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延慶區(qū)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閆鳳云
筆者在研讀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時發(fā)現(xiàn),法治教學主題有重復出現(xiàn)的情況,比如,六年級上冊第四課主題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八年級下冊第三課主題為“公民權利”、第四課主題為“公民義務”;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題為“我們的國家機構(gòu)”,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主題為“我國國家機構(gòu)”;等等。由此引發(fā)一個疑問:面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學段出現(xiàn)的情況,各學段相對應的教學目標應該如何定位?同一主題下,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與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如何實現(xiàn)有效銜接?能否解答這些問題,關系到“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是否有效。
下面,筆者將以“公民權利”這個主題為例,嘗試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品德與社會課標》)和《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思想品德課標》)、《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個維度分析法治教學目標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銜接。
《大綱》系統(tǒng)規(guī)劃了大中小學生法治教育一體化的目標,是指導學校開展法治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其中明確要求:“法治教育要以憲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權利義務教育為重點,覆蓋各教育階段,形成層次遞進、結(jié)構(gòu)合理、螺旋上升的法治教育體系?!币霚蚀_定位各個學段的法治教學目標,必須重視對《大綱》規(guī)定的各學段法治教育目標的研讀。
《大綱》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的“階段目標”中規(guī)定:“義務教育階段。使學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重要法治理念與原則……”從義務教育階段目標看,“初步”表明義務教育階段是對學生開展權利意識培養(yǎng)的起始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了解”則要求學生能夠知道一些公民基本權利的內(nèi)容,具備一定的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從而為樹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礎。以上是《大綱》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開展公民權利教育的總體要求。
但是,義務教育階段包含小學和初中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對應的公民權利教育的目標又該如何界定的呢?
《大綱》指出,小學階段要“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初中階段要“使學生……進一步強化……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觀念……初步具備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針對公民權利教育,首先從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上來看,《大綱》要求學生感知到身邊的權利、體驗生活中的權利。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對權利的認識和理解建立在自身能夠感知的權利的基礎上;在初中階段,要求學生在感知的權利的基礎上,開始系統(tǒng)掌握公民基本權利的具體內(nèi)容,這是小學和初中這兩個不同階段對權利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要求。其次,從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看,《大綱》要求小學生懂得維護自身權利要依據(jù)法律,至于依據(jù)哪部法律、怎樣維護自身權利,則是對初中生的要求。由此可見,能夠做到依法行使權利,是小學和初中法治能力培養(yǎng)的分界點。最后,從權利意識培養(yǎng)的要求看,小學階段強調(diào)的是權利意識的啟蒙,當權利被侵犯時,小學生要能夠提出依法維權的主張,這是對他們進行權利意識培養(yǎng)的起點。而初中生則被要求進一步強化自身對于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觀念。由此可見,《大綱》在學段教育目標的銜接上,體現(xiàn)了從寬度和深度兩種維度,持續(xù)不斷地開展權利教育的要求。
《品德與社會課標》和《思想品德課標》對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實施建議等進行了細化,但2011年出版的《品德與社會課標》和《思想品德課標》早于《大綱》發(fā)布,因此這兩個課標對于小學與初中關于公民權利教育的教學目標的要求不夠具體、詳盡。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能夠從其中感受到不同學段教學目標的銜接要求。
《品德與社會課標》中有明確的關于權利主題的教學目標要求,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從知識目標的維度進行了表述:“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義?!边@表明,權利教育是從小學中高年級開始的,這和《大綱》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小學中高年級是權利教育教學目標的起點。
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雖然《品德與社會課標》僅從知識目標的維度對權利教育進行了規(guī)定,但是其中也隱含著對小學生規(guī)則意識、法律意識等法治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要求,這也是對權利教育的深化與拓展。
在《思想品德課標》的課程目標中也設定了公民權利教育的目標內(nèi)容,有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學習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薄爸阑镜姆芍R,了解法律在個人、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義。”在小學階段,公民權利教育僅僅是知識目標的要求,而在初中階段,中學生要在學習權利知識的基礎上,具備運用法律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的能力,這是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基礎上對公民權利概念和能力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中學與小學在權利教育教學目標上的銜接點。
《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對《大綱》、《品德與社會課標》和《思想品德課標》各項要求的落實與呈現(xiàn),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教學的依據(jù),是學生學習的課本。
小學關于“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學習內(nèi)容在《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共一課時。教學內(nèi)容從“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說起,高度概括了公民基本權利是“公民享有廣泛的人身、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權利”的定義。教材中設定了三個“活動園”和一個“知識窗”,圖文并茂地向?qū)W生們展示了兒童世界中的權利。
初中關于“公民權利”的學習內(nèi)容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共兩課時,分別為“公民基本權利”課和“依法行使權利”課。教材借助“運用你的經(jīng)驗”“探究與分享”“相關鏈接”和“拓展空間”等18個教學活動設計,為學生初步構(gòu)建了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以公民權利為主題的知識體系,并圍繞如何依法行使權利,引領學生進行權利素養(yǎng)的培育。
對比不同學段的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公民權利教育在其中的銜接。
對比小學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階段關于公民權利的教學內(nèi)容都是緊緊圍繞著學生能夠感知到的權利而展開的,比如兒童的休息權、勞動權、文化教育權等,并且基于小學生的家庭生活,公民權利的教學內(nèi)容還涉及了婦女的權利、物質(zhì)幫助權;基于小學生的學校生活,公民權利的教學內(nèi)容還拓展到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等。在此階段的公民權利教學知識僅限于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感知到的權利,沒有系統(tǒng)性,只要學生有初步的關于權利意識的主張,知道權利不能濫用即可。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突出了權利知識的邏輯,從政治權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教育權利、其他權利等不同角度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了系統(tǒng)介紹。在內(nèi)容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認知,同時圍繞學生生活選取了網(wǎng)購、足球賽、校園生活等日常情境,在真實、復雜的具體實踐中,引領學生提升公民權利素養(yǎng),這就是初中權利教育在小學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小學與初中權利教育內(nèi)容的銜接點。
小學和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雖然都從學生的生活展開,但體現(xiàn)出了對權利教育的不同要求。教師只有對不同學段的教材進行比較,才能發(fā)現(xiàn)教材內(nèi)容的異同,從而為小學和初中法治教育教學的有機銜接找到突破口。
不同學段法治教育教學目標的有機銜接是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前提。要實現(xiàn)不同學段教學目標的有機銜接,就必須認真研讀《大綱》,厘清《大綱》對不同學段法治教育目標的界定;要認真梳理不同學段的課程標準,在比較中掌握課程標準在不同學段對法治教育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還要認真研讀不同學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錨定《道德與法治》教材在不同學段教學內(nèi)容上的銜接,最終形成層次遞進、結(jié)構(gòu)合理、螺旋上升的法治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