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青島藝術學校)
在中職學校的舞蹈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民族舞蹈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訓練課,對于未來舞蹈領域的研究者或是從事相關行業(yè)的學生而言是一門極為重要的課程。它不但承載著為學生樹立傳統(tǒng)文化意識,了解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重要使命,更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舞蹈動作背后的內容,使學生的心智等諸多方面得到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民族舞蹈的教學,學生在未來接觸其他形式舞蹈時也會更加得心應手,可以說民族舞蹈的學習也為其他舞蹈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教育領域的核心話題,作為教師,更要以身作則加強對學生思想層面的培養(yǎng),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綜合性人才。
大多數中職院校開展教學時往往不注重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結合,只注重單一的教學工作,即只停留于教與學這種最基本的形式。這種落后的教育理念無法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興趣。再加上每個學生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的性格差異,就會加重課程設計與學生學習之間的矛盾。再加上許多中職院校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搞一刀切,許多中職院校的舞蹈課程大同小異,為教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阻力。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演示、模仿等教學手段能夠快速高效地讓學生掌握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即輔以教師的言語指導確實能夠達到讓學生掌握動作要領的目的。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缺乏獨立自主意識,一味地對教師的動作進行模仿,沒有細致思考每一個動作背后蘊含的深意,導致空有形體,不利于學生長期發(fā)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古板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充分培養(yǎng)。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近年來中職院校的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雖然整體來看更多的學生為中職院校乃至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全新的契機,但由于舞蹈作為邊緣學科、不受廣大學生家長的重視,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教學方式固化,學生認為舞蹈學習對未來的人生發(fā)展沒有積極作用,教師更是存在思想層面的懈怠。從許多中職院校的教學情況來看,真正考慮學生的成長需要,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改革的院校少之又少,雖然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于舞蹈的學習同樣有著良好的作用,學生也確實掌握了一些舞蹈方面的技巧,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存在一定的可取之處,但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以及社會整體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步入社會之后的各項需求,也達不到為社會各行各業(yè)輸送全面性人才的根本目的。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影響下,雖然學生掌握了較為標準的舞蹈動作,但這種以模仿為主的教學理念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提供其創(chuàng)造力更是無從談起。民族民間舞蹈的培養(yǎng)目標也得不到充分地體現,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些因素導致目前的舞蹈教學存在問題。
現在大部分中職院校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評價時,主要以期末匯報演出性質進行,在演出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判,以此來掌握學生對于民間藝術的掌握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夠了解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情況,并對后續(xù)的教學進行針對性的調整。雖然這種以考核為主的教學評價方式在大方向上沒有問題,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雖然學生看似通過整個學期的學習了解了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要領,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意識以及對舞蹈背后蘊含內容的理解存在偏頗,無法客觀真實的反映。
目前中職院校舞蹈教學的大方向應該是在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同時,通過擴展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的形式,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視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興趣為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例如除了漢族舞蹈以外,還可以從其他少數民族的舞蹈入手,或是根據課程內容,采用更加靈活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加深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了解學習民族民間舞蹈的意義,更能夠加深學生對各民族文化的理解,以達到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在單元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以及各個民族舞蹈的特點,對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讓學生不但要進行模仿,還要通過筆記記述各民族舞蹈動作背后蘊含的深意。如藏族舞蹈中主要通過腰部和胯部的“懈”傳達自身的情感。這種動作與藏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通過藏族舞蹈的學習,以及對藏族服飾的進一步理解,不但能夠反映出藏族人民的生活習慣,還能夠讓人們通過舞蹈的動作,對藏族地區(qū)的風土人情產生無限遐想。
當在前教學環(huán)境中,對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形式的擴展一直是難點,并且目前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不但需要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多變,還要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舞蹈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學生不但要對舞蹈進行模仿,還要在模仿中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旦采用單一的教學形式,容易讓學生產生惰性思想,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式不但注重學生對舞蹈形體的學習,還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有所感悟,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舞蹈背后蘊含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意識。此外,教師在開展創(chuàng)造性教學時,還可以將民族舞蹈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機結合,是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民族舞蹈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并以此為契機,樹立學生了解并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逐漸走進了各行各業(yè),對于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在現代化背景下,更要結合現代科技,實現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的突破,提高民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教學的科學性,由此可見引入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同樣意義深遠。我國互聯(lián)網普及程度較高,這位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不但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缺陷,豐富學生的對于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民族舞蹈的發(fā)展與起源,以及民族舞蹈蘊含的當地風土人情。通過這種全方位的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各民族風俗習慣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其的了解,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意識。避免了長期單一固化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了解如何更好地按照標準動作進行模仿,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這樣,學生無法真正產生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通過引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教師預先搜集的相關視頻進行學習,在身臨其境的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有更加深刻也更加全面的了解。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相應民族舞蹈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民族文化了解的欲望。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言,這種教學方式自然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技巧。
在進行舞蹈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思維習慣采取更加靈活教學方式,對學生因材施教,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教師在傳授某個民族的民族舞蹈時,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制定出不同的教學方案,可以根據課本內容,采用出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對民族舞蹈的基本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在民族舞蹈中蘊含著當地人民對于哪些方面的表達,以及動作中又體現了哪些民族特點。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根據這些內容,進行靈活學習,不但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體現出了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同時在掌握民族舞蹈基本特點之后,學生還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學習舞蹈動作時也能更加得心應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自身條件往往存在差異,如表情、手部動作、肢體協(xié)調方面互有差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存在的不足加以指正,讓學生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還能夠讓學生及時地了解自身的問題,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加以改進。另外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彌補以往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一些不足,能夠讓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開放式教學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未來學生在從事舞蹈相關專業(yè)工作時也能夠更加得心應手。教師在授課時需要讓學生自行完成舞蹈動作,在完成基本課時內容后,鼓勵提倡根據自身學習內容以及想法,進行舞蹈的編排并將編排的舞蹈加以改進。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項基本能力,還能夠改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民族舞蹈動作較為復雜,表現形式較多,學生往往不能夠很好地把握其中的關鍵要領,因此就需要教師針對這一情況,采用更加靈活高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舞蹈動作的特點進行深入的歸納與總結,并使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對相應民族文化的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逐漸了解到學習民族舞蹈的要領,并能夠樹立起自信心,另外可以定期舉辦各類比賽,讓學生的才藝得到充分展現。教師可以定期安排學生進行各類文藝表演,或是通過在學校的各類演出活動中進行演出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為學生提供提升自我的機會。
在了解當地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實地勘察無疑是最高效的方式,雖然實地探訪會加大教學支出。但通過深入地走訪與交流,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得到充分的調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了解,并了解傳統(tǒng)文化背后蘊含的深刻含義。另外通過切身感受當地文化,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也得到了開闊,在后續(xù)的舞蹈學習乃至編排過程中,也會更加自然而然地擁有更高的效率。
教學評價是每一個學科改進和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因此在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探討時,教育評價體系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往往只有單一的期末匯演一種形式,然而這種方式在長久的發(fā)展過程中顯現出了一些弊端。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考核的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動作要領,還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舞蹈背后蘊含的民族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能夠切實了解民族文化與民族舞蹈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可以采取平時與期末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各類情景中進行舞蹈的表演。學生通過各類情景,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種民族舞蹈背后蘊含的深刻含義,在每次的表演結束后,教師不但要給學生評分,還要結合學生在表演中突出的地方予以鼓勵。除了情景表演外,還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綜合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以達到教學評價促進教學發(fā)展與改革的最終目的。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國際化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學也要與時俱進,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保障學習的學習效率。教師不但要向學生示范各類動作,還要讓學生了解動作背后蘊含的民族特點和風土人情。這不但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讓學生能夠切實了解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方面,民族舞蹈的教學為學生樹立了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了解了舞蹈這一流傳深遠、擁有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帶來的美好體驗。在學生步入舞蹈相關領域從事工作時,也能夠以更加專業(yè),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態(tài)勢完成各類工作,成為一名有理想、有擔當的有志青年。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歷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相信隨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最終通過深化教育改革之路,加強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能夠使整個中職教學更加科學高效,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