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果
眾所周知,世界各國青少年的身體狀況都在走下坡路。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已成為困擾學校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嚴重問題,為了進一步緩解這種狀況的發(fā)生,學者將關注點放在了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健康之間的關系上,為此本文探究了不同體育活動干預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效果。結果顯示:與強度較小的體育活動相比,強度稍大一點的體育活動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強有力因素;個人或團體組織的有氧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健康,同時為了促進青少年骨骼的健康發(fā)展,應該適時參加骨骼強化的體育活動,以激發(fā)青少年的運動興趣,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信念。
通過在各類電子數(shù)據庫中搜索“青少年健康”一詞,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引用數(shù)據,這說明青少年健康仍處于高度關注和亟需解決的問題。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學習如何更好地照顧青少年,并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但在最近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全球青少年健康狀況一直在走下坡路,肥胖率達到驚人的水平,截至2008年,全球青少年的肥胖率約為五分之一,即18%-20%。同時伴隨著心肺水平低下、速度耐力明顯下降、近視率不斷攀升等其他健康問題,為此各國的有關人員運用了各種干預手段應對這一狀況。據報道,許多降低青少年各種疾病風險和改善健康的干預措施都顯示出立竿見影的積極效果,但它們對長期行為的影響仍然有待考究[1]。
眾多文獻顯示青少年健康問題的下降趨勢與體育鍛煉不足有直接的關系,而參與體育活動可促進青少年的健康和體能。它有助于增加心肺健康和肌肉力量,減少體脂,改善骨骼健康,并降低肥胖、Ⅱ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這些疾病會影響終生的肌肉骨骼和整體身體健康。體育活動有助于在青春期最大限度地增加骨量,這是決定以后患骨質疏松癥風險的主要因素。它還可以幫助青少年保持健康的體重,這可以延續(xù)到成年期并減少與體重相關的關節(jié)磨損。此外,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都被認為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無論它們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進行的。同時經常鍛煉具有提高心理認知和促進心理健康的益處,有助于預防或減輕抑郁,甚至可能提高學習成績,兒童時期建立的鍛煉習慣通常會持續(xù)到成年。
綜上所述,為合理規(guī)劃青少年參加合適的體育鍛煉,響應國家體育發(fā)展規(guī)劃中“加快青少年體育發(fā)展,促進青少年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掌握多種體育技能”的號召[2]。本文將不同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健康影響的研究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具體從我國青少年健康的現(xiàn)狀,國內外促進青少年健康的對策進行探討分析,并對已有的研究進行反思,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價值。
1 國外體育干預促進青少年健康的對策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健康教育權威機構就曾提出,兒童和青少年應每天參加1小時或更多小時的中等強度的體育活動,對于那些平時久坐時間較長的青少年也至少應該保證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同時他們還應該每周進行兩次與柔韌性和力量有關的鍛煉,這有利于保證青少年骨骼健康、柔韌性和力量的發(fā)展和保持[3]。2002年加拿大運動生理學協(xié)會根據英國健康教育機構提出的觀點做出了一點修改,提出應該依據不同水平的人群,循序漸進的將體育運動量升高至90min/d;美國運動與健康教育國際協(xié)作組織和澳大利亞健康和老年部也分別推薦最少和優(yōu)化體力活動推薦量:每天至少60min至幾個小時中等到大強度的體力活動,運動與健康的劑量效應關系明顯[4]。
2008年,眾多醫(yī)療保健團體和體育與健身組織合作制定了《美國人身體活動指南》,該指南已得到廣泛認可,其中包括針對兒科人群的建議。兒童和青少年應每天參加1小時或更多小時的中度至劇烈的體育活動,每周進行3次或更多次的肌肉和骨骼強化活動。該活動應包括中等至劇烈強度的有氧體育鍛煉,每周至少3天處于劇烈活動水平。在兒童青少年中,“中等強度”被描述為允許個體注意到心率和呼吸頻率增加的有氧運動。在0到10的范圍內,中等強度是5或6?!皠×一顒印北幻枋鰹楦杏X心臟跳動得更快,呼吸比正常情況更困難。在0到10的范圍內,劇烈強度將是7或8[5]。
Holman(2011)研究顯示,與大于10分鐘的較長時間的身體活動相比,小于或等于5分鐘的零星間歇運動可有效地減少心臟代謝的危險因素。因此,可以提高心肺健康的有氧調節(jié)包括個人或團體組織的活動,例如跑步、跳房子、攀巖、游戲、跳舞、跳繩或許多其他簡單的健身房和游樂場活動。作為建議的每天60分鐘或更長時間鍛煉的一部分,青少年應每周至少參加3次骨骼強化活動[6]。對骨骼產生力量以促進健康成長的運動包括跑步、跳躍和其他高強度活動。骨骼強化活動經常與有氧和肌肉強化運動重疊。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有相似的組成部分;然而,它不是持續(xù)時間,而是依靠重復來進行充分的調節(jié)。
從國外采取的各種干預措施來看,個人或團體組織的有氧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健康,同時為了促進青少年骨骼的健康發(fā)展,應該適時參加骨骼強化的體育活動。該運動結合了抗阻訓練和有氧運動,是兒童和青少年獲得最佳骨量的重要因素。其次配合著柔韌性和力量有關的鍛煉,有利于保證青少年骨骼健康、柔韌性和力量的發(fā)展和保持。
2 國內體育干預促進青少年健康的對策
學者林有標(2010)選取了廣州大學118名大一學生作為被試,采取打太極的體育鍛煉方法,將學生分別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總計18周。研究表明:采用太極拳作為體育鍛煉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身體的運動能力,增強身體素質[7]。青少年心理和體質的健康得到了改善能為青少年帶來成功的喜悅和增加信心,生活質量能得到明顯的提高。
楊劍等(2005)選取了270名青少年,以太極拳和新疆民族舞蹈為代表的東方運動方式進行鍛煉。西方體育鍛煉方式則采用在跑步機上跑步和充滿活力的健身運動為代表進行鍛煉。在運動自然干預實驗中,4組受試者鍛煉18周,每周4次,每次約1h,周六鍛煉1.5h。結果顯示:從多重比較研究分析看,我國太極拳鍛煉與其他國家體育教學活動相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果偏低,強度稍大的有氧健身操對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評價整體優(yōu)于民族舞蹈組,然后是健身跑,最后再是太極拳,但是太極拳對于青少年情緒的調控明顯要優(yōu)于其他鍛煉組。研究表明青少年參與不同的體育鍛煉對其身體自我概念、心境和心理健康能產生良好的改善作用,向良性方向發(fā)展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發(fā)展[8]。
曲毅(2003)分析了前人用SCL—90量表測試的260名高校健美操愛好者(參加了健美操活動超過一年的女孩)和250名沒有有氧運動經驗的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效果,結果表明:大運動量健美操對青年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強于小運動量[9]。
從國內的幾個實驗研究分析來看,不同類型的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效果是不同的。與強度較小的體育活動相比,強度稍大一點的體育活動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強有力因素,如有氧健身操,健美操能被證實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于太極拳項目,各個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不一,更傾向于對心理健康中的情緒調控有著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3 體育干預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
3.1 體育鍛煉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生理健康
參加體育活動可促進青少年的健康和體能。它有助于減少體脂,降低肥胖、Ⅱ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心肺健康。缺乏體育鍛煉無疑導致兒童和青少年肥胖率驚人地增加,全球的肥胖率在不斷的攀升,而進行體育運動是控制體重肥胖率的最佳治療手段,假設營養(yǎng)攝入量穩(wěn)定,肥胖或超重的青少年可以通過每周3至5天參加至少30至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來降低其BMI,同時隨著身體脂肪的減少為青少年提供了體驗成功的機會,一旦信心提高,這反過來可能導致更多的活動,這是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為此參加適宜的體育鍛煉對于控制體重有著無可厚非的效果。
高質量的證據表明,兒童青少年時期建立的身體活動模式可以延續(xù)到成年期,因此青少年花更多時間進行中度至劇烈的身體活動能更好的改善心臟代謝風險,并且亞臨床動脈硬化指標會隨著身體活動而減少。
體育活動有助于青少年骨骼健康發(fā)展,負重活動和高強度運動(如體操、排球、籃球和網球)是兒童和青少年獲得最佳骨量的重要因素。據估計,到青少年結束時,95% 的成人骨量會累積。跑步、跳躍、跳躍和跳繩等高強度活動已被證明有助于增加骨量。
3.2 體育鍛煉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首先,參與體育活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理效應會對心理效應和認知方面產生積極的作用,參加體育活動會導致體溫升高、去甲腎上腺素和內啡肽釋放量增加、流向大腦的血液和氧氣增加、神經細胞生長和大腦可塑性增加、血壓和靜息心率降低。這些生理效應通常與減輕壓力、焦慮和抑郁水平以及更好的認知功能等心理因素有關,例如更加專注和提高學習能力。
其次,學者們認為提供體育活動的環(huán)境為青少年的社交技能和道德美德提供了廣泛的學習機會,這些機會被認為可以防止心理社會問題。通過參加體育等體育活動,青少年應培養(yǎng)誠實、體育精神、公平和道德判斷力,并學習遵守規(guī)則和權威、自我控制、解決沖突、應對失望的技能,并與他人合作。
此外,研究表明,與不經常參加運動的青少年相比,參與體育運動的青少年的情緒調節(jié)和主動性更高,由于運動對青少年的道德和社會情感發(fā)展的這些貢獻,人們經常說,包含運動元素的身體活動干預措施可能有助于預防或治療內化和外化的心理健康問題。
最后,通過學習運動技能、實現(xiàn)目標以及通過贏得比賽來獲得成功,在體育比賽中參與以目標為導向的活動為青少年提供了了解其他人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的機會。隨著孩子的不斷發(fā)展,體育活動可能有助于建立適當?shù)纳鐣雍头e極的自尊心。由于體育活動可以改善社交互動、促進執(zhí)行功能并減少抑郁癥,因此認知表現(xiàn)也會受益是理所當然的。
4 結論與展望
4.1 結論
本文綜述了不同類型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學生健康研究的現(xiàn)有文獻,就青少年健康現(xiàn)狀,國內外采取的體育鍛煉措施和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健康的影響進行了討論和總結,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發(fā)展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問題不容小覷,現(xiàn)將所收集整理的文獻做出總結并對以后的研究進行展望:
(1)經過體育鍛煉后可以促進青少年健康,經常鍛煉的學生比不鍛煉的學生表現(xiàn)出更高的健康水平。
(2)參加有氧運動可以顯著地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健康和肌肉力量,減少體脂,適時的參與骨骼強化的體育運動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骨骼健康,同時各種體育活動有著降低肥胖、Ⅱ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3)與不經常參加運動的青少年相比,參與體育運動的青少年的情緒調節(jié)和主動性更高,心理健康狀況水平更佳。與強度較小的體育活動相比,強度稍大一點的體育活動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強有力因素。
(4)參與體育活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理效應會對心理效應和認知方面產生積極的作用。
4.2 展望
國外所研發(fā)的每天1小時或更多的身體有氧運動加上每周3次或更多次的肌肉和骨骼強化活動的方案,都有利于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國內的學者所研發(fā)的各種不同的有針對性的體育運動對于青少年的健康也有著促進作用。學校教育者和康復提供者應該支持這些針對兒童青少年的鍛煉建議,作為他們向青少年及其家人,學校和教練人員傳達的信息的一部分。
后續(xù)在對不同體育運動項目對兒童青少年的進一步研究中,應該涉及到運動的劑量效益曲線、伸展運動的作用、運動項目的安全性、最佳教練技術、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運動要求以及如何讓更廣泛的青少年參與系統(tǒng)的鍛煉,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運動干預手段,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類型的干預方法的影響及其對青少年健康的改善程度。
參考文獻
[1] 任杰,平杰,舒盛芳,楊燁,代俊.青少年體育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干預策略——基于上海地區(qū)中、小學生的調查[J].體育科學,2012,32(09):31-36.
[2] 張繼生,彭響,譚騰飛.近十年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研究述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8,32(01):35-41.
[3] Paula,Trumbo,and,et al.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Energy,Carbohydrate,F(xiàn)iber,F(xiàn)at,F(xiàn)atty Acids, Cholesterol,Protein and Amino Acid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2,102(11):1621-1630.
[4] Warburton D,Katzmarzyk P T,Rhodes R E,et al.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of adult Canadians].[J].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07,32 Suppl 2F(S2F):S17.
[5] Ganley K J,Paterno M V,Miles C,et al.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ection on Pediatrics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2011,23(3):208-220.
[6] Holman R M,Carson V,Janssen I,et al.Does the Fractionalization of Daily Physical Activity(Sporadic vs. Bouts)Impact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Youth?[J].Plos One,2011,6(10):e25733.
[7] 林友標,章舜嬌.太極拳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04):105-107+123.
[8] 楊劍,季瀏,田石榴.不同鍛煉方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03):80-83.
[9] 曲毅.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01):141-143.
[10] 劉建秀,方雯,王帝之,馬新東.高強度間歇訓練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現(xiàn)狀·機制·可行性[J].體育科學,2019,39(08):61-72.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