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摘 要:博物館在保存、陳列文物的基礎上,還承擔著社會教育功能。在建設“智慧博物館”的背景下,將微信應用到博物館的宣教工作中,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引導力、傳播力和影響力,這對于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公共職能是大有裨益的。文章首先概述了博物館社會教育中微信的基本功能,包括宣傳功能、講解功能、教育功能、聯絡功能。其次分析了博物館運用微信平臺進行宣傳教育的突出優(yōu)勢,如用戶基數大、傳播速度快、導覽成本低等。最后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為例,總結了加強媒體融合、科學配置欄目、引進前沿技術等建議,為更好地發(fā)揮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經驗借鑒。
關鍵詞:博物館;微信;特色資源;VR技術;社會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15
1 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1.1 宣傳功能
縣級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比較有限,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必須要做好宣傳工作。利用微信平臺對博物館進行社會宣傳,是提高縣級博物館知名度進而增加客流量的一種有效途徑。縣級博物館可以開通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微信用戶在關注該公眾號后,可隨時隨地了解博物館的各項動態(tài)、臨時展覽、研學講座等相關信息,從而激發(fā)用戶到博物館參觀的興趣。另外,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還可以通過功能分區(qū)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或者采用不同的方式開展宣傳活動。①例如,設置“看一看”模塊,點擊進入后即可獲取博物館最新資訊、近期展覽信息或者是活動計劃等。利用微信平臺充當博物館的“宣傳員”,全方位地呈現博物館的有關信息,這一方式特別受到年輕人群及學生群體的喜愛,從而吸引更多人在周末、節(jié)假日等空閑時間到博物館進行線下參觀。
1.2 講解功能
在利用微信平臺或者其他途徑展開宣傳的基礎上,縣級博物館的參觀人數也在不斷增加。但因縣級博物館的專職講解員較少,在周末、節(jié)假日等客流量較高的時段,經常會出現講解員不夠用的情況。對于那些沒有講解員引導的觀眾來說,只是走馬觀花,通過展示牌上提供的信息只能粗淺地了解文物,難以領會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核心文化價值,嚴重影響了參觀體驗。微信能夠充當博物館“講解員”的角色,提前錄制好每一件文物的解說詞,以壓縮文件的形式存儲在后臺。觀眾通過關注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或者打開博物館的微信小程序,啟用“語音導覽”功能后,只需要從手機上點擊與陳列文物相對應的編號,即可自動加載并播放講解音頻。這樣一來,相當于有一位“數字講解員”在為觀眾進行講解,既緩解了縣級博物館人員不足的問題,又能夠滿足觀眾的實際需求。
1.3 教育功能
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博物館主要在館內進行社會教育,具有很強的局限性。隨著“智慧博物館”的普及,利用互聯網、新媒體開展遠程教育成了可能,在這一背景下微信公眾號平臺承擔起了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職能。例如,微信公眾號的推文下方設有留言區(qū),用戶在瀏覽推文內容、了解展覽信息以后,可以通過寫留言的方式談一談自己的感悟,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和教育,還可以對推文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另外,微信公眾號在編輯館藏文物的介紹信息時,也可以融入文化價值、表明情感態(tài)度,一方面增強了推文的可讀性,有利于起到與讀者情感共鳴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在傳播文物知識的過程中,達到培養(yǎng)文化自信、接受文化熏陶、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由此可見,在互聯網時代微信已經成為縣級博物館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媒介。
1.4 聯絡功能
新時期縣級博物館要想更好地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必須要了解觀眾的訴求,然后以滿足觀眾訴求為目標,不斷改進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管理方法、提升服務質量,才能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樹立良好的口碑形象,實現自身的良性發(fā)展。微信平臺的聯絡功能可以在博物館和觀眾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讓雙方之間進行更加方便、高效的信息傳遞。例如,縣級博物館可以通過微信上的“問卷星”小程序,編制并發(fā)放電子調查問卷。通過有獎調查的方式,吸引觀眾積極填寫問卷?;厥諉柧砗螅y計問卷信息,了解群眾的需求,傾聽觀眾的建議。對管理上存在的短板、不足加以改進,以便提供更加優(yōu)良的參觀環(huán)境。目前一些縣級博物館已經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提供“在線預約”服務,觀眾想要到博物館參觀,可提前進行網上預約,預約成功后即可得到一個二維碼,憑借二維碼直接掃碼入館。這樣就避免了遇到客流高峰需要排隊等待的情況,體現出博物館的人性化服務。
2 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優(yōu)勢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來提高社會教育水平已經成為國內眾多博物館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布新聞、介紹展覽、組織活動等。一些實力較強的博物館則在此基礎上嘗試開發(fā)或不斷完善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語音導覽服務。②從博物館的應用實踐來看,微信在社會教育中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宣傳效果好、傳播速度快、導覽成本低等方面。
2.1 用戶基數大,宣教效果好
目前我國微信活躍用戶達12.1億,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龐大的用戶基數,為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發(fā)揮更好的宣傳作用提供了天然優(yōu)勢。選擇傳統媒體對博物館進行宣傳存在諸多弊端,在版面、時間等方面也受到了諸多限制,宣傳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以微信為主的新媒體途徑則可以靈活選擇宣傳內容的呈現方式,既可以采用“圖片+文字”的形式,也可以選擇音頻講解、視頻展示的形式,甚至在一些規(guī)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博物館還開發(fā)了3D虛擬場館,全方位、沉浸式地展示博物館的藏品。另外,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博物館在開展社會宣教方面真正做到了“自建自營”。博物館有專門負責新媒體運營的人員,會根據近期展覽計劃或宣教工作的需要,自主選擇宣傳內容,操作起來更加方便。而參觀博物館的觀眾,也會將現場拍攝的照片發(fā)布到朋友圈、微信群,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博物館,從而擴大了宣傳影響力。
2.2 傳播速度快,轉發(fā)率高
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會定期向用戶推送文物和博物館方面的新政策、新資訊,以及一些研究價值高的文章,用戶在瀏覽之后,如果覺得推送內容有用、有趣,還會將其轉發(fā)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從而擴大了傳播范圍。特別是博物館舉辦新的展覽活動時,還可以采取“轉發(fā)贈票”“集贊贈票”的形式,進一步激發(fā)用戶轉發(fā)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關注度,獲得更高的轉發(fā)率。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館在2019年國慶節(jié)開展了“集贊贈票”活動,用戶只需要關注上海自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轉發(fā)最新一篇推文并集齊50個贊,就可以免費領取一張門票?;顒悠陂g推文轉發(fā)次數達到十幾萬,共有上千名用戶獲得贈票。
2.3 導覽成本低,節(jié)約開支
以往觀眾到博物館參觀,要想對館藏文物的基本信息、文化價值有深入了解,必須要跟隨講解員,或者租用博物館提供的電子語音導覽器。對于縣級博物館來說,電子語音導覽器的應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講解員數量少、工作壓力大的問題,但是采購和維護成本較高。另外電子語音導覽器的功能相對單一,完全能夠被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語音導覽功能替代。對比來看,博物館在全面推廣微信語音導覽服務后,可以節(jié)省下用于電子語音導覽器的采購和維護費用③。同時,后期如果博物館有新的展覽活動,或者添加了新的藏品,也支持博物館講解員自己錄制解說詞上傳到微信公眾平臺,從而實現語音內容的及時更新。除了幫助博物館節(jié)省一大筆費用外,觀眾也不需要支付電子語音導覽器的租金或押金,只需要用自己的手機就可以獲得博物館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自助式語音導覽服務,對優(yōu)化參觀體驗也有一定的幫助。
3 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中的應用優(yōu)化
3.1 加強媒體融合,形成宣傳合力
在互聯網時代,微博、抖音、快手、貼吧等新媒體平臺不斷涌現,逐漸成為人們獲取最新資訊、開展社交活動的重要工具。因此,新時期博物館要想履行好社會教育職能,也必須在應用微信的基礎上,樹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積極推進多種新媒體資源的整合、利用。例如將微信、微博與博物館官方網站聯合起來,在官方網站的首頁上,分別展示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或官方微博賬號,觀眾在瀏覽博物館網站時,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關注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賬號,以便于從手機APP上獲得博物館的最新資訊。近幾年,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成為博物館社會教育的主要渠道。博物館方面根據館藏文物制作一些具有科普意義或有教育價值的短視頻,通過分別在微信公眾平臺或短視頻平臺推送,更好地發(fā)揮社會宣教功能。
3.2 優(yōu)化界面設計,科學配置欄目
隨著微信公眾平臺逐漸成為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的主要渠道,也必須在界面設計上進行優(yōu)化,以便于帶給用戶更加良好的使用體驗。在設計微信公眾號界面時,應遵循簡潔明了、方便操作的原則,保證用戶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以及需要使用的功能。比如很多用戶會選擇微信公眾號進行參觀預約。因此在界面設計上必須將“在線預約”功能模塊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此基礎上,還要堅持打造博物館自身的獨特風格,給觀眾一種新鮮感。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為例,在界面設計上要著重展示馬家塬戰(zhàn)國墓出土文物和民族文物等館藏特色。④通常來說,微信公眾平臺支持兩級欄目設置:一級欄目包括語音導覽、展覽活動、參觀服務等;二級欄目則是對一級欄目的進一步細分,例如在“語音導覽”下分別設有各類館藏文物的解說語音,而“參觀服務”下分別設有參觀指南、網上預約等功能。
3.3 合理使用微信,整合平臺優(yōu)勢
結合上文分析,可以發(fā)現微信在博物館社會教育和宣傳方面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并且從實際情況來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都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并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上注冊了賬號。不可否認,這些新興平臺對擴大博物館社會教育覆蓋面有積極幫助,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博物館大力發(fā)展基于微信平臺的社會教育,并不是以此取代傳統的門戶網站,博物館必須要辯證地看待微信以及其他新媒體平臺的功能作用,在此基礎上加快多平臺優(yōu)勢整合,以便于促進博物館的良性發(fā)展。微信公眾平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碎片化時間,為用戶提供了解資訊的渠道,提供網上預約的便利。而對于那些專業(yè)的講解視頻、深度的文物解析、最新的研究成果等,更適合放在官方網站上展示,以便于觀眾能夠對博物館的工作內容、館藏文物的文化價值有更為深入地了解,進而吸引他們實地參觀,增加博物館的客流量。
3.4 科學劃分層次,滿足個性需要
隨著博物館參觀人數的不斷增加,要想提供更好的參觀服務,提升社會教育的效果,必須要將觀眾劃分成多個類型,然后基于不同類型的觀眾,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從而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對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來說,可以將觀眾分成四個基本類別,分別是專業(yè)人士、普通游客、高校學生、青少年學生。微信公眾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的注冊信息,或者基于大數據分析,判斷用戶屬于哪一類別,然后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例如,對于專業(yè)人士,推送重大考古科研成果;對于普通游客,重點介紹館藏特色文物信息;對于學生群體,注意在介紹文物信息時與學校的歷史教材、思政教材等相結合,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加知識儲備。
3.5 引進前沿技術,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
在“智慧博物館”建設中,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使用,有助于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良好發(fā)揮,有助于提升觀眾的游覽體驗。因此,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引進前沿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社會宣教形式,也是新時期博物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在微信公眾號或微信小程序中利用VR技術和3D技術,打造一所虛擬博物館⑤。觀眾置身其中,通過點擊或旋轉屏幕,即可瀏覽虛擬博物館內的各類館藏文物,在虛擬現實場景中,增強了觀眾的代入感、沉浸感,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即可瀏覽博物館的全部陳列內容。
4 結語
微信作為“國民級”應用軟件,由于具有用戶基數大、傳播效率高等特點,成了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工具。博物館在應用微信公眾平臺時,應注意優(yōu)化界面設計、科學劃分層次,同時應推進微信與微博、抖音、官網等新媒體的融合,更好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宣教功能,促進博物館的良性發(fā)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成立于1992年,館藏各類文物15718件,以馬家塬戰(zhàn)國墓出土文物和民族文物為館藏特色。2020年12月,該館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三級博物館。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緊跟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趨勢,積極推進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筆者作認為要想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嘗試將“線下”與“線上”兩種渠道有機融合,進一步擴大社會教育的覆蓋面。在線上宣教方面,主要發(fā)揮微信平臺的獨特優(yōu)勢,利用微信群、朋友圈、公眾號、小程序等多方位、立體化地展現博物館的文物,在滿足群眾需求的基礎上,達到理想的社會教育效果?!?/p>
注釋
①孫奇.“微信+二維碼”導覽在中小博物館展覽信息服務中的應用[J].無線互聯科技,2019(7):142-144.
②高墨函.淺談微信公眾號在博物館宣傳中的應用—以西藏文化博物館微信服務號為例[C]//北京數字科普協會.2019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19.
③劉璐.以微信公眾平臺為載體的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探析—以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微信公眾號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0,6(7):34-35,43.
④褚遜.關于博物館微信智能導覽平臺研究與設計—以吉林省博物院為例[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5(16):78-79.
⑤田園.人工智能在博物館宣傳教育中的應用分析[J].參花:下,202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