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敏
摘 要:在互聯(lián)網技術迅速發(fā)展的當下,微課作為互聯(lián)網發(fā)展下的新型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模糊抽象的教學方式,在當今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以更為方便具體的模式,對小學生產生感官刺激,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就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談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微課應用;策略
一、微課的基本特征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廣泛,微課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一種學習資源,其基本特征表現為:短小精悍:教學時間較短,突出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技能點,有較為完整的課程結構;設計精細: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使用動畫、圖表、音視頻等方式表達教學內容;活動精彩:教師從學習者的視角出發(fā),教學活動注重學生導向、任務導向和問題導向。
二、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1借助微課創(chuàng)設生活化學習場景
教師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發(fā)學習興趣,降低理解難度,喚起有效思維,提高學習效果。可以借助微課完成這一任務。例如,在教學《統(tǒng)計》這一課時,筆者挑選了大家都熟悉的奧運會視頻片段作為本課的微課視頻資料。在視頻中,頻繁出現各個國家金牌、銀牌、銅牌獲得數量的統(tǒng)計值,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理解統(tǒng)計的概念,感受統(tǒng)計的意義,學習和掌握了統(tǒng)計的方法。同時,當看到我國運動員獎牌數名列前茅時,還會由衷的產生一種自豪感,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2借助微課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在數學教學中有必要應用電子白板、PPT以及微課視頻等進行輔助教學。這樣不僅能夠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而且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jié)課時,播放微課視頻“小熊過生日”的場景:小熊今天要過生日了,森林里的小伙伴們買了一個大大的蛋糕前來祝賀。大家一致推選一向辦事比較心細又公平的牛伯伯作為主持人來切分蛋糕給大家吃。只見牛伯伯大致清點了一下人數,然后把大蛋糕切成基本同樣大的若干小塊。為了分的更加公平,計劃每個小動物分2塊,可每個小動物分2塊后,竟然還有剩余,不夠一人一塊了。此時,筆者順勢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余數”。簡短的分蛋糕畫面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生的注意力也全部被吸引到要學習的內容上來。此時,筆者再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案“自學—分組討論—交流學習方法和心得”,很輕松的就實現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3借助微課視頻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以及學生之間的個體差距,以便在制作微課內容時,充分考慮所有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除法》這一課時,教師借助微課視頻生動形象的展示了“除法的概念”,還原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除法的算理。在微課視頻中,筆者設置了這樣的情景:去野外大自然踏青,已知每輛車除了司機以外,只能載4名乘客,那么需要幾輛車才能把32名學生一次拉到目的地?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后,主動進行除法關系量之間的對應計算,并得出乘客與車輛間的數學關系。
4借助微課視頻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時,常常感到困難。借助微課視頻,能夠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生動的展示給學生,降低理解的難度,使學生輕松的掌握知識點。例如,在學習《基數、序數》概念時,學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基數和序數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好區(qū)分這兩個概念。教學時,通過微課視頻展示運動會上的領獎臺,讓學生去體會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序數概念,然后再借助奧運會上各國金、銀、銅牌的數量來理解基數的含義,最后再列舉生活中排隊的“序數”和隊列中的人數(基數)鞏固所學的內容,從而有效突破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很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基數”與“序數”聯(lián)系與區(qū)別。
5讓微課成為學生學習新知的引導者
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知識的儲備量有限,在感知事物時一般以形象思維為主導,更多地以外部特征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無法充分地掌握知識。例如,教學《認識2、5、3的倍數的特征》中“為什么判斷2、5的倍數看個位,3的倍數要看各個位之和”這個問題看似是“規(guī)定”的,但學生如果沒有探究這些“規(guī)定”背后的道理,理解它的“合理性”,深度學習就很難真正發(fā)生。為解決這種具體形象思維和數學抽象性之間的矛盾,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把一些抽象的概念直觀形象地展現,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在超出自己認知水平上的數學知識點。
6讓微課成為學習的主動探路者
教師根據學生當前認知水平,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內容,要求學生在網絡平臺觀看微課視頻,參與交流,從而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例如,《認識三角形》,本課的重點是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難點是懂得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會畫三角形指定邊上的高。對學生來講,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碎,畫三角形的高容量、難度都很大。所以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課前讓學生通過微課初步“觸摸”三角形的底和高,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就能夠更直接、更充分、更深入地聚焦“如何理解和畫三角形的三條高”這個學習難點。另外,用微課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更好地認識到數學的魅力。例如,在講解“圓”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講解類似劉輝提出的“割圓術”、祖沖之將圓周率推算至小數點后7位等與“圓”有關的歷史文化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這一學科的價值。
7讓微課為學生拓寬數學視野
數學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習數學課本上的知識,也通過微課對一些數學知識的起源以及發(fā)展歷程有所了解,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的了解,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學生提出“閏年為什么4年一閏;100年不閏,400年又閏”等疑難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較小,缺少生活經驗,知識儲備量有限,單靠教師傳授性的教學,是很難弄明白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網上查閱資料,或者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自已去探究這類問題。
結語
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有效提升教學品質和教學效果,進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微課運用于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復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搭建基于微課的新教學模式,從整體上提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倩。微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數學大世界,2021(03)。
[2]王金鋒。微課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