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戲背景
表演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游戲活動之一,幼兒對自制繪本的劇目表演充滿興趣。在“走向小學”主題表演游戲背景下,筆者所在班級的旋子召喚了有共同表演想法的同伴,開啟了“寶寶去上學”劇目的排練。
二、游戲實錄及分析
(一)選角風波
1.角色怎么定。在某次區(qū)域活動時間,玥玥、六六、咩咩、旋子、沫沫五個小朋友來到表演區(qū),經(jīng)過討論確定了要表演的劇目“寶寶去上學”。接著,他們拿著繪本圍坐在一起,正在討論如何分配角色。
咩咩:“我要選‘同伴’(劇目角色)?!?/p>
旋子:“我也要選‘同伴’?!?/p>
咩咩:“不行!我要選。”
旋子:“那我選‘寶寶’,你(的角色)是男的。”
咩咩:“我不是,我要選‘教師’。”
沫沫:“我也要選‘教師’?!?/p>
六六:“那我來演‘同伴’?!?/p>
玥玥:“我要演‘媽媽’。”
在發(fā)現(xiàn)幼兒對角色和劇目的認識比較混亂后,筆者介入其中,向他們提出問題:“你們這個劇本里總共有幾個角色,分別叫什么?”六六回答:“就三個角色?!边氵慊卮穑骸斑€有‘教師’,是四個?!惫P者帶領幼兒一起回顧繪本內容,引導幼兒確定了各自在劇目中扮演的角色。
2.劇目怎么演。在確定角色后,幼兒開始一起制作劇目單,但是他們發(fā)現(xiàn)原本的劇目單上只有四個場景,但繪本里面卻有八頁共八幅畫面。幼兒陷入了思考,又圍坐在一起討論了起來。
咩咩:“那我們就選四頁?!?/p>
旋子:“從第一頁開始,第二頁、第三頁、第四頁?!?/p>
沫沫:“我現(xiàn)在想當‘主持人’,那誰來當‘教師’呢?”
玥玥:“我想當‘教師’?!?/p>
教師:“你們要確定到底演哪幾幕,是不是需要刪減角色,就像你們之前討論要增加角色
一樣?!?/p>
咩咩:“我們可以把‘教師’角色刪掉?!?/p>
教師:“但是劇目還沒有確認呢?!?/p>
咩咩:“那我們可以將兩頁作為一幕,這樣就四幕了?!?/p>
教師:“那要怎么畫劇目呢?怎么將兩頁融合在一個場景里畫出來呢?”
咩咩:“畫兩個格子,左邊一個,右邊一個?!?/p>
玥玥:“第一幕是‘寶寶’起床,第二幕是‘媽媽’將她送到幼兒園門口?!?/p>
教師:“第三幕是在上課,地方和之前不一樣,該怎么辦?”
旋子:“我們可以左邊畫幼兒園門口,右邊畫‘寶寶’在教室里上課?!?/p>
教師:“這樣畫沒有問題。”
旋子:“那最后一幕就是‘寶寶’放學,我們可以先演一下?!?/p>
最終幼兒一起確定了劇目場景,如表1所示。
角色 寶寶(旋子)、同伴(六六)、媽媽(玥玥)、教師(玥玥)、主持人(沫沫)
第一幕 寶寶起床,伸了一個大大的懶腰,去洗臉刷牙了
第二幕 媽媽送寶寶去上幼兒園
第三幕 教師給寶寶上課,寶寶和同伴一起吃午飯,然后一起午休
第四幕 放學的時候,媽媽牽著寶寶的手一起回家了,媽媽做了寶寶最喜歡的菜,她們一起吃了晚餐
3.存在的問題。首先,幼兒圍繞自主創(chuàng)作的繪本設計劇目,由于自制繪本的人物形象缺乏統(tǒng)一性,且出場人物較多,幼兒僅了解繪本的大致情節(jié),對具體的人物和事件不太清楚。
其次,幼兒原先設定的劇目為四頁,但繪本內容共有八頁,每頁都有不同的場景,幼兒不知道如何進行刪減。
最后,幼兒在討論劇目時,傾向于邊演邊說的方式,容易偏離討論內容本身。同時,他們未能及時將討論好的劇目記錄下來,很難在最后還原討論內容。另外,由于沒有負責記錄的幼兒,部分幼兒在討論活動中不夠專注。
4.改進方法。第一,在選擇
劇本時,教師可以推薦或選擇幼兒較為熟悉的繪本或者動畫作品,選擇的繪本或作品要體現(xiàn)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jié)簡單的特點,以幫助幼兒更加明確表演內容。
第二,在談話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關鍵性提問“角色分別叫什么”“故事中共出現(xiàn)了哪幾個角色”,幫助幼兒聚焦問題,梳理人物角色和故事情節(jié)。
第三,由于故事中的人物較多,畫面篇幅多,人物形象前后不統(tǒng)一,在討論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幼兒歸納故事內容,弄清事情的發(fā)展順序。
(二)確定劇目
1.彩排探討。經(jīng)過上次的討論,幼兒確定了表演的場景,第一幕為起床刷牙,第二幕為去上幼兒園,第三幕為上課、午餐、午睡,第四幕為放學。在彩排前,筆者帶領幼兒回顧確定的劇目和各自扮演的角色,引導他們討論了道具、走位等問題。在彩排過程中,幼兒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于是,在彩排后,筆者組織幼兒討論彩排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比如人物串場、道具混亂等。
教師:“第一、二幕分別出現(xiàn)了誰,需要什么道具,劇里的角色叫什么?”
玥玥:“‘媽媽’和‘寶寶’遇到了‘同伴’,這里需要紅綠燈?!?/p>
六六:“有些馬路是不需要紅綠燈的?!?/p>
六六:“第三幕上課,需要‘同伴’和‘教師’。玥玥是教師,我是同伴?!?/p>
教師:“上課、吃飯、睡覺,這幾件事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可以放在一幕里演?!?/p>
六六:“第四幕就是放學回家,然后吃飯、睡覺?!?/p>
玥玥:“我一會兒扮演媽媽,一會兒扮演教師。”
教師:“對,玥玥演了媽媽和教師兩個角色,可教師還沒下臺,媽媽就要上場了,這該怎么辦呢?”
旋子:“那不行,必須換個人來演教師?!?/p>
玥玥:“那誰來演教師呢?誰沒在臺上?”
六六:“咩咩?!?/p>
咩咩:“好呀?!?/p>
玥玥:“那就定下來啦?!?/p>
旋子:“我在表演睡覺的時候,箱子老是倒下來。”
教師:“這個箱子代表什么?”
咩咩:“床?!?/p>
旋子:“不對,是教室?!?/p>
玥玥:“第一幕的時候,這個箱子表示學校,后面寶寶在里面睡覺,它應該是床?!?/p>
六六:“我們應該把床鋪平(把紙箱平鋪)。”
旋子:“可以,然后像這樣躺下來(躺在上面)?!?/p>
教師:“還需要什么東西?”
旋子:“需要椅子、黑板、吃飯的東西?!?/p>
2.存在的問題。經(jīng)過第一次討論,幼兒確定了表演的劇目,但不明確自己需要扮演的角色和表演內容。筆者及時關注到這個問題,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筆者通過關鍵性提問,幫助幼兒聚焦劇目和演員出場順序。通過討論,幼兒明確了自己演哪個角色,需要演什么內容。在彩排結束后,筆者聚焦幼兒在彩排中遇到的問題,引發(fā)幼兒的思考和討論。但在討論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每名幼兒都更加關注自己的問題,很少幫助同伴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
3.改進方法。幼兒自制的劇目單缺乏參照性,它是由個別能力較強的幼兒繪制的,符號圖示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導致其他幼兒難以理解。教師應引導幼兒分工,讓幼兒負責不同的部分,共同參與劇目創(chuàng)作,全身心投入活動中。在第二次討論時,幼兒提出了各種問題,對此,筆者引導幼兒耐心傾聽同伴的表述,很好地培養(yǎng)了幼兒的傾聽習慣和思考能力。
(三)正式彩排
經(jīng)過第二次彩排,幼兒發(fā)現(xiàn)當場景切換的時候,舞臺上的道具卻沒有提前準備好。
教師:“每個場景都用到了不同的道具,但在表演結束后,這些道具還應該留在場上嗎?”
玥玥:“應該是要撤掉的。”
教師:“那誰來撤呢?是我來撤掉嗎?”
六六:“不是,是我們自己?!?/p>
教師:“演員自己撤嗎?”
玥玥:“應該主持人撤。”
教師:“主持人既要報幕,又要匆匆忙忙地撤道具,來得
及嗎?”
旋子:“我們可以把上面的燈關掉,然后撤掉道具?!?/p>
教師:“你想到了以前觀看的表演都是關燈撤掉道具的,可是我們這里沒有燈,都是亮亮堂堂的呀?!?/p>
旋子:“我們可以假裝上面有燈啊?!?/p>
教師:“但是下面的觀眾都可以看到哦,有什么辦法可以不讓演員撤道具呢?”
玥玥:“我們可以找其他人幫忙。”
最終,幼兒決定招募幕后導演來幫忙。
大多數(shù)幼兒不了解劇目表演的運作模式,只有旋子有一定的經(jīng)驗,能根據(jù)教師的提問和同伴的建議,進一步思考問題。由于前幾次的表演主要探討的是表演方式,因而在討論道具擺放的問題時,部分幼兒有些不在狀態(tài)。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給幼兒播放現(xiàn)實中劇目表演的視頻,引導幼兒思考道具換場的問題。教師還可以結合照片,引導幼兒更直觀地感受道具的變化,調動幼兒參與表演的積極性。
三、活動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圍繞主題展開討論,在開放、平等、民主的氛圍中,與同伴和教師一起交流、溝通、分享游戲經(jīng)驗,在思維碰撞中實現(xiàn)了共同成長。
(一)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意識
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幫助幼兒梳理經(jīng)驗,使幼兒提高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養(yǎng)成學會傾聽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回顧游戲情節(jié),讓幼兒在回顧、敘述的過程中構建自我認知,豐富知識經(jīng)驗,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
(二)基于觀察,聚焦提問
教師要避免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主觀判斷,而應在認真觀察幼兒游戲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探討,邀請相關的幼兒發(fā)表意見,討論聚焦問題的關鍵所在。另外,教師可以運用追問、拓展性提問等形式幫助幼兒梳理歸納游戲經(jīng)驗。
(三)畫圖記錄,整合經(jīng)驗
在談話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運用畫圖的方式將關鍵要素記錄下來,如游戲內容、遇到的問題、成功的經(jīng)驗等。這種記錄方式既可以幫助不同的幼兒整合經(jīng)驗,又可以幫助沒有參與探討的幼兒更好地理解同伴分享的經(jīng)驗,促使幼兒聚焦之前遇到的問題,展開新一輪的討論,這樣有助于豐富幼兒的經(jīng)驗,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