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是由要素相互連接構成的。一節(jié)“行走的思政課”,作為一個教學系統(tǒng),由教學環(huán)境、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多個要素有機聯(lián)系構成,因此,思政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行走的思政課”的“系統(tǒng)之美”。
2020年1月,濟南市教育局啟動“雙貫通”思政課改革建設工程。在推動思政課“理論+實踐”的“橫向貫通”改革中,市教育局提出開門辦思政課的基本思路,確定了100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開展了多項活動,全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行走”在濟南大地上的思政課撬動了濟南思政課改革,形成了濟南市思政教學的新生態(tài)。作為深度參與這項改革活動的一線教師,筆者認為,只有堅持“三個統(tǒng)一”,優(yōu)化“三環(huán)五步”,貫徹“多元評價”,系統(tǒng)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才能真正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貫通,實現(xiàn)思政課應有的育人價值。
一、堅持“三個統(tǒng)一”,整合教學要素
系統(tǒng)是由要素相互連接構成的。一節(jié)“行走的思政課”,作為一個教學系統(tǒng),由教學環(huán)境、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多個要素有機聯(lián)系構成,因此,思政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呈現(xiàn)“行走的思政課”的“系統(tǒng)之美”。
1.教學主體上,堅持思政教師和基地人員的有機統(tǒng)一
從教學主體看,無論是濟南市教育局提倡的雙師(思政課教師和基地專家)還是三師(思政課教師、基地專家和改革親歷者)授課,思政教師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主體,都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實踐教學開展前,思政課教師與基地教師要圍繞實踐教學目標,共同研究、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在“行走”的過程中,思政教師要始終處身于學生之中,搭建學生學習的“腳手架”,陪學生一起探索發(fā)現(xiàn),和學生共同咨詢問題,支持學生操作實踐;在小組討論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多向思考,也要引導學生聚合思維進行知識總結。思政教師要在學習的促進者、學習的同伴和教練員等角色間自然轉換。例如,筆者曾帶領學生到濟南市章丘三澗溪村開展實踐教學,行前,筆者同三澗溪村相關負責人提前溝通參觀行程,了解村子的基本情況;學生在參觀老村、新村及三澗溪鄉(xiāng)村振興展館時,筆者提醒學生關注三澗溪村村容村貌的變化、關注三澗溪村的黨建經驗,并示范性地向村委成員詢問三澗溪村的具體發(fā)展舉措和發(fā)展數(shù)據,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調查、采集和分析實踐數(shù)據。
2.教學內容上,堅持思政學科邏輯和基地實踐資源的有機統(tǒng)一
從教學內容看,《濟南市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行走的思政課”既不是簡單的參觀考察,也不是研學旅行,而是“行走+思政”,是在思政課程觀的框架內推動的實踐教學。因此,教師既可以圍繞思政教材相關知識遴選實踐基地,也可以圍繞某一實踐基地遴選相關知識,遴選時可以跨課、跨單元、跨教材,甚至跨學科整合。總之,要在“行走”中打通思政教材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堵點,實現(xiàn)二者的無縫隙鏈接。無論是“行走”基地和資源的選擇、“行走”活動的設計,還是學生探究內容和問題的界定、教師的引導等,各方面都要體現(xiàn)思政學科特色,彰顯思政“課程因子”,運用思政學科思維,凸顯思政德育力量,讓“行走”更有靈魂。例如,學生參與了濟南市政協(xié)組織的“青春版商量”活動,自然對政治協(xié)商的認知更加深刻;在章丘三澗溪老村和新村的行走中,通過對比感受到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自然能更好地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這些活動的效果不言自明,勝過教師千遍的說教,有利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更好地發(fā)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作用。
3.教學方式上,堅持活動行走與思維探究的有機統(tǒng)一
從教學方式看,作為一門“課程內容活動化”和“活動內容課程化”的課程,思政課程內容可以采取思維探究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呈現(xiàn)。思政教師既要注重“去哪里行走”,精準選擇實踐基地、統(tǒng)籌規(guī)劃“行走”路線、科學安排“行走”時間,更要明晰“為什么行走”“怎樣行走”,在有效提升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上下功夫,讓“行走”圍繞理論走,有效避免“行走”浮于淺層熱鬧的誤區(qū)。思政教師要設計既開放又聚焦,有一定難度的深度議題,創(chuàng)設“邊界感和開放性相統(tǒng)一”的有利于導向深度學習的實踐課堂;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并及時反饋,及時依據現(xiàn)場情況和教學設計預案調整教學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發(fā)展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在學生參觀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時,思政教師既為學生設計了接受法院民事訴前調解的角色體驗環(huán)節(jié),又在法院會議室設計了理性探究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就為什么及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公正司法、公民如何守法等話題進行討論。
二、實行“三環(huán)五步”,構建教學流程
《濟南市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在教學空間和教學資源選擇與轉換上,要找準有效的空間資源,把控好講解重點和時間節(jié)奏,實現(xiàn)教學場景的有序轉換。為實現(xiàn)這種有序轉化,筆者總結出了“三環(huán)五步”實踐教學流程。該流程為:在課前、課中、課后三環(huán)節(jié)中,有序開展教學設計、聆聽講解、探究討論、實踐操作、成果提煉五步驟,著重解決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提高的問題。
1.課前——資源選擇,明晰方案
精準設計的思政教學案是提高師生“行走”實效的前提和保障?!靶凶叩乃颊n”以教師的教案設計、學生的實踐手冊為依托,提升“橫向貫通”的教學實效。
教案設計的內容包括:思政教材內容(課本對應知識,教師可按單元、課、框題進行內容選擇,也可以根據基地資源整合課本相關內容)、實踐基地資源(不是被動接收基地提供的所有資源,而要依據學情,選擇思政教學實踐資源)、教學目標、教學路線設計、議題及活動設計、課后作業(yè)設計、學生表現(xiàn)評價量表(含學生評價量規(guī)、思政教師評價量規(guī)、基地人員評價量規(guī)等)。
學生實踐手冊是學生上課的“拐杖”和“地圖”,主要內容包括:實踐基地名稱及對應教材課題、分組及角色分配情況、學生參觀路線圖(在參觀流程、路線圖的幾個關鍵地點,分別附上學生需要探究的相關議題及任務)、學生課上實踐任務(根據不同的實踐資源,設計多種形式的學生任務:或完成相關議題探究討論,或提問基地人員、采訪游客,或撰寫心得,或模擬角色完成相關任務等等。學生需把相關結果記錄在實踐手冊上)、學生表現(xiàn)評價量表、思政教師及其他帶隊教師電話號碼等。
2.課中——體驗探究,深化理解
一是觀察聆聽。2020年,濟南市教育局確定了100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不同實踐基地的資源各有特色,專業(yè)性比較強,絕大部分學生對于基地相關資源的了解不夠充分。例如,在濟南戰(zhàn)役紀念館中,學生對濟南戰(zhàn)役的相關數(shù)據和代表性人物的事跡、濟南戰(zhàn)役在解放戰(zhàn)爭史上的地位和意義都不太了解。因此,學生到達實踐基地后,一定要聽基地講解老師或專家的介紹和講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整理具體資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從感性體驗上升為理性認知。
二是探究討論?!靶凶摺钡恼n堂是開放的課堂,要充分給予學生交流表達甚至質疑的機會。在聆聽基地人員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舉手互動,咨詢問題。在小組合作研究“深度議題”時,學生可以獨立思考、互相評判、表達疑問、討論探究,在判斷思考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思維容量,以學生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提煉、升華認知,習得從經驗中不能直接掌握的學科知識,實現(xiàn)思政知識的系統(tǒng)化,避開“重行走輕知識”的實踐誤區(qū),讓“行走”更有深度。例如,在三澗溪村實踐教學活動中,在學生參觀完鄉(xiāng)村振興館之后,筆者組織學生在三澗溪村黨員活動室分組探討議題,總結出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新發(fā)展理念等相關知識。
三是實踐操作。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也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因此,我們應把實踐教學基地看成是促進學生檢驗、應用已有知識和學習新知識的融合場所。在“行走”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嘗試運用已有的思政知識解決新問題,也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收獲新知識。值得關注的是,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去解決真實的問題,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思政核心素養(yǎng)。這就好比考駕照最后一定要有路考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為了讓學員在真實的路況中去解決真實的問題,只有通過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考驗,才算真正具備了駕駛員的基本素養(yǎng)。“行走的思政課”就是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的“路考”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充分實踐、動手操作。例如,參觀工廠時可以讓學生體驗生產勞動,了解企業(yè)運作流程,并讓學生思考提高企業(yè)經濟效益的方法;參觀派出所時可以讓學生嘗試參與調解居民矛盾;參觀政協(xié)可以讓學生嘗試參與政協(xié)調研,等等。
3.課后——提煉成果,素養(yǎng)升華
成果提煉是“行走的思政課”非常重要的一步,要以“物化”的形式呈現(xiàn)?!靶凶叩某晒辈粌H呈現(xiàn)學生看到了什么,還要呈現(xiàn)學生做了什么,收獲了什么,形式或板報、或校報???、 或視頻、或演示文稿、或小論文等皆可。分組合作、提煉成果的過程是學生對“行走”過程的一次“復盤”,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更是提升和延長“行走”實效的有效方式。例如,參觀濟南戰(zhàn)役紀念館后,可以組織學生為戰(zhàn)役館講解員撰寫一份蘊含思政特色的創(chuàng)新解說詞;三澗溪村實踐教學結束后,學生分工編寫一期校報專刊“一個村莊的蝶變——章丘三澗溪村發(fā)展紀實”,向全校師生介紹三澗溪村的發(fā)展過程及緣由,并結合所見所思對三澗溪村民俗旅游和美食街的發(fā)展提出建議。
三、貫徹“多元評價”,提升教學實效
濟南市教育局在系統(tǒng)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的過程中,也對教學評價開展了重點探索。相較于校內場域的課堂教學來說,“行走的思政課”面對著更為復雜的環(huán)境和更多的不確定性,及時有效的評價是保證“行走”沿著正確方向前行的“羅盤”。筆者堅持以“三元”綜合評價貫穿“行走”的全過程,以更好地實現(xiàn)“行走”有序,思政教學有效。
1.評價內容多元化
為促進“行走的思政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濟南市教育局思政處在第一次開展實踐基地教學觀摩活動前,就如何有效開展教學進行多次研討。從促進“行走的思政課”完善的角度,評價內容首先要看教案和學案的設計。當然,除此之外,還要綜合考慮實踐教學各要素的完成度。例如,既要看課前的預設,也要看課上教師對偶發(fā)事件的處理、對學生的及時評價等;既要看基地思政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也要看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效果。從考查、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角度,評價內容既關注學生對思政課上關鍵知識點的識記,也關注學生在“行走”過程中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2.評價主體多元化
“行走的思政課”,課堂主體不只是思政教師和學生,而是更為多元。以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評價為例,在進行評價時,筆者采用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思政教師評價、基地人員評價、甚至是“路人”評價等多主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自我學習效果形成更為全面、客觀的認知,多元的評價方式也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激勵效果。例如在濟南戰(zhàn)役紀念館實踐教學結束后,一名學生在反思中寫道:今天,因為一個爺爺夸我們小組有禮貌,樂于助人,我們小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我覺得很自豪,也懂得了“跨出校門一步,肩負二中榮辱”的實際意義。
3.評價方式多元化
“行走的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評價方式要避免單一化。要有思政教師對學生課上提出問題及回答質量的及時評價,這種評價有利于及時糾偏,及時激勵;要有課后的紙筆測驗評價,這種評價有利于引導學生夯實思政基礎知識,檢驗學生從實踐到思政理論的提升以及遷移應用能力的發(fā)展;還要有對學生課后成果的總結性評價,有利于激勵引導學生,為下一次的實踐教學奠定基礎。
“行走的思政課”作為一種正在探索中的課型,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還應在實踐基地資源的選擇利用、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等諸多方面繼續(xù)改進,不斷提升“行走”的質量,推動思政課的“行走”向更深處前行,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雙向貫通?!靶凶叩乃颊n”是推進思政課活動型課程實施的重要舉措,助推思政課更好地實現(xiàn)育人使命。
【連曉芹,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