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有定法”,還是“文無定法”?我們一般認為,對于初學寫作的同學來說, “文有定法”;而對于追求高質(zhì)量寫作的同學來說, “文無定法”。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每一位同學都希望自己的作文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不斷升格,拾級而上??梢哉f,從“有定法”到“無定法”,是作文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就議論文來說,似乎更有“定法”——我們通常稱之為“模式”。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辦”,是模式;在提出中心論點后再將其分解成三個分論點,是模式;用判斷的形式表達中心論點,用整句表達分論點并置于段首,是模式。就拿“用整句表達分論點并置于段首”來說吧,閱卷人在任何一次大型閱卷中都會對這樣的“模式”感到眼熟,如“以挫折為繭,我們孕育出堅強” “以忍讓為繭,我們孕育出博愛” “以禮法為繭,我們孕育出正直”,或者“堅守良知,就是堅守自己的理想” “堅守良知,就是堅守心中的正義,不向惡勢力低頭”“堅守良知,就是敢于承擔過錯,減輕良心上的重負”,等等。這樣的“模式”令人感到審美疲勞,如此“模式”的作文焉能輕易取得高分?在此情況下,閱卷人自然會產(chǎn)生“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期待心理,于是一些不拘于“模式”的作文便容易贏得閱卷人的青睞。
有時不妨把中心論點放在中間乃至最后,而前面采取“賣關子”的策略,使閱卷人感到“步步驚心” “曲徑通幽”,從而讓他們在一口氣看完后嘆為觀止。
有時不妨把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不著形跡地糅合在一個個具有關鍵性的疑問句中,使閱卷人的好奇心被這些包含著特殊語氣的句式牽動,不由自主地跟著作者的論證思路去探尋問題的答案。
有時不妨把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包裝起來,并讓這樣的比喻反復出現(xiàn),一以貫之,讓閱卷人絲毫都不感到議論文是抽象和枯燥的。
不拘于“模式”的寫法,可謂不一而足。下面以兩篇“同題異構”的高分作文為例,希望能給同學們帶來啟發(fā)。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60分)
在網(wǎng)絡輿論場中,每逢公共事件發(fā)生,總會有一大群人在線上聚集,進行激烈辯論,有時還做各種假想、推定,甚至通過轉(zhuǎn)發(fā)、評論、爆料引導輿論的走向。面對網(wǎng)絡圍觀,有人聯(lián)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表示否定;有人認為,轉(zhuǎn)發(fā)影響時事,圍觀改變社會,評論推進改革……
學校網(wǎng)站的校園論壇正對網(wǎng)絡圍觀現(xiàn)象展開討論,請你寫一篇文章,表達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請給言論一把椅子
韋詩涵
韓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指出,在數(shù)字化的全聯(lián)網(wǎng)、全交際時代, “他者的否定性讓位于同者的肯定性”。是的,在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人們往往容易被沒有相關性、因果性的知識所淹沒,被同質(zhì)化的觀點所吞噬,此時獨立思考似乎變得多余,個體可能沉湎于“事情就是這樣”的人云亦云中。
相比于這種觀點同質(zhì)化的恐怖,網(wǎng)絡圍觀中的人們盡管有“看客”之嫌,但能夠相對自由地發(fā)表言論、各抒己見,無論是從社會還是從事件本身的角度,這都可以看作一個良好的開端。
互聯(lián)互通、高度自由的網(wǎng)絡,打破了那“可悲的厚障壁”,熔萬事萬物于一爐。其相對的透明化,填補了信息缺口,使萬物清晰可見。面對公眾事件的發(fā)生,面對一個引發(fā)熱議的新話題,回避與拖延是懦弱的行徑,而正面的回應與恰當?shù)挠懻摬攀亲顑?yōu)解。不同言論、思想的自由撞擊,不一定會擦出多么精彩、深刻的“火花”,但不自由、不撞擊所帶來的一定是一潭死水。
也正是由于網(wǎng)絡的這一特性,網(wǎng)絡圍觀和討論所形成的輿論儼然成為一把鋒利的匕首,它可以刺破黑暗,斬斷不公,揭開真相,還一片清天朗日、惠風和暢?!昂舾癜浮薄皬堄癍h(huán)案”等冤案能迎來符合法治精神的糾正,陳春秀、王麗麗等人“被冒名頂替上學”的問題能迅速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不正是得益于網(wǎng)絡圍觀者的大力推動嗎?
然而這把匕首,也有可能因為人為的操縱、情緒的泛濫、眾意的決堤而成為刺中心臟的致命一刀。一條沖
當很多學生照搬照抄命題材料時,作者只是簡單提及一下“看容”,卻保持了與材料白勺關聯(lián),這自然顯得很有智慧。針對“看客”說,作著話鋒一轅,提出分論點“能夠相對自由地發(fā)表言論、各抒己見,無論是從社會還是從事件本身的角度,這都可以看作一個良好的開端”。
這一段是對上面分論點的理論分析?!按蚱屏四恰杀暮裾媳凇薄白顑?yōu)解”“精彩、深刻的‘火花一’”等文字,非常凝練而有啟發(fā)性。
以“一把鋒利的匕首”為喻,形象、生動地突出了網(wǎng)絡圍觀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對多起網(wǎng)絡事件概況的敘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反問句的運用使理性表達更加有力。動之下發(fā)的“朋友圈”、一段監(jiān)控視頻,讓“清華學姐”從假設的性騷擾“受害者”變成了真實的網(wǎng)絡暴力受害者;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中,在尚未明確調(diào)查結果時,網(wǎng)民的惡意懷疑和謾罵、多家媒體和部分網(wǎng)絡大V未經(jīng)查實的轉(zhuǎn)載報道,讓無辜的小轎車女司機深受網(wǎng)絡暴力的傷害。諸如此類教訓,難道不應該引起網(wǎng)絡圍觀者的深刻反思嗎?
這就需要我們給言論一把椅子。我們要讓各種假想、推測、辯駁的話語,在椅子上稍坐片刻,以便于有沉淀的時間、反芻的空間。
人在被激動情緒占據(jù)的時候,是一個充盈著空虛的膨脹體。此時的理智處于散構的狀態(tài),感性的沖動會導致大部分意義的喪失,此時的觀點也會由于未經(jīng)組織而零散混亂。這時候,應當毫不吝嗇地給予大腦一些時間,多傾聽,多觀察,讓情緒有緩沖的區(qū)間。
椅子給予我們思考的維度。許多事件往往需要從多個角度辯證地看待,正向思考與反向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切莫被鋪天蓋地的所謂“主流言論”的洪波淹沒。主觀臆斷常常是由于缺乏思考,淺薄的認知只能使自己的言論成為多次反轉(zhuǎn)的悖論的產(chǎn)物,對于真相或是更深層內(nèi)核的發(fā)掘毫無意義。只有真正的客觀理性的剖析,才能帶來真相。
在椅子上稍坐片刻,或許是網(wǎng)絡圍觀的不二之選。
基于上文“一把鋒利的匕首”,順勢轉(zhuǎn)換為“致命一刀”,這種由正面到反面的過渡,顯得何其巧妙。在分論點“這把匕首,也有可能因為人為的操縱、情緒的泛濫、眾意的決堤而成為利中心臟的致命一刀”提出來后,作者概括性地舉了兩個例子,并再次使用反問句收尾,起到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至此,條件終于成熟,作者將中心論點“給言論一把椅子”及時推出,并加以詮釋。原來中心論點還可以在文章中間水到渠成地提出,這真是“文無定法”!
這里回答了為什么要給言論一把椅子。
接著回答了怎么樣給言論一把椅子,即“多個角度辯證地看待”,“正向思考與反向思考”相結合,進行“真正的客觀理性的剖析”。
總結全文,再度點題,用“不二之選”強調(diào)了自己的觀點。
應該說,題目“請給言論一把椅子”就是中心論點,然而作者在正文中并次有像通常那樣,一開始便正式地提出這一中心論點,而是依次論述分論點“能夠相對自由地發(fā)表言論、各抒己見,無論是從社會還是從事件本身的角度,這都可以看作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把匕首,也有可能因為人為的操縱、情緒的泛濫、眾意白勺決堤而成為刺中心臟的致命一刀”,最后才隆重提出“給言論一把椅子”這一中心論點。毫無疑問,這樣的安排打破了常規(guī),掙朊出“程式化”的牢籠,顯示出作者不凡的見識與勇氣,從而贏得評改人的褒獎。
除此之外,題目的擬寫或者說中心論點的表述,兼有比喻(“椅子”)與擬人(“請給”)的效果,顯得新穎別致,具有想象力;新鮮的概念、凝練的句子,富于哲理意味,對讀者很有啟發(fā)性;精當?shù)囊门c概括得當?shù)睦?,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正反結合的論證思路與辯證的分析,顯示了本文嚴謹?shù)倪壿嫿Y構。于沸點話題面前不沸騰
秦嘉璐
每逢公共事件發(fā)生,只要有手機,人們便可以匿名圍觀,匿名發(fā)聲。有時人們還會在未了解清楚事情的全貌的情況下進行各種假想、推定,甚至通過轉(zhuǎn)發(fā)、評論、爆料引導輿論的走向……
一些人認為,轉(zhuǎn)發(fā)影響時事,圍觀改變社會,評論推進改革,這話有問題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網(wǎng)絡圍觀有時確實會聚焦視線,以特有的輿論力量威懾假惡丑,以喇叭式的聲道放大真善美。
在從另一個方向確立中心論點之前,作者先宕開一筆,權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轉(zhuǎn)發(fā)影響時事,圍觀改變社會,評論推進改革”的看法,然后用簡筆做一點精當?shù)姆治觥_@就為后面的論證留下辯證空間,使自己的見解無懈可擊?!斑@話有問題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自問自答,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但事態(tài)發(fā)展每次都會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美好嗎?其實未必。從宏觀來看,網(wǎng)絡圍觀的匿名特性,帶來的往往是泥沙俱下的結果。
我想我是站在魯迅先生后面的。某些現(xiàn)代網(wǎng)民不是像極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嗎?在網(wǎng)絡輿論場上,鍵盤俠、噴子無處不在。他們不由自主地從眾跟風,抱團站隊更是常態(tài),由此形成“羊群效應”。他們熱衷于圍觀、貼標簽、互懟、表演……在那個像廣場一樣的輿論場中廝殺。他們堅持“噴子邏輯”,懷揣求勝欲望,無法平靜與理性地探討問題,缺乏審慎精神。網(wǎng)絡圍觀的正能量,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將解決問題的希望都寄托于網(wǎng)絡圍觀,未免太過于理想化。
甚至于,有些媒體為了提升關注度,收割點擊量,有意采取二元對立的敘述思路來“帶節(jié)奏”,促使許多網(wǎng)民不了解實情就站隊……這些媒體不僅不積極作為,反而為了流量,忘卻了自身應當承擔的輿論監(jiān)督責任。
很多時候,無良媒體和大批網(wǎng)絡圍觀者有意無意的互動,不僅沒有推進改革,反而在炒熱度、煽動群體情緒的過程中,將整件事情往片面化、情緒化的方向推動,使被圍觀的當事人遭到偏見、誤會、侵犯。
被濫用的感嘆號、失控的情緒、被放大的偏見等惡劣因素霸屏,社會風氣漸歪,輿論在通往真理的路上偏航。于是,
“但事態(tài)發(fā)展每次都會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美好嗎?其實未·義、。”又是自問自答,提醒讀者注意,同時打破了觀點呈現(xiàn)的“固定程式”——總是置于開頭,還常常以整句形式表達。
以“我是站在魯迅先生后面的”取代通常的說法“我認同魯迅先生的‘看容’說”,證明議論文也可以來一點“想象力”,從而做到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按下來自勺反問句,再度在陳述句的單調(diào)語氣之外增添一分靈動。
由網(wǎng)絡圍觀著想到“有些媒體”,從深層次尋找原因,非常全面地揭示了網(wǎng)絡圍觀的弊端。
對于網(wǎng)絡圍觀現(xiàn)象,倘若避開了簡單的肯定,卻又滑入單純的否定之中,同樣有失客觀。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并未憤世嫉俗,而是在“正”“反”之后做在充斥著極端思維和各式“嘴炮”的輿論場上,你更能體會到“清醒的旁觀者”的可貴、“理性聲音”的可貴。
也就是說,不是不可以圍觀,而是當我們進入壯觀的圍觀行列時,還需要具有“冷靜的視角”。學會多角度觀察,辯證思考,謹慎發(fā)聲,采納合理觀點,不跟風,不盲從,這才是我們網(wǎng)上圍觀時該做的。
網(wǎng)絡圍觀不是不行,但需要我們于沸點話題面前不沸騰。到“合”,以“不是不可以圍觀,而是當我們進入壯觀的圍觀行列時,還需要具有‘冷靜的視角”’這樣的分論點,完美收柬。
總結全文,回扣文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作者在題目中有意設置文字游戲,讓讀者在“沸點”與“不沸騰”之間產(chǎn)生聯(lián)想,從而意會到本文的基本觀點。這樣的標題別具匠心,富有新穎性。
如果把“網(wǎng)絡圍觀具有正能量”“網(wǎng)絡圍觀也有負面效應”“網(wǎng)絡圍觀利弊共存,需要揚長避短”這樣的句子,刻意安排在三個關鍵語段的開頭,未免有點僵化了吧?同樣的意味,在本文卻是另一番表達:“一些人認為,轉(zhuǎn)發(fā)影響時事,圍觀改變社會,評論推進改革。這話有問題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次有。”“但事態(tài)發(fā)展每次都會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美好嗎?其實未一義、?!薄安皇遣豢梢試^,而是當我們進入壯觀的圍觀行列時,還需要具有‘冷靜的視角’?!边@樣的表達具有內(nèi)在的意義鏈、邏輯鏈,容易把讀者帶入深度思考之中。同時又用外在的特殊符號“?”留下蛛絲馬跡,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起承轉(zhuǎn)合的靈動之美。文章真正在“無形”與“有形”之間達成巧妙的平衡,從而一掃程式化議論文的刻扳、僵硬之氣。
當然,本文還有其他亮點,比如標題引人入勝,開頭緊扣材料,概念富于時代性,語言很有文采,結構非常嚴謹,這些就不一一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