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能俊
中學高級教師,“國培計劃”項目專家,喬能俊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被評為“荊楚好老師”“湖北省優(yōu)秀教研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論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講學、執(zhí)教公開課兩百多場次,現(xiàn)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qū)教科院常務副院長。
洞悉孩子的情緒世界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我打算用兩期專欄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前段時間,女兒說話語氣比較“沖”,常常一開口便是抱怨。
有一天放學,我好不容易擠出時間去接她,她一看見我就開始埋怨:“爸爸,你怎么不走到這邊來?難道你沒有看見我嗎?你總是很粗心!”我頓時說不出話來。
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顯然與父母平時的引導不夠有關?;仡櫸覀?nèi)粘L幚砗⒆忧榫w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忽視。覺得小孩子有點情緒挺正常,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不當一回事。
封堵。認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還沒有等他說完就有些不耐煩,甚至非常反感,不想再聽下去。
批評。最常見的表達是:“怎么又這樣?我都說了好幾遍,這是不允許的……”
懲罰。比如暫時分離、短時站立等。
大發(fā)雷霆。認為他是在以哭鬧的方式要挾或挑戰(zhàn)我們的權威,孩子的情緒越激烈,我們的態(tài)度就越強硬。
因此,要改變孩子的情緒模式, 父母要先做出改變。我們要以最大的誠意,投入極大的耐心,優(yōu)化與孩子之間的情緒管理。
共情
共情,即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成為孩子知己的能力。當看到孩子流淚的時候,我們能想象自己就是這個孩子,并理解他的痛苦;當看到孩子憤怒的眼神時,我們能夠感受他的怨氣和失望。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場,并隨之做出回應。共情讓我們成為孩子的盟友,而不是旁觀者。這是一切良好關系的基石,也是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的基礎。
回到放學的那一幕,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會這樣做——
女兒:爸爸,你怎么不走到這邊來?難道你沒有看見我嗎?你總是很粗心!
爸爸:你是不是希望爸爸早一點看到你?
女兒:是的。
爸爸:沒有被爸爸及時看到,是不是有點著急、有點小小的失落?
女兒:也許吧。
爸爸:好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手牽著手了。其實,爸爸和你一樣,也想早一點看到你。
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我們與孩子共情?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我們不能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一看到孩子生氣、害怕、發(fā)脾氣,我們就直覺地認為這是不好的,是必須制止的。在我們的成長經(jīng)歷和他人的眼光中,“壞脾氣”等同于“壞孩子”,有負面情緒的孩子就是問題孩子。這種根深蒂固的觀點亟須修正。我們要認識到,無論什么樣的情緒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行為;一切情緒都是可以接受的,需要改變的是行為。
如果想做一個能與孩子共情的父母,最重要的或許是感同身受地去傾聽。傾聽意味著用眼睛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捕捉他們發(fā)出的情緒信號;懂得通過自己的想象,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他們所處的情形;懂得用安慰的話、不帶任何批評地回應自己聽到的一切;懂得幫助孩子標注自己的情緒……一句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孩子體會到的一切。
行為劃界
所有的感受、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容忍的。因此,當孩子的行為傷害到自己、他人或環(huán)境,父母有責任為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適當?shù)匾龑А?/p>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建議父母將孩子的行為劃分為三個區(qū)域:綠色區(qū)域、黃色區(qū)域和紅色區(qū)域。綠色區(qū)域中都是我們認可和希望的行為,大大方方地允許孩子們做。黃色區(qū)域中的行為我們不認可,但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包容,比如孩子在放學路上偶爾買點零食吃。紅色區(qū)域里的行為是父母無論如何都不會容忍的,包含傷害孩子自身,或者對其他孩子構成危害的行為,也包括不符合倫理、不被社會接納的行為,等等。行為區(qū)域的劃分,可以幫助父母在面對孩子行為時理智而有彈性地選擇應對方法。
值得警惕的一種劃界方式是懲罰,或者更嚴重地說是體罰。體罰在短期內(nèi)效果非常明顯,能立刻阻止不當行為,但同時也扼殺了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的機會。事實證明,長期來看,體罰毫無效果,甚至適得其反。體罰讓孩子感到一種無力感,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容易對自己的父母產(chǎn)生憤怒情緒。體罰之后,孩子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報復,而不是如何改變自己。在羞辱感的驅使下,他們會否認甚至想方設法掩蓋自己不好的行為,避免被人抓到把柄。因此,在劃界時要以尊重,而非貶低的方式進行。
讓孩子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
對于孩子來說,每一次負面情緒的出現(xiàn)都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如何解決問題,父母可以給予幫助,和孩子一起分析、尋找合適的方法,但不要急于把主動權從孩子手里搶過來。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經(jīng)歷整個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解決方案。
有一次,女兒因為被媽媽催促著去洗澡而很不高興,說:“我現(xiàn)在不喜歡媽媽了,我不想看到她?!甭牭竭@話,媽媽就去了臥室,女兒一下子哭了。
我說:“媽媽走了,你是不是很傷心?”
女兒抹著眼淚點頭。
“媽媽是你最愛的人,所以你才特別傷心?!?/p>
“是的?!?/p>
“你也是媽媽最愛的人,我想你剛才的話也會讓她特別傷心。說不定,她現(xiàn)在在臥室里也和你一樣流眼淚呢?!?/p>
“那我該怎么辦呢?”
“你想想看。”
“我給她道歉去。”
她去道歉,發(fā)現(xiàn)臥室門關著。
“你還有其他辦法嗎?”我問。
“我可以給媽媽寫一封信?!?/p>
“可是我們馬上要洗澡,時間不夠。”
“那我們就先洗澡,然后我再給媽媽一個擁抱。”女兒說,“還有,我等一會兒可以悄悄進去,故意嚇唬一下媽媽,她肯定會高興的。”
“這個主意不錯哦?!?/p>
盡管我有一些可傳授的經(jīng)驗和方法,但沒有直接告訴孩子??赡芎⒆酉氤鰜淼霓k法并不是最好的,但可以讓他們?nèi)ピ囈辉?,失敗了再和他們分析原因,嘗試下一個方案。我們要相信孩子,只要不斷地給他們創(chuàng)造直面問題的機會,他們一定能夠找到打開情緒管理之門的鑰匙。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