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
2022年3月18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左三)到訪阿聯酋,并與阿聯酋的實際掌權者、阿布扎比王儲穆罕默德·本·扎耶德舉行會晤。
3月18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到訪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這是其自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fā)以來首次訪問阿拉伯國家。雖然美國對阿聯酋接待巴沙爾的到訪表示“深為失望和不安”,但外界普遍認為此訪具有“里程碑”式意義,不僅標志著敘利亞局勢正進入新階段,也折射出中東地區(qū)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之變。
這是一次事先并無預告但規(guī)格頗高的訪問。巴沙爾分別會晤了阿聯酋的實際掌權者、阿布扎比王儲穆罕默德·本·扎耶德,與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謝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雙方在會談中“回顧了兩國兄弟般的關系”,并就阿聯酋向敘利亞提供政治支持和人道主義援助進行了討論。阿聯酋領導人強調,敘利亞是“阿拉伯世界安全的關鍵支柱”,希望巴沙爾此訪成為“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的起點”。巴沙爾則重點強調務實合作,與阿方就拓展經貿合作、加強阿對敘投資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巴沙爾此次成功訪問阿聯酋可謂意涵深遠。自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fā)以來,在公開報道中,巴沙爾只出訪過俄羅斯和伊朗。俄羅斯和伊朗一直是在政治、外交、軍事及經濟領域力挺敘利亞的“鐵桿國家”,不僅幫助巴沙爾政府頂住了國內反對派的凌厲攻勢,還頂住了美西方國家的全力圍堵。但阿聯酋的角色截然不同。2011年11月,在敘危機爆發(fā)約八個月后,阿拉伯聯盟(阿盟)宣布暫停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隨后,包括阿聯酋在內的多個阿拉伯國家紛紛關閉駐敘使館,并或明或暗地支持敘反對派,希望推翻巴沙爾政府。
然而,隨著敘局勢的不斷演化,此前支持敘反對派的國家已清醒地認識到,推翻巴沙爾政府的目標或已成為泡影。巴沙爾政府在俄羅斯與伊朗大力支持下逐漸穩(wěn)住內部戰(zhàn)局,從反對派手中收復全國大部分領土。2021年5月,在敘新一屆總統選舉中巴沙爾以壓倒性優(yōu)勢再次連任,若一切順利,他將持續(xù)執(zhí)政至2028年。
對阿聯酋而言,與巴沙爾握手言和順理成章。早在2018年12月,阿聯酋就決定重開駐敘使館,并向外界釋放出雙方關系緩和的信號。此后,兩國各層級交往以“小步快走”的方式逐步恢復。2021年3月,巴沙爾與阿布扎比王儲穆罕默德通話,正式打破此前兩國高層交往的冰封狀態(tài)。同年10月,兩位元首再次通話。同月,敘利亞經濟部長薩米爾率團參加了在阿聯酋舉辦的迪拜世界博覽會。11月,阿聯酋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阿卜杜拉率團回訪敘利亞,成為自敘危機爆發(fā)以來阿聯酋訪敘的最高級別官員,雙方合作進入務實階段。
阿聯酋與敘利亞經濟的互補性是兩國合作的重要基礎之一。敘利亞雖被外界普遍認為已在軍事上贏得內戰(zhàn),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即便達到最理想的發(fā)展狀態(tài),在未來20年間敘利亞都難以恢復到危機爆發(fā)前的發(fā)展水平。國內千瘡百孔,還遭受美西方重重制裁的敘利亞亟需大量資金進行戰(zhàn)后重建,而作為海灣地區(qū)“能源出口大戶”的阿聯酋則可提供很多幫助。與此同時,阿聯酋高度依賴外籍勞工進行生產建設。2021年,外籍工人占阿聯酋勞動力市場比例為90%,在個別私營部門,該比例甚至高達99%。敘人口總量雖然不算很多,但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相比,該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仍是阿聯酋市場所需。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阿聯酋接待巴沙爾到訪公開表達了不滿,并再次強調不會放松對敘利亞的制裁。有評論認為,在全世界尤其是美西方國家將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俄烏沖突中時,阿聯酋邀請巴沙爾訪問該國是對整個中東地區(qū)和西方世界的一次“宣示”,證明美國在中東地區(qū)影響力的持續(xù)下降。
巴沙爾訪問阿聯酋是阿拉伯世界與敘利亞關系緩和的一個縮影,也是整個中東地區(qū)總體地緣政治局勢趨緩的又一例證。
阿拉伯世界在看到巴沙爾重新穩(wěn)定局勢后,紛紛開始調整對敘政策。2018年,巴林、科威特等國在阿聯酋之后相繼宣布重開駐敘使館;同年,敘鄰國約旦恢復了關閉多年的約敘邊境口岸,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還在2021年10月與巴沙爾通電話。自2019年以來,埃及就開始與敘利亞加強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的往來;同年,埃及與黎巴嫩等國還公開呼吁阿盟恢復敘利亞的成員國資格。就連曾經對敘態(tài)度最“頑固”的沙特阿拉伯也有所轉變。因寄希望在敘利亞“折斷伊朗的臂膀”,沙特一直被認為是支持敘反對派的“急先鋒”。然而2021年5月,沙特派遣情報總局局長哈立德·胡邁丹率領代表團訪敘,此后敘也派出十年來首個部長級代表團前往沙特。這些跡象表明,敘利亞正式回歸“阿拉伯大家庭”的日期或將不再遙遠。
當前中東地區(qū)局勢正經歷在歷史上罕見的緩和時期。從熱點問題上看,地區(qū)內的主要危機基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降溫。例如,美國與伊朗在特朗普執(zhí)政時期一度劍拔弩張的雙邊關系在拜登政府上臺后有所緩和,拜登政府也開始重返伊朗核談判;利比亞局勢則在過去一年里基本延續(xù)了聯合國在2020年斡旋后達成的?;馉顟B(tài);2022年4月,也門沖突各方同意?;饍蓚€月,該國總統哈迪宣布將權力移交新成立的總統委員會,后者將繼續(xù)推進與胡塞武裝的和平談判。
從政治外交上看更是可圈可點。一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進一步緩和關系。以色列與阿聯酋、摩洛哥、巴林等國相繼實現關系正常化,未來或將與更多阿拉伯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二是沙特和伊朗一直被外界視為“死對頭”,但2021年兩國開始互相釋放善意。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曾公開表示,希望與伊朗建立積極關系;而伊朗總統萊希對此也予以較為積極的回應。三是卡塔爾重新活躍在國際外交舞臺上,2017年的“卡塔爾斷交危機”基本得到解決。此外,土耳其與沙特、埃及等國的關系也在明顯回升。
當然,中東地區(qū)局勢趨緩態(tài)勢的出現并非偶然。這或許與美國在中東持續(xù)進行戰(zhàn)略收縮、中東各國因多年紛爭“筋疲力盡”,以及各國新領導群體的陸續(xù)出現等因素相關。但是,這股“緩和潮流”或許很難成為未來該地區(qū)的主流態(tài)勢,畢竟歷史已在中東地區(qū)見證了多次的“和平逆轉”。但無論如何,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與俄烏沖突的背景下,世界都會期待緩和的暖風繼續(xù)吹拂中東地區(qū),給和平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