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曦
【摘? 要】英語課堂教學過程活化是課程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探知意識和協(xié)作探究能力的重要載體。圍繞預學發(fā)現(xiàn)問題,注重互動探學解疑和深學拓展延伸,引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英語學習情境氛圍中探知,對豐富課程資源和過程起到一定內(nèi)化促進作用。本文探討三學模式在英語課堂中的運用,對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內(nèi)生動力起一定內(nèi)化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英語;預學;探學;延學
一切基于學生學習主體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前提下的課堂教學,都能真正體現(xiàn)生本主義教學準則。英語課堂更應以此為鮮明導向,多圍繞培養(yǎng)學生英語表達綜合運用能力,注重從預學指導開始,突出合作交流和深入拓展,讓每一位同學在主動暴露問題和深入探知中積淀深厚的認知,提升語用的靈活性與準確性。根據(jù)學生英語學習需要,從自我預學開始,引導學生在主動找出問題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探討交流,引導他們在相互探討交流中掌握破解難題的策略,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深入探究,能使學生在自我求解中找到有效對策,以此來拓展延伸自己的學習認知思維和方法。結(jié)合學生學習認知發(fā)展需要而開展的“三學”,能給學生帶來深切感知,能使課堂在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特征的基礎上更好地循序漸進開展教學。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圍繞激活學生探知主動性和激情,多以問題為導向,注重探討交流過程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破解疑難問題的策略,不僅能活化課程資源的作用,便于學生形成主動研讀和積極探討的良好習慣,更有利于學生生成豐富感思和真切體驗。
一、導讀案預學找問題
英語課堂作為學生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陣地,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預學探知能力。從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角度出發(fā),教師可多給學生自我探知解讀的機會,多引導學生根據(jù)學案提示深入查找問題。通過導讀案的方式引領學生主動查找問題,能使學生在主動聚焦問題中深入探知解讀,能使課堂教學更有鮮明的導向性和趣味性。以此為切入點活化教學,能最大限度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內(nèi)生動力。建立以導學案為引導的課堂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中探尋相應破解方式,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師可結(jié)合導讀案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在閱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像在八年級英語下冊第八單元的“閱讀專題 綠色瑞士”導讀中,可根據(jù)要求創(chuàng)設導讀案。教師可讓學生針對“Where is Switzerland?”和“Do you like Switzerland?”等問題進行思考,引導他們從中摘錄有效信息。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預讀來找出與之相關的詞匯和語句,還可引導學生針對瑞士的特點,多鼓勵學生從該國的地理位置、民情風俗、物產(chǎn)特征等角度查找相應資料。教師可建議學生在自我整體研讀文本內(nèi)容的前提下,就“瑞士的物產(chǎn)特征”收集相應的背景資料,鼓勵學生針對自己的不同認知感觸去了解相應表達話題。教師可鼓勵學生以筆記圈畫方式找出可圈讀的內(nèi)容,鼓勵他們以多樣化視野去解讀其中與之相應的內(nèi)容。教師可結(jié)合學生的閱讀認知需要,多給他們相應的策略指點,引導他們從“Why do the people like Switzerland?”“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Switzerland for your parents?”等話題去深入交換意見,以此開闊閱讀視角。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How are you going to find the different China and Switzerland?”話題去主動查找相應的詞匯和語句,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感知找出相關的素材內(nèi)容。很多同學根據(jù)導讀案可以主動從話題中篩選有效信息,再結(jié)合自己的整體認知設想多融入語篇找到其中與之相應的內(nèi)容,根據(jù)自己的整體探知需求深入探知和解讀,找出更多新鮮論述,增強解讀文本的好奇心。很多同學在預讀中可以結(jié)合瑞士與中國的特征,針對“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Switzerland?”話題主動從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內(nèi)容,這樣可以切實喚醒學生的自我探知的激情和渴望。很多同學根據(jù)導學案問題,圍繞課文表達內(nèi)容主動摘錄出相應詞匯與語句,從中找出與之相關的破解思維和方法。
教師通過導讀案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構(gòu)思,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整體探知想法深入解讀語篇內(nèi)容,定能使課堂更有深度。教師多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多建議他們結(jié)合語境解讀,引導他們從相應的文本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內(nèi)容,延伸閱讀觸角。教師可結(jié)合學生的探知需求,多留白設置相應的思考題目,幫助他們梳理閱讀認知體系。學生在導讀案引導下能深入思考,讓他們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中強化識記運用,形成多元化認知感思。
二、任務化探學解疑惑
英語課堂是運用英語交際的過程,是學生在不斷探知問題中提升認知思辨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過程。以任務化探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多提出自己的方法,讓他們在相互討論中說出自己的認知感受,定能使課堂教學有更鮮明的指向性。教師可結(jié)合任務多創(chuàng)設開放思考話題,多引導他們結(jié)合自己的整體認知需求主動深入切磋。通過任務話題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在彼此交流中說出自己的感觸,能使學生在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找到可破解的方法。
教師以任務探學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知問題,有利于學生在有效探知和破解問題中產(chǎn)生深層次的認知感觸。教師可針對語篇閱讀要點,像在九年級英語上冊第五單元“藝術世界”的“譚盾的音樂”閱讀指導中,可針對“Music without boundaries”主題,教師不妨多引導學生針對“Why do the young people like Tan Dun’s music?”話題,引導學生結(jié)合任務探知主動從語篇中摘錄相應的信息。很多同學根據(jù)語篇表達的核心要點,可以結(jié)合文本的表達要點主動從相應的問題中收集與之相應的信息。教師可要求學生運用同桌交流方式,以“Why do we need Tan Dun’s music?”話題,引導他們相互溝通。教師可要求學生針對“What did we listen from Tan Dun’s music?”和“What are there in Tan Dun’s music?”等話題主動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引導他們從音樂陶冶情操的角度出發(fā),多讓他們在主動深入探知中找出可表達運用的切入點,激活認知的內(nèi)生動力。教師可在學生相互探究問題的時候,多引導他們從譚盾的藝術風格以及給人們帶來的深遠影響角度出發(fā),從“What else do you find in Tan Dun’s music?”話題中去收集與之相關的素材,引領學生從話題的探究中收集更多有效信息和方法。通過任務化探學鼓勵學生多暢所欲言,使學生在互通有無與切磋交流中產(chǎn)生多樣化認知需求,給課堂互動注入新鮮的活力,呈現(xiàn)更多的精彩。
教師圍繞學生英語學習的認知需求,多從他們的認知難點出發(fā),突出開放化、差異化和多樣化原則,多給學生設置任務話題。結(jié)合學生的互動探討情況,教師不妨多從學生的認知難處中找出更多可破解的方法。教師可結(jié)合學生的互動交流情況,引導他們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溝通,引導他們針對自己的認知差異主動從互動交流中捕捉思維靈感,在相互溝通中找到更多可破解的方法,增強學習自覺性。
三、隨筆式延學提技能
圍繞學生的英語學習需要,教師可通過隨筆拓展延伸的方式來鼓勵學生深入嘗試和探知。教師可結(jié)合學生的自我認知差異,多鼓勵他們以隨筆拓展延伸的方式強化識記。教師可針對課程學習內(nèi)容,多鼓勵學生以隨筆展示的方式深化運用,幫助他們在主動參與展示學習中積淀深層次認知,滿足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需求。這種建立在延伸學習基礎上的拓展,無疑會使學生根據(jù)各自的探究發(fā)現(xiàn)找到可表達運用的技能和方法。
這種以對比延伸的方式活化教學,能讓學生在主動由此及彼探知中獲得深層次認知。教師可針對學生的設想,像在九年級英語上冊第四單元有關“Never give up”閱讀教學中,可運用隨筆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學拓展。教師可結(jié)合“Why did Spud Webb get so much achievement?”話題思考,從“The ideal of never give up”“What should we do for never give up?”“Why do we need never give up? ”等角度,鼓勵學生針對自己的閱讀理解和資料收集主動從不同的角度予以闡述。很多同學在隨筆展示的過程中,能就“永不言棄”的表達內(nèi)涵主動說出自己的認知,并根據(jù)自己的整體設想從閱讀中找出與之相應的素材。很多同學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What are there in never give up?”角度主動提出自己的感想,并通過融入相應的素材資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在學生對永不言棄有了一定的感觸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圍繞頑強意志、不畏艱難、比學趕超等內(nèi)容,深入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延伸學習成為學生自我修正和主動完善的起點,成為學生奮力拼搏的觸發(fā)點,成為自我提升的學習動力源。教師在學生有了足夠的理解感知后,可引導他們運用書面表達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給他們相應的提示和指點。教師可組織學生運用隨筆展覽的方式相互交流,幫助他們在相互對比中活化感思。
教師可針對學生在隨筆展示交流中的收獲,多鼓勵他們認真總結(jié)和歸納,幫助他們從隨筆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內(nèi)容。教師多根據(jù)隨筆查閱資料,給他們更多自我拓展延伸的機會。教師也可結(jié)合學生的隨筆展示,多挑選共同亮點深入剖析,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所學主動交換意見,讓他們在相互取經(jīng)中深化識記運用。教師可收集優(yōu)秀隨筆,多建議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整體設想來深入歸納提煉,以此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思維方法。
四、結(jié)束語
由此可見,以“三學”建構(gòu)生動活潑的英語課堂,就是要以活化課堂教學過程與資源為導向,多留足時間和空間給他們相互切磋,讓他們能帶著問題思考,帶著好奇去探討,在課堂中探尋破解疑惑的策略。教師從學生自主預學,圍繞聚焦問題探索給學生足夠的互動交流與自由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語用敏銳性與精準度,定能使課堂更有深度和廣度。教師圍繞學生的學習認知發(fā)展需要突出交流溝通和拓展延伸,定能使學生在積極參與認知體驗中找到破解對策,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內(nèi)生動力。
【參考文獻】
[1]王珺.活化課程資源,服務高中英語教學實踐[J].內(nèi)蒙古教育·科研版,2019(7):32-33.
[2]姚佩華.新時期打造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實踐探究[J].英語教師,2020(20):171-173.
[3]江星羽.互動——活潑英語課堂的“關鍵詞”[J].文理導航(上旬),202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