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時布
關鍵詞: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6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8--01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為鼻部的常見疾病類型,該疾病會給患者帶來較多的不適癥狀,常見的如嗅覺敏感度下降、鼻塞、頭痛、膿涕多等[1]。該疾病具有比較長的病程,病情反復,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明顯影響。研究認為,鼻竇慢性化膿性感染是導致此類疾病的主要原因[2]。當前手術為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方式,不同手術的效果、安全性方面也會存在一些差異。本文主要觀察了鼻內鏡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將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作為研究時間范圍,將在樂山人民醫(yī)院(筆者進修醫(yī)院)接受手術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年齡>60歲的老年人?;颊咝詣e構成方面,男患共計32例(53.33%),女患共計28例(46.67%),年齡介于60-75歲,均值為(66.01±4.98)歲。將這些患者分成各有30例的研究組、對照組,分別接受鼻內鏡手術、傳統(tǒng)手術。兩組患者手術前的各資料比較,均P>0.05,可比?;颊呔馐中g方案,具有較好的配合度。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的手術類型為傳統(tǒng)鼻息肉根治術。
研究組患者接受鼻內鏡手術,操作方法如下:手術麻醉方式為局麻,術前,使用0.1%腎上腺素定因棉片對患者的鼻腔進行填塞,共填塞3次,然后實施鼻腔黏膜收縮麻醉,之后對患者的鼻丘、構突黏膜使用2%利多卡因+少量腎上腺素進行浸潤麻醉。在完成以上手術操作準備的基礎上,根據患者術前的CT診斷資料以及術中使用鼻內鏡檢查的具體情況,準確確定實施手術的范圍。使用常規(guī)鼻鏡進行觀察,將其中存在的大塊鼻息肉進行切除,然后在鼻內鏡下切除殘余的鼻息肉。完成以上操作后,鼻內鏡進入鼻竇腔,切除相應位置的病變組織。手術操作完成后清洗鼻竇腔,將鼻甲、篩竇的內側板向外側壓,然后在術腔中填塞高膨脹止血材料,時間為2-3d。術畢,對患者靜滴抗生素,對術腔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清除鼻腔中的淤血、分泌物等,確保通暢,防止感染。術后囑患者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復查,且日常中應當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加強飲食營養(yǎng)等。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比較兩組的整體手術效果、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等。其中鼻竇炎、鼻息肉、其他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為治愈,癥狀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為有效,否則視為治療無效。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8.0軟件作為處理各項數據的統(tǒng)計學工具,其中計量類型數據表現(xiàn)形式為(x±s),實施t檢驗,計數類型數據表現(xiàn)形式為(%),開展χ2檢驗,P<0.05代表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對比
對比兩組的總體療效情況,研究組顯著比對照組更高,說明前者療效更優(yōu)(P<0.05)。見表1。
3討論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持續(xù)影響,要想讓患者解除痛苦,需要及時到醫(yī)院接受有效治療。當前此類疾病以手術治療為主,以往主要采用傳統(tǒng)鼻息肉根治術。這種手術方式雖然能夠獲得一定效果,但同時也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延長康復時間,還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鼻內鏡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通過鼻內鏡進行此類患者的治療,能夠減少對鼻內組織的損傷,讓患者鼻內周圍組織功能獲得較好的保護。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鼻內鏡的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療效好于傳統(tǒng)手術方法。另外,鼻內鏡手術患者中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也比傳統(tǒng)手術更少。對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可能與如下因素有關:鼻內鏡創(chuàng)傷小,術野清晰,能夠將病變組織徹底清除,能夠促進鼻竇引流通氣功能的恢復、重建;另外,其對病變周圍正常組織的影響小,能夠將鼻腔組織、結構較好地保留,且操作比較簡單,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fā)癥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康復[3]。
參考文獻:
[1]歐麗敏,劉洪全,黃敏怡. 鼻內鏡下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和安全性分析[J]. 當代醫(yī)學,2020,26(29):148-149.
[2]張火林,丁海峰,黃灼良,等. 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J]. 世界復合醫(yī)學,2020,6(07):56-58.
[3]謝聲權,黃定旭. 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