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立
【摘要】了解黨史,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傳承黨的寶貴經驗,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必修課。作為民族希望、國家未來、黨的事業(yè)接班人的小學生,更應該接受黨史學習教育。文章從社會、學校和家庭這三個維度分析了小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提出社會可以從黨史學習教育平臺建設入手,為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打好基礎;學??梢詮恼n程改革、實踐活動開展、教學模式改革和校園文化建設入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家庭要從家風建設、親子共讀、家校聯(lián)動入手,滲透黨史學習教育。
【關鍵詞】小學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總體構架;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0463(2022)06—0015—04
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的初級階段,對他們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有助于他們思想信念的形成與鞏固,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梢?,對小學生進行黨史學習教育,不僅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更是教育中的大事。那么,當下小學教育中如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呢?
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小學教育的全過程是系統(tǒng)工程,是多渠道、多方式的有效結合,是全課程、全教學和全成長中的綜合應用。筆者從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層面出發(fā),探究并形成了“社會引導+小學主導+家庭輔導”的“三導”滲透方法。從社會環(huán)境出發(fā),應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本文設計并建議搭建小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專用平臺,形成長效機制;從學校環(huán)境出發(fā),共有四個方向:一是通過課程改革植入紅色基因,二是通過實踐活動進行紅色教育,三是通過教學潤澤學生心田,四是通過環(huán)境建設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氛圍;從家庭環(huán)境出發(fā),一是著力推動紅色家風建設,二是撰寫親子共學讀本、營造親子共學氛圍,三是構建家校聯(lián)動培養(yǎng)機制,將黨史學習教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傮w構架如圖1所示。
(一)搭建黨史學習教育平臺,發(fā)揮社會引導作用
建議轄區(qū)教育部門充分發(fā)揮服務社會的職能,申請或設立專項資金,自建或引導優(yōu)質教育機構搭建線上小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平臺,并應用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的輻射和穿透作用,讓科技賦能,為小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創(chuàng)造優(yōu)質的學習環(huán)境。平臺以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的形式呈現(xiàn),筆者建議涉及的模塊重點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打造在線云課堂。以影視的形式開發(fā)動畫片,核心是將革命英雄事跡錄制成動畫片,引導學生學習英雄先烈們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傳承革命先烈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2.開發(fā)智力游戲。將我國在航空航天、海洋開發(fā)和先進制造等方面的技術模塊設置為組合式和探究式的不同層次的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讀懂黨史、學懂科學,既增長科學知識,又能傳承我黨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
3.設計團隊競技性場景模擬板塊。應用艱苦奮斗、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思路,將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開發(fā)為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電子沙盤模擬系統(tǒng)。例如,平津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遼沈戰(zhàn)役等??稍O計為個人角色扮演或團隊角色扮演游戲,使學生認識到團隊的力量,深刻體悟今日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4.創(chuàng)建黨史學習教育直播間。吸引全國知名小學教師、黨課專家等開展專題黨史學習教育直播課堂,有效解決地域差異帶來的黨史學習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進一步拓寬青少年學習黨史的渠道,增強青少年學習黨史的廣度和深度。
5.打造虛擬體驗館。利用VR技術構建虛擬現(xiàn)實體驗館,勾勒比較經典、有特色的場景,讓學生穿越時空,深刻體會一代代共產黨人頑強斗爭、流血犧牲,建立了今天我們的幸福家園,深入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怎么來的。通過實踐體驗,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創(chuàng)新紅色基因植入方式,增強教育效果
1.全力推進課程改革。學校可以聚焦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形成“識字+哲理+黨史+情景”的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溫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歷史,始終明確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從心靈深處教導小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1)通識教材的改編。深入研究小學教科書的現(xiàn)有構架,特別是語文、道德與法治、體育和美術等課程,按照黨史發(fā)展的時間軸和學生年齡段的接受能力,設計黨史的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內容,將黨史按照思想理論、應用實踐、大事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分類匯編成為重要的學習主線,分別以主線型、模塊化的方式浸透一年級到六年級各類課程中。例如,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認知程度相對較低,其課程重點以“黨的大事記”為線索,以“小故事”的形式講述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二年級的課程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升華,最后到六年級的課程重點以黨如何堅定信仰、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并將理論如何應用到實踐中為主線,教導小學生如何形成系統(tǒng)思維等。
(2)自編教學素材的應用。重點圍繞通識課程標準,鼓勵教師根據(jù)發(fā)生在身邊的紅色事件,結合自身所教內容,編制符合教學規(guī)定的課本劇和自制教具等多種教學素材,讓課本中的歷史人物“活”起來,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歷史。
(3)開設黨史教育課程。為進一步強化小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效果,學??梢越M織教師開發(fā)一套適合小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習的高質量黨史學習教育讀本,形成系統(tǒng)化的教學讀本[1];充分利用學校社團課的時間,每周增加一節(jié)黨史學習課程,系統(tǒng)地落實小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
2.全面開展“童心向黨”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學校黨支部和少年先鋒隊的引領示范作用,強化頂層設計,以“競技比賽、實踐基地、游講活動”為抓手,全力加強紅色教育活動的設計,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到小學生活動的方方面面。
(1)開展小學生競技比賽。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等為主題,開展故事大會、唱響祖國、演講比賽、科技探索、DIY手工、手抄報、孝道感恩和親子合作互動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營造傳承紅色基因的良好氛圍;以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為契機,舉辦以“優(yōu)秀少先隊員”“文明之星”“宣講之星”“紅歌之星”等為主題的激勵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傳承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助力紅色基因扎根小學生的心田。
(2)建立小學生實踐基地。深度挖掘區(qū)域紅色文化資源,在革命遺址、紀念館、文物館等場所建立小學實踐教學基地,不定期開展校外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感知來體會中國共產黨員的品行和事跡,提高學生對黨員的認識,引導小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3)開展游講交流活動。遴選學校優(yōu)秀學子進駐其他小學和周邊社區(qū)組織宣講,在學校重點以專題的形式宣講,在社區(qū)重點開展以“話劇”歌謠”以及“問答互動”等形式的宣講,激勵學生、熏陶家長。形成“校校+校區(qū)”的聯(lián)動教育學習交流模式,讓小學生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繼承者。
3.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是推動教育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特別是新時代將紅色教育資源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帶到課堂中,滲透到案例、學習和交流中,是當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1)童謠導入式。在小學的所有課程中,特別是語文課中,有《朱德的扁擔》《吃水不忘挖井人》《狼牙山五壯士》《梅蘭芳蓄須》《軍神》等紅色經典課文,教師在講這類課文時,可通過《朱德的扁擔》《吃水不忘挖井人》《狼牙山頌》等相關童謠來導入或總結,既保持了課堂教學的主線,又植入了紅色經典,同時增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2)案例對比式。鼓勵教師通過所教課程設計紅色案例或情景模擬,特別是要引入古代歷史案例、近代歷史案例和地方性的紅色案例時,可通過對比讓小學生感受今天人民生活與過往任何時期百姓生活的不同,讓學生產生對黨的崇敬之情,形成忠黨、愛黨、擁護黨的意識。
(3)角色互換式。黨史內容所涉及的政治性語言對于少年兒童來說,理解成了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充分將其“白話”后,與小學生互換角色,引入“我是小老師”模式,讓小學生講述對理論知識和黨史內容的理解,或設計疑問式的邏輯推導,發(fā)揮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導學生思考。
4.營造黨史學習教育良好氛圍。創(chuàng)建良好的黨史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時時刻刻成長在紅色精神的氛圍中。
(1)構建紅色文化校園。充分利用學校校門、操場、樓道和教室等學生每天必經之地,精心設計并打造卡通版的小學生黨史學習園地,以年份、事件為主線,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頑強拼搏的事跡與卡通、漫畫等元素融合,具象化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
(2)創(chuàng)建黨史學習園地。著力建設黨史學習文化館,創(chuàng)建紅色文化展示專欄,面向全校師生和家長征集手工、宣傳畫等作品,挑選優(yōu)質作品在展示專欄展示。展示結束前組織一次大眾貼星活動,對于獲星最多的作品予以獎勵,形成無形的學習比拼機制,讓全體小學生沐浴在學習黨史文化的氛圍中。
(3)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充分發(fā)揮校園廣播站的功能,開展班級輪流式紅領巾講解活動,在課間休息時間讓紅領巾講解員講述王二小、劉胡蘭、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人物故事或劉老漢、張小娟等新時代優(yōu)秀黨員的小故事等。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同時還讓紅色基因融合在小學生的精神譜系中。
(三)優(yōu)化家庭黨史學習環(huán)境,發(fā)揮家庭輔導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柳遜認為:“家風正,方能黨風正、政風清、民風淳。”[2]全面推動紅色家風是將黨史學習教育應用于生活實踐最鮮明、最生動、最有力的體現(xiàn)。加快以家風建設、親子共學和家校聯(lián)動機制推動,能優(yōu)化家庭黨史學習環(huán)境,有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心、走實。
1.推動紅色家風建設。自古以來,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重視家風建設,可以說家風建設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寶貴財富。百年來,無數(shù)的共產黨人樹立了紅色家風建設的典范,為我黨培育了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帶領我們祖國走向繁榮富強。今天,在黨史學習教育的關鍵時刻,青少年更需要紅色家風這片沃土的滋養(yǎng),因此,加快推動“勤儉節(jié)約、廉潔自律、甘于奉獻”的紅色家風建設,把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是黨史學習教育走進家庭生活的重要途徑。
2.營造親子共學氛圍。為進一步加強和推動家庭黨史教育學習,可編撰親子共學讀本、打造線上親子課程、開展親子主題活動等,積極鼓勵家長的參與學習,使學生家長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還可以舉辦家庭黨史學習講座、家庭黨史學習分享會、家庭黨史學習教育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家長以革命先輩為鏡子、為榜樣,與孩子共學共進,形成“培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的良好教育氛圍。
3.全力推動家校聯(lián)動機制。制訂黨史學習“標兵家庭”評選方案,將黨史教育學習深入家庭教育,強化小學生家長的教育觀念,通過QQ、微信群等渠道搭建家庭互動交流平臺,重點以親子活動、家庭活動、孝道傳承、革命圣地游學、講黨史、唱紅歌等為主線,通過照片、小視頻、微電影、直播或文字總結的形式開展交流,遴選“標兵家庭”,并不定期開展“標兵家庭”走訪交流活動,讓“標兵家庭”反哺和引領小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
綜上所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應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并積極發(fā)揮社會環(huán)境、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形成了將黨史教育融入小學教育全過程的“三導”途徑,有效增強了教育效果,促進了學生紅色基因的傳承。
[1]劉蜀濱.小學黨史教育的困境及解決路徑[J].基礎教育參考,2021(09):28-29.
[2]柳遜.“家校社”合力推動青少年黨史教育[J].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9).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