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要:目的 探究經橈動脈比較經股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術后患者體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照組患者45例為經股動脈途徑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觀察組患者45例為經橈動脈途徑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觀察術后患者自理能力、穿刺處疼痛程度、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住院周期。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自理能力優(yōu)于對照組,穿刺處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住院周期短于對照組。結論 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術后患者體驗優(yōu)于經股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
關鍵詞:橈動脈;股動脈;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體驗
全腦血管造影術為臨床診斷腦血管相關疾病最常用且診斷效率最高的檢查方法,其診斷準確率高,能對臨床治療提供確切的指導,已被認為是目前診斷腦血管相關疾病的金指標。股動脈粗直,容易定位,穿刺成功率高,易于介入手術操作,故該部位已成為腦血管造影術的經典路徑,但是,股動脈解剖位置較深,術后止血困難,易導致皮下血腫、假性動脈瘤等并發(fā)癥。經橈動脈入路本來最早于1989年在心臟介入手術中被應用,而后被逐漸應用到腦血管相關手術的應用中,目前,通過對橈動脈穿刺技術的改良,經遠端橈動脈入路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已廣泛應用。本文回顧性分析在本院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經橈動脈比較經股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術后患者的體驗。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90例,根據(jù)患者所接受的穿刺入路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為經股動脈途徑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觀察組患者為經橈動脈途徑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對照組患者,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30~69歲,平均年齡(49.3±10.7)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32~70歲,平均年齡(49.8±10.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和性別組成的比較差異不顯著,具備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2)患者對含碘造影劑無過敏情況;(3)患者配合度好;(4)患者無肢體功能障礙,術前可生活自理;(5)患者穿刺處皮膚完整,無破潰、感染、過敏現(xiàn)象。排除標準:(1)合并神經精神功能障礙者;(2)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3)凝血功能異常者;(4)合并其他全腦血管造影術禁忌癥者。
對照組:(1)患者經股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后,為預防發(fā)生穿刺部位血腫,應絕對臥床休息24 h,穿刺部位使用一次性壓迫止血器壓迫6~8h,當穿刺點不再滲血后解除壓迫器并繼續(xù)用1kg鹽袋壓迫,術后穿刺處肢體制動24 h,護理人員還應密切觀察其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紅腫、青紫情況發(fā)生,隨時觀察其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囑患者術后平臥不能下床,24h后根據(jù)患者情況酌情下床活動。(2)對術后不能進行床上排尿,發(fā)生尿潴留的患者,通過改變體位、讓其聽水流聲或者下腹部熱敷的方法仍不能排尿者,遵醫(yī)囑給予留置導尿,并做好會陰護理。(3)術后患者需制動穿刺側肢體,臥床休息24h,為防止發(fā)生深靜脈血栓,除了密切觀察患者下肢的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外,應指導其每日3~4次的足背伸屈運動,以及非術側肢體的主動、被動運動。(4)患者臥床24h容易腰背部疼痛,應指導其正確翻身改變體位,緩解不適。(5)術后患者應大量飲水,4~6h飲水量應在2000~2500ml,利于造影劑的排出,防止出現(xiàn)損害腎功能的情況。
觀察組:(1)患者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后,使用橈動脈加壓止血器對穿刺點壓迫止血,壓迫器每2h放氣1次,8h后取除壓迫器[6],期間避免穿刺側肢體劇烈活動,伸直手掌腕部,制動腕關節(jié)5h,24h內禁止術側輸液和測血壓。(2)術后為預防術側手部腫脹麻木,可抬高術側肢體,活動手指關節(jié),增加靜脈回流。(3)術后患者無其他不適癥狀均可自行下床活動。(4)囑患者術后大量飲水。
觀察比較2組患者術后自理能力、穿刺處疼痛程度、并發(fā)癥發(fā)生及舒適度改變情況、住院周期、患者滿意度。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后患者自理能力高于經股動脈組。
2.2 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后患者穿刺點疼痛程度低于經股動脈組。
2.3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經股動脈組,舒適度基本不受影響。
2.4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住院周期短于經股動脈組。
2.5 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滿意度(91.1%)高于經股動脈組(75.5%)。
3討論
全腦血管造影是一種腦血管疾病的有創(chuàng)診斷方式,是保證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準確率的重要方式,在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方面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全腦血管造影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診斷,穿刺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淤血、血腫等問題,術后也容易出現(xiàn)尿潴留、假性動脈瘤等并發(fā)癥。本文通過比較經橈動脈及經股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術后患者體驗得出,經橈動脈行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自理能力基本不受影響,術后穿刺處疼痛程度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舒適度基本不受改變,住院周期短,且滿意度評價高。所以,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術后患者體驗優(yōu)于經股動脈組。經橈動脈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黃詠,韓新生.床上排尿訓練對腦血管造影患者術后排尿障礙及穿刺點皮下出血的影響[J].天津護理,2018,26(6):738-739.
[2]余振壘,李婷婷,王小虎,等.經遠端橈動脈路徑行全腦血管造影術可行性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20,46(06):351-353.
[3]鄭云華,劉燁,章濤,等.經橈動脈腦血管造影及術后血管封堵術對患者療效分析[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21,26(05):942-943.
[4]王曉東,范麗勇.經橈動脈途徑與經股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應用效果的對比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1):70-72.
[5] 景彩麗.圍手術期全程護理干預在全腦血管造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23):4047-4049.
[6]李軍,王俊峰,羅麗敏,等.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致橈神經損傷1例[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4,6(02):230.
[7]畢宣鳳.橈動脈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在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的應用及護理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21,37(29):115-116.
[8]楊云振,馬曉莉,夏建學,等.經橈動脈與經股動脈途徑全腦血管造影術臨床對比研究[J].寧夏醫(yī)學雜志,2021,43(02):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