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瀟,韓 帥
(1.吉林大學 東北亞研究中心 吉林 長春 130012;2.吉林大學 東北亞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生育率下降和生育間隔擴大,是我國近年來生育模式轉變的重要特征。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生育水平持續(xù)下降。2000年以后,我國進入低生育水平階段,總和生育率長時期處于更替水平以下,長期低生育水平有效控制了人口總量增長,但也帶來人口老齡化加速、出生性別比偏高等人口結構性問題。2016年開始,國家實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是政策實施的效果僅在短期得到釋放。2017年以后出生人口數和人口出生率持續(xù)下降,2021年出生人口僅為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下降為7.52‰。2021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超過14億人,比上年凈增長48萬人,自然增長率僅為0.34‰。中國超低生育現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受生育成本高、照料缺失、生育觀念轉變等因素長期影響,也面臨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的沖擊,學術界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的生育年齡、生育間隔、生育孩次正向“晚、稀、少”的方向轉變,生育間隔對生育水平有重要影響。女性生育推遲和生育間隔擴大,是造成我國近年來生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縮短生育間隔是提高生育率的有效途徑。探明造成生育間隔擴大的影響機制,是理解我國近年來生育水平下降的關鍵。初育年齡推遲和生育間隔擴大不但存在時期進度效應,降低時期生育率水平,而且會壓縮有效生育期長度,從而降低終身生育水平。
在實行全面二孩、全面三孩的政策背景下,生育水平卻持續(xù)下降,說明我國已經從“政策性低生育”進入“內生性低生育”階段,低生育已經不僅僅是人口政策的產物,也是家庭自愿選擇的結果。在我國家庭中,祖輩提供家庭照料支持是常見的行為,祖輩照料支持對子代生育行為有積極影響。祖輩不但是兒童照料的重要潛在提供者,而且是免費照料者。祖輩提供照料支持不但節(jié)約了經濟成本,而且有利于分擔兒童照顧的時間成本,減輕女性承擔的壓力,從而緩解工作家庭沖突。祖輩能否幫助年輕夫婦減輕養(yǎng)育負擔逐漸成為家庭生育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特別是在“二孩生育” 問題上,祖輩能否提供隔代育兒照料,經常是決定“子代家庭”是否生育或多生育的前提條件。
祖輩提供照料支持對家庭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有促進作用已成共識,但祖輩提供照料支持能否顯著縮短二孩生育間隔,以及祖輩照料對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機制學術界還鮮有探討。本研究利用CFPS 2018年數據,使用Cox模型進行驗證,試圖回答這兩個問題。
本文從生育間隔及其影響因素、生育間隔對生育率的影響和代際支持對生育的影響三方面,對現有研究進行總結。
關于生育間隔的研究發(fā)現,我國生育間隔存在時期差異、地區(qū)差異、城鄉(xiāng)差異和民族差異,根據原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121縣人口監(jiān)測系統(tǒng)2013年上報數據,二孩生育間隔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快速提升,2005年達到峰值7.1年后下降,2013年下降到5.9年,東部、城市和漢族女性的生育間隔更大。關于生育間隔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育政策、一胎性別與性別偏好、初婚初育史、流動史、經濟條件等方面。生育政策曾是影響生育間隔的重要因素,但是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生育間隔更多受家庭生育決策影響?,F有研究發(fā)現,生育成本和工作家庭沖突是影響家庭生育時間決策的兩大因素。生育成本不僅包括住房、教育、照料等直接付出的經濟成本,也包括養(yǎng)育孩子帶來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F有研究已使用流動人口、農村婦女、城市家庭、青年與大學生樣本,來驗證生育成本對生育推遲的影響,但是缺少使用全國樣本的研究。國內外的研究均發(fā)現,難以解決工作家庭之間的沖突,是導致女性推遲甚至放棄生育的重要原因。女性難以靠個人力量解決由于生育引起的工作與家庭沖突,但是可以通過獲得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來緩解這一矛盾。
關于生育間隔對生育水平的影響,現有研究表明女性生育推遲和生育間隔擴大,是造成我國近年來生育率降低的重要原因。探明造成生育間隔擴大的影響機制,是理解我國近年來生育水平下降的關鍵。一方面,生育年齡不斷提高和生育間隔擴大存在持續(xù)的時期進度效應,會降低時期生育率水平。另一方面,從終身生育率的角度看,婦女生育年齡的不斷推遲和生育間隔擴大會壓縮有效生育期長度,從而降低終身生育水平。
關于代際支持對生育的影響,現有研究表明代際支持對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有積極影響。生育決策往往不是女性個人的選擇,丈夫、祖輩、親友、社區(qū)等因素也會對生育決策產生影響。在公共托幼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幼兒照料是影響家庭生育決策的重要因素,如何對嬰幼兒進行照料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中國是傳統(tǒng)家庭社會,存在緊密的代際關系,隨著家庭結構轉變,祖輩越來越多地參與家庭隔代照料?!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強調“家庭為主,托育補充”的基本原則,并指出人的社會化進程始于家庭,兒童監(jiān)護撫養(yǎng)是父母的法定責任和義務,家庭對嬰幼兒照護負主體責任?,F有研究已發(fā)現,祖輩提供照料支持能顯著提高女性產生二孩生育的意愿,荷蘭和韓國的數據進一步證明祖輩照料支持能提高二孩生育率。
綜上分析,現有對生育間隔影響因素的研究存在三方面不足。首先,從家庭支持視角研究少,忽略了家庭支持的影響;其次,使用全面二孩政策后數據的研究少,沒有體現政策放開后家庭生育決策的特點;最后,代際支持對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影響機制已得到共識,但代際支持對生育間隔是否有顯著影響,具體影響機制如何仍有待研究。
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將使用CFPS 2018數據,從家庭支持角度,分析驗證全面二孩背景下祖輩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時間決策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本研究兼具理論和政策意義。理論上,對生育時間決策機制的研究進行補充,從家庭支持視角驗證生育行為決策相關理論在生育時間決策領域的適用性;政策上,反映全面二孩背景下家庭生育決策的特點,尋找阻礙和推遲二孩生育的原因,為制定生育友好型政策提供決策依據,為優(yōu)化生育成本在社會與家庭之間分擔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現有研究,主要基于萊賓斯坦(Leibenstein)的邊際孩子合理選擇理論和工作家庭沖突理論來分析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決策。本文進一步使用生命周期理論來分析祖輩照料支持對女性生育時間決策的影響。
根據萊賓斯坦的邊際孩子合理選擇理論,女性生育決策時考慮邊際孩子帶來的效用與自身所需承擔的成本,當二孩的效用大于成本時才會選擇生育二孩。中國已經進入成本約束型的低生育發(fā)展階段,一般家庭不堪承受二孩及以上的生育成本,從而主動放棄生育二孩。對于孩子的高期望和對自身發(fā)展及生活質量的追求,使經濟約束和照料缺失,更加成為橫亙在育齡人群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之間不容忽視的因素。考慮到照顧子女的成本與負擔,一些夫妻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有時會選擇不生育子女。
根據工作家庭沖突理論,工作和家庭兩方面壓力在某些方面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時,會產生角色交互沖突。從沖突方向分可分為工作對家庭沖突(WFC)和家庭對工作沖突(FWC)。工作對家庭的沖突不但對女性收入有持續(xù)負向影響,而且影響女性的生育決策,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是阻礙二孩生育的原因之一。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祖輩提供照料支持不是永久行為,祖輩提供照料支持,只是暫時降低女性二孩生育成本和緩解工作家庭沖突。隨著祖輩年齡增長,其健康狀況惡化導致無法提供照料支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甚至代際支持方向會轉變?yōu)樽优畬ψ孑吿峁┱樟现С郑a生反向影響。從時間緯度分析女性二孩生育決策,女性應該選擇生育成本更低和工作家庭沖突更低的時期生育二孩,即在祖輩能提供照料支持的時期盡早生育二孩,以免錯過生育時機。趙昕東基于2016 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據,通過半參數Cox回歸對流動人口育齡女性的生育間隔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fā)現一孩照料人為祖輩時能縮短二孩生育間隔,但是暫無基于全國樣本的研究,本文將檢驗這一影響機制是流動人口獨有的還是全樣本普遍存在的。綜上分析,提出假設1。
假設1:祖輩提供照料支持能顯著縮短女性二孩生育間隔。
進一步地,從直接生育成本、間接生育成本和工作家庭沖突三個角度,分析祖輩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機制。祖輩提供照料支持,減少育齡婦女養(yǎng)育二孩所需承擔的直接經濟成本。作為免費的人力資本與勞務投入行為,相當于育齡婦女購買了免費的照料服務,節(jié)約了外請照護人員和保姆的費用,降低了所需承擔的直接經濟成本。我國城鄉(xiāng)直接生育成本有較大差異,可能在照料支持影響二孩生育間隔的機制中起調節(jié)作用,據此提出假設2。
假設2:城市直接生育成本高于農村,祖輩提供照料支持更能縮短城市女性二孩生育間隔。
祖輩提供照料支持節(jié)約了子女照料孩子和處理家務的時間,降低了生育二孩的時間成本,同時減少了為照料孩子影響職業(yè)發(fā)展的機會成本,總體上降低了生育二孩的間接成本。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二孩間接成本越高,受教育程度可能在照料支持影響二孩生育間隔的機制中起正向調節(jié)作用,據此提出假設3。
假設3: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二孩間接成本越高,祖輩提供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影響越大。
祖輩提供照料支持,緩解了工作與家庭的沖突,從而有利于女性作出生育二孩的決定。工作占用時間越長的女性,工作對家庭的沖突越大,祖輩照料支持的作用越大。工作占用時間,可能在照料支持影響二孩生育間隔的機制中起正向調節(jié)作用,據此提出假設4。
假設4:工作占用時間越長,工作對家庭沖突越大,祖輩提供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影響越大。
1. 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由北京大學研究團隊設計,于2010年正式開始基線調查,此后每兩年進行一次追蹤調查。基線調查共采訪14960戶家庭、42590人,覆蓋25個省(市、自治區(qū)),代表了中國95%的人口,并進行了再抽樣以擬合全國樣本。本文使用再抽樣之后的數據作為全國性樣本。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統(tǒng)計了每個婦女1—10孩生育時間,可以視為完整生育史,但部分樣本的胎次順序填寫錯誤,所以本文按孩子出生時間重新調整胎次順序,并刪除生育雙胞胎、二孩生育間隔小于7個月和生育年份等變量缺失的樣本,最終選取15—49歲至少生育過一孩女性樣本5579份,其中3325份生育了二孩。
2. 模型方法
現有關于計算生育間隔的建模方法有改進的Lee-Carter模型和生命表方法,關于生育間隔影響因素的研究方法有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間隔分層模型和分割總體生存模型。二孩生育間隔由是否生育二孩以及何時生育二孩決定,在生存時間分布未知的情況下,有關生育間隔的研究常使用比例風險回歸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簡稱Cox模型)。Cox模型是由英國統(tǒng)計學家考克斯(Cox)提出的一種半參數回歸模型,該模型以生存結局和生存時間為應變量,可同時分析眾多因素對生存期的影響,能分析帶有截尾生存時間的資料,且不要求估計資料的生存分布類型。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是研究生育間隔影響因素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假設所有女性都最終會生育二孩與現實情況不符,永遠不生育二孩的“長期存活者”會導致估計偏誤。為此,在基礎回歸中使用Cox模型進行估計,進一步根據理想孩子數是否大于1來篩選出終身不生育二孩的“長期存活者”,使用剔除“長期存活者”的樣本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在生存分析中,生存函數定義為具有變量=(,,…,)的觀察對象的生存時間大于某時刻的概率:
(,)=(>,)
(1)
風險函數定義為具有變量=(,,…,),且生存時間已達到的觀察對象在時刻的瞬間死亡率:
(2)
Cox模型假定風險函數(,)滿足比例風險假定和對數線性假定:
(,)=()exp(++…+)
(3)
ln[(,)()]=++…+
(4)
其中,,,…,為自變量的偏回歸系數,()是當向量為0時,(,)的基準危險率。由于Cox回歸模型對()未作任何假定,且判斷各因素的影響時我們只需估計出參數,不需對()進行求解,所以Cox模型是半參數模型。
為對照組各變量取值,為實驗組各變量取值,則實驗組對對照組的相對危險度定義為:
(5)
其他因素不變,只考慮(=1,2,…,)的影響時,對照組取值為,實驗組取值為,相對危險度有:
(6)
令-=1,則
=exp=1,2,…,
(7)
對于因素(=1,2,…,),若回歸系數>0,則>1,(,)>(,),即實驗組的風險函數更大,是危險因素,會增大二孩生育風險,縮短二孩生育間隔;若回歸系數=0,則=1,(,)=(,),即實驗組的風險函數與對照組相同,是無關因素,不影響二孩生育風險,不影響二孩生育間隔;若回歸系數<0則<1,(,)<(,),即實驗組的風險函數更小,是保護因素,會減小二孩生育風險,擴大二孩生育間隔。
3. 變量選取與描述性統(tǒng)計
(1)因變量及其操作化。因變量選取二孩生育間隔,其定義為生育一孩與生育二孩之間間隔的時間,考慮到一些樣本在調查截止時只生育一孩未生育二孩,屬于截尾數據,所以用生存時間作為生育間隔的近似估計。生存分析視角中,將生育一孩定義為開始事件,將生育二孩定義為終結事件,中間持續(xù)的時間定義為二孩生育間隔生存時間。對于調查結束時仍未生育二孩的樣本,生存時間定義為生育一孩到調查時點間隔的時間。利用家庭問卷中問題tb1y_a_c1、tb1m_a_c1、tb1y_a_c2 、tb1m_a_c2,得到一孩和二孩出生年份和月份,將調查截止日期設定為2017年12月31日,根據上述設定計算出二孩生育間隔(單位為月)。受截尾數據的影響,本研究計算得出的二孩生育間隔實為生存時間,僅能用作生存分析,不能作為真實的二孩生育間隔數據與其他調查的數據進行比較研究。主要變量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二孩生育間隔(生存時間)均值為97.7個月(8.1年),標準差為85.444,說明不同女性二孩生育間隔有較強異質性。
表1 主要變量描述表
(2)自變量及其操作化。本研究選取“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和“祖輩平均照料天數”作為自變量,根據女性及其丈夫對問題qf703“父母是否幫你照料家務或照看孩子”的回答,判斷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根據女性及配偶對問題qf704_a_1“父親幫你料理家務頻率”和qf704_a_2“母親幫你料理家務頻率”的回答,計算出每位祖輩每周提供照料支持天數的均值,衡量祖輩照料支持的強度。描述統(tǒng)計如表1所示,對于全國生育過一孩的育齡女性,獲得了祖輩照料支持的占49.7%,可見在我國祖輩提供照料支持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每位祖輩平均每周提供照料天數為1.155天,照料頻率仍有提升空間。
圖1 二孩生育間隔的 Kaplan-Meier 生存曲線
(3)控制變量及其操作化??刂谱兞窟x取根據現有研究結果和理論分析,除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外,可能影響二孩生育間隔的因素包括:出生隊列、學歷、居住地城鄉(xiāng)分類、生育一孩年齡、期望孩子數量、一孩性別、家庭人均純收入(對數及平方)、就業(yè)類型和工作占用時間。由于各省份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歷史上實行生育政策有差異,對省份控制固定效應。由于各民族生育文化和觀念不同,對民族控制固定效應。值得關注的是,平均期望孩子數為1.968,并非所有生育一孩的女性都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可以根據意愿孩子數將不打算生育二孩“長期生存者”樣本剔除,降低樣本選擇偏誤。
1. 回歸分析
如圖1所示,根據生存曲線可初步檢驗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對女性生育間隔的影響。祖輩提供照料支持女性的生存曲線一直低于祖輩不提供照料支持女性的生存曲線,說明得到祖輩照料支持的女性二孩生存風險大于祖輩不提供照料支持的女性,祖輩提供照料支持縮短了女性二孩生育間隔。而且兩條生存曲線不相交,說明數據符合比例風險假定,可以用Cox回歸模型進行進一步分析。
表2 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Cox模型)
首先,驗證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模型1中僅引入出生隊列、學歷和城鄉(xiāng)作為控制變量,模型2和模型3依次加入生育信息和經濟狀況方面的控制變量。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自變量“祖輩是否照料支持”一直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祖輩提供照料支持顯著影響女性的二孩生育決策。模型3中自變量回歸系數(風險比)為1.211,說明祖輩照料支持使得女性生育二孩風險比提高了21.1%,是生存分析中的危險因素,縮短了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祖輩提供照料支持能顯著縮短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假設1得到驗證。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表明,城市、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工作占用時間越長的女性,二孩生育風險越小,二孩生育間隔越長。
其次,引入交互項分別驗證城鄉(xiāng)、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占用時間,在祖輩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影響機制中是否起到調節(jié)效應。在模型4中引入城鄉(xiāng)與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的交互項,回歸結果顯示,交互項回歸系數為1.297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城鄉(xiāng)差異起到正向調節(jié)作用,城市身份顯著增強了祖輩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即祖輩提供照料支持對直接生育成本更高的城市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影響更大,假設2 得到驗證;在模型5中引入受教育年限與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的交互項,交互項系數為1.037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受教育年限起正向調節(jié)作用,受教育程度顯著增強了祖輩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即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間接生育成本越高,祖輩提供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影響越大,假設3得到驗證;在模型6中引入工作占用時間和祖輩是否照料支持的交互項,結果顯示,交互項回歸系數為1.155且在 1%水平上顯著,說明工作占用時間起正向調節(jié)作用,工作占用時間顯著增強了祖輩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即工作占用時間越長,工作家庭沖突越大,祖輩照料支持對的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影響越大,假設4得到驗證。
最后,使用祖輩平均每周照料支持天數衡量祖輩照料支持強度,對以上結果再次檢驗,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7、8和9的結果顯示,逐步引入控制變量,自變量“平均照料天數”始終在1%水平下顯著,系數為正,說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祖輩每周參與照料支持天數越多,越能顯著縮短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再次驗證假設1。模型10、11和模型12分別引入城鄉(xiāng)、教育年限和工作占用時間與祖輩平均照料天數的交互項,回歸結果顯示交互項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城市身份、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占用時間均起到正向調節(jié)作用。對于居住在城市、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占用時間越長的女性,祖輩提高照料強度越能顯著縮短二孩生育間隔,再次驗證了假設2、假設3和假設4。
2. 穩(wěn)健性檢驗
受數據影響,以上回歸結果可能存在偏誤,需要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首先,變量設定可能產生偏誤。一方面,設定變量“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時,僅從女性及丈夫回答判斷祖輩是否提供了照料支持,低頻照料也包含在內,這樣可能高估了祖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根據照料支持的頻率,將平均幾個月照料一次劃分為不提供照料支持,嚴格定義是否提供照料支持,以減少偏誤。另一方面,嚴格定義下的祖輩參與照料人數,可以替代祖輩平均照料頻率來衡量照料強度。所以根據嚴格定義下是否提供照料支持和參與照料人數重新回歸,結果如表4 所示?;貧w結果顯著性和方向與基礎回歸一致,說明變量設定產生的偏誤影響不大,上述研究結論有穩(wěn)健性。
表3 祖輩平均照料天數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Cox模型)
其次,樣本選擇可能產生偏誤。生存分析的前提假設是所有生育一孩的女性都可能生育二孩,進而計算生存時間。而現實中部分女性終身只生育一個孩子,并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生育二孩,與假設不符。特別是早生育一孩,但是沒有生育二孩意愿的樣本會有長達幾十年的生存時間,在相關研究中被稱為“長期生存者”。為了排除“長期生存者”的干擾,可以
表4 嚴格定義下祖輩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
使用期望孩子數量判斷其是否會生育二孩,期望孩子數為1的可視為不再有生育行為。將期望孩子數量為1的樣本剔除,重新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貧w結果顯著性和影響方向與基礎回歸一致,說明排除了“長期生存者”之后,結論依舊穩(wěn)健。
表5 有二孩生育意愿的樣本回歸結果
1. 研究結論
中國低生育水平的長期持續(xù)受到全社會普遍關注,如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鼓勵生育二孩多孩,如何降低初育年齡縮短生育間隔,改善進度效應,緩解低生育水平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祖輩提供照料支持對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基于CFPS 2018數據利用Cox模型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在我國代際支持是常見的現象,生育一孩的育齡女性中有49.7%獲得了祖輩照料支持。祖輩提供照料支持顯著縮短女性二孩生育間隔,進而對提高生育率有積極作用。一方面,祖輩照料支持縮短了二孩生育間隔,進度效應可以提高時期生育率;另一方面,生育二孩年齡減小,可以提高生育三孩的可能性,進而提高終身生育水平。
已有研究表明,隔代照料能夠提高二孩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本文研究進一步證實,祖輩提供照料支持通過降低女性二孩生育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工作家庭沖突,縮短二孩生育間隔。城市身份、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占用時間起到正向調節(jié)作用,即祖輩照料支持對城市女性(直接生育成本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間接生育成本更高)和工作占用時間更長(工作家庭沖突更大)的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影響更大。經過更換變量和篩選樣本兩種方式檢驗,回歸結果依然具有穩(wěn)健性。本研究的結論與已有研究一致,并且進一步驗證了隔代照料對提高生育水平的積極作用。
第二,萊賓斯坦的邊際孩子合理選擇理論和工作家庭沖突理論,不僅可以分析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影響機制,對解釋女性二孩生育時間決策也有適用性。生育成本和工作家庭沖突是造成女性推遲生育的兩大因素,祖輩提供照料支持通過降低女性所需承擔的直接和間接生育成本及緩解工作家庭沖突,來縮短女性二孩生育間隔。
第三,祖輩提供隔代照料受到自身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隨著祖輩年齡增長,健康狀況惡化甚至會導致代際支持方向逆轉,祖輩需要子女提供照料支持。同時,有關研究表明,隔代照料對祖輩的健康狀況有負向影響,特別是二孩以后隨著孩子數量增加,隔代照料對祖父祖母健康的負向影響更大。因此,生育時間決策中,女性選擇在生育成本低和工作家庭沖突少的時期進行生育,如果選擇家庭中祖輩能夠提供照料支持的時期,生育成本暫時降低,女性盡快生育以免錯過時機,生命周期理論所推斷出的照料支持時效性更加強了這一選擇。同時,家庭也應當關注隔代照料對祖輩健康的影響,現有研究表明提供照料支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但是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仍有爭議。
第四,隔代照料逐漸改變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在中國“四二一”或者“四二X”的家庭結構背景下。四個老年人分擔一個或者多個孩子的照料責任,雖然能夠緩解家庭的照料負擔和祖輩的照料壓力,但是也使得代際關系逐漸轉變成三代人之間的代際均衡。現有研究表明,當面臨養(yǎng)老壓力時,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更容易獲得來自子代的經濟和照料支持,未來孫輩也會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反向隔代照料之中。
2. 政策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祖輩提供照料支持既能提高二孩生育水平,又能縮短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建議為二孩家庭提供育兒補貼,鼓勵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從而幫助女性降低生育成本,緩解工作家庭沖突,進而提高生育水平。對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支持,減少隔代照料的障礙。
其次,祖輩提供照料支持,降低女性生育二孩所需承擔的經濟成本,縮短女性二孩生育間隔。然而,并非所有老人都能提供照料支持,部分家庭仍需要在市場上購買照料服務。建議完善社會照料支持體系,健全托育制度,完善托育市場,提供低價照料服務,以降低家庭購買照料服務的成本。
再次,祖輩提供照料支持,通過節(jié)約女性在照料家務和孩子上所需付出的時間,緩解女性工作與家庭沖突,縮短女性二孩生育間隔。女性所面臨的工作家庭沖突不僅在于時間沖突,還在于生育后難以重返職場影響事業(yè)發(fā)展。建議出臺相關政策,禁止工作單位對產后女性進行就業(yè)歧視,減少“母職懲罰”現象。并完善產假和育兒假等制度,增加職場女性可以照料孩子的時間。
最后,祖輩隔代照料行為可能帶來代際均衡轉變,應該充分認識到老年人的付出,給予相應的回報,增強代際反哺。老年人能否提供照料支持與自身健康狀況有很強關聯,建議完善老年人養(yǎng)老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福祉,緩解養(yǎng)老壓力,減輕子女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