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fā)展,青少年在學業(yè)、生活習慣等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青少年生命病理問題如自傷自殺、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情緒障礙等,正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究其原因,核心就在于青少年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形成階段,對生命缺乏必要的認知和理解,壓力應對能力不足,情緒管理意識和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十分必要且迫切。
一、感悟生命本質:
提高對生命的認識是前提
從“知”的維度看,提高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是生命教育的前提。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階段,對生命的認識不夠全面,容易受不良文化影響。
感悟生命第一步是要感悟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的不可逆就意味著人人都必須面對死亡。死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不吉利、不吉祥的存在,大多數人避諱死亡,更遑論死亡教育。由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直面生與死,思索生與死之間的關系和意義,借由對死亡課題的討論,讓學生珍惜生命、欣賞生命。
第二步是要感悟生命的偉大與歷史的悠久。隨著后現(xiàn)代社會思潮開始流行,人們受其影響產生懷疑一切的歷史虛無感。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生命的偉大與歷史的悠久,破除工具理性思想對人的異化,以建立生命意義感與自主性為目標,指引學生堅定內心追求,有序生活。
第三步是要感悟生命的自由和平等。青少年時期,個體開始通過對自身和現(xiàn)實的探索,積極思考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但受成績至上和家長的過分溺愛影響,他們高度聚焦自我,對他人和他物的生命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使命感。唯有感悟到眾生生命的自由與平等,對萬事萬物懷有悲憫之心,方能喚起生命認同。
二、浸潤生命情感:
體驗中引發(fā)生命共鳴是核心
從“情”的維度看,在體驗中引發(fā)生命共鳴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青少年生命教育不應該停留于知識的傳遞,而應發(fā)掘知識的生命陶冶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雙方相互啟發(fā)。學生通過自己的生命體驗,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第一,在團體輔導中加強生命體驗。筆者曾和學生討論“我怎么看待死亡”。在師生的思維碰撞中,我們引入了對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思考。死亡對于每個物種而言都是最公平的事情,沒有人能不走向死亡,但是人類之所以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讓精神文明價值代代相傳并得以發(fā)展,就是在不斷深刻地詮釋著每一個“生”。我們在行進著、憧憬著、奮斗著,“生”的精彩具備獨有的意義。
第二,在觀察學習中加強生命體驗。教師可以讓學生采訪懷孕中的婦女、孩子剛出生的母親,感受生命孕育的可貴;可以讓學生閱讀偉人傳記,感悟生命的意義在于拓寬生命的寬度。通過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在情感中浸潤生命的偉大。
第三,在“做中學,學中做”中加強生命體驗。如為了感悟生命的力量,教師組織學生種植綠豆,并記錄豆苗的成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豆苗或順利發(fā)芽,或不幸凋零,都是學生在親身感受生命的蓬勃和脆弱,再和其他同學進行分享。萬物與我同呼吸、共生長,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感恩生活。
三、錘煉生命意志:
構建生命支持系統(tǒng)是保障
從“意”的維度看,錘煉生命意志,構建生命支持系統(tǒng)是重要保障。青少年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學業(yè)和人際關系,當青少年面對壓力事件時,堅定的生命意志能促使他們選擇成熟的應對方式。構建家校一體的支持系統(tǒng)是解決問題的保障。教師應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存在。教師首先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涵,言傳身教,從思維層面進行指引,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其次要引導學生錘煉自己的心理素質,面對困難,采取向他人傾訴、運動、閱讀、寫日記等方式進行自我疏導。班級建立互幫互助心理信箱,從心理層面進行干預,幫助學生走出消極抑郁的情緒牢籠。家長應作為支持者的角色存在。家長首先要做到“看到”孩子,滿足孩子渴望被關注、被鼓勵的心理需求,建立情緒監(jiān)測預警。其次要優(yōu)化親子溝通方式,改變以說教訓斥為主的威壓思維,善用家庭會議、親子運動等形式,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懂得自己在各樣角色中的責任和義務,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四、生命賦能實踐: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根本
從“行”的維度看,在實踐中為生命賦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生命教育的根本。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使生命回歸生活,拓寬生命意義,在生活中提高幸福感。
首先,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體驗生命的社會實踐活動,將生命教育融入相關中學生制度文化。解決問題絕不能單靠倡導和啟發(fā),必須倚重于制度。唯有中學生真正參與才能促使其從對生命的理性認識過渡到生命賦能實踐。開始時必要的硬性規(guī)范要求有利于后來的自覺實踐。
其次,生命教育必須涵蓋生命實踐中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就青少年而言,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公共衛(wèi)生教育、毒品預防教育、法治教育等內容都應該在生命教育的范疇之內。在對生命教育成效進行評價時,可以采取學分制模式,變模糊的描述性評價為明確的量化評價。鼓勵學生通過學分的獲取,將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應達到的課程目標作為自己主動學習的目標,倡導更高層次的發(fā)展。
【黃鏇璇,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外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