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新垛中心校 徐鵬程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能夠為當下的課堂帶來更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更是對其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如何才能基于翻轉課堂理念實現有效的數學教學?如何使學生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可以獲得更優(yōu)質的發(fā)展?這些都需要一線教師結合實踐,不斷深入探索.筆者以“三角形的中位線”教學為例,談一談在教學設計方面的淺顯認知.
為了落實預學工作,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各種預學素材.當前最基本的素材就是微課視頻,因為其具有目標明確、短小精悍等典型特征,也充分考量了初中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時間,因此,微課視頻的設計時長大約維持在15分鐘.為了更有效地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要在內容編排上精心打磨,在語言表達上仔細斟酌,最好能夠在準確把握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及生活經驗等設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素材.還要提前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困難,這樣才能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
在課前,教師需要完成微課視頻的設計與制作,具體內容如下.
(1)創(chuàng)設情境.A,B兩地之間存在間隔物,怎樣操作才能夠測量兩地間的距離?
(2)實驗探究.在一張三角形紙片中,怎樣才能夠利用一條直線將其分成兩個部分,而且這兩部分可以拼接成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借助實驗探究順利引入中位線的概念.
圖1
(3)如圖1中所示,在△ABC中,DE是一條中位線,其與BC之間存在怎樣的位置關系?又存在怎樣的長度關系?
(4)推理證明.在經過猜想驗證之后,順利推導出中位線及其性質.
(5)遷移訓練.出示情境問題,由學生自主解決.
在錄制微課視頻之后,需要將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例如,學生普遍使用的百度云或者QQ群的文件共享等.
此外,在視頻中還應當呈現相應的具備一定難度和梯度的檢測題以提供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由學生完成對預學結果的檢測.
翻轉課堂的突出表現在于教與學的順序和地位發(fā)生了變化,學生能夠在微課視頻及任務單的引領下自主完成預學過程.當然,也可以從中優(yōu)選各種學習資源,可以是教師提前準備的微課視頻,也可以從網絡上下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例如,已經掌握的知識可以跳過,對重點和難點知識可以反復觀看、記錄難點,這樣才能夠在正式上課時和教師及其他同學展開針對性的探討.利用云平臺及社交軟件,學生還可以同步分享自己的經驗教訓、學習心得,和其他同學展開交流和探討,既共享了學習收獲,也能夠相互啟發(fā),實現整體進步.
完成學習單上的任務之后,學生還需要輔以相應的練習,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因為教師所設計的練習是根據知識點模塊而設計的,學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檢測;也可以在學完之后進行總測.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翻閱教材上的資料,也可以重復觀看微課視頻;問題仍不能得到徹底解決時,可以記錄下來,帶到課堂中交給老師,或者和其他同學共同探討.
對翻轉課堂而言,其創(chuàng)新本質應當體現在課堂活動的組織方面,也就是說,在這一模式下,知識的學習置于課前,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保障有更充足的時間促進知識的內化.課內活動主要體現在提出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課前預學情況,然后對活動進行設計或調整.這樣的課堂活動才能夠有針對性,才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和內化.
對學生而言,其在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別,在預學過程中,常常會提出不同的問題,針對這一現狀,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教材,還要以學生的視角思考預設問題,然后將學生的問題進行篩選歸類,以此作為確定課堂重點的依據.也可以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未曾發(fā)現的知識點,將其設計成問題引發(fā)學生的關注.
在教學“三角形的中位線”時,學生可以通過教材及微課視頻,自主習得中位線的相關知識.但是,針對性質的由來及應用,教材中并沒有展開更深層面的思考和解讀.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1)在一個三角形中,中位線和中線是否存在區(qū)別?(2)結合情境中的問題,你認為可以選擇哪些測量方法?依據在哪里?(3)實際研究的過程中,你認為其中滲透了怎樣的數學思想和研究方法?
基于具體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整合各類問題,建立合作探究,使學生可以通過相互協同合作完成對難點的突破,還能夠在深度交流的過程中理清思路,發(fā)現知識探索過程中的易錯點及疑難點,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點的歸納,梳理其中隱藏的思維方法,既完善了個人認知,也實現了知識的高效內化.
在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還應當兼顧學生思維的自主性,突顯其獨立性,只有使學生親歷充分的自主思考,才能形成個性化感悟,才能夠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表達個人見解.教師應與學生之間建立密切交流與合作,這樣才能及早發(fā)現學生的問題,及時調控、引導.當然,還要引導學生結合不同的視角探討解題策略,要展示自己的收獲及經驗.針對預學中所呈現的個性化問題,可以適時采用點對點指導.
在交流與探討結束之后,適時組織學生完成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了解探究及知識掌握的進展.針對學生暫時不理解的問題,可以集中梳理,及時啟發(fā),使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還要根據所學知識,設計相應的檢測練習.針對這些問題的設計,不僅要緊扣教學目標,還要能夠突顯知識的重點、難點及易錯點等,幫助學生完成對碎片知識的梳理,將其歸攏匯集,形成一個有意義和價值的認知模塊.
圖2
例如,“三角形的中位線”這節(jié)課,可以設計以下隨堂檢測練習:(1)如圖2所示,四邊形ABCD中,各邊中點分別為E,F,G,H,依次連接E,F,G,H,E.判斷四邊形EFGH的形狀,并簡述理由.(2)對原四邊形ABCD的形狀進行調整,分析四邊形EFGH會產生怎樣的改變.這組檢測練習為學生提供了觀察、猜想及動手驗證的平臺,學生通過深入探究可以自主提煉出中點四邊形的相關特征.同時,學生也能夠發(fā)現把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的特殊意義和價值,能夠為實際問題的處理積累豐富的經驗.
課堂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結束,還要收集學生的疑惑,要求學生對課堂收獲進行梳理總結.具體內容包括,基礎知識的習得,問題分析的方法,數學思想方法,預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及解決過程,小組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遺留問題,等等.一般情況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較短,但是不可或缺,能夠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對其日后的發(fā)展起著顯著的促進作用.
教師課后除布置相應的練習,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活動參與情況、知識能力的發(fā)展情況等,更要及時反思,梳理經驗與不足,并將其分享在班級群中.結合學生的反饋,教師要給予及時點評,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或指導.這能夠為教師提供有助于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關鍵信息,也能夠促使學生完善自我認知結構、提煉學習方法等.
總之,翻轉課堂賦予了學生更充分的自由,但并沒有因此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更需要教師在課前預學、課堂內化及課后反思等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展開及時、有效的指導.對于翻轉課堂的運用,仍需要一線數學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持續(xù)不斷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