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秋嬋
做好幼小銜接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幫助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qū)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教師要采取針對性的舉措,對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幼兒進行干預,幫助他們調整身心狀態(tài),提升其適應能力。
(一)在學習生活上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以游戲為主要教學形式,將教學內容滲透在一日活動中,以促進幼兒的能力發(fā)展為主要目的,沒有較為嚴格的規(guī)則約束幼兒的行為。
而在小學教育中,教師以科學文化知識的教授為主,幼兒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接受新知識。相較于幼兒園,小學的學習、生活有很大不同,如果幼兒不能自主安排玩耍和學習的時間,容易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應現象。
(二)在人際關系上
在幼兒園,幼兒有更多時間與同伴、教師接觸,與周圍人的關系更為密切。進入小學之后,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同學在學校自由玩耍的時間有限。他們需要掌握獨立生活的技能,學會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
(一)“小學化”傾向
部分幼兒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出現了“小學化”傾向,未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忽視了對幼兒學習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這降低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fā)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有些家長認為,幼兒需要在幼兒園掌握讀、寫、算的方法,于是要求幼兒園的教師教幼兒漢語拼音、20以內的加減法等,這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3~6歲的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符號、漢字對他們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和記憶,教師過分重視知識學習,讓幼兒過早地承受學業(yè)壓力,會導致幼兒不愿意去幼兒園,把學習當作任務,這不利于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
實際上,家長應認識到,如果提前學習了小學的知識,幼兒很容易在進入小學后產生自滿心理,他們會認為課本上的知識是自己已經學過的,不需要再認真學習第二遍,這既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無法保證幼兒的學習效果。
(二)幼兒的自理能力薄弱
良好的自理能力對于幼兒的學習、生活頗有益處。然而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很多幼兒的自理能力薄弱,不能自主處理常見問題,會在吃飯時等著父母喂飯,在起床穿衣時不配合父母甚至會發(fā)脾氣、使小性子等。筆者認為造成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部分家長會包辦幼兒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使幼兒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二是部分家長認為幼兒還小,等上小學了再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也不晚;三是部分家長認為幼兒的動手能力太差,做事的時候容易把家里弄得臟亂,因而很少給幼兒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
3~6歲的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家長合作,通過合理的方式豐富幼兒的經驗,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習慣,逐步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教師方面
1.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了解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看法,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激發(fā)大班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比如,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會在每年春季安排大班幼兒參觀小學,讓幼兒感受小學生活與幼兒園生活的不同之處。同時,筆者所在的幼兒園還會邀請已經從幼兒園畢業(yè)的幼兒重回校園,向大班幼兒介紹自己的小學生活。
2.正確應對幼兒的好奇心理。進入小學前,教師應將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習慣和激發(fā)的幼兒學習興趣作為重點。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經常會提出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對此,教師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回應幼兒的問題,用尊重的態(tài)度面對幼兒的發(fā)問,以激發(fā)幼兒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意愿,促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幼兒適應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3.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幼兒園的活動中,教師要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求幼兒做到仔認真聽講、積極發(fā)言、愛護學習用品。對于即將進入小學的幼兒,教師要培養(yǎng)其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提供不同類別的兒童讀物,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并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讓幼兒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
為了使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環(huán)境,幼兒園可以適當延長大班集體活動的時間,并在集體活動時引導幼兒集中注意力,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家長方面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很多家長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家長也應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采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學生活。例如,家長可以幫助幼兒調整作息時間,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家中為幼兒創(chuàng)造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認識到上學是一件輕松愉快、充滿樂趣的事情。
2.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和學習能力。進入小學后,幼兒不僅需要自主處理生活上的問題,還要學習數學、語文等學科的知識。對此,家長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在照顧幼兒日常生活的同時,采取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習慣、抗挫能力、獨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進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使他們提高學習的效率。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教幼兒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規(guī)范,促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講禮貌;二是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比如指導幼兒獨立穿衣服,讓幼兒自主管理學習用品,要求幼兒自主喝水、如廁等等;三是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家長可以抽出時間陪幼兒多逛逛公園,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或者帶幼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四是培養(yǎng)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家長要給幼兒創(chuàng)造與小伙伴接觸、玩耍的機會,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逐步提升溝通、合作能力。
3.堅持以身作則。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榜樣!榜樣!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兒童以任何東西?!卑駱拥牧α渴菬o窮的,家長要注重言傳身教,發(fā)揮示范作用,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例如,家長可以每周安排兩小時的時間與幼兒進行親子共讀活動,或者與幼兒共同執(zhí)行鍛煉身體的計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幼兒的閱讀意愿,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
總而言之,大班階段是幼兒成長發(fā)展中的重要時期,為了讓幼兒盡快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獨立面對小學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家長和幼兒園要共同努力,定期交流溝通,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及素養(yǎng),幫助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qū)區(qū)直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