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寧
嘉嘉是一個安靜內(nèi)向的孩子,很少主動和小朋友打鬧嬉笑,非常聽老師的話。但是有一天清晨,我正在給孩子們做晨檢,一個小朋友大喊:“老師,嘉嘉帶玩具了!”幼兒園不允許孩子從家里帶玩具來,這一點我一再強調(diào)。但看著手足無措、滿臉通紅的嘉嘉,我不忍苛責,輕聲對她說:“嘉嘉,明天別帶來了哦,這些玩具你先放回去吧?!奔渭吸c點頭,迅速把玩具塞進了書包。
我本來并未將這件事放在心上,可連著一周,嘉嘉每天都被“舉報”帶玩具來了。這是怎么了?我覺得很奇怪,便在區(qū)域活動時問嘉嘉:“你最近怎么老是帶玩具來學校呀?”嘉嘉低著頭,一直用手搓著衣角??此@個樣子,我用更溫柔的語氣說:“嘉嘉,老師不是批評你,只是想知道為什么。”嘉嘉慢慢抬起頭,小聲說:“洪洪讓我每天帶玩具給他玩,如果不帶,他就不跟我玩,不做我的好朋友,也不讓別人做我的朋友。”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一驚:“小小的孩子,居然還有這樣的心思!”嘉嘉接下來的話讓我更難受:“陳老師,你能不能不批評洪洪。我怕他不理我,不做我的好朋友了?!蔽覜]有再說什么,只是讓嘉嘉先去玩。這件事提醒了我:孩子缺乏對友誼的正確認識,我需要及時引導他們。
第二天上課時,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朋友是什么樣的人?”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有的說:“朋友就是一起玩的人!”有的說:“朋友應該互相幫助!”……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圖片,說:“那請你們看看,這個圖片里的小朋友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好朋友?”圖片中,一個小朋友正在威脅、命令另外一個小朋友。那張圖片一出現(xiàn),孩子們便紛紛擺手,說:“不!好朋友不能這樣!”我問:“哪里不對?嘉嘉,你來說一說,好嗎?”嘉嘉說:“他讓朋友打小狗,不打就不理他,是錯的!”我追問:“為什么?”“因為好朋友不能讓朋友做壞事?!薄叭绻闶悄莻€小朋友,你會怎么做?”我笑著問嘉嘉。嘉嘉說:“我會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不能做!”“對!”孩子們也都大聲喊了出來。我又看向洪洪,問:“洪洪,你說說,好朋友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洪洪紅著臉說:“好朋友不能讓朋友做壞事,不能不理人,還要一起玩,互相幫助?!蔽倚χ念^說:“你說得對,看來,你一定是一個合格的好朋友!”
我繼續(xù)說:“小朋友們,如果你的好朋友讓你做不正確的事,你要學會拒絕哦!哪位小朋友可以示范一下怎么拒絕?”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起手,嘉嘉也舉起了小手,我馬上請嘉嘉演示,嘉嘉小聲說:“不,這個是錯的,我不做?!蔽夜膭钏骸霸俅簏c聲,嘉嘉,你說得很好。”“不!這個是錯的!我不做!”嘉嘉大聲說了出來,還加上了拒絕的手勢?!罢姘?!大家給嘉嘉鼓掌!”在掌聲中,嘉嘉笑得特別開心。
“接下來,請小朋友們和自己的好朋友來個擁抱吧!”我舉起手大聲說。孩子們起身歡呼著,到處尋找自己的好伙伴。我看到嘉嘉穿過人群走到洪洪面前,和他來了一個大大的擁抱。洪洪在嘉嘉耳邊小聲說:“對不起,之前讓你帶玩具來學校是我不對?!奔渭握f:“以后我也不帶啦!這是不對的事,好朋友要我做,我也不能做!”看著抱在一起的兩個人,我不禁笑了。
嘉嘉遇到的問題是很多孩子在與人交往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不會也不敢拒絕朋友的不合理要求。3~6歲正是孩子建立友誼觀的關鍵時期,如果放任不管,孩子的錯誤觀念就會逐漸固定下來,影響以后的交友行為。
經(jīng)驗是構成孩子認知的重要部分,教師與其說教與苛責,不如引導孩子親身體驗。孩子看到了,說出來了,就明白了,下一次再遇到類似問題時就知道怎么做了。這樣一來,問題就轉(zhuǎn)化成了教育的契機。(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一實驗幼兒園城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