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與解決之道

        2022-05-11 08:51:42李靜亞王潤斌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奧林匹克運動國際奧委會話語權

        李靜亞,王潤斌

        (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軒然大波的“弗洛伊德事件”①2020年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發(fā)生了一起由于白人警察暴力執(zhí)法而導致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的涉嫌種族歧視事件,即“弗洛伊德事件”。該事件的發(fā)生在全美引發(fā)了持續(xù)3個多月的大規(guī)?!癇LM”(Black Live Matters)反種族歧視抗議示威活動,事態(tài)在最初2個月里向其他國家迅速蔓延,且嚴重程度不斷升級。蔓延到了國際體壇,不少運動員選擇通過社交媒體發(fā)聲、上街游行,甚至在賽場上“單膝下跪”等抗議行為來表達自己反種族歧視的話語權訴求。作為一項對國際社會、政治、經(jīng)濟都有巨大影響的競技盛事,現(xiàn)代奧運會成為運動員期望用于彰顯自我話語權的重要場域。但是隨著“弗洛伊德事件”的愈演愈烈,國際奧委會禁止運動員在奧運會賽場自由表達的“強硬”態(tài)度,與運動員所強調(diào)的“言論自由”氛圍發(fā)生激烈沖突,運動員群體與國際奧委會之間的關系由此愈發(fā)緊張。國際奧委會在多方施壓下,最終選擇通過重新審訂《奧林匹克憲章》第50條規(guī)則(以下簡稱“第50條”),來回應此次因“弗洛伊德事件”引發(fā)的運動員話語權爭議,并希望以此降低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被運動員用于政治抗議或示威的風險。

        此次圍繞第50條的重新修訂能否實現(xiàn)國際奧委會的預期目標還有待考察。在東京2020年奧運會上,美國鉛球運動員雷文·桑德斯(Raven Saunders)在明確知道國際奧委會禁止運動員在領獎臺上抗議的情況下,依然冒著可能被處罰的風險,選擇在奧運會領獎臺上高舉雙臂,擺出“X”的手勢,以表達對女性權利、社會不公等問題的抗議??梢姡m然國際奧委會為保護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的中立性,保證奧運會始終聚焦于運動員的表現(xiàn)、體育運動以及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的國際團結,試圖依據(jù)第50條對參賽運動員在賽事期間的言行進行嚴格限制,但仍有部分運動員不惜違反體育界的“常識”(體育比賽不得被用于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種族宣傳),在體育賽場中進行“激進”的抗議表達。

        運動員此種利用賽場彰顯自我話語權的行為在相關學界與業(yè)界也引發(fā)了不小的爭議:是否應出于對運動員基本人權即言論自由權的保障,而默許運動員利用體育賽場進行抗議性表達的行為,以及此種默許是否只會徒增運動員和體育運動的政治化風險。由此,本文在現(xiàn)象學視野下,嘗試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對國際奧委會處理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事件的過程進行梳理與剖析,以期為國際奧委會在未來體育治理中更好地解決此類爭議、破除僵局提供參考。

        1 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的產(chǎn)生與激化

        1.1 運動員利用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彰顯話語權的回溯與國際奧委會的處理準則

        話語權作為個人或群體自主就社會公共事務或國家事務表達其意見和思想的言說權利或行為權利,是一種表達權和參與權的體現(xiàn)[1],包括對自我利益的訴求權利、對壓迫不公的抗議權利以及對政治觀點的發(fā)表權利等[2]。作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自然成為一些運動員尋求外界對本國或國際上諸多社會、政治等重大問題的關注,以期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場域。因此,在現(xiàn)代奧運會百余年的歷史上,不乏運動員利用奧運會賽場彰顯話語權的爭議事件,其權利表達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多聚焦于對民主、平等、自由等領域中公共利益的訴求(表1)。

        表1 運動員利用奧運會賽場彰顯話語權的代表性事件Table 1 The representative events of Athletes' Discursive Power

        國際奧委會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最高權力機構,一直致力于將奧運會打造成一個不受政治、宗教等問題干擾的體育中立“烏托邦”。第50條規(guī)定,在奧運會舉辦期間,“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種族宣傳都不允許出現(xiàn)在任何奧林匹克場所、場館或其他區(qū)域”[3]。此外,國際奧委會針對現(xiàn)代奧運會歷史中利用奧運會賽場進行抗議表達的運動員進行了懲罰或告誡。例如,在墨西哥1968年奧運會著名的“黑色拳頭”事件中,美國短跑運動員湯米·史密斯(Tommie Smith)和約翰·卡洛斯(John Carlos)為公開表達對種族歧視的反對,決定在200 m跑比賽領獎臺上戴著黑色手套舉起拳頭進行致敬。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埃弗里·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評價其為“對東道主盛情款待的無恥濫用”,并認為“這些運動員非典型的自我表現(xiàn)違反了基本的禮貌標準和體育精神”。隨后美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的施壓下,對這2位運動員做出了“停賽遣返回國并要求歸還奧運金牌”的懲罰。又對其他美國運動員發(fā)出了“此類事件如再發(fā)生,將受到奧委會所能采取的最嚴厲懲罰”的通知作為告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運動員的權利意識崛起,特別是2019年在利馬舉行的泛美運動會(Pan American Games)上發(fā)生了一系列運動員借助體育賽場進行抗議性表達的話語權爭議事件。此后,運動員利用奧運會賽場這個絕佳場域進行抗議或示威的訴求也日漸凸顯。2020年初,國際奧委會雖已感受到運動員期望利用賽場彰顯自我話語權的迫切性,但依然選擇通過聯(lián)合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發(fā)布的《奧林匹克憲章第50條規(guī)則指南》來否決運動員的話語權訴求。其中,還特別將抗議活動和示威定義為“展示任何政治信息,包括標志或臂章”“具有政治性質(zhì)的手勢,如手勢或下跪”“拒絕遵守儀式禮儀”等,并對違反此原則運動員的懲戒措施進行了補充說明[4]??梢?,在“弗洛伊德事件”發(fā)生之前,國際奧委會對體育政治化的反對態(tài)度一直非常強硬,運動員期望在奧運會賽場進行政治、種族等議題表達的“紅線”不可逾越。

        1.2 “弗洛伊德事件”對國際奧委會處理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事件的影響

        “弗洛伊德事件”直接撼動了國際體育領域以遠離政治、宗教或種族議題為常識的基本“根基”。在該事件發(fā)生之初,就有運動員冒著被懲罰的風險在賽場中表達自己反種族歧視的訴求,如美國職業(yè)橄欖球聯(lián)盟(NFL)運動員科林·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選擇在賽場上以單膝跪地的方式進行反種族歧視抗議。國際橄欖球聯(lián)合會、國際足球聯(lián)合會、國際游泳聯(lián)合會等國際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都有與國際奧委會第50條類似的規(guī)定,即在賽事期間不允許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種族宣傳。相關國際體育組織一旦發(fā)現(xiàn)各自負責的賽事中有任何形式的示威或政治、宗教、種族宣傳,涉及的運動員便會受到嚴厲懲罰。因此,該橄欖球運動員在賽場的抗議行為導致其在合約期滿后直接“失業(yè)”,無法重返聯(lián)盟。

        隨著“弗洛伊德事件”愈演愈烈,很多運動員參與了這種利用體育賽場表達自己聲音的平權活動。特別是在“弗洛伊德事件”還未平息之時,又一次出現(xiàn)白人警察涉嫌暴力執(zhí)法而將黑人平民雅各布·布萊克(Jacob Blake)槍擊致死的事件,讓這場“BLM”社會平權運動在國際體育界被“引爆”。諸多體育組織“被迫”對這場全球范圍內(nèi)的運動員抗議活動進行了回應,如NFL就對處罰科林·卡佩尼克的決定進行了道歉。

        在此趨勢下,國際奧委會并未及時就運動員是否可在奧運會期間“自由”表達觀點做出積極回應,并依然強調(diào)會依據(jù)第50條對運動員在奧運會期間的一切“抗議行為”進行嚴格限制。國際奧委會的“滯后”態(tài)度遭到外界的強烈抨擊,也直接導致第50條制定的合理性被質(zhì)疑。英國、德國、新西蘭等國家的運動員委員會都提出,國際奧委會應在與運動員公開磋商下重新審視與修訂第50條;而全球運動員協(xié)會(Global Athelete)[5]、美國奧委會和殘奧委會的運動員咨詢部門[6]等則直接提出,國際奧委會應廢除第50條以保障運動員的話語權,認為沉默會加重體育運動中的歧視,運動員應有運用自己的聲音、姿勢以及平臺的權利。但也有觀點認為,運動員積極尋求社會變革的行為被稱為“運動員激進主義”,運動員在體育賽場的抗議行為不再是單純地表達觀點,而是一種政治抗議,并認為體育賽場應受到尊重,不應成為激進主義運動員的表演場。

        面對因“弗洛伊德事件”在體育界引發(fā)的巨大爭議,國際奧委會依據(jù)第50條嚴禁運動員在奧運會賽場進行一切“抗議行為”的強硬態(tài)度首次出現(xiàn)軟化。其不僅發(fā)出了將重新審定第50條的重要聲明,還強調(diào)了運動員意見的重要性,表示將通過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向全世界運動員開展調(diào)研與咨詢工作。最終,該調(diào)研與咨詢工作持續(xù)了11個月,共涉及185個國家奧委會和所有41項奧林匹克運動的3 500多名運動員。

        2 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的多重影響

        在“弗洛伊德事件”引發(fā)的運動員積極參與社會平權運動的浪潮中,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被運動員用于表達反種族歧視、反性別歧視、人權等系列問題話語權訴求的風險迅速攀升。對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的核心與重要主體(運動員與國際奧委會)進行分析,認為運動員違反體育界“常識”所引發(fā)的話語權爭議事件,對奧林匹克運動所秉持的中立性價值、運動員所擁有的多重身份屬性以及國際奧委會所堅守的體育自治原則帶來了多重影響。

        2.1 對奧林匹克運動所秉持的中立性價值的影響

        “弗洛伊德事件”爆發(fā)后,不同體育組織對運動員利用賽場彰顯話語權訴求的分歧明顯。例如,在美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NBA)賽場上,運動員一直以一種更為“激進”的方式彰顯自己的話語權。對于運動員的話語權訴求,NBA領先于其他體育組織,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進行回應,如允許運動員在球衣和賽場地板上印刷相關口號來表達自己的反種族歧視訴求。在NBA 2020年季后賽中,雄鹿球隊甚至直接選擇以抵制比賽的方式表達抗議,并要求與威斯康辛州州長、總檢察長直接對話和談判。該舉動不僅得到了眾多球員的支持,眾多球隊也紛紛效仿,以“集體罷賽”來表達對自己國家種族歧視問題的抗議。反觀國際奧委會,雖因輿論壓力宣布將對第50條進行重新審定,但其多次強調(diào)此次重新審定的目的是在尊重奧運精神和奧運會中立性的前提下,探索出一種幫助運動員自由表達心聲的合理新方式。可見,國際奧委會堅定秉持奧林匹克運動的中立性價值。

        在NBA積極支持運動員利用賽場表達反種族歧視訴求的態(tài)度對比之下,國際奧委會所堅守的第50條的制定初衷,即保護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的中立性價值被強烈沖擊。NBA對運動員期望通過賽場彰顯話語權的積極支持態(tài)度引發(fā)了社會各界關于奧林匹克運動所秉持政治中立價值的深入思考,即奧運會的傳播影響力是否會因其堅持政治中立而降低?堅持讓運動員保持沉默能否確保奧運會不再成為滋生政治、種族等問題的“溫床”?有業(yè)界人士[7]提出,這些年NBA之所以可以取得遠超其他聯(lián)盟的社交影響力,是因為其對運動員積極參與社會平權活動行為的支持和鼓勵。

        2.2 對運動員所擁有的多重身份屬性的影響

        “弗洛伊德事件”猶如導火索,引發(fā)了全美民眾對長期根植于美國社會深處的種族歧視問題的憤怒與不滿。部分運動員不再滿足于通過網(wǎng)絡表達反種族歧視訴求,開始尋求曝光度更高的賽場來彰顯話語權。同時,外界對運動員的身份屬性存在認知差異,對運動員利用賽場表達自我訴求的行為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

        此次反種族歧視的社會平權運動蔓延至體育界之后,雖有部分運動員一直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平權運動,但也有頗多運動員最初受制于自己的多重身份而不愿發(fā)聲,最終在輿論裹挾之下,基于一種“政治正確”而被迫表態(tài)。在2020年NBA季后賽中,早在雄鹿隊選擇罷賽之前,就有一些球員建立起球員同盟,呼吁通過罷賽來表達反種族歧視訴求。但那次呼吁并未得到太多球員的回應,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考慮到了商業(yè)合同中暗含的經(jīng)濟后果[7]。但到雄鹿隊帶頭罷賽的階段,即使多數(shù)球員反對罷賽[8],也不得不“順勢而為”。因為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大眾對運動員的行為有了超出其競技表現(xiàn)的期待,運動員的個人贊助商也對其形象塑造有了新的“政治正確”要求,運動員的“最本質(zhì)”屬性在其所處的政治、商業(yè)、文化等環(huán)境中被沖淡。

        尤其是在奧運會這種國際體育賽事中,運動員的成績在各國國家媒體的報道框架中已不再局限于其個人的競技表現(xiàn)。運動員的成績排名被賦予更豐厚的內(nèi)涵,通常與國家的綜合實力、國人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歸屬感等聯(lián)系在一起。雖然國際奧委會早已試圖通過對奧運會參賽運動員身份屬性的界定,即運動員成績僅代表個人表現(xiàn),來避免奧運會成為國家之間進行政治斗爭的工具(如《奧林匹克憲章》第6條第一款指出,“奧運會是關于運動員個人或運動員團體之間的競爭,而非國家之間”[3]),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運動員的身份屬性并不可能僅因《奧林匹克憲章》的一個條款而被理想化,其行為依然受到自己的國家、種族、贊助商等多重影響因素的規(guī)約?,F(xiàn)代奧運會已不可避免地成為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角力場”,運動員也極易成為表達民族或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工具。

        總之,運動員的賽場行為受其多重身份影響,且其身份屬性又因賽場抗議事件的頻發(fā)而產(chǎn)生沖突,直接導致運動員政治化風險的大幅提升。

        2.3 對國際奧委會所堅守的體育自治原則的沖擊

        運動員利用賽場進行抗議表達的現(xiàn)實事件為媒體報道提供了一種稀缺的內(nèi)容資源,且這種頗具話題性的新聞在媒體大規(guī)模曝光下快速發(fā)酵,成為輿論熱點。傳播媒介是大眾了解體育領域真實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當“弗洛伊德事件”引發(fā)的社會平權運動擴展到體育領域后,主要傳播媒介所傳遞出的運動員期待通過體育賽場實現(xiàn)抗議訴求的聲音遮蓋了其他聲音,為大眾建構出一種體育運動政治化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然而,需要警惕的是,擬態(tài)環(huán)境雖是以客觀現(xiàn)實世界為依據(jù)的信息環(huán)境,但并非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鏡像。此種環(huán)境是傳播媒介對現(xiàn)實事件經(jīng)過一系列價值選擇與加工后呈現(xiàn)的仿象,意味著其所傳遞出的意識形態(tài)是傳播媒介背后多方勢力利益博弈的結果[9]。

        體育擁有真正意義上的通用性規(guī)則,且該規(guī)則建立在全球范圍內(nèi)道德、公平競爭、尊重以及友誼的基礎之上,由此,體育自治便成為在全球發(fā)展奧林匹克運動以及傳播其價值觀的必要條件[10],如《奧林匹克憲章》中“奧林匹克主義基本原則”第5條就已明確強調(diào)了奧林匹克運動中體育組織的自治權[3]。此外,2014年在紐約舉行的第69屆聯(lián)合國大會常規(guī)會議通過的一項決議,首次表達了聯(lián)合國對國際奧委會以及體育自治權的承認與支持。該項決議還特別指出,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應秉持和平、相互理解、友誼、寬容以及不允許任何類型歧視的精神,體育賽事的統(tǒng)一性和調(diào)和性應得到尊重[11]。從聯(lián)合國的決議中不僅可體察到體育自治對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也能認識到任何公開抵制賽事或利用賽事抗議的行為都不符合尊重體育自治的要求。正是國際奧委會對體育自治原則的堅守,才使得奧運會賽事規(guī)則得到世界范圍內(nèi)的承認與遵守,奧林匹克運動也因此才在歷經(jīng)全球諸多政治、民族、種族等沖突事件后仍得以傳播與傳承。

        在當前媒體所構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常將運動員的賽場行為與其政治態(tài)度捆綁在一起。這些媒體的報道雖看似契合當下輿論,但長此以往也有引導輿論、“撕裂”社會以及不尊重體育自治之嫌。大眾長期“浸泡”在這種被篩選后的信息環(huán)境中,傾向于對運動員的“政治正確”表態(tài),甚至使體育運動的政治化功能產(chǎn)生意識形態(tài)認同,忽略政治必須尊重體育自治權的基本要求。如在“弗洛伊德事件”引爆國際體育領域的社會平權運動后,公眾熱衷于在社交媒體中追捧“政治正確”的運動員,而聲討暫不發(fā)表言論的運動員。

        可見,當下主要傳播媒介傳遞出的體育運動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已加深了人們對于體育自治原則的認知分歧。這不僅將對國際奧委會體育自治權的合理性造成沖擊,也將動搖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

        3 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的致因

        國際奧委會在其改革進程中一直試圖強化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核心地位,但伴隨著運動員話語權爭議事件的頻發(fā),理念與實踐時常發(fā)生沖突,國際奧委會的公信力再度受到挑戰(zhàn)。

        在現(xiàn)象學視野下,嘗試對運動員話語權爭議事件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國際奧委會在對自我與運動員間的關系建構中,并未完全擺脫傳統(tǒng)西方本體論的主體性思維,其在追求不同主體間同一性過程中,存在明顯的主客體二元對立傾向。此外,運動員期待在奧運會賽場彰顯自我話語權訴求的背后,暗含的往往是對自我與國際奧委會間關系的想象。因此,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群體對彼此關系認知的錯位,使得二者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對話減少,最終導致二者在遇到分歧時,本應產(chǎn)生于主體間的理性協(xié)作行為發(fā)生偏倚,成為非理性博弈。

        由此可見,國際奧委會在追求絕對主體性過程中的行為異化,運動員主體性意識在社交媒體時代的增強以及二者在主客體二元對立結構下的共振失效,是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產(chǎn)生與頻發(fā)的重要原因。

        3.1 國際奧委會在絕對主體性追求中的行為異化

        為保證組織運行的獨立性以及在處理體育事務中的自主權,國際奧委會一直堅守精英自治的理念。雖然該理念確保了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絕對主體性地位,但也使得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群體間缺乏對話,呈現(xiàn)明顯的主體性思維。

        首先,國際奧委會常呈現(xiàn)出一種“禁止”與“宣揚”不一致的自我主體行為。如在通過削弱運動員話語權來阻止奧運會與政治、宗教、種族等話題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同時,又利用奧運會歷史上的運動員“抗議”事件來佐證奧林匹克品牌在推動社會變革方面的強大力量[12]。墨西哥1968年奧運會的“黑色拳頭事件”發(fā)生后,國際奧委會立即對2位美國短跑運動員的示威行為進行了譴責與懲罰。如今,這2位運動員被列入美國奧林匹克名人堂,并在美國的奧林匹克博物館中被贊揚為“將領獎臺變成舞臺,譴責種族主義的變革者”[13]。然而,當這些被奧林匹克博物館贊揚的運動員賽場抗議行為依舊因第50條的嚴格限制而不被允許出現(xiàn)在當前的奧運會賽場上時,國際奧委會針對“弗洛伊德事件”做出的支持運動員參與反種族歧視活動的聲明就會被外界解讀為一種營銷戰(zhàn)略,即基于熱門話題的公關活動[14]。

        其次,國際奧委會還呈現(xiàn)出一種“家長式”的策略管理傾向。如國際奧委會一向宣揚奧林匹克運動的開展以尊重人權為基礎。然而依據(jù)國際人權法的基礎—《世界人權宣言》,運動員的姿勢是一種受國際人權法保護的非語言交流形式,體育組織應遵守國際規(guī)范[15],且在國際奧委會發(fā)布的《運動員權利與責任宣言》中,言論自由也被明確視作一種需要受到保護的運動員權利。但矛盾的是,第50條對運動員的言論自由權利進行了限制。甚至為避免奧運會被運動員用作抗議平臺,《奧林匹克憲章第50條規(guī)則指南》針對第50條做出了更嚴格、詳細的補充。在運動員對話語權有著強烈訴求的背景下,國際奧委會不僅未及時為此條有著侵犯運動員權利之嫌的規(guī)則提供一個合理的制定理由,還通過“自上而下”的規(guī)則指南對運動員行為進行更嚴格的約束,這也大大激化了運動員群體與國際奧委會之間的矛盾。

        可見,國際奧委會在“自我—主體”意識下對絕對主體地位的追求,導致其在具體管理實踐中出現(xiàn)了自我中心化的異化傾向。

        3.2 運動員主體性意識在社交媒體時代的增強

        隨著社交媒體時代的到來,底層話語權被不斷放大,公眾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或國家事務的意識不斷增強,社會上就涉及政治、種族等議題的討論愈發(fā)激烈。同時,運動員常因賽場上的精彩表現(xiàn)在社交媒體中引發(fā)現(xiàn)象級傳播,并收獲頗高的受眾關注度,如足球運動員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Cristiano Ronaldo)在Twitter、Facebook和Instagram三大國際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中的關注者數(shù)量就已突破5億[16]。社交媒體時代的運動員群體被賦予更大的權力,特別是優(yōu)秀運動員,他們不僅可直接與公眾互動交流,甚至還可作為輿論領袖在公共事件中影響大眾的態(tài)度和行為。此外,主體性可被理解為在事物關系網(wǎng)絡中處于中心地位的存在者所具有的自主性與能動性[17]。由此,當一些運動員意識到個人表達可以因巨大的傳播影響力而上升為公共表達時,其主體性意識便被最大程度地激活與強化,開始積極嘗試通過行動來推動社會變革。如在“BLM”社會平權運動持續(xù)發(fā)酵下,NBA著名球星詹姆斯不僅在其社交媒體中連續(xù)3周發(fā)布有關支持“黑人運動”的話題,還與他人共同創(chuàng)建非營利組織“MORE THAN VOTE”主張黑人權利。

        奧運會是一場國際體育盛事,運動員利用奧運會賽場進行抗議的傳播影響力無疑會變得更大,這不僅因其大量受眾分布在世界各地,更因奧運會賽場和領獎臺畫面在《奧林匹克憲章》嚴格保護下的極度稀缺性。又如前文所述,運動員主體性意識在社交媒體時代已被激活,特別是在當下如此復雜的國際社會環(huán)境下,任何問題都可能成為運動員抗議的導火索,如對種族歧視的反抗、對本國政治體制的不滿、對性別平等的訴求,以及對興奮劑事件的質(zhì)疑等。但當國際奧委會仍在“主體—客體”的結構框架下認識運動員并開展行動時,運動員的主體地位便極易被消解或遮蔽。此時,主體性意識已逐漸崛起的運動員表達的訴求未被重視,其便會不惜冒著違背第50條的風險,選擇在賽場或領獎臺上進行抗議或示威來彰顯自我話語權,最終導致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群體間矛盾升級。

        3.3 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在主客二元對立下的共振失效

        傳統(tǒng)哲學的主體性原則有著明顯的主客體二元對立傾向,并將權力關系的配置作為界定主體與客體的重要依據(jù)[18]。全球運動員協(xié)會指出,當前的國際體育治理已將運動員置于無能為力的境地[5],運動員在此種權力結構失衡的關系配置下,成為被分離出去的客體,接受主體的控制與管理。體育組織與運動員之間這種角色對立,極易導致二者在需要共同行動之前無法通過相互理解達成共識。

        面對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的運動員話語權爭議問題,運動員群體與國際奧委會對第50條現(xiàn)實踐行程度的理解有諸多不同,主要集中于制定目的、規(guī)范對象等方面。①國際奧委會一再強調(diào)第50條的制定目的是防止奧運會被作為推動政治或任何其他潛在分裂目的的平臺,但依然有運動員認為這是一條以維護商業(yè)價值為核心的條約。曾因在泛美運動會上進行抗議表達而被美國奧委會制裁的鏈球運動員格溫·貝里(Gwen Berry)就提出,國際奧委會限制運動員在奧運會上自由表達是力求避免爭議,是為了保護贊助商和主辦城市在奧運會上不受潛在抗議的影響[14]。②雖然《奧林匹克憲章》對“任何人”在奧運會期間的言行都有明確限制,但國際奧委會在實際踐行過程中針對不同對象區(qū)別對待。如與第50條相類似的第55條規(guī)則,不僅要求主辦國國家元首不得在奧運會期間的任何奧運場所發(fā)表任何類型講話,還規(guī)定其在開幕式中宣布開幕的措辭必須與規(guī)則的“模版內(nèi)容”一致。然而,在鹽湖城200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時任美國總統(tǒng)布什宣布開幕的內(nèi)容毫不掩飾地暗示了美國在2001年所經(jīng)歷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并展示了一面在世貿(mào)中心被襲擊后破損的美國國旗[13],國際奧委會對主辦國這種明顯違背憲章的政治表達行為卻未做出任何回應。在同樣被《奧林匹克憲章》規(guī)范的情況下,國際奧委會針對主辦國與運動員違憲行為的差異化處理模糊了國際奧委會關于第50條制定目的的解釋。

        由此審視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間的關系,在奧林匹克運動中有著絕對權威地位的國際奧委會雖一直試圖強化運動員的核心地位,但依舊未擺脫傳統(tǒng)的主體性原則,將運動員視為幫助其完成奧林匹克使命與任務的中介或工具。且當二者在實際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分歧時,國際奧委會忽視對話,更多地以需要“自我利益捍衛(wèi)”的主體身份規(guī)范運動員的客體行為。最終,二者在這種既定的二元對立結構下對第50條共振失效。

        4 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的解決之道

        通過對現(xiàn)代奧運會賽場中運動員話語權爭議事件的致因分析可知,厘清并平衡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是解決此類爭議的關鍵。現(xiàn)象學代表人物胡塞爾基于對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批判,提出了主體間性理論。該理論否認“主體—客體”是認識世界的唯一關系,而是強調(diào)“主體—主體”關系,并認為各主體可通過對話實現(xiàn)主體間的平等溝通。在體育運動治理領域,主體間性理論不僅為理解體育管理組織與運動員群體在交往互動中的“去中心化”關系提供了一種新視域,也為糾正當下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群體間因話語互動減少而導致的非理性博弈行為提供了解決之道。

        此外,國際奧委會為解決此次運動員話語權爭議而做出的一系列應對舉措,其反應速度雖稍顯滯后,但最終選擇了與運動員直接對話的方式解決此爭議。因此,筆者嘗試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對國際奧委會解決此次爭議的全過程進行解讀與評價,為國際奧委會在未來體育治理中更好地解決此類爭議、破除僵局提供參考。

        4.1 消解“唯我”:以“去中心”為基點,弱化國際奧委會的主體性思維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國際奧委會在與運動員的交往互動中常常存有明顯的“唯我”立場,導致二者間權力關系呈現(xiàn)一定的失衡特征,而二者對彼此關系定位的認知直接決定著他們的交往互動方式。因此,以“去中心”為基點對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間的關系進行重構,弱化國際奧委會的強勢話語權,成為實現(xiàn)二者關系合理平衡的關鍵。

        (1)明確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之間“去中心”關系的真正內(nèi)涵。這種“去中心”化意味著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群體是有著良好對話關系的不同主體,而非單純的管理者(主體)與被管理者(客體)的關系。此種關系的構建要求國際奧委會向“服務者”身份轉變,將不以回報為目的地傾聽運動員的聲音、為運動員負責作為自身信念。在此次運動員話語權訴求引發(fā)的巨大爭議事件中,國際奧委會為評估更廣泛的運動員群體對第50條爭議性規(guī)則的真實態(tài)度,首次選擇通過線上與線下調(diào)查相結合的形式,對涉及185個國家奧委會和所有41項奧林匹克運動的3 500多名運動員進行歷時11個月的調(diào)研。在此次涉及其一貫堅守的“政治中立紅線”問題上,國際奧委會首次嘗試通過與運動員直接對話的方式加以解決,不僅得到了外界好評,也為如何轉變其被體育界所詬病的“家長式管理思維”提供了方向。

        (2)傾聽運動員的聲音只是幫助國際奧委會消解“唯我”立場的基本條件,對“誰最能代表與傳遞運動員的真實聲音”這個問題的深入討論與回應,即強化運動員在體育領域的代表性,才是幫助國際奧委會完成從“唯我”向“為他”轉變的現(xiàn)實保障。德國運動員協(xié)會的國際體育政策負責人此前提出,國際奧委會以往的磋商程序過于自我,缺乏民主標準,如運動員雖然被廣泛邀請參與關于東京2020年奧運會延期決策的制定,但事實上運動員的真實參與度還遠遠不夠,運動員的真實聲音并未被聽到[19]。由此,國際奧委會需通過強化運動員的弱勢話語權,推動運動員與國際奧委會間的平等對話。雖然當前絕大多數(shù)體育組織都設立了運動員委員會,但為保證運動員委員會對官方政策的積極響應,其中人員構成往往由最高領導層任命[20],這就極易導致運動員的代表性被質(zhì)疑,難以強化運動員的話語權。此時就需要通過在組織內(nèi)設立新的運動員權利部門,確保運動員在決策中的參與度和代表性,并以此終結國際奧委會的“家長式”慣性管理行為。

        4.2 面向“他者”:以“增加約束力”為原則,強化運動員的核心地位

        面向“他者”就意味著承認“他者”的主體性,并對其訴求做出合理回應。在全世界傳播奧林匹克主義既是國際奧委會的使命,也是運動員的天然使命,因此,在第50條的重新審定過程中,運動員針對奧運會期間自由表達個人觀點所提出的任何建議,其可被采納的首要前提并非被大多數(shù)運動員支持,而是要保證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尊重。

        隨著運動員主體性意識的增強,任何問題都可能成為運動員群體進行話語抗爭的導火索。因此,對于國際奧委會而言,當其通過強化運動員的核心地位來最大程度地保障運動員權利時,也必須警惕由于過分讓渡權力而步入“以運動員為中心”的誤區(qū),因為以運動員為“核心”并不等同于以運動員為“中心”。如果將運動員置于奧林匹克運動的中心地位,就意味著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之間發(fā)生了主、客體二元身份的相互置換,運動員便成為過度關注個人權利與利益、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奧林匹克運動的共同利益被忽視,國際奧委會所堅守的自治地位也自然會受到?jīng)_擊。

        此外,面對因運動員主體性意識增強而激增的話語權訴求,國際奧委會也曾嘗試做出一定的“妥協(xié)”?!秺W林匹克憲章第50條規(guī)則指南》強調(diào),奧運會賽事期間的運動員可選擇通過社交媒體、新聞發(fā)布會、采訪以及團隊會議來表達自己的觀點[4]。但實際上,允許運動員在社交媒體中自由表達并未有效增加運動員期待聲音被外界聽到的機會。這是因為公眾注意力永遠是稀缺資源,當所有運動員都可在社交媒體中發(fā)聲時,那么平臺在新規(guī)則下的“再中心化”就不可避免,運動員影響力依然是決定其聲音大小的重要指標。因此,若放寬運動員在奧運會賽場中進行抗議行為的限制,運動員在任何賽場都可抗議也會因稀缺性的缺失而迅速失去被媒體關注的價值。

        面對運動員期望通過賽場發(fā)聲推動社會變革的期待,則要思考運動員利用體育場域進行社會平權活動對社會變革產(chǎn)生的積極效果究竟有多大,或運動員在賽事期間的積極發(fā)聲是否真的能大幅促進民眾積極參與社會平權活動。一位美國記者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針對2020年NBA季后賽的反種族歧視“罷賽事件”進行了調(diào)查。在“罷賽事件”發(fā)生后的15 h內(nèi),共有25 205人參與投票,其中57%的人表示自己并不會因運動員的罷賽行為而更積極地為反種族歧視發(fā)聲[21]。這個數(shù)據(jù)似乎也間接說明,靠犧牲運動員自我利益去解決積弊已深的社會發(fā)展問題并非最佳選擇。

        特別是在逆全球化發(fā)展的后疫情時代,過度放寬《奧林匹克憲章》規(guī)則的限制還會提升奧運會成為政治分裂平臺的風險。由于不同運動員在現(xiàn)代奧運會場域中的話語訴求不同,允許運動員在奧運會賽事期間進行抗議就意味著接受所有的抗議訴求,包括那些“價值不正確”的抗議訴求,如有國家利己主義傾向的煽動行為。這不僅會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品牌價值及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沖擊,世界也會因異見者的頻繁沖突而變得更加“撕裂”。對于運動員的約束,可以通過各國家奧委會的教育或宣傳來實現(xiàn)。如美國黑人運動員杰西·歐文斯(Jesse Owens)選擇默默參加柏林1936年奧運會,并拿到4塊金牌來展示非裔美國運動員的偉大之處,通過對類似現(xiàn)實案例的宣傳,幫助運動員在所享權利與所擔責任間達到一種平衡,讓運動員更有尊嚴地支持奧林匹克核心價值觀。

        最后,約束力也體現(xiàn)在國際奧委會對第50條的堅持上。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發(fā)布的《運動員意見表達咨詢報告》顯示,近70%的運動員不同意在奧運會賽場表達個人觀點[22]。為了“保護體育運動的中立性”,國際奧委會也應繼續(xù)在《奧林匹克憲章》基本原則的指導下處理一切與奧林匹克有關的事務。

        4.3 構建“共體”:以“提升透明度”為保障,突破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間的對立困境

        通過對運動員話語權爭議事件的致因分析可知,第50條的制定依據(jù)、執(zhí)行程序等透明度不足,導致運動員對其在奧運會期間所應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認知偏差,這是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共振失效的重要致因。因此,如何面對此種認知差異,協(xié)調(diào)國際奧委會與不同國家運動員的行為活動,成為國際奧委會突破與運動員間對立困境的重要切入點。

        (1)需要對第50條的制定依據(jù),即該規(guī)則是否干涉了運動員的言論自由這項基本人權進行合理解釋。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針對此問題咨詢了相關人權及體育法學專家后,在《運動員意見表達的咨詢報告》中特別指出,言論自由權并非絕對意義上的基本人權,該權利不僅伴隨著責任與義務,在一些特定條件下還將受到限制[22]。

        (2)第50條執(zhí)行程序的公開透明也極為重要,特別是判定運動員行為違規(guī)的過程。最新修訂的第50條雖然強調(diào)了該規(guī)則規(guī)范的是運動員的“分裂性”示威行為,但是判定運動員的抗議示威是否具有“分裂性”的界限并不明確。特別是在東京2020年奧運會賽場上發(fā)生了幾起運動員話語權爭議事件后,國際奧委會判定各運動員行為是否應得到處罰以及受何種處罰的標準不盡相同。如針對美國鉛球運動員雷文·桑德斯(Raven Saunders)站在奧運會領獎臺上,將雙手在頭頸交叉擺出抗議姿勢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不公、女性權利等問題不滿的行為,國際奧委會宣稱會在與美國奧委會以及國際田徑聯(lián)合會進行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再對雷文·桑德斯的賽場抗議行為是否違反《奧林匹克憲章》進行最后判斷。然而,美國奧委會早在第50條修訂完成前,就已制定并發(fā)布了關于運動員在奧運場所中進行種族或社會正義示威的詳細指導方針,其中對運動員的賽場抗議行為表達了支持態(tài)度[23]。因此,當雷文·桑德斯在東京2020年奧運會賽場進行抗議表達之后,美國奧委會立即明確表示不會對該運動員進行任何處罰。此后,隨著雷文·桑德斯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公布母親離世的消息,國際奧委會也匆匆宣布對雷文·桑德斯的全部審查已經(jīng)停止。相較之下,國際奧委會針對中國自行車運動員在領獎臺上佩戴毛主席徽章的審查一直都在進行之中??梢姡卸ㄟ\動員在賽場彰顯話語權的行為會受到何種處罰,或是否會受到處罰,不僅與第50條相關,也與各國家奧委會的態(tài)度有著“微妙”聯(lián)系。國際奧委會處理標準不統(tǒng)一所導致的模糊化處理方式,使得第50條的“憲法”性質(zhì)受到挑戰(zhàn)。

        (3)提升第50條重新審定過程的透明度還依賴于組織自身透明度的提升。此前,在針對《奧林匹克憲章》第40條規(guī)則的重新審定過程中,為提高執(zhí)行程序透明度,國際奧委會公開了與運動員進行磋商的程序,但同時也因該程序至今尚未啟動一直被各國家運動員委員會所詬病。因此,在此次就第50條修訂問題向全球運動員進行調(diào)研之初,國際奧委會吸取過往經(jīng)驗教訓,除了公布磋商框架外,還公布了一份磋商程序時間表,并嚴格依照此時間表推進修訂進程。此外,為加強各主體間的溝通與理解,協(xié)調(diào)“奧運共生體”的行為與活動,應確保運動員反饋意見的及時公開。目前,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在將收集到的3 500多名運動員關于第50條的修改建議呈遞給國際奧委會執(zhí)委會后,也將這些建議整合發(fā)布在國際奧委會的官網(wǎng)上。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發(fā)布的《運動員意見表達咨詢報告》顯示,近70%的運動員不同意在奧運會賽場表達個人觀點,但不同國家運動員對如何在奧運會賽事期間合理表達個人觀點存在明顯分歧[22]。這說明,即使國際奧委會依據(jù)《運動員意見表達咨詢報告》的結果,對運動員在奧運會賽事期間的行為進行了限制,奧運會被運動員用作抗議平臺的風險依舊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奧委會必須考慮持不同觀點運動員群體間的文化差異,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和開拓更多類似國際運動員論壇、運動員365平臺等的平臺與渠道,讓運動員群體就奧運會賽事期間的自由表達與管理組織問題進行充分的內(nèi)部交流與協(xié)商,以此促進彼此間的相互理解。

        5 結束語

        “弗洛伊德事件”發(fā)生后,運動員期望在奧運會賽事期間進行自由表達的話語訴求愈發(fā)強烈,由此引發(fā)了頗多爭議。爭議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國際奧委會在與運動員的交往互動中,基于傳統(tǒng)西方哲學視野而過于關注“自我”,造成了二者間權力關系結構的失衡。為平衡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間的關系,實現(xiàn)國際奧委會與運動員所組成的奧運“共生體”的共在與共享,國際奧委會主動對二者的對立關系進行解構,具體體現(xiàn)在對第50條的重新修訂。此外,面對后疫情時代逆全球化發(fā)展趨向,國際奧委會在思考如何滿足運動員話語訴求的同時,還應警惕“體育運動日益政治化”的風險。如何凝聚奧林匹克大家庭“更團結”之力,不僅是國際奧委會,也是各國家奧委會和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等迫切需要共同回應的議題。在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zhàn)面前,各國際和國內(nèi)體育組織均應避免體育運動成為政治或任何其他潛在分裂目的的平臺,讓世界在和平競爭中團結起來,幫助運動員在所享權利與所擔責任間達到平衡。

        作者貢獻聲明:

        李靜亞:設計論文框架,撰寫、修改論文;

        王潤斌:提出論文選題,設計論文框架,審核、指導、修改論文。

        猜你喜歡
        奧林匹克運動國際奧委會話語權
        曾擔任過12年國際奧委會主席的雅克·羅格逝世,享年79歲
        英語文摘(2021年11期)2021-12-31 03:25:24
        我國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歷程、挑戰(zhàn)及應對
        冰雪運動(2021年3期)2021-11-04 08:32:28
        我國對冬季奧林匹克運動研究的熱點與發(fā)展特征
        冰雪運動(2018年3期)2018-12-29 11:00:10
        中國如何爭奪LNG市場話語權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兩屆奧運主辦權同時揭曉
        范揚國際奧委會體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北廣人物(2017年24期)2017-06-29 10:37:10
        范揚國際奧委會體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北廣人物(2017年23期)2017-06-19 18:01:47
        應提升貧困群眾話語權
        高職應有自身的“話語權”
        被春天取消了話語權以后 [四章]
        詩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4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国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欧美成人形色生活片|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的区| 国产乱人伦AⅤ在线麻豆A| 午夜福利电影| 欧美69久成人做爰视频| 久久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av资源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 国产 哟|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老熟妇 | 99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99| 亚洲人成无码区在线观看| 中国久久久一级特黄久久久| 少妇人妻一区二区三飞|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91| 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欧美男生射精高潮视频网站 |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乳乱中文字幕熟女熟妇 |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情侣露脸高清在线| 日本久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资源在线观看三区|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太嫩了在线观看| 丰满女人猛烈进入视频免费网站|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免费在线| 国产视频在线播放亚洲|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