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良 王佳云 劉立志 李陽 韓小雨
摘???? 要|目的:探討心理健康素養(yǎng)、積極應對方式及中學生焦慮之間的關系,檢驗積極應對方式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焦慮間的中介效應。方法: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問卷、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焦慮自評量表
(SAS)對某高中1085名學生進行測試。結果:心理健康素養(yǎng)和積極應對方式之間呈正相關(r????? =0.461, p <0.01),積極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素養(yǎng)和焦慮都呈負相關(r =-0.361,-0.307,p <0.01);心理健康素養(yǎng)可以通過積極應對方式對焦慮產(chǎn)生間接影響,中介效應在總效應中的比重為42%。結論:心理健康素養(yǎng)可 以直接預測焦慮,且積極應對方式部分中介于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焦慮,改善中學生的應對方式是降低焦慮的有 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心理健康素養(yǎng);應對方式;焦慮;中學生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自出現(xiàn)以來,呈現(xiàn)出范圍廣、時間久的趨勢,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重大危機。疫情不僅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深刻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導致個體出現(xiàn)抑郁、焦慮、恐懼、失眠等應激反應[1,2]。有研究表明,與疫情早期相比,中學生復學前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 33.1%,高于疫情初期的 23.8%[3],說明面對持續(xù)的疫情防控形勢以及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中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另外,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不佳[4,5],屬于焦慮的高發(fā)人群,所以,為促進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減少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應加強對疫情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
心理健康素養(yǎng)(mental health literacy,MHL)是個體對心理健康知識、態(tài)度與技能的綜合應用及增進心理健康的一種能力[6,7],是保持個體心理平衡所必需的保護性因素之一。凱倫·霍尼(Karen Horney)的焦慮理論認為[8],導致人類精神問題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生物因素而在于社會因素,將環(huán)境的作用提升到首要地位。人們采取消極的防御策略來應對社會變遷中的矛盾與沖突,進而產(chǎn)生焦慮, 加之缺乏較好的認知調(diào)節(jié)能力,導致焦慮情緒有增無減[9,10]。所以,疫情下個體所表現(xiàn)的焦慮情緒, 既與當下不利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也與其不高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水平這一個體環(huán)境(例如心理急救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技能,自助性干預的知識與信念)有關。據(jù)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H1: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焦慮具有直接效應。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個體在經(jīng)歷應激事件后認知和行為不斷發(fā)生變化的嘗試[11]。應對方式對情緒反應有顯著影響,其中積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等其他疑病因子評分均為負相關,而消極應對方式則與抑郁等其他疑病因子均呈正相關[12],學生對不同應對方式的選擇,會影響其是否有焦慮現(xiàn)象。有研究表明, 人在生活中對應激事件通常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態(tài)度是對外界環(huán)境的積極反應,也就是問題解決取向的應對; 另一種態(tài)度是個體努力消除應激源產(chǎn)生的消極情緒而采取的反應,即回避取向的應對[13,14]。在應激狀態(tài)下,個體如果采取了積極有效的對策,將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從而使得個體更容易與社會外部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 減輕他們的焦慮水平;相反,如果個體采取了消極對策,則會更容易出現(xiàn)焦慮情緒[15-17]。據(jù)此推斷應 對方式影響其焦慮狀況。
個體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其應對方式關系密切。古爾維奇(Gurvich)等[18]通過對居住在澳大利亞的 1495? 名成年人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與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相關的應對策略有積極重建、接受和幽默;相反,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況與自責、發(fā)泄、行為脫離和自我分心的應對策略相關。李永慧[19]在調(diào)查大學生中發(fā)現(xiàn), 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大學生希望感較高,他們更易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可以直接影響其應對方式。這說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個體越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方式。李平[20]研究發(fā)現(xiàn),貧困地區(qū) 與非貧困地區(qū)中學生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進而又會影響他們對不同應對方式的選擇; 非貧困地區(qū)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水平更高,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會更加積極地向他人訴說。因此推斷心理健康素養(yǎng)影響應對方式?;谏鲜鲅芯砍晒疚耐普撔睦斫】邓仞B(yǎng)可以直接影響中學生的焦慮,也可以通過應對方式間接影響他們的焦慮,即研究假設 H2:應對方式部分中介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焦慮。
總之,既往的研究對于心理健康素養(yǎng)、應對方式與焦慮兩兩之間進行了大量討論,但是缺乏對這三個因素間相互關系的研究。故本研究選取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擬建立心理健康素養(yǎng)作為預測變量、應對方式作為中介變量、焦慮水平作為結果變量的中介效應模型,對三者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討論,旨在為學校在疫情期間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等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體分層抽樣的方法,以河南省某中學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調(diào)查得到了學校的同意和支持。
研究共發(fā)放 1200 份問卷,得到有效問卷 1085 份,其中男性 480 人,女性 605 人;高一 350 人,高二 306 人,高三 429 人。智力水平均正常,無嚴重的精神疾病。
1.2?? 工具
1.2.1???????? 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問卷
問卷經(jīng)楊宗升等人修訂后[21],共有六個子維度:(1)心理健康價值與能力的信念;(2)心理健康權利的信念;(3)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4)心理健康的功能行為;(5)心理健康的批判性行為;
(6)心理健康溝通行為。問卷采用 5 級評分。問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866。
1.2.2????????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
該問卷由解亞寧等人編制,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構成[22],包括 20 個問卷條目,本研究采用問卷的積極應對方式部分,采用 4 級記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89。
1.2.3???????? 焦慮自評量表(SAS)
該量表由Zung 于 1971 年編制,有 20 個問卷條目,采用 4 級記分[23],分數(shù)越高代表焦慮程度越高。按標準分劃分焦慮等級:無焦慮(0 ~ 50 分),輕度焦慮(50 ~ 60 分),中度焦慮(60 ~ 70 分), 重度焦慮(≥ 70 分)。問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90。
1.3??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 SPSS 26.0 和 AMOS 23.0 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利用描述統(tǒng)計的方法計算心理健康素養(yǎng)得分、積極應對方式得分及焦慮得分的均數(shù)與標準差;采用皮爾遜積差相關探究三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采用 Bootstrap 法檢驗積極應對方式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焦慮間的中介作用。檢驗標準 p<0.05。
2?????? 研究結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
采用程序控制法和 Harman 單因素法檢驗共同方法偏差。(1)程序控制法:問卷指導語中著重強調(diào) “該調(diào)查只為科研使用”,并反復強調(diào)調(diào)查匿名性和保密性[24];焦慮自評量表含 8 個反向記分題,問卷答完后當場回收。(2)Harman 單因素法: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共有 6 個特征值大于 1 的公共因子被提出,且第一個公共因子解釋了總變異量的 26.2%,小于 Podsakoff 等提出的 40%的臨界值[25],未出現(xiàn)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調(diào)查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
調(diào)查對象的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和誰長期居住 4 個方面。性別:男性 480 人,占 44.2%;女性 605 人,占 55.7%。年級:高一 350 人,占 32.2%;高二 306 人,占 28.2%;高三 429 人,占 39.5%。是否獨生:獨生 170 人,占 15.7%,非獨生 915 人,占 84.3%。和誰長期居?。焊改鸽p方 726 人, 占 66.9%;母親 195 人,占 18.0%;父親 25 人,占 2.3%;祖父母 / 外祖父母 110 人,占 10.1%;親戚 29 人,占 2.7%。如表 1、表 2、表3 所示。
2.3?? 各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
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積極應對方式及焦慮進行描述統(tǒng)計與積差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心理健 康素養(yǎng)與焦慮呈顯著負相關(r=-0.307,p<0.01),積極應對方式與焦慮呈顯著負相關(r=-0.361, p<0.01),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積極應對方式呈顯著正相關(r=0.461,p<0.01)。各變量均兩兩相關,可以進行中介分析,見表 4。
2.4?? 積極應對方式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焦慮之間的中介分析
本研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基于研究假設,建構模型如圖 1,采用SPSS 軟件中 Process 3.3 插件的 Model4 進行檢驗[26]。將心理健康素養(yǎng)作為預測變量,將焦慮作為結果變量,將積極應對方式作為中介變量,檢驗積極應對方式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和焦慮中的中介效應。
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參數(shù)百分位 Bootstrap 法檢驗積極應對方式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中學生焦慮間的中介作用,研究共重復抽樣 5000 次[27]。結果如圖1 所示,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焦慮的直接預測作用顯著
(β =-4.913,t=-10.607,p<0.01),其 95% 的置信區(qū)間為[-3.847,-1.868];且當加入中介變量積極應對方式后,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焦慮的預測作用依然顯著(β =-2.858,t=-5.667,p<0.01),其? 95% 的置信區(qū)間為[-2.614,-1.524],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積極應對的正向預測顯著(β =0.395,t=17.101, p<0.01),積極應對焦慮的負向預測顯著(β =-5.206,t=-8.838,p<0.01)。置信區(qū)間未包含 0,表明該中介效應成立。該直接效應為 -2.858,占總效應的 58%,中介效應為 -2.055,占總效應的 42%。如表 5、表6 所示。
3?????? 討論
3.1?? 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焦慮的影響
本研究證實了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中學生的焦慮水平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這驗證了本研究的假設H1,同時與前人的結果一致[28]。獲得這一結果的可能的解釋是,心理健康素養(yǎng)較高的學生在應激源(新冠疫情)的感知上表現(xiàn)為正向重構,能長期保持積極情緒、較好地喚醒內(nèi)在專注力、調(diào)整自我情緒、努力朝向期望的目標行動,合理地安排人生,最終焦慮情緒得以緩解;心理健康素養(yǎng)較差的學生對新冠疫情的認知缺乏有效的調(diào)節(jié)構建機制,不能正確評估個人情緒,導致焦慮水平上升。因此,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焦慮水平具有負向預測作用。此外,根據(jù)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29,30],當人們進行情緒活動時, 不僅會受到來自環(huán)境的刺激事件的影響,而且個體還會調(diào)節(jié)自己對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即情緒是個體對于環(huán)境事件所感知到的有害或者有益的反應,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越高則越有可能對當前疫情的形勢和政策做出積極正確的判斷,進而減輕焦慮情緒;相反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越低則越有可能對疫情做出負面評價,從而提高焦慮水平。
3.2?? 應對方式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應對方式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焦慮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量為 42%,研究假設 H2 獲得了證實。這說明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中學生焦慮水平的影響有接近一半的效應是通過積極應對方式發(fā)揮作用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學生在日常學習和交往中產(chǎn)生各種應激反應,然而,真正影響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學生自身對應激的認知以及選擇如何對待應激的方式和策略,而非應激本身。換言之,當考慮個體心理健康素養(yǎng)和焦慮的關系時,不應忽略應對方式的影響?;裟萁箲]理論認為,人在面對具體環(huán)境和矛盾時應學會靈活轉換應對方式[31]。另外,根據(jù)“風險緩沖模型”[32,33],心理健 康素養(yǎng)越高,個體越愿意使用諸如“解決問題”“挑戰(zhàn)”“求助”等積極策略,這些應對方式起到了“緩沖器”的保護作用;而“風險增強模型”則認為,心理健康素養(yǎng)低的個體更傾向于采取“固執(zhí)”“抱怨”“逃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這些應對方式起到“助推器”的風險作用。所以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可由不同應對方式的選擇來影響焦慮水平。
中學生處在“自我”發(fā)展時期,在疫情期間面臨停課不停學政策等壓力源時,容易出現(xiàn)自我否定的認知模式,使其自我評價下降,出現(xiàn)消極的情緒體驗,繼而增加個體焦慮水平?;诒狙芯康慕Y果,應對方式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焦慮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表明可以試圖通過改進應對方式來減輕中學生的焦慮問題。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點措施來改進:首先,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團體輔導的形式[34] 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與能力的信念和心理健康的功能行為,引導同學們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時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如體育鍛煉、放松訓練(冥想、自我按摩等)、早睡早起、多和家人朋友相處交流、合理均衡飲食習慣,以此來幫助中學生正確地處理此次發(fā)生的疫情事件,緩解由疫情帶來的消極情緒。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通過積極心理干預的方式[35]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批判行為,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如執(zhí)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勇敢積極地迎接變化和新的挑戰(zhàn);相信他人和班集體的素質、價值和可靠性,這些應對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發(fā)展良好的適應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通過人際支持的方式[36],如開展學生互助組織來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溝通行為,以此來引導同學之間相互理解,遇到誤會時,以善良寬容的心對待;同學間遇到困難時相互關心和幫助,讓學生脫離困境;讓學生在日常交往中增進彼此友誼,營造團結互助的氛圍。又如開展心理講座提高中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心理疾病典型案例的識別率以及正確認識自己現(xiàn)有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提高其求助欲望。
總之,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焦慮起顯著的直接影響作用,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越高,焦慮程度就越低;在心理健康素養(yǎng)對中學生焦慮的間接影響效應中,應對方式具有顯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研究局限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對象出自同一所學校,選取的樣本量不大且來源簡單,代表性不強;二是由于本研究是橫斷研究,不能動態(tài)地揭示心理健康素養(yǎng)、應對方式及中學生焦慮之間的縱向關系;三是本研究采用的是自陳問卷,測量結果可能存在誤差。未來研究可加大樣本量,提高樣本代表性;采用縱向研究,適時跟蹤隨訪,動態(tài)揭示三者關系;將自陳問卷與他評量表相結合,進一步提高研究的生態(tài)效度。
參考文獻
[1]常蕾,黃薛冰,趙夢婕,等.新冠肺炎流行期針對大眾心理健康的建議[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20,34(3):282-283.
[2]Fu W,Wang C,Zou L,et al.Psychological health,sleep quality,and coping styles to stress facing theCOVID-19 in Wuhan,China[J].Translational psychiatry,2020,10(1):1-9.
[3]唐蕾.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調(diào)查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
(10):57-621.
[4]Huang Y Q,Wang Y,Wang H,et al.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The Lancet,Psychiatry,2019,6(3):211-224.
[5]Corina B,Yesica C A,Elizabeth S B.Incidence and recurrence of depression from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A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the Mexica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urvey[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0(5):540-546.
[6]明志君,陳祉妍.心理健康素養(yǎng):概念、評估、干預與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20,28(1): 1-12.
[7]Wei Y F,Mc Grath P J,Hayden J,et al.Mental health literacy measures evaluating knowledge,attitudes and help-seeking:A scoping review[J].BMC Psychiatry,2015,15(1):291.
[8]劉歡歡.焦慮、防御與救贖:卡倫·霍妮焦慮理論視域下的《同情者》解讀[D].遼寧:遼寧師范大學,2021.
[9]江光榮,李丹陽,任志洪,等.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特點[J].心理學報,2021,53
(2):182-198.
[10]Vidourek R A,Burbage M.Positive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stigma:A qualitative study assessing student attitudes[J].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on,2019(13):1-6.
[11]Srivastava R,Tang T L.Coping intelligence:Coping strategi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 boundary spanning employe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5,130(3):525-542.
[12]尉力文,王琴,榮超,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不同專業(yè)大學生心理健康及應對方式比較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12):1838-1842.
[13]Liu Y,Cao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 Pak J Med Sci,2014,30(3):507-510.
[14]Chamie K,Saigal C S,Litwin M S.Patients and solipsism:the psychology of decision making for prostate cancer treatment[J].Urol Oncol,2011,29(3):233-234.
[15]Zhou J,F(xiàn)eng L,Hu C,et al.Associations among depressive symptoms,childhood abuse,neuroticism, social support,and coping style in the population covering general adults,depressed patients,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and high risk population for depression[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5):1321-1330.
[16]沈友田,胡笑羽,葉寶娟.壓力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機制:領悟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J].心理學探新,2018,38(3):267-272.
[17]李琦,王佳寧,金童林,等.留守初中生自我表露與抑郁的關系: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應對方式的鏈式中介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26(4):747-751.
[18]Gurvich C,Thomas N,Thomas E H X,et al.Coping styles and mental health in response to societal chang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2021,67(5):540- 549.
[19]李永慧.大學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6):1297-1300.
[20]李平.貧困地區(qū)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與積極心理資本、應對方式現(xiàn)狀及關系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
[21]楊宗升.中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心理健康水平的現(xiàn)狀及關系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5.
[22]解亞寧.簡易應對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2):114- 115.
[23]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24]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6):942- 950.
[25]湯丹丹,溫忠麟.共同方法偏差檢驗:問題與建議.心理科學[J],2020,43(1):215-223.
[26]Hayes A F.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13.
[27]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28]Haig-Ferguson A,Cooper K,Cartwright E,et al.Practitioner review:Health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J].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21,49
(2):129-143.
[29]Lazarus R S.Emotion and adapt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0]劉婷婷,劉箴,許輝煌,等.基于情緒認知評價理論的虛擬人情緒模型研究[J].心理科學,2020, 43(1):53-59.
[31]王亞斯.霍妮焦慮理論述評[J].魅力中國,2014(2):309-309.
[32]夏扉.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對壓力與幼兒教師職業(yè)倦怠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20(5):115-120.
[33]Askeland K G,B?e T,Breivik K,et al.Life events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Protec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silience[J].PloS one,2020,15(6):e0234109.
[34]李超,吳昱臻,李冬梅,等.積極心理團體輔導促進初中生師生關系的干預實驗[J].中國健康心理 學雜志,2018,26(9):1386-1390.
[35]Donaldson S I,Lee J Y,Donaldson S I.Evaluat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t work: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2019,4(3):113- 134.
[36]Van Damme L,F(xiàn)ortune C A,Hoeve M,et al.The Role of Personal Resilience and Interpersonal Support in Building Fulfilling and Prosocial Lives:Examining the Good Lives Model among Young Women Four Years after Youth Det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2022,66
(1):123-144.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n Anxie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COVID-19 Pandemic: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Xu Xiliang1??????? Wang Jiayun1? Liu Lizhi2? Li Yang3?? Han Xiaoyu1
1.????? Xinyang College, Xinyang;
2.????? Queshan No. 1 High School, Zhumadian;
3.????? Qihe No. 3 Middle School, Dezhou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 positive coping style and anxie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est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positive coping style between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anxiety. Methods:1085 students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were tested with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 and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Resul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r=0.461, p<0.01),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itive coping styl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anxiety (r=-0.361, -0.307, p<0.01); Mental health literacy can have an indirect impact on anxiety through positive coping styles,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accounts for 42% of the total effect. 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literacy can directly predict anxiety,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is partly mediated by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anxiety. Improving the coping sty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reduce anxiet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Coping style; Anx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