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含“山”的詩句為例,通過“對接山名,析名引句”“對接畫面,剖析寫法”“品味情思,訓(xùn)練表達”“全面對接,拓寬立意”四個板塊,具體呈現(xiàn)“化學生詩詞儲備為寫作之用”的教學實踐。通過對詩詞進行分板塊、分類別的整合匯總,精準把握詩句的畫面和意蘊,進行對接寫作的訓(xùn)練與指導(dǎo)。
關(guān)鍵詞:詩歌;寫作;融合
從小學到初中,學生必背的詩詞有一百多首,但學生缺少對這些詩詞的梳理、缺少對接寫作的訓(xùn)練,這些儲備于學生寫作中鮮有用武之地。初中階段學習古詩,偏重于記誦原文,學生大多能熟練背誦,但能夠巧妙地運用詩句為寫作增輝的卻不多。為盤活學生的詩詞儲備資源,教師可以通過使學生精準把握詩句所呈現(xiàn)的畫面和意蘊,引導(dǎo)學生對詩詞進行分板塊、分類別的整合匯總,進行對接寫作的指導(dǎo)與訓(xùn)練,使學生做到融匯古今、古為今用。
在初三的復(fù)習課中,筆者選擇含“山”的詩句,進行對接寫作的分板塊、分類別的梳理,引導(dǎo)學生將與“山”有關(guān)的詩句、詩意與現(xiàn)代文的寫作相融通。
一、對接山名,析名引句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望岳》),“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張養(yǎng)浩《山坡羊·驪山懷古》),“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王安石《登飛來峰》),詩中的泰山、峨眉山、孤山、驪山、飛來峰等從古至今美名在外,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寫及此山,征引此山相關(guān)的詩句,豈不妙哉?在此基礎(chǔ)上,還可引導(dǎo)學生去閱讀與此名山相關(guān)的文章。
要注意的是,在積累含山名的詩句時,要明確此山到底是何山,以便精準引用。比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的“巴山”不同于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的巴山,前者據(jù)考察是重慶北碚的縉云山的古稱,后者則泛指楚蜀的山水。再比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據(jù)考究,陶淵明筆下的南山指的是廬山。而王維的《終南別業(yè)》“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中的南山則是終南山。
二、對接畫面,剖析寫法
詩句中呈現(xiàn)的山色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時可見,但大多數(shù)學生卻沒能將詩句與美景對接。于是,在教學中要進行將山之美與詩句之美相勾連的訓(xùn)練:提供符合詩句內(nèi)容的山色圖,學生根據(jù)景致特點說出契合的詩句;學生根據(jù)詩句所呈現(xiàn)的景致,去拍攝或找尋最能體現(xiàn)其特點的圖片。聳立水邊生機勃發(fā)的山島:“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罚?沿著水路一路蔓延的山:“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神奇秀麗又高大巍峨的山:“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清寒寥落的山之晨:“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溫庭筠《商山早行》);雨中清新的山下景象:“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村中遠望青山與白水與綠樹:“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通過進行圖文勾連的訓(xùn)練,學生能夠直觀領(lǐng)略詩句所描繪的景致,感受其詩意美,也可由景致聯(lián)想相關(guān)詩句,為后續(xù)觀察、感受,以及在寫作中巧引詩句、描寫山色之美做準備。
直觀感知以恰到好處地引詩入文,能為文章表達增色。在此基礎(chǔ)上,再引導(dǎo)學生進一步品鑒詩句的意象選擇(山、水、草、木、云、月等)、寫作角度(山中品山、遠處望山、山間看山、山下觀山等)、寫作手法(多角度的直接描寫、襯托、對比)等等。通過解構(gòu)與分析比對,使學生深入品賞詩句,把握更為精細的寫作方法。比如,同是寫傍晚的山色:“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保ㄌ諟Y明《飲酒(其五)》)“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保ǚ吨傺汀短K幕遮·懷舊》)“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保ㄍ蹩儭兑巴罚┑仍娭校芭c情都大不相同。
三、品味情思,訓(xùn)練表達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山河”“湖山”代指國家,寄寓了詩人的家國之思、國殤之痛?!安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楊萬里《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山被用來表達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和對人生的思考等。這些詩句中的山是承載了詩人情感和哲思的載體,山形山色都不重要,其背后的情思與哲思才是品賞和借鑒的重點。
學生要能恰如其分地引用詩句以輔助表達自身的情感與態(tài)度,首先要對這些詩句所蘊含的情思和哲思有準確地感知和體認,因此要盡可能使學生對詩歌進行較為透徹的品賞。此外,還要強化學生引用情感句和哲思句的意識,通過訓(xùn)練以培養(yǎng)成習慣。為此,筆者對學生進行相關(guān)的段落寫作訓(xùn)練,以及契合生活實際的口頭表達訓(xùn)練。
四、全面對接,拓寬立意
以上對將含“山”的詩句引入寫作訓(xùn)練的方式和步驟進行細分,側(cè)重引導(dǎo)學生恰到好處地引用含“山”的詩句入文。但盤活學生的詩詞儲備資源為寫作之用,不限于引用詩句。因此可由第二部分提及的分析和借鑒詩人描山的寫法進一步擴展與思考:如何將詩人寫山的巧思與深情延引至指導(dǎo)學生寫整篇作文。
筆者以作文題“心中有座山”來進行嘗試。此前,學生就此文題寫過作文,選材立意較為局限,主要集中于寫父愛如山、自己難忘的某座山、某些靜默深沉如山之人等。在經(jīng)過以上三個板塊的梳理和訓(xùn)練后,學生再進行選材和立意則有了極大的擴展,如:寫某座名山,中國名山眾多,泰山、華山、黃山等任選一座;寫某座與名人有關(guān)但不太出名的山,就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所言之名山;寫人如山的品質(zhì),堅定、穩(wěn)重、挺拔、沉淀等;或圍繞山的諸寓意之一選材,如代表家國的山河、代表情思的山、代表哲思的山……不僅立意、選材的疆域拓寬了,而且也增加了對山的文化之思。
學生再次完成及修改后的作文,所寫山色也因角度和選景等的豐富多變而更加美麗,結(jié)合文意自然引入的詩句不時可見,有泰山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傍晚的“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發(fā)出宏愿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由分解引導(dǎo)、段落訓(xùn)練,逐漸發(fā)展到成篇寫作,循序漸進,效果初顯。
筆者此番教學實踐,只是將學生初中階段所學的含“山”的詩句進行梳理整合,再輔之以適合學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寫作訓(xùn)練等,借以盤活學生儲備的含“山”詩句的資源,使學生有意識地將詩句、詩意引入作文,寫出更動人的文辭、文意。借此文舉一隅,愿與各位同仁一起以三隅反,促進學生盤活儲備的古詩文資源。
【基金項目:本文為筆者在2020—2021學年支教連平縣田源中學期間參加河源市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在農(nóng)村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打造活力課堂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hy19026】
作者簡介:鄭秋艷(1982— ),女,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龍城初級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閱讀與寫作、文言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