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小學語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課改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穎的閱讀手段被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古典詩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開展詩歌群文閱讀,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一、現(xiàn)行小學古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思考
近年來,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備受推崇,其定義也隨著實踐探索被不斷完善,群文閱讀主要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開展多文本綜合性閱讀學習活動。在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實踐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還能發(fā)展學生的群文閱讀思維、思辨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是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必要舉措。但由于群文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一種嘗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缺乏對具體教學流程和方法的深入挖掘,導致教學效果不符預期,沒有真正發(fā)揮群文閱讀教學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群文閱讀的實施過程進行優(yōu)化。當前課堂“單一教學”屬于精讀范疇,教師對群文業(yè)余的材料普遍采取碎片化的方式,學生在面對大量閱讀內(nèi)容的時候無法用很短的時間提取出本質信息無法獲得更多語言知識,閱讀的缺乏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但是群文閱讀模式開辟了語言教學的新路徑,也對教師的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寫作指導。在課堂上如何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是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法阻礙了課堂教學的進一步推進
縱觀眼下語文教育,小學語文課堂詩歌教學的最大短板是教學方法單一化,集中表現(xiàn)為教師按舊例照搬講義在課堂上直接闡釋詩歌內(nèi)涵。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就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及寫作背景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通篇閱讀朗誦,再字析句剖,分解詩歌主要內(nèi)容,探討詩歌所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推敲藝術手法?,F(xiàn)代語文教學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的重要位置,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在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下,現(xiàn)行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課堂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忽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將知識重點強行灌輸給學生,整個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動,這樣很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更不要說讓學生積極、深度感知古典詩歌所散發(fā)的藝術魅力了。長久如此,學生對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逐漸減退,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進一步推進。
(二)模板化教學,導致學生不能獨立思考
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過為單一,導致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化,學生在看到問題時不管讀懂詩詞內(nèi)容了沒有,都會第一時間去使用所謂的“萬能模板”上的“公式”,其答題內(nèi)容并沒有符合題意、接近詩歌內(nèi)容、體現(xiàn)詩人情懷的句子。這種固定的答題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提高解題速度,但學生卻把這些模板當成了解決任何問題的“萬能鑰匙”,他們認為擁有這把鑰匙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缺乏主動思考,答題內(nèi)容過于模式化。讀懂一首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感知,深入領會詩歌本身、作者經(jīng)歷及文章風格,并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中,深刻感悟古典詩歌中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片面地按照既定模式思考問題必定會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三)教學內(nèi)容的片面化,學生積極性不高
在教學古詩詞的課堂中,教師總會依據(jù)詩詞的難易程度、詩詞中生僻字的數(shù)量,以及總體內(nèi)容的感知等多個方面來決定來講一首詩詞的時間長短,所以教學形式及方法應該豐富多樣。然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只是牢牢抓住課本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基本不涉足教材以外的相關鏈接,缺少拓展和深入探究,這導致課堂內(nèi)容過于片面,學生綜合能力無法提升。
二、詩歌群文閱讀對教師和學生的意義探究
(一)開展詩歌群文閱讀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當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對教師的整體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詩歌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久而久之,課堂教學效率逐漸降低,無法適應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群文閱讀教學的引入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為了讓群文教學能得到推廣應用,教師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缺陷,并針對群文教學開展有針對性的探究,通過將相同題材、主題的詩歌進行組合編輯并引導學生開展閱讀,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詩歌主題思想,大大提高了語文詩歌教學的課堂效率。此外,為了不斷提升教師個人的教學素養(yǎng),還可以在學校內(nèi)開展相關的詩歌能力培訓,促使教師得到更為專業(yè)的學習和訓練,以在課堂中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學習。針對相關培訓學習,還可以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以及獎懲措施,對教師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的考核,并從中挑選出學習成果較好的教師,為大家做總結,全面提升總體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此外,通過評優(yōu)制度還可以形成有效的榜樣力量,為其他教師做好帶頭表率作用。針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教師,還可以進行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獎勵,給予教師更多的信心以及學習興趣。
(二)詩歌群文閱讀可以拓展學生學習方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較慢,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耗費時間較多,而詩歌教學由于其語言表達方式與白話文不盡相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較多困難。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詩歌群文教學,將古詩按照一定規(guī)則進行排列組合,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縮短學習時間,增加知識的儲備量。同時,為了更順利地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教師應該多花點時間精心挑選文本,可以選擇1+X、課外多篇、課內(nèi)多篇等多種形式來組合文本。同時,這些文本的選擇還應該充分與課標、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要將具有明顯異同點的文章放到一起,這樣能讓小學生快速發(fā)現(xiàn)這些選文的共同點,自主發(fā)掘其中的規(guī)律。以教材內(nèi)課文為例,筆者選擇五上第五單元的《太陽》《松鼠》及習作例文《鯨》組成選文,組織群文閱讀活動,這幾篇文章的體裁都是說明文,放到一起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說明文,獲取體會不同風格的說明文及其好處。在上課時,筆者給學生呈現(xiàn)群文閱讀任務單,要求學生一起閱讀完上述三篇課文,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分別寫出它們所運用的說明角度、說明方法以及語言風格。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幫助學生積極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詩歌群文閱讀課堂效率的不斷提升。例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主題相近的詩歌放在一起閱讀,讓學生比較不同詩歌的相同之處和微妙差異,在閱讀與比較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兩篇古詩都是描寫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詩人不同的寫作手法,以更好地掌握詩歌內(nèi)涵;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幫助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在進行詩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討論題目,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把握詩人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部編版小學六年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三篇古詩主要通過描寫不同景色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找出作者寫作手法的相似之處。
這樣的教學方法和相應的教學模式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對學生的學習質量的提升帶來積極影響,可以著重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應具備較強的發(fā)散性和拓展性,然后進一步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圍繞著一定的主題進行詩歌全文閱讀,保障學生能正確理解每一篇詩詞內(nèi)在的主題和情感表達。教師對這樣的方法和教學模式加以針對性應用后,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圍繞著一定主題正確理解相應的詩詞,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支持,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基礎。為了可以更好地拓展學生學習,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相關詩詞,緊密圍繞著一定主題開展針對性教學,這需要教師對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要點充分認識,對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加以優(yōu)化和提高,避免出現(xiàn)教學方面的不足和客觀性的實際問題。由此可見,教師需要充分認識詩歌群文教學,然后采取合適的方法加以針對性的教學,提升學生的詩歌群文閱讀效果。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
要想開展群文閱讀,必須要建構一個主體框架。換句話說,就是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去選取閱讀材料。教師首先要立足課內(nèi)、放眼課外收集文章,將主旨、結構、情感或者手法等元素相似的閱讀材料放在一組,然后再進行閱讀教學。課內(nèi)外相結合,可以確保學生對閱讀的意義有一定的了解,選賞展結合,則能幫助學生感受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同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的重心逐漸由灌輸式教學向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方向轉移,這一趨勢也為教師實踐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帶來了全新的啟示。確定群文閱讀材料和內(nèi)容,可以選擇課內(nèi)的,也可以是課外的。但不管是課內(nèi)的還是課外的,都必須要統(tǒng)一在一個主題框架內(nèi),所有閱讀文本才能在教學中有機融入、相互滲透,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當然,教師還需注意選擇特色較為鮮明的閱讀內(nèi)容,學生才樂于接受,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古代詩人多以描寫田園風光表達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為了讓學生能體會這一思想情感,教師要圍繞田園風光這一主題進行選材,選取內(nèi)容相似、主題相同的詩歌供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學習。如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宿新市徐公店》《四時田園雜興》《清貧樂·村居》三篇古詩圍繞田園生活開展描寫,在進行群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文章主題,融會貫通,掌握作者表達的主題思想。因此在詩歌的選擇上應注重其特色,選擇出較為優(yōu)質的內(nèi)容,供學生進行參考學習,才能保證學習質量的提高。同時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對情境內(nèi)容的理解,只有真正了解到詩歌的主旨,才能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意識,以及想要表達的深層內(nèi)容。其實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只有充分讓學生融入教學情境中,通過將同類型的詩詞進行整理,讓學生展開全文閱讀,才能促使學生有效地了解這類詩詞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形式等,達到深層次系統(tǒng)性的詩歌學習。
閱讀主體不斷參與并學會群文閱讀,就會逐漸對事物和現(xiàn)象形成多元化的認識,這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需要注意的。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須不斷引導學生去思考體驗閱讀背后的情感,確保內(nèi)容閱讀效益的最大化。如部編版二年級《詠柳》一詩表達描繪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對大自然欣欣向榮的贊美,而《村居》則描繪了農(nóng)家在春日黃昏時分的圖景,表達了詩人對靜謐閑適的村居生活的喜愛之情。兩篇古詩內(nèi)容上有著相似之處,但表達情感不盡相同。在進行群文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掌握文章寫景的相似之處的同時深挖詩詞背后的內(nèi)涵,讓學生了解相同的寫作手法背后表達的不同主題思想。這種圍繞著一定主題開展針對性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取得的效果明顯會更好,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的詩詞閱讀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同時也圍繞著一定的主題,可以讓學生理解其內(nèi)在的情感,對其相應的藝術特點進行細致的分析,著重圍繞著詩詞本身的特征,進行學習和記憶的同時學會如何鑒賞。另一方面,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也有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圍繞著一定的主題找到詩詞的共同特點進行詩詞的自主鑒賞,根據(jù)表達感情及描寫方面的不同之處,可以讓學生正確地了解其內(nèi)在思想,明確詩歌的獨特藝術特點,對其后續(xù)的知識學習和藝術的鑒賞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和保障,帶來更加積極的影響作用,也有助于進一步促使學生對詩詞的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這樣的教學方法和相應的教學模式,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性,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詩詞的品鑒能力,激發(fā)學生詩詞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教學的效果,為提升學生學習有效性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小學語文詩歌閱讀教學存在著教學手段單一、學生缺乏獨立思考、教學內(nèi)容片面、學生缺乏學習熱情等諸多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為了提升學生的詩歌閱讀水平,教師要積極探索詩歌群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和有效方法,為學生鋪就小學乃至今后語文古典詩詞群文閱讀的康莊大道。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