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宇
【摘? 要】為提升高中語文的教學效果,本文對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思辨與表達能力培養(yǎng)展開研究。概述了思辨與表達能力的內(nèi)涵,以及培養(yǎng)學生思辨與表達能力的意義,并從知人論世、鑒賞文章、批判解讀三個角度,列舉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與表達能力的策略。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能力;表達能力
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與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教師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在課堂中強化對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應當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從思考、辯證的角度看待知識內(nèi)容,再運用語言將自己的見解流暢地表達出來,以此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推動其終身的成長發(fā)展。
一、思辨與表達能力的內(nèi)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要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對這一教育任務做出分析,可知學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與表達能力的標志,在于學生能夠在把握作者觀點、語言特點、寫作態(tài)度的基礎上,認識作者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理解作者表達觀點時使用的語言邏輯;在于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例,特別是國內(nèi)外大事以及新聞熱點議題,分析文本中提及的觀點;在于學生能夠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從多元化的角度提出質疑,以富有邏輯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以不同視角看待問題,能夠進行有理有據(jù)的論述。
從理論基礎的角度上來講,“思辨”這一概念在教育領域已不是新興事物。西漢時有古人提出“慎思之,明辨之”,明代后王陽明、王船山等一眾學者,更是明確提出“思辨”概念,近年來,處于語文教育一線的教學工作者,例如陳興才、徐飛等中學教師,也對這一概念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結合上述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所謂的“思辨與表達能力”,是一種針對基礎教育階段高年級學生所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此種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設計一系列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思辨性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目前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適合被教師用于開展此類教學活動的素材。例如,許多選自儒、道家經(jīng)典的說理性文章,就具有明顯的思辨性特點,引導學生理清作者使用的論辯思路,也能夠幫助學生習得有關論證、論辯的表達技巧;許多現(xiàn)當代作家的作品,更是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尤其是唯物主義人生觀、世界觀,讓學生學習這類作品,能夠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世的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
總之,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具有必要性、可行性,應得到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的重視與落實。
二、培養(yǎng)學生思辨與表達能力的意義
(一)是符合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的重要舉措
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在我國課程改革邁入新階段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主要指的是教師應當重視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一系列能夠對其終身發(fā)展以及社會的發(fā)展起到良好助益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這里所提到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即核心素養(yǎng)。語文科目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四個維度: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而“思辨與表達能力”指的是學生通過辯證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與知識內(nèi)容,并運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與語文四大核心素養(yǎng)均具有一定的契合度,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是符合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的重要舉措。
(二)是學生符合社會發(fā)展形勢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特別是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信息時代高速發(fā)展的背景,對人才的思維能力、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思辨與表達能力”,與現(xiàn)階段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不謀而合。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洪流中,學生唯有具備冷靜的思辨能力,才能從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正確的、合理的,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而通過語言交流,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觀點,將知識、理念、見解分享出去,更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對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符合社會需求,是讓學生成為符合社會形勢的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與表達能力的策略
結合上文所述可知,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思辨能力主要指的是學生從辯證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以及所學內(nèi)容的能力,而表達能力,指的是學生運用語言闡述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的見解、分享自己的觀點的一種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得以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教師可從以下角度入手:
(一)在知人論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往往會接觸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偉人,這些偉人大都有著獨特的個性,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演繹了值得后人反復品鑒的文化逸事,是學生深入具體的歷史年代中,體悟文章的寫作背景,領悟作者的寫作特點、思想感情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通過知人論世的思辨,思考人生定位、人生價值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借助“知人論世”的機會,讓學生對某一作品的作者或寫作背景展開思辨,并通過語言,交流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判斷與評論,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
以教學李白的《蜀道難》為例。教師可在學生基本讀懂文章內(nèi)容以及寫作背景后,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思維能力,對李白的人生抱負與時代背景展開思索,結合自己對人生理想、人生價值的理解,講講自己的觀點。例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像李白這樣才高八斗的詩人,為什么終其一生也未在政治舞臺上實現(xiàn)抱負、揮灑才干呢?”教師可先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部討論,結合自己以及小組對李白的性格特點、人生背景的理解,展開思索、探討,最終得出一個綜合性的結論。在筆者的課堂實踐中,學生基本得出了如下的觀點:李白個性灑脫、孤傲,對科舉功名之類的“入世之道”不屑一顧,考慮仕途問題時過于理想化;當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李白更多將原因歸結于社會與他人,陷自己于“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境地,導致內(nèi)心孤獨、凄涼。此時,教師就可及時引導學生將目光回歸現(xiàn)實,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為自己帶來的感悟。學生基本都能夠從辯證的角度看待李白,即李白的灑脫、自信,以及其橫溢的文采、心懷天下的胸襟與遠大的志向值得我們學習,但也應當注意不能好高騖遠,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應當腳踏實地。一堂課下來,學生對人生定位、人生價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思索,在表達中實現(xiàn)了觀點的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思辨與表達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在鑒賞文章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文章鑒賞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的重要機會。例如,在對一篇文章展開鑒賞時,學生通常會從文章的謀篇布局、文章所涉及的人物的特點、文章表達的內(nèi)涵等多個角度展開思辨,并將自己的觀察、分析、理解通過語言流暢地表達出來,這體現(xiàn)了對學生思辨與表達能力的鍛煉。教師可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更有深度和廣度的思考,并與班級中其他學生展開討論,以此強化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讓學生經(jīng)歷在腦海中整理自己的觀點、完成進一步的總結判斷并通過語言將其表達交流出來的全過程,進而得到能力的升華。
以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都是通過抓住文章的結構、作者的語言技巧,以及文章中描繪的情景展開教學,最終引導學生通過剖析,感受文章的豐富內(nèi)涵;也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會從讓學生開展自主探究的角度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鑒賞文章,把握文章深層內(nèi)涵,最終了解現(xiàn)實、了解人生。為強化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在課堂中,教師可將上述兩種教學思路結合起來展開教學。教師可先讓學生熟悉文章,整體感受文章的意境,再讓學生在了解文章的基礎上,說說自身受到的啟示與感悟。在學生表達完畢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思路,通過感知文章的意象、情景與意境,進一步理解文章所傳達的主題思想、真實情感,通過觀察、分析,找到文章的深層內(nèi)涵,最后在課堂中分享自己的觀點與見解,以此提升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
(三)在批判解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
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應當重視強化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的感受、體悟,還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批判、質疑能力,以及對自己的質疑展開討論、進行批判辯證性解讀的能力,以此推動學生在激烈的觀點碰撞中,進一步深化或拓寬自己的思索,表達自己的見解,形成對課文更深刻、廣泛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思辨、表達能力。
以教學《雷雨》一課為例。對于《雷雨》的主旨,從文章的淺層次來解讀,這篇文章反映的是資產(chǎn)階級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展現(xiàn)的人性的虛偽與自私,特別是文章中周樸園這一形象為人所不齒。但作者又在序言中清晰地說明這部作品展現(xiàn)的并非因果報應,而是天地間的“殘忍”。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雷雨》的主旨:人在自身所無法洞察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存,即使懷揣善良的愿望,也會被一種能夠讓人失敗的愿望所影響、控制——主人公性格實際上十分復雜甚至矛盾,他虛偽自私,但又有一定的溫柔、寬厚的特點,認為自己真心思念魯侍萍,且天真地認為能夠用金錢補償她三十年之久的痛苦,但他無法理解金錢與精神痛苦之間的矛盾,相比于他的虛偽,他的溫柔寬厚不值一提,仍無法完全掩蓋他自私、虛偽的人格,為讀者帶來的令人痛恨的感覺。可以說,周樸園性格上的兩面性,是人性復雜、矛盾的深刻寫照,也是《雷雨》精彩的重要原因。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對周樸園是否真正思念魯侍萍展開探討,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調(diào)動辯證思維,大膽分析、質疑,在暢所欲言中,得出相同、不同甚至相反的答案,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通過討論、辯論,最終綜合總結出文章的主旨,得到文章更為深層次的主題,以此強化學生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強化學生的辯證能力與表達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教師應當重視結合語文科目的知識內(nèi)容,從知人論世、鑒賞文章、批判解讀等入手,強化學生對文章、問題以及各種語文知識內(nèi)容的分析與思考,并引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讓學生在知識的互通有無與觀念的取長補短中,逐漸形成扎實的思辨與表達能力,形成堅實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推動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歐陽薦楓.創(chuàng)設思辨性讀寫情境 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基于統(tǒng)編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解讀與建議[J].湖南教育(B版),2020(6):33-36.
[2]李沐書.高中生思辨性表達能力培養(yǎng)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
[3]程霄瑋.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策略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