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燕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自古就有師徒如父子的格言,把老師的地位看得崇高無比,老師也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社會各界的尊重,尤其是在學生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讓學生望而生畏,這樣的師生關系曾幾何時讓莘莘學子敬而遠之。敬在心中,遠在行動,這種師生關系勢必會讓學生躲著老師,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影響教學效果。新時期,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學生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不斷增強,教師的中心地位也有所動搖,昔日的敬重不在,甚至出現(xiàn)公然反抗。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zhì)是互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這種特殊關系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和質(zhì)量。如何改善新時期的師生關系,利用和諧的師生關系促有效的教學,作為職業(yè)高中的一線教師,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要深入學生,到學生中去
學生是先喜歡老師這個人,然后才會喜歡老師講的課和提供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溝通質(zhì)量。以往的師生關系都是教師高高在上,學生敬而遠之,教師的職責是教,學生的義務是學,師生之間很難產(chǎn)生教和學之外的第三種互動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曾經(jīng),由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我恨我們的班主任”,原因很簡單,是每次調(diào)位置都把她安排在后三排,每次正想下決心努力學習時,一想到班主任對自己的偏見,就有點自暴自棄,直到有一天其他科任老師找這位同學談話時,她傾訴了自己的心聲。隨即,她的心事被轉達給了班主任,這位班主任也比較“寬宏大量”,主動找這位同學談話,原來她的心結不在于位置,而在于班主任對自己的偏見,班主任也為自己一時的疏忽道歉,自此以后,這位同學學習上有了驚人的改變??梢娙魏螘r候,師生之間的溝通都是必要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放低姿態(tài),主動溝通學生,教師的主動一定能換回學生百倍的心理回應,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做學生的知心人,而不是監(jiān)督者
新時期,隨著社交通信媒介的發(fā)展,社交通信媒介也廣泛應用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通QQ群、微信群交流也變得非常方便,本以為這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有一次,偶然聽到一個學生說起:我們班有兩個QQ群,一個里面有老師,另一個里面沒有老師,有老師的群用于日常學習生活溝通交流,沒老師的群是班級小號,同學們可以聊一些“悄悄話”,當然這些悄悄話是防止老師竊聽的,甚至是老師的一些“花邊新聞”和對付老師的“絕招”。聽了這些,我一驚,原來學生都還對老師“留一手”?。”疽詾樽约旱目嗫谄判?,諄諄教誨應該得到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卻不想換來的卻是學生的抵觸,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成了學生的監(jiān)督者,這樣,我們失信于學生,我們的主導地位勢必會動搖。因此,要將心比心,做學生的知心人,而不是監(jiān)督者。
三、要賞識每一個“不完美”的學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和不足,當然學生也是如此,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職業(yè)高中的學生,這些學生普遍的特點是文化基礎差,學習動力不足,這些都是歷史性問題,長期以往,造成了他們嚴重的自卑心理,進而產(chǎn)生叛逆的思想,面對這些學生,我們不能以一貫的評判標準來對待每一個學生,有的知識水平差的學生,實踐能力較強;而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衛(wèi)生習慣很好;有的學生雖然學習程度不好,但是樂于助人,是老師的好幫手,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當然,在我們的課堂上不乏有這樣冥頑不化的釘子戶,由于長期得不到老師的賞識和器重,自暴自棄,對老師產(chǎn)生抵觸心理,對老師的教誨滴米不進,原蘇聯(lián)學者維果斯基認為每個學生都有“最近發(fā)展區(qū)”,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更要發(fā)掘他們的潛力,從思想上轉化他們,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徹底地轉化他們。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不管他是杰出者,還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勞,都是我們的驕傲。這一觀點顛覆了我們許多教育者固有的觀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做真人。
四、讓學生相信你有“兩把刷子”
一直有這樣的傳統(tǒng)觀點“要給學生一碗水本人就得有一桶水”,在這里,教師的作用就是傳授知識,而學生也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但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學生要一碗水,教師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人們接收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通過網(wǎng)絡、數(shù)字媒體,學生獲取的知識要遠遠超出老師的預期,這種情況下,老師就算學富五車,也難以說他知曉天下,因此,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充電,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如果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專業(yè)知識駕輕就熟揮灑自如,那么他的課堂也必將受到學生的歡迎,教師個人也必將受到學生的愛戴。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師生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師生發(fā)生沖突亦是難免的,教師只有在處理好矛盾沖突的時候,才能建立起好的師生關系。新時期新形勢下,人們應該轉變之前的觀念,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和諧的,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可以是不平等的,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更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這樣的師生關系可謂是敬而不遠,又和諧平等,教師既受到學生的尊重,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只有師生之間心理相容,相互接納,有了真摯的、至愛的情感,學生才能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發(fā)展自己,獲得成就感和積極的人生體驗,逐步完成自己健康向上人格的建立。當然,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和心靈的成長,他的人生價值和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和升華,才能受到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戴和由衷的敬重。
參考文獻:
(1)師生溝通的藝術,屠榮生,教育科學出版社
(2)上課的變革,劉家訪,教育科學出版社
(3)美育基礎,李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4)情緒管理,曾仕強,齊魯音像出版社
(5)教育的智慧:做個好老師并不難,李鎮(zhèn)西,青島出版社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