心追逐的那些認知目標便會自然而然地達成。
“雙減”政策中強調,應進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責任,密切家校之間的溝通,創(chuàng)新協(xié)同方式,推進協(xié)同育人共同體建設。這充分說明了家校是緊密相連的教育主體,任何一方都無法避免另一方的影響。家校合作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雙方的共同目標,將兩股力量凝聚在一起,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充分協(xié)調,以促進孩子優(yōu)秀人格的建立、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進而提高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質量。
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家校合作中家長大多側重關注學生的學科成績,要求學校教育將學生的分數(shù)放在首位。一方面,家庭教育本應該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事實上,有些家長不僅不配合學校,還“倒逼”學校,向學校要“分數(shù)”,成為應試教育的強化者。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習,他們的全面發(fā)展、休閑娛樂、正常交往等都被嚴重影響,更甚者連穿衣、吃飯等日常行為都無法親力親為,唯一任務就是讀書、考試。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人格的萎縮、道德品性的缺失也就在所難免了。另一方面,學校和家庭由于立場不同、觀念的差別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存在著矛盾。教師由于面臨教育教學和家庭生活的雙重壓力,家長面臨高壓生活與育兒壓力,家校之間缺乏溝通,常因相互不理解而導致家校關系處于緊張狀態(tài),導致學校正常教育秩序紊亂,教師公信力受損,家校責任界限模糊,進而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讓家校合作回歸育人本質的對策
“育人”才是家校合作的初衷。家校通力合作,培養(yǎng)德行兼?zhèn)?、具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適應并能促進時代發(fā)展的人才是家校合作的最終目的。
(一)提高認識,充分關愛孩子
“未來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識分子,而是大量受過教育的人——會感覺、會行動也會思考的人?!弊鳛楹⒆映砷L中的關鍵人物,家長和教師應將孩子作為關愛的對象,為其成人做出努力。要教育孩子成人,就不應該只是強調分數(shù),不要試圖將他們倒進打好的模具里,也不要期望他們?nèi)ネ瓿杉议L的愿望和夢想。家長和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孩子自身的需要和特點,引導孩子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成就孩子自己的夢想。古代的藝術品之所以為世人所追捧,是因為它們具有獨特的魅力,古代的藝術品展現(xiàn)著古代工匠的獨特風格,而現(xiàn)代工藝品大多按照精確的尺寸設計、制造,少了一些韻味……同樣,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加強溝通,協(xié)調步調
溝通是家校雙方達成共識,建立良好信任關系的重要途徑。建立和完善家校溝通機制,保障家校溝通的順暢,有助于家校分歧的盡早凸顯,便于及時妥善處理,防止矛盾升級。學??梢灾鲃硬扇”匾男展_,讓家長了解學校的管理措施、教育方法和教學進度等。比如,可以開放校長信箱、校長熱線等,隨時聽取家長的建議和反饋,讓家長隨時咨詢和參與學校相關事務,減少分歧;可以經(jīng)常開辦“家長開放日”,與家長進行面對面交談,以便及時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針對有些家長的教育理念缺乏、教育方法不當、能力不足等問題,學校還可以開展線上、線下的培訓,縮小家校中育兒理念的差異,達成育人觀念的共識。另外,教師也應加強自身素養(yǎng),強化溝通的藝術,在日常工作中及時主動地與家長聯(lián)系,為家庭教育獻計獻策,營造和諧的家校合作氛圍。
(三)明晰職責,落實行動
學校需強化自身的職責。比如,建立安全監(jiān)督機制,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營造輕松愉悅的校園氛圍和民主班級氛圍,充分利用集體優(yōu)勢,強化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孩子能在學校得到優(yōu)質的培養(yǎng)。教師應內(nèi)化育人本質,加強對孩子的關懷,充分尊重、熱愛、理解孩子,引導孩子勇于表達、發(fā)揮特長、展現(xiàn)才華,實現(xiàn)自身價值,滿足孩子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真正促進孩子全面而個性地發(fā)展。
家長需忠己之事,加強陪伴質量。家長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積極引導孩子參與家中的大小事務,讓孩子擁有自主權和選擇權,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為孩子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鼓勵孩子運動并與孩子一同運動,增強孩子的體質,增進親子關系;引導孩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激發(fā)孩子的勞動意識,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多掌握生活技巧;利用節(jié)假日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拓寬孩子的眼界,開闊孩子胸襟等。家長通過多樣的生活體驗增加孩子人生的厚度,讓孩子更有底氣去追求理想,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總之,家校合作在于雙方在不同領域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形成和諧的家校氛圍,落實育人理念,從而助力孩子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 張秋凌,鄒泓,王英春.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犯罪行為、心理適應的關系(綜述)[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7):483-485.
[2] 李玫瑾.李玫瑾:幫助孩子尋找他的價值[J].家教世界·V家長,2019(9):1.
[作者簡介]王琴琴(1986—? ? ),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小學語文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