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春錦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涩F(xiàn)在的小學生對作文普遍存在恐懼心理,一提到作文就腦子一片空白。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自信,讓孩子們愿意寫、喜歡寫、樂于寫,是新課程標準的重點,也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著名特級教師高林生把這一核心理念概括為四個字——得心應手,還對此進行了闡釋。即“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既是得心的源頭,又是得心的渠道。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實質(zhì)是從‘得心成果向‘應手轉換的要求,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則是‘應手'所要達到的目標”。我覺得習作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培養(yǎng)學生“得心應手”的能力。為此,我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低年級寫作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就淺談一下如何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和如何培養(yǎng)學生“得心應手”的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意識
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強調(diào)了語言和積累,“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也決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也學不好語文?!睂懽鞯幕A正是閱讀和積累,即不但要廣泛閱讀,還要懂得積累。課堂上,我常引導孩子們在自讀自悟、邊讀邊思、合作交流中積累喜歡 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為寫作打下基礎。課余,我鼓勵孩子們堅持課外閱讀,每學完一篇課文閱讀一篇課外讀物,積累名言警句、優(yōu)美詞句、精彩片斷等,把積累的東西收集在《積累本》里。每學完一篇作文要進行交流,并開展評比活動,激發(fā)孩子們閱讀和積累的興趣,為寫作奠定 基礎。寫作是厚積而薄發(fā)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積累的東西多了,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多說
課程標準提出低年級寫話必須強調(diào)先說后寫,在說的基礎上寫,“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各種情境培養(yǎng)孩子們的說話能力。
首先,營造說話氛圍,讓學生敢說。上課時教師做到和藹可親、面帶笑容、話語親切,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放松地說、盡情地說。其次,擴寬說話范圍,讓學生樂說。找喜歡的詞句時說為什么喜歡;學習寫景的文章時說還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學習童話時說續(xù)編、改編或自編的故事;學習自然類或科技類 的文章時說懂得了什么、還了解哪些與課文有關的知識等等,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新思想、談新見解、說不一樣的話,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想。
三、發(fā)揮教材的潛能,成為寫作的紐帶
在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教材是珍貴的學習資源、寫作的紐帶。運 用得當,以文引文,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能開拓視野,積累知識,還可以擴展孩子們寫作的思路。現(xiàn)在的課文淺顯易懂,貼近孩子生活,孩子 易于理解、易于模仿。孩子在自讀自悟中、在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中往往感悟較深、感觸較多,找到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不同 的思路,進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經(jīng)驗體會來模仿寫作,寫起來言之有物有感有情。
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下面是我的幾種方法:
利用課文插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F(xiàn)在的課文插圖精彩紛呈,非 常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是培養(yǎng)孩子們觀察能力的很好的資源。教學時,我有時先讓學生看圍再學文,鼓勵孩子們?nèi)グl(fā)現(xiàn)自己觀察的東西 與課文所寫的有何異同點,改寫課文;有時先讓學生學文再看圖,發(fā)揮想象,補寫課文,培養(yǎng)孩子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及求異思維。
結合課文教學,交給觀察方法。如教學《黃山奇石》時讓孩子們知道觀察要有目的、有順序、有重點,還要邊觀察、邊感受、邊想象。開展班級活動,激發(fā)觀察興趣。如進行游戲比賽時適時進行現(xiàn)場指導,激發(fā)觀察興趣,活動后組織交流,擴大觀察效果。
只要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因此,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要帶上耳朵仔細聽、帶上眼睛留心看、帶上腦袋多思考,帶上紙筆多記錄,耳聞目睹腦思手寫,就會心中有物、言之有情。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成為寫作的姣姣者。
五、加強學生的成功體驗
學生怕作文,不喜歡作文,主要是因為他們從寫作中體驗不到成功的樂趣。一句話,他們沒有成就動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像“呵護荷葉上晶瑩透亮的露珠”那樣去呵護滋潤這些稚嫩的寫作果實,及時地 褒獎、欣賞、肯定每個學生寫作的進步和閃光點,使他們切切實實地體 驗到寫作的快樂,進而把“作文當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葉圣陶 語)。
六、關注“得心”的源頭和渠道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故習作素材的“米”要在提筆之前準備好。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持續(xù)完成一件事情的時間較短,我準備變換多種形式,吸引學生,力爭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留心觀察、積極思索,逐步培養(yǎng)自身儲存習作素材的意識。
低年級學生的語感差,朗讀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強,因此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這些困難將引發(fā)他們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然而這對積累習作素材是很不利的。為鼓勵學生認真讀書,提高自覺讀書的興趣。我請學生在晨會課上輪流進行講故事,對能講得好的學生給予五角星獎勵。慢慢的,學生品嘗到了讀書的樂趣,對讀故事這一“任務”也不再厭煩。
七、關注“得心”向“應手”的轉換
寫作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得于心”的素材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成為“應手”的成果。實踐中我認為方法上首先要注意循序漸進:從一、二句開始,逐步發(fā)展到幾句,再由幾句發(fā)展到一段。我引導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什么怎么樣”“誰干什么”的句式寫下來。然后引導他們從事物的顏色、形狀,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等方面進行擴展。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再帶領學生在句首寫上時間、方位,在句尾寫上事情的結果或內(nèi)心的感受,使句意表達得完整,形成一個小小的段落。其次我覺得要激活學生的儲備,誘發(fā)習作動機,使他們始終處于一種“樂于書面表達”的狀態(tài)。
當然,這樣的方法還有很多。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審時度勢,見縫插針地抓住每一個學生動筆的機會,讓動筆習作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興趣,一種需要,那學生的作文就一定能跨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