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邱春露
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初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和任務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出來,所以教師要將創(chuàng)新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推動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的達成,培養(yǎng)出當前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除了完成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任務之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同時,把日常生活融入語文閱讀教學之中,可以指導學生透徹地了解和讀懂教材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和教材進行整合,指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學習語文知識并巧妙地應用到生活當中,從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由于班級人數(shù)多,上課時經常會出現(xiàn)學生之間交流不足等問題,這樣學生就不能與教師進行有效互動。學生沒有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上課互動時間短,這樣就使他們難以發(fā)表閱讀意見,只為聆聽教師講解而閱讀,阻礙了學生讀寫能力水平的提升。另外,課堂氛圍不夠活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同時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現(xiàn)如今,有些學校仍對閱讀教學不重視,導致閱讀教學不高效,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如何才能讓語文閱讀教學變得高效呢?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教師的引導作用,其次還要關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教學是語言教學的基礎,也是語言教學的核心。然而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學校都忽視了閱讀教學,甚至有些教師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語言課程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思維方式,去替代對學生來說最為高效的“喂養(yǎng)”方式,增強教學效果,將學生直接引入“精髓”,讓學生能在測試中取得理想成績,具備豐富的閱讀策略。
目前,信息技術已漸漸走進課堂并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的應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助于教師增強課堂的活躍性,使得教學能緊跟時代的腳步,教學方法更加新穎。但也有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多媒體,讓學生單純地閱讀課文,以電子課本閱讀取代書面閱讀,而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這樣既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也無法提升閱讀教學的成效。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更好地提升感悟能力和寫作能力,但在目前的部分教學中,教學方法太過呆板,僅僅只需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文章當中的字詞和句子,這就使學生忽略了詞語的趣味性,呆板的教學還會使得課堂枯燥無味,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應具備相關專業(yè)知識,還應了解閱讀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語文閱讀教育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讓每一個初中生都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所需的人才,必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顛覆,這代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為其養(yǎng)成符合終身發(fā)展以及社會需求的優(yōu)秀品格及能力奠定基礎。
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從來都不囿于課堂之中,若僅僅依靠單一的語文教材,很難提高學生閱讀水平。閱讀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但是目前初中生的閱讀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他們沒有養(yǎng)成主動進行閱讀的良好習慣。為強化學生閱讀能力,使他們愛上讀書,教師可鼓勵他們多讀一些積極向上的人生小故事或名著,學生不必去做與讀書有關的功課,這就能強化他們讀書的自主性,使讀書走進他們的內心。教師還可在上課時常講些好書,讓學生有想讀書的欲望,以激發(fā)他們的讀書興趣,引導他們養(yǎng)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此外,教師在授課時還應多注意對故事情節(jié)的解釋和剖析,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就能將此情節(jié)爛熟于心,讓學生可以更加熱愛閱讀,進而促進學生閱讀效率以及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其實很多文學作品都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去甚遠,難免會有距離。因此,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指導學生閱讀自己所處時代背景下寫的文章,勾起他們的感情和回憶,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最基本的含義就是人生的改變,人生沒有時間不變,也就是人生沒有時間不包含教育。”如果說生活就是教育,那閱讀就是生活,語文閱讀教學可應用多種手段貼近生活、充實生活,使學生能在閱讀中透過語言感受到生活之樂、感悟人生之美、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提高閱讀水平。教師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素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學習《繁星》一課時,教師請學生回憶七八月份的晚上,繁星、明月如何令人心醉,重要的是怎樣把人生和閱讀契合起來,怎樣把學生和作者拉近,怎樣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對身邊的事和感情有了新的理解,當思維被釋放的時候最易出現(xiàn)困惑,這使得學生對一件事很難有較長時間的關注,若是盲目采用傳統(tǒng)方式開展閱讀教學,則有可能使學生的知識僅僅局限于課本中,很難有興趣去閱讀,進而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會有嚴重影響。教師可結合生活化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能在情境之中感受到閱讀并進一步深化認識,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背影》這節(jié)課時,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些照片或者視頻影像,給學生展示不同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時間的背影照片,再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說說不同背影之間的區(qū)別,加深學生對背影的理解。在這生活化的情境下,教師帶領學生開始學習文章,使學生對文章當中背影的描述有一個“記號”,注意對父親行為的刻畫。通過細讀,學生可以知道文中4次提到爸爸的背影,著重寫爸爸買橘子的情景,從爸爸的體型、衣著、行走姿勢和動作等幾個方面描述爸爸對兒子的深厚感情??v觀本部分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沒有套用奇妙的修辭方式,簡單地采用白描,用樸實而簡練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父子倆之間最為真切的感受,借助課前生活化的情境鋪墊,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觸生活,透過父母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妙的動作和習慣,讓學生感受父母無私的關愛和關懷,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共鳴,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又如,《故鄉(xiāng)》一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導入,如桃花盛開、小橋流水、牧童短笛等,激發(fā)學生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讓學生體會到濃郁的民風人情,思鄉(xiāng)之苦和輾轉之累會使人產生無限的懷念。教師可讓學生觀察家鄉(xiāng)有什么美麗的景色,讓學生進行交流。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學生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想象力。
選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可讀性較強,有的語言優(yōu)美,有的感人肺腑。這些作品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可以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和知識,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共鳴。教師若能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指導學生在其中朗讀、體味和領悟,就可以讓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時,教師為帶領學生進入若瑟夫內心世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如果你前面有個天平,一頭放錢一頭放親情,你們認為他們哪個更重要呢?”然后帶領學生深入到小說文本中思考問題,讀到菲利普夫婦自私冷漠和唯利是圖的性格,體會若瑟夫心中的情結和苦悶,當人們痛苦和懷疑時,他們會去追究、去感嘆。最后通過討論,教師讓學生分析“親情”與“金錢”對主人公若瑟夫及家人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shù)貙滩闹械囊恍┯耙暺芜M行適度拓展和延伸,如讓學生了解莫泊桑筆下的“小市民”;再如,讓學生閱讀《羊脂球》和《項鏈》中的主人公瑪?shù)贍柕拢@些人物形象都是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處地位的真實寫照,也折射出莫泊桑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這可以深化學生對菲利普夫婦這一形象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在實質上反思資本主義制度中金錢所疏離的親情和人際關系。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書面語的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實踐練習,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實際閱讀水平,豐富教學內容。但由于有的學生閱讀能力比較差,所以教師要能抓住文本內容與實際聯(lián)系緊密的點,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體會到文本語言中所蘊含的知識,明白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進而提升學生的讀寫水平。
例如,在教授《春》這節(jié)課時,朱自清以自己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和洞察力,描畫出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學生讀每個部分的時候,都是在欣賞作者給大家展示的一幅春色工筆畫作品。作者以身心相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來描畫出春天里的種種風景,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既能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創(chuàng)作春天所給予的心情和希望,也能體會到春天里的美景,并通過教師的指導和教學加深學生對春意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圍繞故鄉(xiāng)的秋這一主題展開實踐閱讀活動,尋找故鄉(xiāng)秋的特征,將其與《春》進行比較和分析,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從典型的細節(jié)出發(fā),帶領學生感悟生活意蘊,使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和體悟美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細節(jié)資源,為學生提供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
例如,在教授《回憶我的媽媽》這節(jié)課時,作家朱德通過回憶媽媽一生中的主要事件來頌揚媽媽的品德,抒發(fā)他對媽媽養(yǎng)育之情的感恩和對媽媽的崇敬。教師可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媽媽在生活中的日常行為,談談媽媽對自己的關懷照顧和對自己的影響,歸納媽媽身上有什么好品質是值得自己學習的,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意識,并試著用“媽媽是……”的形式說出一句話,要求歸納課文內容,這樣才能立體展示媽媽身上的好品質。又如,教師要使學生對《春天》一文中的細節(jié)有個大致的認識,由于作者描繪出的春天是萬物復蘇,因此教師可以帶著學生去戶外走走,去感受春天里的種種變化,去觀察植物的生長,并通過舉辦戶外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將體驗和課文內容相聯(lián)系,從而促進學生開展學習活動。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在系統(tǒng)上不斷得到優(yōu)化,教師針對生活化教學的運用,可以根據(jù)科學思路、科學方法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給予更多保障。同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意識不可以松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從學生角度考慮。教師應將生活元素融入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和實際情況相結合,在這一基礎之上,可以實現(xiàn)更好的教學效果。初中語文課堂素材收集應進一步強化,高度重視學生反饋,并堅持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是引導者,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榜樣,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