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瑜
【內容摘要】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電影觀影審美意境被外部因素慢慢解構。本文探討了新媒體、新技術對傳統(tǒng)的電影觀影審美意境的相關影響,提出了借助新媒體、新技術的相關屬性對電影觀影審美意境的重構建議。
【關鍵詞】解構;重構;新媒體;新技術;電影;審美意境
一、引言
所謂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原本“是指由諸多意象構成的、情感往返其中的特殊的審美空間”,①我們這里用來代指一種獨特的觀影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曾經平穩(wěn)地存在了近百年,但是,在基于數(shù)字化的新媒體、新技術語境中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威脅。
二、新媒體、新技術對傳統(tǒng)的電影觀影審美意境的解構與顛覆
(一)新媒體、新技術對傳統(tǒng)的電影觀影審美意境之“夢境”的解構與顛覆
所謂“夢境”原本是指“夢中經歷的情境”,后來“也用于比喻虛構的美妙境界”。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傳統(tǒng)的電影欣賞一般都是相關個體在由影片的放映方借助一系列的“他者”所營造的獨特審美意境中進行的。這里所說的“他者”語義指向非常豐富,既包括“常設的他者”,又包括“非常設的他者”。所謂“常設的他者”是指影片放映的真實的物理空間。這種“真實的物理空間”既包括獨立于其他空間的大廳或小廳,也包括在上述大廳或小廳里面配置的燈光、音響設備以及特制的窗簾、幕布等等,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這些“常設的他者”在影片的傳播者(放映者)的統(tǒng)一安排下,協(xié)同配合,常??梢园延捌膶徝乐黧w也就是廣大觀眾帶入到一個預設的“夢境”之中。所謂“非常設的他者”是指為了配合特定影片的傳播需要,電影放映方臨時給觀眾提供的特殊的觀影設備(如3D眼鏡等),以便觀眾能夠欣賞那些需要借助特殊設備才能夠欣賞的電影。影片的傳播者(放映方)借助這些設備可以讓觀眾進入到放映方所預設的“夢境”之中。在新媒體、新技術還沒有大行其道的時代,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他者”所營造的“夢境”構成了電影觀影審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常常把電影稱為“造夢的藝術”,把電影制片廠稱為“夢開始的地方”。其實,豈止是電影制片廠是“夢開始的地方”,電影院也同樣是“夢開始的地方”!而基于數(shù)字化的新媒體、新技術的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則對傳統(tǒng)的電影觀影審美所營造的“夢境”進行了無情的解構乃至顛覆——在新媒體、新技術的語境中觀看電影并不一定非得借助上述“他者”,電影院這個“夢開始的地方”也因之由以往的觀影“必選”變成了觀影“備選”。
(二)新媒體、新技術對傳統(tǒng)的電影觀影審美意境之“共品”的解構與顛覆
傳統(tǒng)的電影觀影審美,作為“人”的“他者”與作為“物”的“他者”一樣,是相關個體在進行觀影審美時必不可少的“充分必要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與電影,尤其是“非作者片”的商業(yè)電影自從問世開始就以“流水化生產”“批量化傳播”的本質屬性相一致的。傳統(tǒng)的電影有所謂“作者電影”與“商業(yè)電影”之分。前者是指“具有明顯個人風格特征的影片”,③這個概念有時與“藝術電影”的具體含義有所重合。后者顧名思義就是指通過商業(yè)運營,以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影片?!白髡唠娪啊迸c“商業(yè)電影”在創(chuàng)作生產的時候可能存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渴望獲得更多的人認可這方面其實是沒有什么不同的,即使是所謂的“作者電影”肯定也不希望觀眾越少越好。一定數(shù)量的人既是電影創(chuàng)作、生產的“手段”,又是電影生產之后定向傳播的“目的”!所以,在傳統(tǒng)電影的觀影審美語境中,一定數(shù)量的“他者”的存在乃是每個個體對相關影片進行觀影審美的先決條件。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觀眾與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生產者都是傳統(tǒng)的電影傳播所不可想象的。而基于數(shù)字化的新媒體、新技術則對這種“充分必要條件”進行了毫不留情的解構乃至顛覆。在新媒體、新技術的語境中,觀影既可以是群體的“共品”行為,也可以是個體的“獨品”行為。
(三)新媒體、新技術對傳統(tǒng)的電影觀影審美意境之“靜品”的解構與顛覆
有一位專家曾經這樣說過“中國傳統(tǒng)注重靜止的審美經驗”,這種審美經驗一方面“需要在特殊的鏡頭語言中得以體現(xiàn)”,④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觀看電影的時候通過審美主體獨特的外在表現(xiàn)得以實現(xiàn)。所謂“審美主體獨特的外在表現(xiàn)”是指在傳統(tǒng)的觀影語境中,作為審美主體的電影觀眾一般都是而且只能是在常態(tài)化的靜態(tài)審美語境中進行影片欣賞的。除了影片放映開始時和影片放映中間臨時起身去洗手間等特殊情況,一般情況下,作為審美主體的電影觀眾都只能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靜靜地觀看影片,哪怕心緒萬千,有著劇烈的思想活動,一般也只能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不能也不應隨意在觀影過程中在電影院四下走動,做“移動式”的審美。那樣的話,即使影院的組織方不出來干涉,也會受到其他觀影者的阻止。而新媒體、新技術卻對這種靜態(tài)的觀影審美語境進行了強烈的解構與顛覆,尤其是移動化終端、便攜式設備的大量涌現(xiàn),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以及包括但不限于4G、5G在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建成并相繼投入使用,上網速度不斷加快,使得移動化動態(tài)觀影成為一種審美的新常態(tài)。
(四)新媒體、新技術對傳統(tǒng)的觀影審美意境之“儀式感”的解構與顛覆
傳統(tǒng)的觀影審美意境,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所謂的“儀式感”。所謂“儀式”,原本是指“典禮的秩序形式”?!皟x式”這個詞是由“儀”和“式”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而構成的一個詞語。所謂“式”就是“規(guī)范、規(guī)矩”的意思,所謂“儀”則至少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指相關行為主體的“儀表”。具體來說就是他們的衣著打扮,在傳統(tǒng)的觀影環(huán)境中,每一個電影觀眾都不能也不應該袒胸露背,甚至光著膀子到電影院去欣賞電影,這樣的話,即使是他們自己不在意,也會被影片的傳播者,也就是電影院的把門人員禁止入內的。“儀”的第二層含義是指相關行為主體的“舉止言談”。在傳統(tǒng)的影院觀影,觀影者不僅衣著打扮要合乎規(guī)范,而且他們的舉止言談也都要合乎規(guī)范,很難想象在傳統(tǒng)的觀影語境中,一個觀影者在電影院這樣的公共場合可以旁若無人地高聲喧嘩,或者大聲地不間斷地與周圍的人交談,這樣的話肯定會被其他觀影者視為一種干擾因素而被“請出”甚至“轟出”場外的!這些都是傳統(tǒng)的觀影環(huán)境中作為審美主體必須遵守的一些“游戲規(guī)則”。包括但不限于這些“游戲規(guī)則”就構成了所謂的“儀式”,而對這些“儀式”的遵守,就形成了傳統(tǒng)觀影環(huán)境的“儀式感”。而基于數(shù)字化的新媒體、新技術,則對于這些所謂的“儀式感”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解構乃至顛覆。在新媒體、新技術的語境中觀看電影不僅可以不必正襟危坐,不必道貌岸然,不必衣冠楚楚,而且也可以隨意終止觀看行為,隨意與別人交談,這樣的新媒體、新技術從某種意義上構成了對于傳統(tǒng)觀影審美的“儀式感”的“祛魅”。
三、以變應變,借助新媒體、新技術對觀影審美意境加以重構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我們不但要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而且還要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筆者認為,新媒體、新技術乃是一種勢不可擋的大趨勢,在這種大趨勢面前,抱殘守缺、故步自封都是不可取的。必須順勢而為,與時俱進地重構新的觀影審美意境。具體來說可以遵循以下幾種路徑進行。
(一)借助特定的外物和特定的人來重構受眾新的觀影審美意境之“夢境”
這里所說的“特定的外物”指的是觀影必不可少的“視聽接收設備”,主要是指“聲音接收設備”,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指耳機。耳機在這里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具有“連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隔絕”的功能。前者是指借助耳機,作為審美主體的電影觀眾可以在“非獨立的觀影空間”與所觀看的影片建立起直接的聲音聯(lián)系,后者是指耳機同時還具有將電影觀眾,也就是特定的審美主體與非獨立觀影空間的其他行為主體,也就是其他人的活動特別是聲音活動“隔絕”開來的作用。借助耳機,可以使作為審美主體的電影觀眾在非獨立的觀影空間能夠不受外界干擾,至少不受外界聲音干擾地開展影片欣賞。電影是聲畫結合的藝術,除了聲音接收與連接之外,視覺的接收與連接也很重要。鑒于目前還沒有指向性非常強的眼鏡,也就是只能觀看新媒體終端所播放影片的眼鏡存在,人們還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在視覺上在新媒體語境中隔絕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行為主體也就是電影觀眾就要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與聯(lián)想,與所借助的聲音接收設備等一起營造出一個虛擬的夢境。這方面古人早已有過類似的審美體驗:《論語》中就記載過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漢代的董仲舒也曾經因為專心篤學“三年不窺園”。借助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那些外物和審美主體的共同作用,新媒體、新技術可以幫助作為審美主體的電影觀眾在新媒體的語境中重構一個新的觀影審美“夢境”。
(二)借助新媒體接收終端“小”“私”“?!钡莫毺貙傩裕貥嬘捌瑢徝馈蔼毱贰敝^影意境
這里所說的“小”是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接收終端而言的。無論是相比于傳統(tǒng)的報紙、雜志、圖書,還是相比于傳統(tǒng)的收音機、電視接收機、電影銀幕,新媒體接收終端相對來說都比較小,即使是一般的電腦屏幕與電視熒屏以及傳統(tǒng)的電影銀幕相比也都相對較小,更不用說移動接收終端的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就更小了;這里所說的“私”是指“私密性”,在筆者看來,媒體的接收終端可以做邏輯上的二分,一種是具有“私密性”的接收終端,一種是具有“非私密性”的接收終端。我們前面提及的報刊、圖書、收音機、電視熒屏、傳統(tǒng)的電影銀幕等等,都屬于“非私密性”的接收終端,而新媒體接收終端,無論是電腦顯示器,還是移動接收終端,如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電腦或者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新媒體接收終端中所接收到的內容,有些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的“私密性”內容,這一點是其他“非私密性”接收終端所無法比擬的;這里所說的“?!笔侵感旅襟w接收終端的“專屬性”,即使是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電腦,往往也是“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說得直白一點,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電腦,雖然名義上是屬于單位的,但實際上其“使用權”往往還是要具體落實到每一個相關個體身上的,更不用說移動接收終端的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這些都具有非常強的“專屬性”。相關行為主體完全可以借助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說的“小”“私”“專”的新媒體、新技術的獨特屬性,重構新媒體語境中審美主體觀影審美“獨品”之觀影意境。
(三)借助移動新媒體接受終端“三便”的屬性,重構電影觀影審美意境之“動品”審美意境
這里所說的“三便”屬性分別是指“便攜性”“便存性”和“便用性”。所謂“便攜性”是指移動新媒體接收終端一般來說都具有“小巧玲瓏”的特點。相比于其他視頻接收終端,無論是相比于傳統(tǒng)的電影銀幕,還是相比于曾經紅極一時的電視熒屏,移動新媒體接收終端總的來說還是相對較小的,這種相對較小的屬性使得它具有非常便于攜帶的特點,甚至成為人體器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便存性”是指移動新媒體接收終端除了具有與外界溝通、聯(lián)絡的功能之外,還具有便于存儲的功能。我們都知道視頻接收終端可以根據(jù)其“顯示器”與“主機”是否分離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顯示器”與“主機”分離的視頻接收終端,比如說傳統(tǒng)的電影熒幕,還有傳統(tǒng)的電視機,這兩種視頻接收終端是不能隨時隨地存儲新的內容的。而移動新媒體接收終端如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筆記本電腦等卻都是“顯示器”與“主機”合成一體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存儲,相關行為主體可以隨時隨地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存儲到自己的移動新媒體接收終端如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筆記本電腦之中去,以便于隨時隨地收看或使用;所謂“便用性”是指移動新媒體接收終端的方便使用性。這里所說的“移動”至少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相關生命體也就是具體的人邁開雙腿所進行的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移動;另一種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某些“類人體”仿照人類而進行的“類人化”移動,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如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說的作為人腿延伸的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等的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移動。傳統(tǒng)的視頻接收終端可以借助后者也就是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等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移動而開展電影傳播,但卻不能在人的身體上安放這些裝置!而移動新媒體接收終端如手機、Pad、電子閱讀器等卻可以與人如影隨形,這些移動新媒體接收終端既可以在“類人化”移動的語境中如在開動的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等上面使用,又可以僅僅依靠人類自身的移動而使用。所以,具有相當大的“便用性”。相關行為主體可以借助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說的移動新媒體的“三便”屬性,重構新媒體語境中審美主體觀影審美“動品”之觀影意境。
(四)以“和而不同”為“抓手”,借助新媒體、新技術重構觀影審美體驗“儀式感”之意境
在傳統(tǒng)的觀影審美意境中,影片的聲音是不能人為“隔絕”的,必須讓坐在傳統(tǒng)影院中的每一位電影觀眾都能夠欣賞到。換言之,影片里的聲音是應該而且必須由所有在場的人共享的,不能由某一個審美個體所獨享。而在新媒體所營造的觀影語境中,由于隨時隨地欣賞影片這樣的外在條件所使然,所以要求每個觀影審美主體在公眾場合進行觀影審美時,最好都能通過借助一定的外物,使得影片中的聲音盡可能地不要讓在場的其他人聽到,并以此為基礎建構新的觀影審美禮儀。筆者注意到,很多城市所出臺的《城市軌道交通條例》中都明確規(guī)定,在包括地鐵車廂在內的城市軌道交通車廂內收聽收看音視頻節(jié)目時都必須通過耳機來收聽收看,以免影響到別人,這已經成為一種新媒體語境中新常態(tài)的視聽文明守則!這種新的禮儀是以聲音的相互“隔絕”和相關審美主體在審美時的“和而不同”作為存在的基礎和前提的;“和而不同”的另外一層含義是由于隨時隨地觀影的審美需求,使得新媒體、新技術語境中的相關審美主體不可能像傳統(tǒng)的影院審美那樣身處于一個“與世隔絕”的物理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審美主體就應該而且必須與身處同一個物理空間的其他人“和而不同”,既不能做出令其他人不滿意的舉動,如高聲喧嘩、隨意在地鐵車廂內進食等,又不能隨波逐流,放棄了對于想要欣賞的影片的審美賞析。
注釋:
①④陳林俠:《意境與中國電影:從生成機制、形成規(guī)范到審美意蘊》,《社會科學》2020年第3期。
②詳細請參見《百度百科》“夢境”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2%A6%E5%A2%83/5447497.
③詳細請參見《百度百科》“作者電影”詞條,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C%E8%80%85%E7%94%B5%E5%BD%B1.
(作者系中國教育電視臺職教中心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