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常見腰部慢性綜合征。患病后患者會出現(xiàn)腰部活動度減弱、腰椎側凸、感覺脹氣以及腰椎疼痛等不良癥狀,病情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患者無法自理生活,致使生活質量嚴重降低。西醫(yī)治療此病雖然近期療效較好,但是遠期預后不良且安全性較差?,F(xiàn)階段,臨床上廣泛以溫針灸療法治療此病,其不僅療效及安全性顯著,且具有無不良作用及痛苦度較小的特點,較為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常規(guī)針灸雖然可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其疼痛感,但是總體療效不夠理想,而以夾脊穴為主穴進行溫針灸治療則可在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的基礎上,促進患者病變部位的修復,且會產(chǎn)生明顯的通經(jīng)絡及活氣血效果[1]?;诖?,本次研究中對宜陽縣中醫(yī)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組后分別實施常規(guī)針灸聯(lián)合腰部夾脊穴與溫針灸聯(lián)合腰部夾脊穴治療后效果進行了研究分析,如下文。
1.1 一般資料將宜陽縣中醫(yī)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9例。對照組中男/女為15/14;年齡平均為(48.6±3.6)歲;患病時間平均為(11.6±1.7)個月。研究組中男/女為16/13;年齡平均為(48.5±4.6)歲;患病時間平均為(11.5±1.3)個月。2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與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相符[2];與研究知情原則相符。排除標準:腰椎處皮膚破潰或是感染;接受免疫抑制劑及止痛藥物治療;暈針;既往腰椎手術史或在近期內需接受大手術治療;合并嚴重性骨質疏松、腰椎結核、椎管狹窄、強直性脊柱炎病癥;妊娠期、哺乳期;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性感染、惡性腫瘤;皮膚溫度敏感。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針灸聯(lián)合腰部夾脊穴治療:取俯臥位,在患者的腹部下面墊有沙袋,要求其將身體放松使肌肉松弛,而后在相應穴位處以濃度為75%的酒精進行消毒,使用一次性針灸針(長度為6 cm)以提插、捻轉等手法進行治療,將腰部雙側夾脊穴認定為主穴,并將腎俞、命門、陽陵泉、環(huán)跳、懸鐘、委中等穴位作為配穴。機體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 cm處為腰部夾脊穴,共分布于第1腰椎至第5腰椎的兩側,共10個穴位,可選擇病變腰椎節(jié)段的雙側夾脊穴進行針灸,將針頭與患者皮膚之間呈75°后刺入1.5~2.0 cm的深度,并以快速捻轉手法進行治療,而后進行1 min的勻速運針,并以每隔10 min為一次的頻率進行運針。每周治療5次,每次留針時間為半小時。研究組實施溫針灸聯(lián)合腰部夾脊穴治療:體位姿勢、穴位選取及手法進針均與對照組一致。不同的是,在行針得氣后將艾條(長度為2 cm)插入至患者腰部雙側夾脊穴、腎俞穴以及委中穴的針尾,點燃艾條后使用硬紙片將穴位皮膚與艾灸條之間隔開,避免發(fā)生燙傷事件,溫度以患者感覺適宜為標準。每周治療5次,每次留針時間為半小時。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治愈:疼痛及麻木等癥狀消失,無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超過90°,恢復正常生活;顯效:疼痛及麻木等癥狀明顯改善,直腿抬高范圍在70°~90°,基本恢復正常生活;有效:疼痛及麻木等癥狀改善,直腿抬高范圍低于70°,可自理生活,但不能進行體力勞動;無效:未達到以上治療效果指標。②中醫(yī)證候積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腰腿疼痛、肢體發(fā)涼、疲乏無力及轉側不利中醫(yī)證候,每項證候均采取4級評分法,即依據(jù)證候無、證候輕、證候中及證候重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③腰椎功能:ODI評分,即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共有10個條目,每個條目滿分為5分,評分低,腰椎功能障礙輕;JOA評分,即腰椎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評分,其總分為29分,評分高,腰椎功能好。④炎癥因子水平:采集靜脈血后,以低速分離機進行時長為20 min的離心處理,順利提取血漿及血清后,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血栓素B2指標的測定。
2.1 治療效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3.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97%,P<0.05。見表1。
表1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腰腿疼痛、肢體發(fā)涼、疲乏無力、轉側不利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腰椎功能治療前2組患者腰椎功能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JOA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ODI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功能比較 (例,
2.4 炎癥因子治療前2組患者炎癥因子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白細胞介素-6、腫瘤因子-α、血栓素B2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最為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腰腿疼痛,該癥狀主要由髓核突出而引起周圍軟組織出現(xiàn)充血、水腫及粘連等引起,且與機體神經(jīng)根遭受壓迫、筋膜等發(fā)生炎癥反應有關。因此,應以改善髓核突出、解除神經(jīng)根壓迫及減輕炎癥反應作為治療此病的主要原則。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痹證”“腰痛”范疇,此病的產(chǎn)生與經(jīng)脈失養(yǎng)、氣血虛弱、風邪侵入以及寒濕凝滯等因素有關,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將造成機體血流不暢,瘀血阻滯以及經(jīng)絡受阻等不良問題,以致于表現(xiàn)出腰腿疼痛癥狀,因此應以活血祛瘀、驅寒除濕、通絡舒筋以及行氣止痛作為治療原則[3,4]。
針灸為我國傳統(tǒng)的外治療法之一,此項治療手段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逐漸在臨床上出現(xiàn)了電針療法及溫針療法等改進針刺技術[5]。本次研究發(fā)下,溫針灸聯(lián)合腰部夾脊穴治療下患者的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炎癥因子水平及腰椎功能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針灸聯(lián)合腰部夾脊穴治療。夾脊穴位置與太陽經(jīng)及督脈相靠近,且位于二者之間,與這兩條經(jīng)脈有密切聯(lián)系,以針灸療法對此處穴位進行刺激可對脊通督進行調節(jié),進而產(chǎn)生活血通絡及祛瘀舒筋的治療功效,且可對機體腰背及下肢經(jīng)絡進行疏通,使之發(fā)揮出明顯的疼痛改善效果。溫針灸治療可增強針刺效果,明顯改善患者局部淋巴循環(huán)及血液循環(huán),對其周圍韌帶及肌肉組織痙攣現(xiàn)象進行改善,以艾條進行針灸可使得相應穴位深處明顯感受到艾條燃燒溫度,以此起到除濕祛寒、改善氣虛血瘀癥狀的治療效果。同時溫針灸治療下可通過對穴位溫度的提高,來刺激微血管擴張,加劇血液循環(huán),進而有效改善水腫等不良癥狀。此外,溫針灸治療下還可避免炎性因子的大量堆積,減輕局部炎癥癥狀[6]。溫針灸聯(lián)合夾脊穴治療效果明顯,為理想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式,具備基本無不良作用、治療安全性較高以及費用較低的優(yōu)勢[7,8]。
溫針灸聯(lián)合腰部夾脊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較高,利于盡快改善不良癥狀及炎癥因子水平,且利于盡早恢復腰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