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器傷是引起臨床護理人員發(fā)生血源性暴露的主要原因
。醫(yī)務人員發(fā)生銳器傷后,被病原體污染的血液或體液可通過傷口進入傷者體內,可能使傷者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傳染性疾病
。護理是一門臨床實踐很強的學科,護生需要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各項操作,如靜脈注射、皮下注射、抽血等,并接觸注射器、刀片等各種危險的儀器設備
。由于實習護生臨床經驗不足、職業(yè)安全意識不夠,其發(fā)生銳器傷的風險明顯增加
。提高護生職業(yè)安全,防止銳器傷已經成為醫(yī)院及醫(yī)學院校的熱點話題。了解銳器傷的發(fā)生率及關鍵環(huán)節(jié)是預防和控制實習生銳器傷發(fā)生的基礎和前提。盡管我國報道實習護生發(fā)生銳器傷的文獻較多,但是大部分研究樣本量小,且研究方法、研究地區(qū)、研究時間、亞組分類存在顯著差異,難以反映我國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的實際情況及嚴重程度。通過文獻查閱,我國學者已對2001年—2012年我國護理實習生銳器傷發(fā)生率進行Meta分析,但是隨著我國護生的持續(xù)增加及銳器傷防護措施的實施,急需對我國近10年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進行分析報道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我國近10年的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進行綜合分析,在較大樣本量的基礎上得出可靠的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參考值,同時對不同地區(qū)、時間段、學歷及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銳器傷發(fā)生率進行分析,為護理管理者及臨床帶教老師認識實習護生銳器傷,并制定干預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①研究類型為現(xiàn)況調查;②研究對象為實習護生;③文獻報告了護生的樣本量、銳器傷或針刺傷的發(fā)生數(shù);④樣本量≥100例;⑤觀察時間為臨床實習期間且實習時間≥1個月;⑥語言種類為中文或英文;⑦文獻質量評分≥5分。
①研究對象除了護生,還包括口腔、臨床等其他學科學生或護理工作人員的研究;②研究場所為特定科室;③信息不完整、不清晰或出現(xiàn)錯誤;④質性研究、綜述、會議論文;⑤重復發(fā)表的文獻。
首先,當學生在漢字書寫時,教師監(jiān)督學生的胸部離桌子的距離應為一拳,雙腿與雙腳應平放在地面上,整體身體保持在直立的狀態(tài),避免出現(xiàn)眼睛離書本過近,導致眼睛近視。同時,正確標準的坐姿也是漢字書寫工整、美感的影響因素,教師及時指出學生的錯誤,督促其端正寫字坐姿。其次,教師以示范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在漢字書寫握筆中的注意事項,讓學生保持指尖與筆尖的距離應為一寸,用拇指和食指捏著鉛筆,避免學生長時間漢字書寫造成疲勞,同時保證學生漢字書寫的美觀程度。最后,每個漢字是由多個筆畫所組成的,通過具體的筆畫和順序,能夠使書寫的漢字顯得更加有美感,促進學生漢字書寫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CINAHL、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庫(CBM)、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shù)據庫(WanFang Database)。檢索時限為2010年1月—2020年12月,檢索式均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英文檢索詞為:percu*injur*,needle*stick injur*,needlestick injur*,sharp*injur*,blood exposure,blood contamination,nurse*student*,student*,medical intern*,nurs* intern*。中文檢索詞為針刺傷、銳器傷、血源性暴露、血源性感染、學生、護生、護理實習生、實習護士。以 PubMed為例,其檢索策略如下。
#1 “needlestick injuries” [MeSH]
土壤重金屬Cd、Pb、Cu、Zn和Ni全量采用HNO3-HClO4-HF三酸法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重金屬形態(tài)分析采用Tessier連續(xù)提取法[8]提取土壤樣品中Cd、Pb、Cu、Zn和Ni 5種重金屬的5種賦存形態(tài):可交換態(tài)、碳酸鹽結合態(tài)、鐵-錳氧化物結合態(tài)、有機物和硫化物結合態(tài)和殘渣態(tài)。
#2 needle*stick injur*[Title/Abstract]OR percu*injur*[Title/Abstract]OR needlestick injur* [Title/Abstract]OR sharp* injur*[Title/Abstract]OR blood exposure[Title/Abstract]OR blood contamination[Title/Abstract]
#4 nurse* student*[Title/Abstract]OR medical student*[Title/Abstract]OR nurs* intern*OR medical intern*
#3 #1 OR #2
#5 #3 AND #4
近日,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ORNL)的研究人員發(fā)明了一種卷對卷工藝,用半導體碳化硅納米粒子涂覆導電碳纖維,證明此類涂層纖維材料作為復合材料的增強材料,比其他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更強大,并具有新的能力:自身結構健康監(jiān)測功能。
報道東部、中部、西部、香港地區(qū)護理實習生銳器傷發(fā)生率的文獻分別為8篇
、11篇
、7篇
、1篇
,總樣本量為2 518人、6 684人、2 492人、878人,其中銳器傷發(fā)生例數(shù)分別為1 838人、3 615人、1 668人、77人。Meta分析結果見表3。香港地區(qū)只有1項研究報道,未做Meta分析。東部、中部、西部地區(qū)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5.274,
<0.001)。
當今世界在生態(tài)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下,木材又成為建造材料而受到全世界的重視[2]19,木結構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快速發(fā)展,形成了低碳、環(huán)保、預制裝配化程度高的現(xiàn)代木結構體系。20世紀90年代末,現(xiàn)代木結構體系由北美、北歐及日本引入中國,主要運用于園林景觀、旅游度假、高端別墅等領域的建設,建筑樣式多照搬國外,缺乏本地特色。而中國傳統(tǒng)木構營造體系,作為我們建筑文化的本源,是可以在現(xiàn)代木結構中找到契合因素的[2]19。
白酒是中國的傳統(tǒng)行業(yè),是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濃香型白酒具有窖香濃郁、綿甜爽凈的特點,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占總量的98%左右,但決定白酒香型、風味質量的卻是許多呈香呈味的微量香味成分,占總量的2%左右。這些物質成分在嗅覺、視覺和味覺上均能引起感官刺激,其種類、含量以及量比關系決定白酒的香型和類型[1]。隨著貯存時間的延長,酒體中的微量成分會逐漸減少,這嚴重影響到白酒的品質。
2.3.4 不同學歷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
初步檢索共獲得相關文獻2 489篇,其中英文文獻676篇,中文文獻1 813篇,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27篇
文獻,其中英文文獻4篇,中文文獻23篇。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2名研究者采用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現(xiàn)況調查評價工具獨立對文獻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9個評價項目
。評價者需對每個評價項目做出“是”“否”“不清楚”“不適用”的判斷,并通過小組討論決定納入或排除。根據標準確定文獻質量等級,1~3分為低質量,4~6分為中等質量,≥7分為高質量。
共納入27篇
文獻,均為現(xiàn)況調查,其中高質量研究11項 ,中等質量研究16項 。文獻質量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亞組分類不清楚及未對應答率進行描述。研究總樣本量為12 572人。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方法學質量評價見表2。
2.3.1 近10年國內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
納入的27篇文獻
中,有7 198名學生發(fā)生銳器傷,但不同文獻報道的銳器傷發(fā)生率差異較大,發(fā)生率為8.80%~98.89%。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
<0.000 01,
=99.8%,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2010年—2020年我國護理實習生銳器傷發(fā)生率為68%[95%CI(54%,82%),
<0.000 1],見圖2。對報道銳器傷的類型進行分析,13項
文獻單獨報道針刺傷,樣本量為7 446人,發(fā)生針刺傷4 236人,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顯示近10年護生針刺傷發(fā)生率為0.68[95%CI(0.47,0.89),
<0.000 1]。
2.3.2 不同地區(qū)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
將檢出文獻均導入EndNote X8,由2名研究者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和提取資料,若遇分歧2人協(xié)商解決或征求第3位研究者意見。研究者使用檢查單確定文獻質量。提取的內容包括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地區(qū)、樣本量、研究對象學歷、銳器傷或針刺傷發(fā)生率、暴露類型、暴露環(huán)節(jié)。
2.3.3 前后5年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
企業(yè)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平等性、把握差異性、講究藝術性,實現(xiàn)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與基層職工面對面、心貼心,把無形的思想政治工作與有形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有機結合起來,不斷鞏固基層思想政治工作陣地。
2010年—2015年報道銳器傷的文獻有18篇
,納入樣本量為6 750人,發(fā)生銳器傷4 356人。2016年—2020年有9篇
,總樣本量為5 822人,發(fā)生銳器傷2 842人。見表4。我國2016年—2020年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比2010年—2015年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0.456,
<0.001)。
用Stata 12.0軟件進行Meta分析。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均給出其點估計值和95%置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通過Homogeneity test(
檢驗)進行異質性檢驗,檢驗水準為α=0.1,同時結合
定量判斷異質性的大小。若
≥0.10且
≤50%,提示研究結果間異質性可接受,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反之則提示各研究間異質性較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發(fā)表偏倚采用Eggers′test檢驗。最后通過重新計算合并率來進行敏感性分析。Meta分析的檢驗水準為α=0.05。
納入文獻中學生類別涉及專科、本科、研究生及外籍學生,其中4篇文獻
單獨報道本科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10篇文獻
單獨報道??谱o生,12篇文獻
學歷混合,1篇文獻
未知研究對象學歷。見表5。
2.3.5 不同操作環(huán)節(jié)銳器傷發(fā)生情況
對納入研究進行亞組分析,共12篇文獻
對發(fā)生銳器傷的操作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分析,發(fā)生銳器傷5 665人次,其中開安瓿、配置液體或抽吸液體、拔針發(fā)生人次居前3位。操作前環(huán)節(jié)涉及配制液體或抽吸液體、開安瓿,銳器傷發(fā)生率分別為18%、27%,共計2 171人次。操作中環(huán)節(jié)包括注射/抽血/穿刺、拔針、回套/取針帽,共計2 048人次,其中拔針居首位。操作后環(huán)節(jié)包括處理醫(yī)療廢物、整理用物/銳器盒、分離針頭,共計1 034人次,處理醫(yī)療廢物居首位。傳遞、整理、清洗器械等手術相關銳器傷共計197人次。不同操作環(huán)節(jié)銳器傷發(fā)生率的Meta分析結果見表6。
2.3.6 發(fā)表偏倚分析
對納入的27篇文獻進行發(fā)表偏倚分析,繪制Egger漏斗圖,見圖3。經Eggers′test檢測,檢出有意義的發(fā)表偏倚??赡芘c納入研究的地區(qū)、時間、人群特征、銳器傷種類差異大有關。
金融扶貧,涉及政府、銀行、擔保、保險、企業(yè)、貧困戶等多個主體,協(xié)調難度較大,思想難以統(tǒng)一。在國家多年以來的持續(xù)推動下,已經摘掉了許多貧困地區(qū)的帽子,但當前尚未脫貧的地區(qū),其程度更深、問題更難,嚴重制約著金融扶貧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對納入的27篇文獻進行分析,我國近10年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為68%。與孫海秋等
對我國2013年以前的實習護生針刺傷發(fā)生率的薈萃分析結果相近。但是與2002年—2012年我國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75%)相比,我國近10年的銳器傷發(fā)生率明顯下降
。2010年—2015年與2016年—2020年我國護理實習生銳器傷發(fā)生率比較,后5年發(fā)生率明顯下降,表明我國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呈逐步下降趨勢,護生銳器傷的管理及干預具有成效。與全球每年銳器傷發(fā)生率(36.4%)相比,我國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也遠遠高出全球水平
,表明我國護理管理者仍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實習生銳器傷發(fā)生率。護生作為銳器傷的重要防護人群,護理研究者可參照中華護理學會制定的《針刺傷防護的護理專家共識》或通過循證證據的應用和實施制定有效的銳器傷防護方案,進一步保障實習生安全
。
從地區(qū)分布看,我國香港地區(qū)實習生銳器傷發(fā)生率遠遠低于內地,內地以中部地區(qū)最低,這與文獻來源僅涉及16個省份,覆蓋面不夠、樣本量不足有關。提示建立銳器傷預防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重要性,以便準確收集、分析數(shù)據信息,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
。由于本研究本科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故未將不同學歷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進行比較。有文獻報道,??谱o生銳器傷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本科護生
,提示學歷可能是影響護生發(fā)生銳器傷的影響因素之一。這可能與專科實習護生學制較短,未進行足夠的職業(yè)防護培訓有關
。由于我國護理人力資源整體短缺,??谱o生仍是護理資源的主流
,提示??茖W校需注重護生實習前的職業(yè)防護培訓,醫(yī)院需進一步對??茖嵙曌o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使其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避免發(fā)生銳器傷。
對護理實習生銳器傷暴露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操作前最易發(fā)生銳器傷,其中開安瓿占比最大,這與我國安瓿使用量大、輸液量大密切相關
。雖然基礎護理學明確規(guī)定了打開安瓿的操作流程,但是由于用量過大,臨床很難按正規(guī)流程操作從而導致銳器傷
。有學者致力于安瓿啟用器的研究從而降低銳器傷的發(fā)生率,但是仍然未能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同時,配制液體或抽吸液體、注射/抽血/穿刺、拔針、回套/取針帽、處理醫(yī)療廢物等環(huán)節(jié)也容易造成針刺傷,與國內外的報道
一致。由于涉及環(huán)節(jié)較多,護理管理者、臨床帶教老師應在護理操作中納入安全使用銳器的指導及培訓,并讓實習護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處理銳器,掌握使用銳器的技巧和方法從而降低銳器傷發(fā)生率
。
目前,農業(yè)市場中存在各類型植保無人機,但在其生產環(huán)節(jié)還需通過規(guī)范化生產、技術把控,以保證植保無人機的質量和應用效果。例如,常規(guī)無人機僅可支撐20~30 min,個別無人機機身材質對其作業(yè)效果造成威脅??梢?,加強無人機技術的研究,不僅需要做好機身材質的優(yōu)化,還應在倡導節(jié)能理念的同時提高無人機的作業(yè)效率。
雖然我國關于護理實習生銳器傷發(fā)生率的文獻較多,但是文獻質量普遍偏低。因此,本研究納入文獻的質量大部分為中等水平,從而導致本研究存在發(fā)表偏倚。根據《護士條例》對護理專業(yè)學生的實習時間要求,學生必須完成8個月以上的護理臨床實習,但是各個學校的實習時間設置有差異,導致研究無法對時間進行準確的亞組分析
。同時,納入的研究涉及地區(qū)受限,導致各地區(qū)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分析無法準確代表全國各地水平。
為進一步了解國內護理實習生銳器傷的發(fā)生情況,建議國內學者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調查研究,以便全面了解我國護理實習生發(fā)生銳器傷的流行病學特征。研究者可設計更嚴謹、細致的銳器傷亞組報道,如性別、銳器類型、時間段、科室等,為臨床護理人員制定干預方案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實習生銳器傷的上報十分有必要,可確保數(shù)據的及時性及準確性。
[1] NAWAFLEH H A,ABOZEAD S E,MOHAMED F R,
The incidence and circumstances of needle sticks injury(NSI) among Arab nurses students:comparative study[J].Health Science Journal,2019,13(2):1-6.
[2] PRASUNA J,SHARMA R,BHATT A,
Occurrence and knowledge about needle stick injury in nursing students[J].Journal of Ayub Medical College,Abbottabad:JAMC,2015,27(2):430-433.
[3] HAMBRIDGE K,NICHOIS A,ENDACOTT R.The impact of sharps injuries on student nurses:a systematic review[J].Br J Nurs,2016,25(19):1064-1071.
[4] ZAGADE H,KUMAR N,ZAGADE T,
Study to evaluate prevalence,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needle stick injury among dental and nursing:under graduate students[J].In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20,11(2):207-211.
[5] 金莉雅,陳玉梅,潘甜甜.2002—2012年我國實習護生銳器傷發(fā)生率Meta分析[J].護理學報,2013,20(19):36-39.
[6] MARTINS J N R,MARQUES D,LEAL SILVA E J N,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factors on the prevalence of a second root canal in mandibular anterior teeth--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ross-sectional studies us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Archives of Oral Biology,2020,116:104749.
[7] HUANG H,YI Q,TANG S,
Occupational exposure among Chinese nursing students:current status,risking factors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2016,9(8):16578-16586.
[8] CHEUNG K,CHING S S Y,CHANG K K P,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nursing students in Hong Kong[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2,40(10):997-1001.
[9] 袁震飛,高永莉,寧寧.實習護士銳器傷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華西醫(yī)學,2013,28(9):1354-1357.
[10] ZHANG X J,CHEN Y,LI Y,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nursing students in Nanjing,China[J].Workplace Health & Safety,2018,66(6):276-284.
[11] 鮑娟,王方,胡傳來.綜合醫(yī)院實習護生針刺傷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2):135-136.
[12] 陳秀文,湯寅瀅,陶子榮.應用信息化技術調查護生針刺傷現(xiàn)狀[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9,18(11):1069-1073.
[13] 刁曉蘭,葉強,劉乾惠,等.臨床實習護生銳器傷與防護意識調查[J].護理學報,2010,17(2):10-11.
[14] 洪震,嚴鑫,陸曼曼,等.高職實習護生針刺傷及針刺傷后上報情況的相關性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9,37(3):143-145.
[15] 黃鐵牛,何曉璐,王麗娟,等.高職實習護生針刺傷調查與分析[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9(14):34-35.
[16] 饒鳳英,肖秀麗.高職實習護生針刺傷的調研統(tǒng)計、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以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實習護生為例[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20(6):120-122.
[17] 任曉冉,徐莎莎,畫妍,等.臨床實習不同階段護生針刺傷發(fā)生情況及其防護教育現(xiàn)狀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25):1882-1884.
[18] 陶志敏,楊長永.護理本科生皮膚損傷性職業(yè)暴露現(xiàn)狀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7):1254-1257.
[19] 王芳,傅志泉,王金金,等.實習護生職業(yè)危害現(xiàn)狀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9,19(5):370-372.
[20] 吳玲.護理專業(yè)實習學生銳器傷發(fā)生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0,7(5):234-236.
[21] 邢曉宏,李賢華.上海市實習護生銳器傷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34):4123-4126.
[22] 伊秀英,楊春紅,李青莉,等.實習護生職業(yè)暴露及防護現(xiàn)狀調查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9(14):61-62.
[23] 朱鳳祥,楊瑞貞,祝憲庭,等.實習護生職業(yè)損傷現(xiàn)狀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3,27(7):604-605.
[24] 朱英,潘靜,王振麗.中專實習護生銳器傷調查分析及預防措施[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1,29(11):108-110.
[25] 李麗芳,高歡玲.201名護理實習生銳器傷調查與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9,26(23):165-168.
[26] 羅小萌.506名實習護士針刺傷的現(xiàn)況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8):2118-2120.
[27] 龐才濱,葉報春.2012年某三甲醫(yī)院實習護士銳器傷調查[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16):1940-1942.
[28] 阿依夏木·司馬義,瑪依努爾·買合蘇提,鄣曉麗.240例實習護生銳器傷及低上報率原因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4):2931-2933.
[29] 陳小晶,李輝,龔國梅.高職護生銳器傷發(fā)生情況調查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8,33(7):57-59.
[30] 金銀環(huán).護生實習期間針刺傷調查與防護措施初探[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1,29(15):129-130.
[31] 李秀川,張頡.239名實習護生針刺傷回顧性調查分析[J].淮海醫(yī)藥,2013,31(5):392-394.
[32] 楊吉香,周嬋媛.實習護生針刺傷現(xiàn)況調查及對策[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3,29(8):109-110.
[33] LIU C L,LIU X Y,ZHU Y H,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needlestick injuries in student nurses[J].Zhonghua Lao Dong Wei Sheng Zhi Ye Bing Za Zhi,2015,33(7):528-531.
[34] 孫海秋,游俊莉,陳鋼妹,等.國內護理實習生針刺傷發(fā)生率的薈萃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0):37-40.
[35] OZER Z C,BEKTAS H A.Needlestick injuries during education period in nursing students in Turke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6:3798-3801.
[36] 中華護理學會護理管理專業(yè)委員會.針刺傷防護的護理專家共識[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12):1434-1438.
[37] 李佳,黃雪芳,李佳芮,等.針刺傷防護方案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1):7-13.
[38] PETRUCCI C,ALVARO R,CICOLINI G,
Percutaneous and mucocutaneous exposures in nursing students:an Italian observational study[J].J Nurs Scholarsh,2009,41(4):337-343.
[39] 孫輝,趙穎波.我國執(zhí)業(yè)注冊護士資源配置現(xiàn)狀分析及思考[J].中國醫(yī)院,2019,23(6):42-45.
[40] 張子嫣,傅榮,王清.2006年—2015年10種護理期刊輸液治療護理研究論文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護理研究,2017,31(27):3374-3378.
[41]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7:1.
[42] 段燕,楊利,李育玲,等.改良型安瓿瓶折斷器的臨床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8,32(10):1560-1563.
[43] 段恒,馮清波,劉朋,等.一種新型安瓿瓶歸置盒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20,32(8):1018-1019.
[44] VERONESI L,GIUDICE L,AGODI A,
A multicentre study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 among students of nursing schools[J].Annali Di Igiene:Medicina Preventiva e Di Comunita,2018,30(5 Supple 2):99-110.
[45] MBAH C C E,ELABOR Z B,OMOLE O B.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among primary healthcare workers in Johannesburg health district:high rate of underreporting[J].S Afr Fam Pract (2004),2020,62(1):e1-e7.
[46] ZAGADE H,KUMAR N,ZAGADE T,
Study to evaluate prevalence,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needle stick injury among dental and nursing:under graduate students[J].In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Research & Development,2020,11(2):207.
[47] STEFANATI A,BOSCHETTO P,PREVIATO S,
A survey on injuries among nurses and nursing students:a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 analysis between 2002 and 2012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J].La Medicina Del Lavoro,2015,106(3):216-229.
[4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護士條例[EB/OL].(2008-01-31)[2021-06-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8/content_912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