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基
靈峰之山b,其上曰金雞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楓櫧,多松;其鳥多竹雞,其狀如雞而小,有文采,善鳴。寺居山中,山四面環(huán)之。其前山曰陶山c,華陽外史弘景之所隱居。其東南山曰日鑄之峰,歐冶子之所鑄劍也d。寺之后,薄崖石有閣曰松風閣e,奎上人居之f。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溫而夏寒。浸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為四小池,東至山麓,潴為大池g,又東注于若耶之溪h,又東北入于湖i。其初為渠時,深不逾尺,而澄徹可鑒;俯視,則崖上松竹華木皆在水底。故秘書卿白野公恒來游j,終日坐水傍,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錢,有小魚k,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來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鳥大如鸜鵒l,黑色而赤嘴,恒鳴其上,其音如竹雞而滑。有二脊令m,恒從竹中下,立石上,浴飲畢,鳴而去。予早春來時方甚寒,諸水族皆隱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蟲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狀如半蓮子,終日旋轉(zhuǎn)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蟲也。
予既愛茲水之清,又愛其出之不窮,而能使群動咸來依n,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屬歲旱時 ,水所出,能溉田數(shù)十畝?!眲t其澤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愛之也。
(《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卷六)
a 活水源: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上。
b 靈峰:山名,在會稽山上。山中有靈峰寺,是佛教名剎,下文“寺居山中”即指此。
c 陶山:一名陶晏嶺,因南朝齊陶弘景曾隱居于此,故名陶山。下文“華陽外史弘景”即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君,別號華陽外史。
d 歐冶子:春秋時期的工匠,曾應(yīng)越王聘,鑄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五劍,后又與干將為楚王鑄龍淵、太阿、工布三劍。
e 薄(bó):迫近,靠近。 松風閣:在金雞峰下,活水源上。因閣上可聽到從松樹林中傳來的風聲而得名。
f 奎上人:當時的一位僧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g 潴(zhū):匯聚。
h 若耶之溪:即若耶溪,在紹興東南若耶山下,相傳春秋時期美女西施曾浣紗于此,故又名浣紗溪。
i 湖:指鑒湖,在紹興南,又名鏡湖。
j 秘書卿:元代秘書監(jiān)長官,正三品。 白野公:即泰不華(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臺氏,世居白野山,故稱白野公?!对贰酚袀?。
k 魚:即鯽魚。
l 鸜鵒(qú yù):鳥名,俗稱八哥。
m 脊令:即鹡鸰,水鳥名。
n 群動:各類動物。
會稽的靈峰山,其最高峰叫金雞峰。那里的草木,多半是翠綠的竹子;那里的樹多是楓樹、櫧樹,還有許多松樹。那里的鳥多是竹雞,竹雞的形狀很像雞,可是比雞小,身上披著美麗的羽毛,鳴叫的聲音非常動聽。靈峰寺就在靈峰山中,四面被山環(huán)抱著。寺院對面的山叫“陶山”,曾經(jīng)是華陽外史陶弘景隱居的地方。寺院東南的山叫“日鑄峰”,曾是歐冶子鑄造寶劍的地方。寺院的后邊迫近山崖的地方有一座小閣樓,名叫“松風閣”,奎上人就住在那里。
這里有一道清澈的泉水,從山石的縫隙中流出,涓涓細流,冬季溫暖,夏日清涼。泉水慢慢匯成一條小水渠,一年四季永不枯涸。渠水漲滿,就向西南流去,遇到有沙土的地方就在沙土底下暗暗流過,從沙土旁流出來就形成了四個小水池。往東流到山腳下,匯聚成一個大水池,再往東流就注入了若耶溪,再向東北注入鏡湖。這條水剛剛匯成小渠的時候,深不過一尺,清澈可以照見兩岸的景物,俯視清流,那山崖上的蒼松翠竹花草樹木無不在水底倒映出來。所以秘書卿白野公常常到這里來游賞,一天到晚坐在流水旁邊,還給流水取名叫“活水源”。流水中有石蟹,如銅錢般大小,還有小鯽魚,是純黑色,居住在石穴中,有水鼠經(jīng)常來吃小鯽魚。水中的草多是水松、菖蒲。有一種鳥像鸜鵒那么大,黑色的羽毛,嘴是紅色的,常常在水邊不停地叫,那聲音就像竹雞,但比竹雞的叫聲還要婉轉(zhuǎn)流利。有兩只脊令,常從翠竹上飛下來,立在山石上,洗完澡,飲足水,就鳴叫著飛走了。我初春來的時候正是特別冷的天氣,這些水中的生物都還蟄伏著沒有出來。到了這個時候,全出來活動了。還有四五個小蟲子,都如小指頭般大小,形狀如同半個蓮子,整天在水面上轉(zhuǎn)著圈浮游,日光照在它們的脊背上,顏色就像紫色的水晶石,也不知道是些什么蟲子。
我既喜愛這條溪水的清澈澄明,又喜歡它的源頭永不枯竭,而能讓這么多的小生物都來依附它,很像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先擞终f:“每逢遇到大旱的年景,泉水所經(jīng)過的地方,能灌溉數(shù)十畝良田?!蹦敲?,是它的恩澤又能普及萬物了。白野公深深地愛上這“活水源”,是很有道理的啊!
《活水源記》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創(chuàng)作的一篇游記散文。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六七月間,劉基因在招撫反元起義軍領(lǐng)袖方國珍的問題上與元朝執(zhí)政大臣不合,被羈管于紹興府。此時的他心情苦悶,愁緒滿懷,于是便與友人一起游覽會稽山水,想通過美好的自然景觀治療心理的創(chuàng)痛。在游覽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劉基寫了八篇游記,本文是這組游記中的第二篇。
本文的層次非常清晰,共分為三段:首段寫山,次段寫水,末段抒發(fā)感想。作者先從靈峰山下筆,從兩方面寫山的景色,其一是山頂金雞峰上的三大特色:多竹,多楓櫧、松樹,多竹雞;這“三多”點染出靈峰山竹樹繁茂、山鳥啼鳴的動人景象。其二是寫靈峰寺周圍的形勢和景物,指出有不少名人高士曾在此居住或活動,使讀者感受到靈峰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頗具靈氣。
作者寫山是為了寫水,第二段開頭便為“有泉焉”三字。寫水,意在突出其冬夏不枯、由小到大、奔流不息,表現(xiàn)其不斷涌動的生命活力,正因為此,才有了“活水源”這個名字,“活”就是不停息地運動,“活”就是生命的動力。這個“活水源”為各種動物提供了舒適的生存環(huán)境,是使它們快樂的天堂。至此,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生機、生意盎然的大自然景象,這景象是憑借“活水源”而存在的。
末段,作者有感而發(fā),點出本文主旨:“活水源”雖小,但水質(zhì)清澈,終年流淌,澤被萬物,這就很像“君子之德”—品格高潔、積極向上、兼善天下,于是將對“活水源”的贊美升華到新的高度,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作為一位政治家對“君子之德”的不斷追求,以及濟世安民的胸懷和抱負。(海濤)
sdjzdx20220323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