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摘? ?要: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變革與應用,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適應學生成長變化的需要。文章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的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找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方法和路徑,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提升教學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融合;意義;路徑;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4-0027-03
目前,信息技術訊猛發(fā)展,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成為教學改革的關鍵技術,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
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如何將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實效性,讓思政課課堂充滿時代感和感召力,讓歷史動起來,讓課堂炫起來,讓思政課教學煥發(fā)出生命力,成為學生喜歡的課程,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的意義
(一)適應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革新浪潮幾乎席卷了社會發(fā)展的全部領域,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從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多媒體的應用,到人工智能的普及、智慧課堂的建造……促使教育領域進入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階段,對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挑戰(zhàn)。傳統(tǒng)思政課課堂上,教師憑借一本教材講到底,沒有網(wǎng)絡,沒有信息技術,合班授課,班額大、學生多,即使教師使出渾身解數(shù),也無法保證學生能夠百分百地專注于聽講。因此,思政課必須要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駛入教育信息化的“快車道”,讓思政課煥發(fā)出活力,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需要。
(二)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需要
思政課教學要做到讓學生聽得進去,真心喜歡,并非易事。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全程在講授,教材、粉筆、黑板幾乎是全部教學手段,學生感覺思政課就是“干巴巴”的說教。網(wǎng)絡普及后,教師開始借助多媒體設備,采用PPT進行教學,輔助播放教學案例視頻,教學效果雖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卻依然無法滿足學生學習方面的個性化需求?,F(xiàn)代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是思政課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革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蘊含的時代氣息。
(三)適應學生成長變化的需要
現(xiàn)在的00后學生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是網(wǎng)絡時代的主力軍。電子產(chǎn)品一直伴隨他們成長,互聯(lián)網(wǎng)為他們開辟了一個無限廣闊的世界,打開了更高、更廣的學習視
野,提供了豐富多元的交互平臺和空間,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溝通、跨界整合、主動探索和自我創(chuàng)新的能力。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融合迎合了學生的信息獲取習慣,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賦予思政課的生動鮮活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渴求,引發(fā)學習動機,有利于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讓教育更公平、學習更高效。
(四)意識形態(tài)育人的需要
思政課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發(fā)揮著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信息化時代,網(wǎng)絡環(huán)境復雜,良莠不齊,學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擾,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chǎn)生不良影響。促進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主動占領網(wǎng)絡意識形態(tài)陣地,牢牢把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牢牢掌握網(wǎng)絡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是開拓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空間的必然選擇,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2],是順應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更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關鍵任務,實現(xiàn)思政育人的目標。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片面追求信息技術手段,忽視了思政課的特殊性
為了順應信息化趨勢、迎合信息化評價標準,部分高校偏重于硬件設施的建設。教師則研究如何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抓住學生的眼球,營造震撼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追求學生的“抬頭率”。思政課與一般課程不同,具有思想引領的特殊性,如果過于追求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則容易造成偏離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及其觀點與方法的問題,導致思政課課堂娛樂化、弱化教學目標,無法提高教學實效性。因此,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只能作為輔助性手段應用于教學,不能為了“精彩”而“精彩”,造成本末倒置。
(二)教師學習信息技術主動性不足,難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
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思維不能緊跟時代步伐,認為思政課是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應該以教師純理論的講授為主,因此缺乏學習提升信息化技術的主動性,即使學校組織了培訓,也是流于形式,在教學中仍然堅持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甚至簡單地理解為信息化教學就是使用PPT和播放案例視頻,這種觀念上的束縛阻礙了思政課教師對信息技術學習內化的速度和應用,難以做到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
(三)內容與手段不適切,難以呈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
在信息化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了教學內容與信息化手段不適切、技術與教學“兩張皮”的現(xiàn)象[3],這是因為思政課教師只是簡單地將教材內容復制到教學平臺中,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學內容的展現(xiàn)形式,而未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價值性融入其中[4]。在高校立德樹人的主陣地
上,思政課發(fā)揮著主渠道的核心作用,用教學內容蘊含的價值育人,既要傳播知識體系,也要發(fā)揮育人作用,特別是如何進行思想引領,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只有兩者適切,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發(fā)揮出思政課的育人效應。
(四)強化應用信息技術,弱化了師生情感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1]。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師除了要用扎實的政治理論水平把黨的思想理論成果轉化為思政課的話語體系,還要憑借育人情懷的魅力和情感交互來主導育人效果。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思想引領、價值塑造的教學效果,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授課對象學習內化的獲得感。如果運用信息技術重構的思政課,用人機互動替代了原有的師生情感互動建設,就會失去思政課教學的使命地位,違背了信息化教學的建設初衷。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強化教師培訓,塑造技術素養(yǎng)
首先,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要做到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思政課教師就要轉變“教師中心”的觀念,適應新時代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動力,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挖掘信息化應用的潛力。其次,高校可以根據(jù)教師的實際水平分層次培訓,幫助教師解決“怎么用”“如何用”的問題,使教師在教學中熟練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實效。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掌控,也應當逐漸成為新時代教師高素質核心素養(yǎng)能力之一。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當積極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有效提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二)掌握學生特點,課堂寓教于樂
學生是思政課的授課對象,因此思政課要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把握思想工作的著力點, 有針對性地育人。學生的特點是思想獨立、思維跳躍、眼界開闊、大膽自信,對信息的捕捉敏感快捷、獲取途徑多元,能夠及時關注熱點,勇于表達自我。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及需求,教師要恰當?shù)貙⑿畔⒓夹g融入思政課教學,寓教于樂,值得注意的是,要融得有技巧,融得有趣味,融得新奇,讓思政課課堂鮮活而富有時代感,徹底改變以往思政課給學生留下的呆板、枯燥、催眠的印象,使學生“抬起頭”,從癡迷的電子產(chǎn)品中回歸課堂,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度和參與度,讓教學內容如鹽入水,潤物無聲地浸潤心田,增強說服力和獲得感,達到育人效果。
(三)依托教學內容,有效適切融合
教師在選擇信息化教學手段時,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對標課程要點,活用、善用歷史題材,選擇最合適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適當?shù)厝诤锨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最大功效,讓歷史“動”起來。可以融入課前教學的準備中,例如,教師可以使用教學資源庫備課,提高效率,學生通過平臺的線上教學資源預習,提出問題;可以融入課堂的教學內容中,例如,用信息化手段增強歷史題材的感染力,采用答題卡、問卷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互動率,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融入到課堂組織管理中,例如,采用金課坊微助教、釘釘課堂等進行快速簽到,開啟有趣的搶答或點答功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管理效率;可以融入課后的評價中,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習通中布置作業(yè)、評價和反饋教學效果等,據(jù)此及時掌握教學實效,進行教學反思。
(四)互動式教學體驗,鼓勵自主學習
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互動式教學能夠給學生帶來全新的聽課體驗,即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來主講,教師成為主導解決困惑,在相互交流中教學相長。這種互動式教學能夠延伸課堂,鼓勵學生結合專業(yè)特色進行探究學習,用自己的視角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短視頻,使用信息技術提交思政作業(yè),展示學習成果,在創(chuàng)作和拍攝過程中,使學生真正理解教材里的語言,讓思政課教學擁有生命力。
(五)推進協(xié)同聯(lián)動,構建智能育人環(huán)境
高校在構建“三全育人”工作體系中要構建全方位智能育人環(huán)境,制定激勵機制,推進教學、管理、服務等部門協(xié)同聯(lián)動,服務教學。例如,創(chuàng)設網(wǎng)絡教學平臺、虛擬教學平臺等線上教學環(huán)境;升級納米多媒體教室,改建、擴建智慧教室,建設智能錄播教室和數(shù)字錄音棚,以及創(chuàng)建AR虛擬現(xiàn)實教學場所等交互智能教學環(huán)境,打造智慧課堂,創(chuàng)建智慧校園平臺,建設信息化2.0智慧校園。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的路徑
近年來,在“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教育”的新形態(tài)背景下,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的路徑不斷創(chuàng)新,作者結合工作實際,以及教學研究,總結出思政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合的有效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設在線開放課,實現(xiàn)課堂翻轉
在線開放課除了能在線觀看視頻外,還具有互動、考核等功能,并且提供豐富、多元的教學參考資料,能夠完成知識拓展、時事鏈接、師生互動交流、作業(yè)提交與批閱,以及相關知識溫故知新等任務[5]。教師采用混合式教學
法,進行網(wǎng)絡翻轉式教學,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提出問題,由被動參與轉變成主動參與;教師在課前梳理學生問題,課上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問題導向,釋疑解惑,課后進行作業(yè)考核評價。
(二)建設教學資源庫,提高備課效率
教師平時要注重收集各類教學素材,包括各種案例和短視頻,時時更新,形成思政課教學資源庫,供教師備課時使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備課效率。教師還可以將黨史題材與思政課有機融合,在講黨史故事時,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作為教學輔助素材,啟智潤心,鑄魂育人,引領學生勇做時代新人。
(三)設計信息化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效果
黑龍江職業(yè)學院在思政課教學設計中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形成信息化教學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比賽中均獲得佳績。例如,以超星學習通、金課坊等平臺的線上教學活動為載體,以“真問題”為切入點,將思政本色與專業(yè)特色“兩融合”,構建“預學—導學—延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興趣高,獲得感強,能夠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和學生核心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四)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信息化作品,完成自我教學
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學生通過鉆研教材、圍繞社會熱點和實際問題,在查閱相關資料及結合自己所思所想的基礎上,以微電影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教學內容、社會實際問題的看法[6]。學生在親自創(chuàng)作拍攝作品的過程中,激發(fā)思想碰撞,產(chǎn)生共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成“新思想我來說”“我心中的思政課”等自我教學目標,拓展、延伸了思政課堂。
(五)建設虛擬仿真國史學習館,增強感染力
虛擬仿真國史學習館是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構建虛擬學習場景,通過完整的教學邏輯和教學思路輔助實踐教學,在虛擬與現(xiàn)實中調動視、聽、觸等感官,有如身臨其境。學生在虛擬仿真國史學習館中穿越時空,與歷史面對面,和英烈對話,透析史料,增強思政課的歷史厚度,打造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形態(tài)教學模式。360°環(huán)幕投影系統(tǒng)的大型高清畫面、環(huán)繞立體聲系統(tǒng),為學生提供沉浸式教學,使學生深刻了解祖國的光輝歷程。
(六)探索“5G+全息”的互動課堂,沉浸式體驗
“5G+全息”的互動課堂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探索,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界限,為學生提供沉浸式教學環(huán)境。全息技術具有全景式、高逼真度、交互式的特點,在5G的助力下,全息技術將人像科幻地投影在講臺上,學生沉浸式地聽英雄人物講故事,身臨其境般踏尋歷史的足跡,在紅色文化中讀懂初心和使命,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七)建造信息化智慧課堂,增強科技感
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科技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教學中,集交互與錄播于一體化的智慧教室應運而生,改變了以往教室中刻板、嚴肅的風格,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的隨時投屏互動,交互式電子板書的隨時保存查看,令學生新奇而驚喜,營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萍假x能打造出了有“風景”的思政課堂,互動式教學讓思政課主渠道教學發(fā)揮出更高的實效,智慧教育讓教學延伸得更深、更廣。通過打造思政課教學體驗中心,引入電子翻書系統(tǒng)、信息瀑布流場景等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收獲感與體驗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8(1).
[2]? 沈壯海,史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1):16.
[3]? 郭元陽.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知與行,2020(3):114.
[4]? 熊亮,韓冰,夏濤.信息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38(1):24.
[5]? 謝璐妍,鄭鳴九.運用MOOC平臺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wǎng)絡化教學新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5(9):64.
[6]? 陳志興,張青青.“讓大學生來上思政課”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運用研究[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9,36(1):111.
■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