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青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音樂領域也是同樣的。西方音樂領域的發(fā)展自然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所以為了促進本國音樂更好發(fā)展,借鑒學習一些國外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可以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內涵。
比如,曹玲的《節(jié)日的天山》,王連三的《即興曲》《祖國之歌》,屠冶九的《北京頌》,徐錫宜的《搖籃曲》,陳銘志的《延河在歡歌》和《湘江之歌》等作品就是作曲家大膽地將民族風格與西方的技法元素融合為一體,從而讓民族風格演奏技法以新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我們知道大提琴起源于西方,卻無法得知大提琴的確切起源。中國的音樂文化有著自身的發(fā)展軌跡,其所彰顯出的強大包容力和生命力與大提琴文化相呼應,使得大提琴在中國的音樂土壤中迸發(fā)出較強的生命力,并且相融合,成為中國音樂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如何將大提琴演奏與中國樂曲更好地融合,提高大眾對其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了解,是當今時代音樂不斷發(fā)展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大提琴藝術概述
基本概述
大提琴是一種西洋樂器,我們對于它的認識可能是它經常被用于管弦樂隊以及交響樂的演奏中,其所表現出來的音樂感染力較強,所以專業(yè)的音樂家通常認為大提琴可以表達出其他樂器所不能表達的復雜及深厚的情感。
大提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可以與中國樂曲相融合,就說明它一定存在著獨特或者過人之處。所以,只有不斷深入地對大提琴進行認識和了解,才能將兩者相融合,從而使其迸發(fā)出較強的生命活力。
大提琴作為一種外來樂器,它在我國的普及和運用大致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黨的相關藝術方針的貫徹和落實,我國的作曲家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針對當時的發(fā)展需要將大提琴融入中國的音樂文化中,從而創(chuàng)作或者改編了許多具有民族風格的大提琴獨奏曲。由于大提琴屬于舶來品,普通民眾對其了解不足;另外,國際上許多大提琴比賽中并沒有列入中國的曲目,而且國外的藝術風格與國內相比也是完全不同的?;诖?,國內的這些作品僅在一小部分人群中流傳。我們應該大力推廣大提琴與中國傳統(tǒng)樂曲相結合,促進二者更好發(fā)展,將民族的優(yōu)秀音樂介紹給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音樂,促進中華文化發(fā)展,讓具有民族風格的大提琴樂曲也可以成為“世界名曲”,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外國世界名曲時,也要多加研究本國的音樂,對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應勤加練習和研究。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所有的文藝工作者都應當認真鉆研、吸收融化和發(fā)展古今中外藝術技巧中一切好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完美的藝術形式。”
大提琴演奏中國樂曲的主要目的在于弘揚以及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這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學習的一個音樂課題。大提琴演奏中國樂曲需要我們不斷學習,進行循序漸進的思考,進而從總體上把握整體的民族音樂風格。另外,學習西洋樂器的同時也應該不斷加深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學習,從而更好地將兩者相結合,促進大提琴藝術的有效發(fā)展。
做法
大提琴的演奏需要演奏者有感情,同時技巧和手法也同樣重要。
首先,是手型技巧。每項樂器都有自身的獨特講究以及手型要求,大提琴也不例外,它對于手型的要求也較為嚴格。由于大部分樂器的演奏,演奏者通常習慣用右手,但是往往右手滿足不了演奏的效果,因此對左手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對于常人來說,右手是我們習以為常且經常使用的,那么對左手的演奏來說就較為生疏,所以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對左手的練習,從而達到左右手完美配合的效果,這樣有助于大提琴的演奏。另外,在訓練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手型的正確使用,左手最好應該保持彎曲的形態(tài),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音樂表演力。
其次,還應該注意換把技巧。大提琴作為一種西洋樂器,演奏歷史悠久。它音域寬廣,聲音渾厚動聽,對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的換把技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熟練掌握換把技術,這有助于大提琴表現出較強的感染力。
最后,是節(jié)拍、速度的技巧。這就要求相關的大提琴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需要勤加練習,并且通過不斷揣摩曲子找到較好的表演形式,以此來更好地發(fā)揮大提琴演奏的效果。除此之外,對于演奏者來說,還應該熟練掌握音色和音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提琴的演奏效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演奏者不僅需要用耳朵去聽,還需要學會用手去感知,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出大提琴演奏的音樂效果。耳朵與手的共同配合能更好地發(fā)揮出大提琴所演奏的效果,使演奏者更好地掌握大提琴的音色。
融合的必要性以及魅力所在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當然,文化領域也不例外。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國與國之間的互通往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和西方音樂的交流。
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現代音樂的進步。由于之前單一形式的音樂滿足不了發(fā)展的需要,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謀求更好發(fā)展的道路上,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在充分保護本國傳統(tǒng)樂曲的基礎上,對外來音樂采用借鑒和學習的態(tài)度,并不斷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從而助力中國樂曲更好地發(fā)展,促進中國樂曲與世界音樂的融會貫通。
另外,我們必須引進和學習外來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學習其有益成分,將其與本國的音樂不斷融合,促進我國的文化發(fā)展。只有不斷融合和發(fā)展,才能在東西方文化不斷吸收和兼并的過程中更好彰顯中國音樂文化特點,使其迸發(fā)出較強的生命活力,讓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音樂的發(fā)展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對于世界的音樂愛好者來說,他們可以通過音樂進行交流與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音樂文化的交融,對于音樂的發(fā)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著名曲目《梁?!罚饕v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二人的凄美愛情故事。這首曲子是我國著名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曲子所采用的旋律彰顯了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為了能夠更好地突顯出情感的氛圍,將情感更好地表現出來,相關的演奏者提出采用大提琴的演奏方式。在演奏的過程中,大提琴與小提琴交相呼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也烘托出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增強了舞臺的表現效果,充分表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兩個人至死不渝的凄美愛情。此外,通過大提琴的演奏可以把中華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且演奏的旋律都是大家喜歡并熟知的,這不僅讓大提琴文化在我國得以傳播,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表演過程中加入大提琴的演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所表演出來的情感顯得更加真摯和親切,更加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西方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傳入,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也同樣促進了我國樂曲的魅力不斷提升。
大提琴與中國樂曲的融合
大提琴藝術的引入
作為一種西方樂器,在清朝閉關鎖國以前,大提琴在我國的發(fā)展一直處于“較為孤立”的狀態(tài);對于東西方文化交流來說,大提琴藝術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但由于當時發(fā)展環(huán)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它最初僅在一小部分人中流行,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扶持,才促進了大提琴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
大提琴同中國音樂文化的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個國家之間的音樂交流也較為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大提琴在音樂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作為一種外來物,大提琴與民族管弦樂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大提琴具有一定的特點,如音域廣,音色獨特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與管弦樂的融合。但是對于中國本土的音樂來說,大提琴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對于中國的低音樂器來說,其發(fā)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上升的空間。這從側面也可以彰顯出大提琴的獨特作用,用大提琴來替代中國的低音樂器,可謂是十分有效。大提琴藝術可以與馬頭琴文化相結合。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樂器,馬頭琴無疑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屬于拉弦樂器的一種,所以其在演奏的時候通常與大提琴有著相類似的地方,比如說二者的音色較為相似,所表達出來的感情也比較深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二者之間的融合。對于我國的大提琴演奏家來說,將大提琴的演奏技術引入馬頭琴的演奏中去,可以豐富馬頭琴的表演形式,促進演奏方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對于中國樂曲的發(fā)展來說,無疑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促進大提琴與中國音樂文化的融合發(fā)展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發(fā)展起來的西方樂器,大提琴從剛開始被少數人所接受到如今的不斷發(fā)展,經歷了多元化的融合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大提琴藝術的演奏魅力,有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并予以落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大提琴文化的發(fā)展。
第一,需要建立相關的發(fā)展體系。由于在我國大提琴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普及,所以要想提升大提琴演奏中國樂曲的魅力,政府就需要大力宣傳大提琴藝術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大提琴的藝術價值,從而促進它與中國樂曲的融合,彰顯其魅力所在。
第二,對于國家來說,應該樹立和明確培養(yǎng)大提琴人才的目標。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也越來越重視,但是對大提琴藝術發(fā)展投入精力則較少。所以,為了更好彰顯大提琴的魅力所在,國家應該明確對大提琴人才培養(yǎng)的相關目標,以專業(yè)化的知識促進大提琴人才的培養(yǎng),促進相關人士對大提琴的學習和了解,從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構建適合中國發(fā)展的大提琴文化藝術人才培養(yǎng)體系,進一步提升大提琴演奏中國樂曲的魅力。
大提琴演奏中國樂曲要求我們首先應該從總體上把握中國樂曲的獨特風格。學習西洋樂器的人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中所特有的民族風格,進而不斷豐富自身的民族樂器知識。
此外,大提琴演奏者還需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及表現能力,這不僅要熟練掌握大提琴演奏的各種技術與技巧,還要提高自身的演奏表現力。與此同時,演奏者對演奏技巧應該不斷觀摩和學習,并且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演奏形式,借鑒有益于自身發(fā)展的新形式,演奏出適合自己的中國樂曲,彰顯其獨特的音樂文化藝術魅力。
大提琴作為一種西方的樂器,在傳入中國后得到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中國音樂家的滋潤,同時它也創(chuàng)新并促進了中國音樂文化的長遠發(fā)展。
作為一種外來的樂器,大提琴通過與中華文化的不斷融合,促進了大提琴藝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達到了豐富中國樂曲的效果。大提琴本土化的實踐證明大提琴藝術豐富拓展了中國音樂,而中國音樂也豐富拓展了大提琴藝術。大提琴演奏中國樂曲可以彰顯出我國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我們應當努力促進大提琴文化在中國本土樂曲中更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琦越.試析大提琴教學中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融入[J].陜西教育(高教),2020(10):71-72.
[2]申建君.大提琴演奏中國民間二胡曲之我見[J].大舞臺,2012(03):73.
[3]聶雙.中國“話”與中國化——大提琴音樂藝術中國本土化實踐的進程[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05):76-79.
[4]卜匯慧.淺談大提琴如何溶入民族音樂[J].黃梅戲藝術,2006(01):17.
[5]尹恒.大提琴演奏中國樂曲的一些探討[J].藝術探索,1997(03):34-36.
[6]劉炎.關于大提琴演奏民族風格的學習與探討[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2(04):57-59.
[7]李嬌娜.大提琴在民族管弦樂合奏中的演奏技術訓練與應用[J].藝術科技,2019,32(05):184.
[8]唐艷.大提琴無伴奏《琵琶上路》及其中國古典神韻演奏意境[J].音樂創(chuàng)作,2018(09):112-115.
[9]遲宇明.提高大提琴演奏音樂表現力的思考——評《大提琴學習指南》[J].中國教育學刊,2019(12):131.
[10]胡馨天.中國大提琴作品中民族性思維構建及演奏技法探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09):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