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摘 要:農村老年家庭在社會中處于弱勢狀態(tài),主要表現在家庭結構不完整、經濟狀況差、發(fā)展能力差和政策支持不足等方面,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yè)助人力量,在對農村老年家庭的介入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可以補足老年家庭結構缺失帶來的留守問題,通過推進撂荒土地再利用解決經濟狀況差、發(fā)展家庭能力,培育老人自助養(yǎng)老和推動政策制定,提升農村家庭的社會保障功能;但在介入過程中也有一定的限制性因素,包括直接介入無法契合農村社會,農民難以接受外來力量、與村社合作存在沖突,對村莊運作和基層工作模式不熟悉、農村老年家庭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較深,老人被標簽化為“無用”、“沒有能力者”和社會工作在農村發(fā)展不成熟,介入不專業(yè)等問題;所以筆者在對之前研究進行梳理和對現實經驗進行總結之后,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來推動老年家庭生活質量的提升,主要是要基于社會福利視野,發(fā)掘在村老年家庭優(yōu)勢,利用好土地保障功能、發(fā)揮家庭成員重要作用,提升農村老人生活幸福感、利用農村社會熟人優(yōu)勢,發(fā)揮家庭之間互助作用、結合農村實際進行再專業(yè)化,進行精準幫扶和深化與基層政府合作,合力推動農村老年家庭生活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社會福利;社會工作;農村老年家庭;生活質量
一、研究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造成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不斷深化,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謀生活,留守在村里的多為弱勢的婦女、老人和兒童;相比于婦女和兒童,由于外部和自身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農村老年人長期處在一種“無權”或“弱權”的狀態(tài),i在家庭中受到的關注更少;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經濟收入較低、缺少精神慰藉、社會參與機會較少等問題的存在既影響了農業(yè)生產又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ii
我國目前針對老年人的社會福利多停留在保障基本生活,忽視老年人家庭發(fā)展及個體能力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當的國家相比,中國在公共福利支出和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和滯后。iii農村老年福利服務需求主要通過家庭來滿足,然而農村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與家庭成員的長期流動,使得家庭越來越難以承擔滿足農村老年人福利服務需求的責任。iv社會工作是“以特定的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制度為背景,以特定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政策為依托,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的專業(yè)服務,v但社會工作介入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存在著介入難,介入不專業(yè),認可度低、本土化難、缺乏足夠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機構及服務資源等諸多實際性問題。vi
所以本文在基于上述背景下借助社會福利視野,從農村的老年家庭入手分析其目前發(fā)展面臨的困境以及社會工作的介入所具備的有效性和限制性因素,提出一些建議來推動農村老年家庭整體向好發(fā)展,提高其生活質量。
二、農村老年家庭面臨的困境
農村老年家庭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家庭關系、經濟狀況等方面都屬于弱勢地位,首先相較于農村青壯年家庭,老年家庭缺少發(fā)展經濟的勞動力與子女所能帶來的情感慰藉;其次與城市老年家庭相比較,農村老年家庭缺少較為健全的社會保障、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和老年人福利。
(一)家庭結構不完整,留守家庭問題嚴重
工業(yè)化和城市化不斷拉動農村青壯年向城市流動,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經濟因素,為了獲取更多的生活所需,改善家庭成員的生活;二是教育因素,為了子代能夠接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實現階層的越遷;三是人情因素,認為走出農村進入城市生活,才能夠被別人看得起?;谶@三方面因素,向外流動的就是農村家庭的青壯年,這一部分人具有城市需要且能夠容易變現的勞動力,自然可以在城市換取一定的生活資源,而老年人由于年紀較大,身體條件每況愈下,無法達到進入城市的條件,他們的子女又不能夠依靠廉價勞動力在城市里安家,為老人提供養(yǎng)老體條件;所以導致農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原生家庭的結構發(fā)生變化,或者女性老人經常要跟隨子代進入城市發(fā)揮照顧孫輩的功能,農村留下一個老人獨居,這些老人往往面臨著經濟狀況不好,日常生活單調和社會交往匱乏等問題。
(二)家庭經濟狀況差,家庭保障功能缺損
農村老年家庭最突出的問題是貧困,造成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身體條件不允許外出務工,留守農村的收入來源只能依靠土地,發(fā)展規(guī)模較小的農業(yè)生產和養(yǎng)殖,土地種植成本的日益增加和養(yǎng)殖風險的不確定性導致土地的經濟效益減小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對家庭的保障功能繼而家庭對家庭成員的保障功能缺損,不利于家庭的和諧發(fā)展。
(三)家庭發(fā)展能力低,代際越遷面臨困難
農村老年家庭的發(fā)展能力較低,由于留守和貧困導致家庭沒有發(fā)展的資本,只能保障家庭的基本生活,子女在外務工,孫輩留在村里接受不到較好的教育資源,代際越遷存在著一定的阻力,改變貧窮與落后的生活可能要付出比普通人家多倍的時間和精力,教育資源缺乏、貧窮和家庭發(fā)展能力之間是一種惡性的相互損耗關系。
(四)家庭政策不完善,社會保障功能不足
目前針對家庭制定的政策不夠完善和清晰,尤其農村老年家庭更是如此,這就導致老年人所面臨的問題被認為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對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也就只是單一的針對老人個體的救助性支持,而不是從家庭整體出發(fā)去發(fā)現造成老年人面臨問題的原因是因為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和家庭系統(tǒng)的缺失,會導致老人失去“自我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
三、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老年家庭的有效性與限制性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yè)的開展社會福利的手段,對農村老年家庭生活質量的提升的介入具有必要性,可以在不同方面,通過專業(yè)的技巧和方法,鏈接多方資源,層層遞進去解決農村家庭面臨的問題,進而提高農村家庭的整體生活質量;但社會工作在農村開展并且是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諸如傳統(tǒng)文化等的阻力。
(一)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老年家庭的有效性
1.直接介入可以補足家庭結構缺損帶來的留守家庭問題
在以血緣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農村家庭對老年人照料功能逐漸弱化,同時社會助人系統(tǒng)資源和功能不足的情況下,vii社會工作者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農村老年家庭的生活照料中,以專業(yè)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來幫助老年家庭。社會工作者通過聯系老年家庭的親屬,增進老人與親屬之間的交流互動;通過搭建交流平臺,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可以促進子女與老人之間的溝通和了解;通過對外出子女返鄉(xiāng)期間所參加的老年護理、疾病預防等知識等活動,可以提高子女對父母的關懷,viii讓子女了解父母最需要的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農村老年家庭成員的孤獨感。
2.結合農村實際,推進撂荒土地的再利用可以解決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問題
農村老年家庭面臨的經濟狀況較差的問題,社會工作者通過組織建立老人互助隊伍,促使村里勞動力富余的家庭與老人結成服務對子,或是將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與具備行動能力的老人組織在一起,形成互助式的代際養(yǎng)老模式,這種互助養(yǎng)老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子女的照顧壓力,也促進農村老人的社會交往,緩解他們的苦悶情緒;同時社會工作者通過與基層組織合作開展轉包土地的工作,承包留守老人耕種的土地,幫助老人減少生產負擔;或是利用志愿者的力量來幫助農村老年家庭進行耕作,發(fā)揮社會工作的助人功能。ix
3.培育農村老年家庭的發(fā)展能力可以促進老人自助養(yǎng)老,實現老人自身的發(fā)展需求
社會工作的工作旨在強調“助人自助”,培育服務對象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通過提升農村老年家庭的自養(yǎng)能力可以有效地緩解政府在養(yǎng)老方面的財政壓力;同時社會工作者通過探索農村多樣化的養(yǎng)老模式也可以彌補傳統(tǒng)“養(yǎng)兒防老”和機構養(yǎng)老的不足。x通過在農村發(fā)掘具有組織和行動能力的老年人,將老年人組織化,社會工作者與老年人相互配合,共同制定介入的方案和實踐行動,共同開展培育家庭能力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務村民,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村對社會工作者的容納和接受程度。xi
4.推動對農村老年家庭支持政策的制定,提升社會對老人的保障功能
社會保障對農村老年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性措施,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以推動對于農村老年家庭支持政策的制定。社會工作在農村開展時需要做到熟悉村莊社會運作的基本方式,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深入實地,從多方面發(fā)現農村老年家庭面臨的困境和需求,然后通過在老年養(yǎng)老服務方面的實際介入工作,可以增加對農村的了解,為農村“留守老人”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和及時的現實參考;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對政策執(zhí)行和福利效用的總結,提出基于實踐的修改意見,使福利政策能夠更加符合老人的需求,更加有力和全面地維護農村老年家庭的權益。xii
(二)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老年家庭的限制性因素
1.直接介入無法契合農村社會,農民難以接受外來力量
社會工作在農村進行接入的第一步是需要進入農村,但是由于農民對社會工作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加之鄉(xiāng)村振興的影響,村民往往將社會工作者等同于扶貧工作隊,導致農民對社會工作者抱有經濟支持的希望,然而社會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并不是直接為其提供經濟支持,這就導致社會工作在鄉(xiāng)村被誤解,農民在發(fā)現社會工作者并沒有能夠解決他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就會對社會工作產生排斥心理。
2.與村社合作存在沖突,對村莊運作和基層工作模式不熟悉
社會工作在進入農村之后要與基層政府建立聯系,在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下去開展工作。但是在現實工作中往往會出現社會工作和基層政府之間存在工作理念與工作模式不一致甚至無法調和的情況,這就極大地導致了社會工作在農村的開展會遇到阻力,不能與基層政府良好合作,得不到基層政府的信任就更難得到村民的信任,也更難去發(fā)掘村民的真實需求,從而無法提供針對性的較為精準的支持和服務。
3.農村老年家庭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較深,老人被標簽化為“無用”、“沒有能力者”
在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農村社區(qū)對老年人照料的觀念尚未及時轉變過來,從而使老年人越來越邊緣化。xiii農村老年人大部分以種田為生,除了耕作和養(yǎng)殖之外,基本沒有其他技能,在年老之后,種田也無法維持生計,需要依靠國家的福利保障和政策支持,往往被認為是沒有能力的人,這種標簽化不利于老人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和優(yōu)勢的發(fā)掘,老人也默認自己“老了之后就沒用了,是孩子們的拖累?!边@樣的想法也不利于老年家庭的團結。
4.社會工作在農村發(fā)展不成熟,介入不專業(yè)
社會工作起源于西方,目前在我國的發(fā)展也只是在幾個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如深圳、廣州、重慶、上海等比較火熱,其他三四線城市的經濟水平還不足以支撐社會工作這個職業(yè)的存在和發(fā)展,在農村地區(qū)更是少之又少;因為我國本土社會工作體系還沒有發(fā)展成熟,在農村地區(qū)更加難以開展,城市地區(qū)相較于農村,原子化更為嚴重,而農村地區(qū)更加注重家族的力量,對外來的自己不熟悉的力量去進行接受較為困難;并且農村的問題大多是與經濟相關聯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在如何發(fā)展經濟上也沒有接受過專業(yè)培訓,所以無法給到農村老人實質性的幫助。
四、對提升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老年家庭生活質量的建議
在對既有文獻的梳理、農村老年家庭面臨的困境及社會工作介入的相關分析的基礎之上,筆者嘗試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對農村老年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發(fā)掘在村老年家庭優(yōu)勢,利用好土地保障功能
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往往從優(yōu)勢視角出發(fā)進行介入,應該看到農村老年家庭所具有的優(yōu)勢在于小農經濟的農業(yè)生產,除沒有勞動能力的失能老人需要政府的救助之外,具有進行簡單勞作能力的老人應該被發(fā)現,社會工作者要深入村民,去鼓勵老年人認清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發(fā)揮余熱去進行農業(yè)生產;社會工作者也應該看到農村目前面臨著土地丟荒的問題,通過幫助農民鏈接資源,保障農村老年農民以最小的成本去進行農業(yè)生產。
(二)發(fā)揮家庭成員重要作用,提升農村老人生活幸福感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是社會生活的細胞,是提供個人福利的原始場域,承載著物質保障和精神慰藉功能,xiv所以社會工作者應遵循“人在情境中”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理念,將家庭看作是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中的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社會工作者要注意聯系老人的家庭成員,或者教授老人一些微信電話視頻的使用方法,讓老人能夠覺得自己沒有被家庭所“拋棄”,而是與家庭成員聯系在一起的,提升老人的幸福感。
(三)利用農村社會熟人優(yōu)勢,發(fā)揮家庭之間互助作用
在農村這個“熟人社會”里,鄰里間的互助合作是農村交往的常態(tài),所以社會工作者要依據農村社會發(fā)展的特點去開展工作,發(fā)揮鄰里之間的互助優(yōu)勢,利用好農村社會的相互信任基礎,組織開展文娛活動、健康知識講座和家庭成長小組等等,增強老人對所在農村的歸屬感,拓寬老年家庭的社會交往,緩解老人的孤獨感;除此之外一種較為新型的互助養(yǎng)老模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yǎng)老壓力,是基于互惠原則的非正式福利供給方式,xv在農村社會開展互助養(yǎng)老,更多的應該是注重家庭與家庭之間的相互照料,因為農村存在著熟悉和信任的基礎,輔之以一定的監(jiān)督和管理機制,加之社會工作者的指導,互助養(yǎng)老在農村地區(qū)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結合農村實際進行再專業(yè)化,進行精準幫扶
社會工作者需要針對某一類服務對象和某一個服務領域進行“再專業(yè)化”,xvi在針對農村老年家庭開展工作時,社會工作者要依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去發(fā)展一套專業(yè)的工作方法,既要包括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經驗,又要借鑒老年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理念,也要注重利用好國家的一系列福利政策,將三者有效結合起來,去深入實地開展工作。
(五)深化與基層政府合作,合力推動農村老年家庭生活質量的提升
社會工作者在進入農村時需要借助基層政府的力量,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村委會,村委會一方面強化了農村熟人社會之間相互合作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為社會工作的介入打下了群眾基礎;所以社會工作者要與基層政府之間達成一致,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將資源整合起來,共同為農村老年家庭的發(fā)展做出努力。
注釋:
i 屈勇,王宇.社會工作增權視角下農村老年社會福利服務發(fā)展路徑探討[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7):481-485.
ii 東波,顏憲源. 構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之路徑——以黑龍江省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為個案[J].大慶社會科學,2008,(6): 62-68.
iii 姚從容,李建民.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福利狀況: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人口學刊,2007,(6): 18-22.
iv 屈勇,王宇.社會工作增權視角下農村老年社會福利服務發(fā)展路徑探討[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7):481-485.
v 孫唐水,潘金洪,周長青.農村留守老人困境的社會工作干預實驗——基于安徽省X縣G鄉(xiāng)S自然村的實證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7(3):10-14,47.
vi 梁曼茹.農村地區(qū)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文獻綜述[J].農家參謀, 2018,(8):6-7.
vii屈勇,崔香芬.從農村老年人照料現狀看專業(yè)社會工作的介入——江蘇省鹽城市X村個案研究[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3-19.
viii劉昱君.對老年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分析[J].理論觀察,2013,(11):54-56.
ix劉昱君.對老年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分析[J].理論觀察,2013,(11):54-56.
x蔣美華,段新燕.農村老年婦女問題及其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與運用[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10,(2): 48-50.
xi修寧.農村老年志愿者培育的社會工作行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1,42(13):73-74.10
xii林芳璐.老年社會工作在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yǎng)老問題中的應用[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 2010,25(2):105-106.
xiii 屈勇,崔香芬.從農村老年人照料現狀看專業(yè)社會工作的介入——江蘇省鹽城市X村個案研究[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3-19.
xiv 劉婧嬌,王笑嘯,郭琦.殘疾人社會福利的中國道路:1921—2021[J].殘疾人研究,2021, (4): 3-14.
xv 張繼元.農村互助養(yǎng)老的福利生產與制度升級[J].學習與實踐,2021,(6):104-115.
xvi 唐鈞. 進一步發(fā)揮社會工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傳輸功能[J]. 中國社會工作, 2020, (34): 11.
參考文獻:
[1]屈勇,王宇.社會工作增權視角下農村老年社會福利服務發(fā)展路徑探討[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7):481-485.
[2]屈勇,崔香芬.從農村老年人照料現狀看專業(yè)社會工作的介入——江蘇省鹽城市X村個案研究[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3-19.
[3]東波,顏憲源. 構建農村老年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網絡之路徑——以黑龍江省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為個案[J].大慶社會科學,2008,(6): 62-68.
[4]姚從容,李建民.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福利狀況: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人口學刊,2007,(6): 18-22.
[5]孫唐水,潘金洪,周長青.農村留守老人困境的社會工作干預實驗——基于安徽省X縣G鄉(xiāng)S自然村的實證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7(3):10-14,47.
[6]梁曼茹.農村地區(qū)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文獻綜述[J].農家參謀,2018,(8):6-7.
[7] 劉昱君.對老年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分析[J].理論觀察,2013,(11):54-56.
[8]蔣美華,段新燕.農村老年婦女問題及其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與運用[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10,(2):48-50.
[9]修寧.農村老年志愿者培育的社會工作行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1,42(13):73-74.10
[10]林芳璐.老年社會工作在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yǎng)老問題中的應用[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0,25(2):105-106.
[11]劉婧嬌,王笑嘯,郭琦.殘疾人社會福利的中國道路1921—2021[J].殘疾人研究,2021,(4):3-14.
[12]張繼元.農村互助養(yǎng)老的福利生產與制度升級[J].學習與實踐,2021,(6):1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