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
【摘要】有效的教學策略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文基于“雙減”政策,就通過生活化教學、游戲化教學及情境化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小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行闡述,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小學一年級是接受義務教育的初始階段,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構建有效的課堂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一、生活化教學
1.創(chuàng)造生活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無法從情境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很難提高數學成績。教師可以通過再現生活場景,使學生在心理上縮短與數學知識的距離,從學習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和經驗。因此,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探索新的知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活潑的課堂,創(chuàng)造一種熱愛學習的氛圍。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問題,利用生活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掌握相關知識。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游戲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提高數學學習興趣。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可以有效地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過于僵化的氣氛,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利用生活資料加強學生數學知識的儲備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師可利用反映學生真實生活的教材,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提前發(fā)現學生興趣的發(fā)展趨勢,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廣泛收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從而促進小學實踐教學的發(fā)展和進步。例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用七巧板拼圖形,拼出的圖案變化萬千。
合理的生活資料的輸入可以增加學生的生活知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觀察習慣。
二、游戲化教學
教師應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數學學科意識。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開拓數學教學的新領域。游戲的最終目的是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自我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好習慣。
1.多維教學模式,豐富游戲內容
游戲教學法能以游戲的形式展現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特別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可以激發(fā)學生通過玩有趣的內容來探索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獨立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從多維角度拓展游戲教學模式,豐富游戲教學內容。例如,學完一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左右”知識點后,筆者跟學生玩了一個“教師說口令,學生做動作”的游戲。
通過游戲,學生可以在游戲中發(fā)現數學知識,靈活運用教材中的理論內容。將游戲教學與教學相結合,學生很容易就分辨出左右。
2.開展游戲鍛煉,提高綜合素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鍛煉學生的基本數學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用簡單的數學認知理論來構建完整的認知體系是困難的。因此,可以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可以逐步體驗數學知識生成的過程,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階段,數學是重要學科也是基礎學科。教師應通過趣味性較強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數學主體意識得以發(fā)揮。在游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展不同的游戲滲透活動。例如,學習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認識圖形(一)后,可以開展“盲人摸”游戲,引導學生按指定的圖形名稱摸實物,使學生通過摸來體會立體圖形的特征。
另外,通過游戲化教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身邊常用的各種材料制作成游戲學習道具,確保學生在實踐中能清楚地理解數學概念。例如,將A4紙折疊成圓柱體,可以使學生了解圖形的生成過程,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認知能力和學生的數學基本素質。
三、情境化教學
根據情境創(chuàng)設的基本理論、目標和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出具有鮮明特點的數學情境。這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實施方法。
1.創(chuàng)造一個結合實際問題和實際背景的生動情境
首先,數學知識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應拓寬教學思路,有意識地將社會生活現象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實施數學情境教學,加強數學基本要素的培養(yǎng)。教師要善于在生活實際問題與數學知識之間建立牢固的聯(lián)系。
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吃了8個雞蛋就是少了8個雞蛋,少的用減法。所以,列式是:8-6=2。很明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就要密切聯(lián)系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生活,創(chuàng)造有利于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情境。
2.結合認知結構的差異創(chuàng)造活動情境
首先,個體在認知水平、認知結構、學習狀況、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個體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差異。面對不同個體之間的不平衡,教師如何實施情境教學,值得研究。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不同形式的教學情境活動,來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知識。開展自主活動,加強學生交流與咨詢。通過一系列活動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學生各種思想和思維的碰撞,有助于學生自主思維的發(fā)展。
3.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造發(fā)展條件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多媒體信息技術不僅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與學校的數學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信息技術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數學本身是復雜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進度。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教學,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視頻和音頻,向學生展示豐富生動的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開闊視野,培養(yǎng)想象力。在學習幾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圖片、動畫等軟件顯示圖形變化。在使用教學工具時,教師還可以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等軟件,在傳統(tǒng)黑板和書本展示的基礎上,進行情景模擬游戲,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四、互動時及時給予學生肯定
一年級學生會勇敢地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教師的及時表揚能給學生帶來快樂,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在表揚學生正確的做法時,也會促進其他學生進行練習,使其他學生能清楚地了解這些科目的正確做法。因此,在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應及時證明實踐的正確性。例如,一學生用語言來描述一個圖的過程,但他不能正確地用手勢表達出來。而這時,班上的另一個學生可以用手勢表達。那么,教師都要證實學生們是對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當一個學生在講述的時候,其他學生都能用手勢來表達自己。這就是對學生表示肯定的力量。此外,還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踴躍參與。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提高教學效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性,提高教學質量,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翠琴.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趣味化[J].學周刊,2021(36):51-52.
[2]徐國安.小學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36):61-62.
[3]喬志勝.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的研究[J].學周刊,2021(36):75-76.
[4]趙其壽.小學數學課堂信息化教學的有效開展研究[J].學周刊,2021(36):89-90.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