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奇
在素質教育不斷落實的背景下,初中教育工作進入到發(fā)展新時期,這對于初中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作為一名初中體育教師,如何適應教育新時期帶來的挑戰(zhàn),進一步發(fā)揮出自身的教育服務作用,是我們?yōu)橹Φ哪繕恕N恼陆Y合本人的教學工作經驗,先對新時期下初中體育教學遇到的挑戰(zhàn)進行概述,之后對如何做好新時期下初中體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予以討論。
體育作為初中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其所能夠為學生帶來的不僅是體育知識、技能上的學習,還包括學生的身體素質、意志品質、價值觀念等多方面培養(yǎng)目標,其是培養(yǎng)高素質學生不可或缺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然而,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體育學科地位始終處在偏低的狀態(tài)之中,這不僅會制約體育學科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還會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構建帶來不利影響。近些年,在素質教育逐步落實的背景下,體育學科的教育地位被一再強調,這給體育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重要助力。為了更好的發(fā)揮出體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做好對其課堂教學模式的分析至關重要。
1 初中體育教學工作的現(xiàn)存問題
從當前的初中教育工作來看,雖然體育在眾多學科中仍有一席之地,但其教育工作的開展并不順利。導致該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一方面是體育學科的地位下降,在學校中缺少足夠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教師教育理念、方法的不科學,導致學生的需求無法被滿足,這讓體育學科的教育目標無法實現(xiàn)。
1.1 教育目標存在片面性,不夠科學
教育目標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所追求的結果,其是否科學、全面會直接影響教師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從當前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工作來看,很多教師都會因為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而導致自身的教育目標存在片面性,這種片面性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只追求學生在體育技能方面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關注,這讓體育教育進入到了誤區(qū)之中。例如在短跑教學中,部分教師在明知學生基礎能力存在差異性的前提下,仍舊堅持以統(tǒng)一的時限作為評價標準,這不僅會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還容易對他們造成打擊,這讓初中體育教育工作遇到問題。誠然,教師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達標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并不是初中體育教育的唯一目標,所以我們必須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提升自己的體育素養(yǎng),真正建立起一個科學、全面的初中體育教育目標,讓學生能夠真正獲得進步和成長。
1.2 教育模式過于單一化,缺少創(chuàng)新
教育模式過于單一化是當前初中體育教育工作中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所應用的教學模式都是相對統(tǒng)一的,雖然部分教師會盡量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新,但絕大多數(shù)都是換湯不換藥。實際上,教師之所以會出現(xiàn)體育教育模式偏單一的情況是有苦衷的。一方面,體育學科特殊,無論是教學環(huán)境、內容都與眾不同,想要在有限的45分鐘之內完成教育,需要教師對時間進行嚴格的控制,這是他們始終堅持一種教學方式的原因。另一方面,體育是一項具有風險的學科,一旦學生出現(xiàn)風險,那么他們的身心健康必然會受到威脅。所以,出于對學生安全的考慮,教師也會選擇最保險的方式進行授課。然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設計和應用的教學工作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才能夠獲得學生良好的反饋,達到教育目標。課堂上過于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這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學習興趣下降的情況,體育教育由此進入到低效狀態(tài)之中。所以,為了讓初中體育教育工作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做好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至關重要。
2 新時期下初中體育教學遇到的挑戰(zhàn)
在初中體育教育進入新時期的背景下,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開展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戰(zhàn),此處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方面予以簡要闡述。
2.1 教育目標的革新
在初中體育教育工作中,教育目標是指導教師開展工作的基礎。在初中教育逐步進入到新課改背景下,體育學科的教育目標出現(xiàn)了較大改變,雖然學習體育知識、技能的主要內容不變,但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做好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等目標逐步出現(xiàn),并在教育地位上與傳統(tǒng)教育目標持平,這讓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目標實現(xiàn)了革新。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教師的授課準備、課堂管理、課后訓練等多方面工作都發(fā)生了變化,這讓初中體育教育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模式當中。
2.2 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
受素質教育的影響,當初中體育教育工作進入到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時期之后,其課堂基礎教育模式必然會發(fā)生變化,而這種變化一定是創(chuàng)新,因為只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才能夠滿足學生不斷變化的成長需求,并帶給初中體育教育工作源源不斷的發(fā)展動力??紤]到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教師在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時,必須要做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探究、體驗需求,同時帶給學生良好的感官體驗,讓他們可以在獲得體育水平進步的基礎上,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對學生正確體育思想、觀念的確立,為初中體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做好鋪墊。
2.3 師生地位的變化
師生地位的變化是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工作進入到新發(fā)展時期中最大的挑戰(zhàn)。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當中,教師在課堂上擁有著足夠的主動性和話語權,課堂上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都全憑教師一人定奪,而且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具體評價模式也都是由教師決定。但在新課程改革逐步實施之后,素質教育的提出對體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落實學生的課堂地位,實現(xiàn)教師課堂角色的轉變,讓初中體育課堂上的師生地位發(fā)生了轉變。其中,課堂教學活動要盡量圍繞學生予以展開,多給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在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并在身心方面都得到鍛煉,成為了教師開展工作的主要目標。
3 新時期下初中體育教育工作開展策略
從當前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工作狀態(tài)來看,雖然教師在不斷嘗試改革與創(chuàng)新,但實際效果距離新時期下的目標仍有差距,這要求教師必須進一步做好課堂教學工作的創(chuàng)新,并加強自己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3.1 明確素質教育目標,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在任何教育工作中,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都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以想要讓初中體育教育工作在教育新時期獲得突破,就必須要先做好教師教育理念的革新。從當前的初中教育發(fā)展狀態(tài)來看,素質教育是主要工作目標,這與傳統(tǒng)教育理念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能否適應教育理念的變革是決定教育效果的關鍵。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被強調,這要求教師必須要轉變多年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有效落實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讓自己從課堂掌控者轉變成服務者,圍繞學生的體育能力、成長需求進行教學工作的設計,保證體育課堂教學工作既可以滿足知識技能教育目標,還能夠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輔助。例如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工作完全由教師依據(jù)體育教學標準予以開展,無論學生的體育能力如何,他們都只能在教師統(tǒng)一化的教育行為中進行學習,評價學習效果的方式也以體育成績?yōu)槲ㄒ粯藴?。當然,我們不能說這種方式是錯的,但其確實存在不夠科學的情況。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新時期中,教師在備課、授課過程中,都必須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和需求,保證自己掌控的課堂能夠根據(jù)學生狀態(tài)的變化而隨時予以調整,保證擁有不同身體素質、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在課堂當中獲得與自身能力相符的體育指導,由此來幫助他們實現(xiàn)進步與突破。在評價方面,教師也要做到因人而異,在以成績?yōu)闃藴实幕A上,多關注學生取得的進步,給與積極鼓勵,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自信心,為體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做好鋪墊。
3.2 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課堂體驗
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是增強學生課堂學習體驗,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也是推動初中體育教育工作發(fā)展,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策略。在教育發(fā)展新時期背景下,教師只有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才能夠攪動這一潭沉寂了多年的“死水”,面對不斷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傳統(tǒng)教學方法根本無法滿足,創(chuàng)新就成為了唯一出路。
從體育學科的本質角度來看,其無論是在知識內容方面,還是教學環(huán)境方面,都擁有著創(chuàng)新的優(yōu)勢,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學科中可以進行創(chuàng)新的要點,結合對先進教育技術及學生能力的分析,進行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讓體育課堂教學擁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例如我在綜合分析初中體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選擇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信息技術的應用,這讓初中體育教育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其在教學效果方面也實現(xiàn)了進步。以“健美操”的教學為例,學生本身對其比較抗拒,其中男生認為這是女生才做的運動,女生本身對運動的興趣就偏低,跳健美操會讓她們難為情。為此,我選擇先在教室中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全國健美操大賽”的視頻,讓學生在一個個高難度動作的沖擊下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健美操的魅力,消除內心中錯誤的性別認知和害羞心理。在此基礎上,我會在進行健美操教學之前,先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本課教學內容的演示,讓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產生一個最基礎的認知。之后,我會對各個動作進行分解,讓學生全面、細致的了解每一個動作的發(fā)力方式、肢體狀態(tài)等要領,幫助他們在實踐嘗試之前,先掌握科學的方法,樹立起學生正確的認知。然后,我再將他們帶入到訓練場,進行各個動作的練習,并針對他們在練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討論和交流,找到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各個動作的學習,在掌握技巧的同時順利完成一套連貫的健美操動作,由此實現(xiàn)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3.3 開展趣味課堂訓練,強化學生體育技能
在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訓練是最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是依靠訓練中對于經驗的積累所完成的。所以,想要保證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實現(xiàn)對學生體育素質教育,做好課堂訓練的開展是重點。然而,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他們對于訓練是比較抗拒的,這與訓練過于枯燥、乏味有關。對于正值心智發(fā)育關鍵期的初中生而言,興趣是他們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所以教師應當將課堂訓練向趣味化方向發(fā)展,讓訓練以符合學生興趣需求的方式予以呈現(xiàn),由此來實現(xiàn)對學生參與熱情的調動,提升課堂訓練的效果。
例如在完成排球的教學之后,為了強化學生對傳接球能力的鍛煉,我就在課堂訓練環(huán)節(jié)為學生設計了“傳球接力”的游戲。游戲規(guī)則為,學生以抽簽的方式進行組隊,每5人為一個小組,各小組需要通過傳球接力的方式通過20米的跑道,整個過程中排球不能掉落,如果掉落需要從起點重新開始。為了增加學生對游戲的重視,我告訴他們我會根據(jù)游戲成績記錄他們的平時成績。在游戲開始前各小組有10分鐘準備時間,我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可以在準備時間增加默契度,但有的小組卻像在密謀,當然我并沒有予以干預。游戲開始后,絕大多數(shù)小組都按照常規(guī)方式進行傳球,通過首尾相接的方式實現(xiàn)前進。但事先密謀的小組的成員卻迅速散開,5人平均站在賽道內,開始了傳球。由于他們之間的距離較遠,所以經常會掉球,但幾次之后,他們的默契度越來越高,最終在其他小組即將沖線之前以壓哨的狀態(tài)取得第一。在之后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我在充分認可各個小組的努力之外,針對該小組進行了專門的評價,在認可他們成績的同時,對他們的反常規(guī)思維進行了表揚,因為在集體項目的體育比賽中,戰(zhàn)術占有重要地位。與此同時,我也強調了他們的基本功不足,因為如果他們的傳接球能力更好一些,那么游戲會更早結束。在這種揚抑結合的評價模式下,學生們的自信會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對于排球的熱情也會得到提升,這為課堂訓練效果的提升帶來了助力。
3.4 積極開展課后活動,培養(yǎng)學生體育素養(yǎng)
在初中教育階段,課后活動是體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其是體育融入學生生活的關鍵方法,也是強化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培養(yǎng)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然而,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基礎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都困難重重,課后體育活動的開展更是舉步維艱。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初中體育教育迎來了發(fā)展新時期,這為體育課后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契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白每一次課后活動的開展,都必須要擁有明確的目的性,保證素質教育目標可以在其輔助下更好的予以實現(xiàn)。例如,本校根據(jù)學生的成長需求,以月為單位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如5月份的健美操大賽,6月份的足球聯(lián)賽,9月份的花樣跳繩比賽等,每個月的活動項目不同,但每個活動都以體育教育為基礎??紤]到學生的心智發(fā)育需求,每次活動取得優(yōu)秀成績的班集體都會給頒發(fā)獎杯、獎狀和“優(yōu)秀XX班級”稱號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付出能夠為班級帶來榮譽,感受到自己被認可,在培養(yǎng)他們自信心的同時,樹立起他們正確的體育觀念。除此之外,針對一些在日常學習中表現(xiàn)突出且擁有潛能的學生,我會成立“校隊”,如足球校隊、籃球校隊、田徑校隊等,并在課余時間對他們進行與專業(yè)運動員相同的訓練,將他們的運動潛能充分的挖掘出來,并幫助他們尋找成為專業(yè)運動員的可能,讓體育成為他們突破自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方法,也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的良好發(fā)展提供支持。
4 總結
在我國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教育理念越來越先進,教育方法不斷的創(chuàng)新,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為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初中體育作為一門基礎卻也特殊的學科,教師只有盡可能展示出其價值,讓學生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并真正體會到體育的樂趣,才會主動地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體育學習中。所以,教師必須要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成長需求,從身體、心理雙方面都能夠給與學生良好的引導,保證他們在與自己的互動當中獲得成長與進步,實現(xiàn)初中體育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大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