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雄偉 劉瑤 李桐 董蒨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小兒外科,山東 青島 266071)
患兒,男,4個月,因發(fā)現(xiàn)腹部包塊伴進行性增大2個月,于2012年5月11日入外院。在外院行剖腹探查,發(fā)現(xiàn)胰頭部有一約11 cm×10 cm×8 cm大小的包塊,包膜完整,與十二指腸及胰頭部粘連緊密,呈囊實性,取包塊組織多處送病理學活檢,開窗引流。術后每日引流清亮液體約300 mL,術后10 d腹部超聲提示包塊較之前有增大趨勢。患兒于2012年6月8日轉入我院。入院查體:一般情況好,皮膚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腹部膨隆,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上腹部見一手術瘢痕,愈合可,右下腹引流管一根,上腹部可觸及一包塊,大小約13 cm×10 cm,表面光滑,邊界不清,無明顯觸痛,質地偏硬,活動度較差。腹部叩診呈鼓音,腸鳴音正常,未聞及氣過水聲。腹部增強CT檢查提示中上腹腔內可見巨大多囊狀低密度影,邊緣較清,增強掃描后無明顯強化;與肝門結構、胰腺等周圍組織分界欠清,右緣可見引流管影,周圍淋巴結無腫大。肝、脾及雙腎未見明顯異常(圖1A~C)。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大便常規(guī)正常,血生化指標基本正常。腹水淀粉酶80 U/L。診斷為腹腔腫物,腹腔探查術后。術中探查見腫瘤來源于胰頭部,約15 cm×15 cm×12 cm大小,囊實性,內含清亮液體,與結腸、十二指腸、肝臟、膽囊、肝門諸管道粘連緊密,膽總管遠端被腫瘤侵及并包繞(圖2A),無法分離,故予以橫斷,逐一分離粘連,發(fā)現(xiàn)腫瘤基底部位于胰頭,主胰管未受累,遂將瘤體與胰頭及十二指腸仔細分離,切除腫瘤(圖2B)。切除膽囊,結扎膽囊管,行膽總管空腸Roux-Y吻合。術后病理結果為胰頭部漿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腫瘤切緣無殘存(圖2C)?;颊咝g后恢復好,其中術后第10天腹部CT檢查顯示,胰腺頭頸部輪廓欠自然,胰腺體尾部形態(tài)密度未見明顯異常(圖3A);術后第3年腹部CT復查顯示,胰腺頭頸部輪廓欠自然,未見明顯異常密度影(圖3B);術后第6年腹部CT復查顯示,胰腺頭頸部輪廓欠自然,相應區(qū)域見團片狀脂肪密度影填充,膽囊未見明顯顯示(圖3C)。隨訪6年結果顯示,腫瘤無復發(fā),預后良好。
A~C分別為術前患兒腹部強化CT的橫狀面、冠狀面、矢狀面影像
A:術中腫瘤的外觀形態(tài),B:切除的腫瘤標本,C:術后腫瘤組織病理檢查結果,HE染色,4倍
討論SCN起源于胰腺外分泌部,可分為微囊型、寡囊型、混合型及實體型,其中微囊型最常見。一般生長緩慢,呈良性,惡變率極低,不超過1%[1-2]。臨床上,大約有一半的SCN患者是無癥狀的,多于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當出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時,主要是因為腫瘤壓迫鄰近器官所致,表現(xiàn)為腹痛、腹部包塊或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少部分患者因腫瘤壓迫會出現(xiàn)黃疸癥狀。當腫瘤的直徑大于4 cm時,更容易出現(xiàn)癥狀[3]。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較深,腫瘤在外觀上沒有特異性,CT和MRI檢查是臨床上診斷SCN的主要手段。研究表明,MRI是判斷胰腺囊腫與主胰管關系的最合適的檢測手段[4]。近年來,隨著超聲內鏡不斷發(fā)展,使得SCN的術前診斷率有所提高。
A~C分別為患兒術后第10天、第3年、第6年腹部CT影像
目前,對于有癥狀的SCN患兒手術是合理和安全的[5-6]。然而,關于SCN的理想治療方法一直飽受爭議[7]。BEGER等[8]認為當胰頭部腫瘤小于3~4 cm,且沒有侵及主胰管,可以選擇局部切除術。劉翔琪等[9]在進行了11例兒童胰頭部腫瘤手術后認為,對于腫瘤不侵犯主胰管且切緣與主胰管有安全距離的患兒,腫瘤即使大于3~4 cm,也可以行腫瘤局部切除術。同樣也有研究認為能否行局部切除主要依據(jù)腫瘤所在的位置、與主胰管的關系以及基底切面的大小,而腫瘤的大小并不是其絕對指征[10]。本研究中的患兒腫瘤直徑約15 cm,與周圍粘連嚴重,僅靠影像學檢查無法判斷腫瘤與主胰管的位置關系,術中仔細分離后發(fā)現(xiàn)主胰管未受累,且與主胰管的距離較遠,因此成功將腫瘤與周圍組織分離,完整切除腫瘤,術后無胰漏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這也進一步證實胰頭部腫瘤的切除方式不完全取決于腫瘤的大小。
綜上所述,在行兒童SCN手術時,最重要的是保證胰腺的內外分泌功能,這對兒童生長發(fā)育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巨大的胰腺腫瘤,術中應精準解剖腫瘤與主胰管,仔細判斷腫瘤所處的胰腺部位,同時避免在分離時損傷主胰管。進行腫瘤局部切除時,由于術后胰漏主要來源于創(chuàng)面,因此要仔細縫扎切緣,創(chuàng)面周圍留置引流管充分進行引流。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ConflictsofInterest: All authors disclose no relevant conflicts of interest.
作者貢獻:董蒨、劉瑤參與了研究設計;吳雄偉、李桐參與了論文的寫作和修改。所有作者均閱讀并同意發(fā)表該論文。
Contributions: The study was designed byDONGQianandLIUYao. The manuscript was drafted and revised byWUXiongweiandLITong. All the authors have read the last version of the paper and consented sub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