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素云
摘 要:新時期,德育工作已經(jīng)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圍繞著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實初中德育工作,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更能夠為德育活動的后續(xù)開展提供更多的參考經(jīng)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讓學生在情感上主動接受德育,這才是初中德育的真正意義。本文從人本視角展開論述,探討如何在人本視角的支撐下落實初中德育。
關鍵詞:人本視角 初中德育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38
人本視角即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育人活動中,要求教師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成長需求開展學習活動,對學生的道德意識和學習素質進行同步干預。在人本視角下,教學不再是一個教師引導的過程,而是一個教師干預學生成長的過程。人本視角下的德育,將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更為深遠的影響,也能夠進一步開發(fā)德育的育人價值。圍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規(guī)劃德育,將人本思想的價值融入初中德育當中,才能為德育工作的開展開辟道路。
一、初中德育工作的現(xiàn)狀
第一,目前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對人們的生活產(chǎn)生了非常明顯的影響,幾乎每個人都無法脫離網(wǎng)絡而生活。在初中階段,越來越多的學生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傳播非常迅速,同時在信息管理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管理漏洞使不良信息、不良思想等進入學生的視野,這個階段的學生身心發(fā)育并不完全,容易受到這些不良信息和不良思想的影響,從而作出一些對社會、對自身不利的舉動,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并且,網(wǎng)絡上的各種信息吸引著學生,與學校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模式相比,學生更喜歡網(wǎng)絡學習,所以對學校開展的德育教學活動并不感興趣,影響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難以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影響了人才的培養(yǎng)。
第二,經(jīng)濟全球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密切,各種思想、文化流入人們的生活中,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所以一些思想觀念的流入對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利影響。各種思想觀念融合在一起,價值觀念逐漸呈現(xiàn)多元化狀態(tài),學生會在思想觀念形成上出現(xiàn)迷茫,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沒有良好的判斷力和接受能力,所以在面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時就會出現(xiàn)明顯的抵觸情緒,不利于開展德育工作。
第三,我國的教育觀念太過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下,很多學校、教師都以提高學生的成績?yōu)樽罱K目標,評價學生的標準也僅僅是學生的成績,很多家長也受到影響,尤其看重學生的成績,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給學生報各種補習班,這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教師和家長都忽略了學生的德育。而且很多學校對升學率極其看重,為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而設置各種優(yōu)惠政策,比如獎學金、學費減半等,吸引更多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這一行為也影響了教育的平衡,使得學校教育水平差距很大,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重視學生成績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嚴重,在課堂中關注的永遠都是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學生之間的差距逐漸加大,成績好的學生越來越好,成績差的學生越來越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完全沒有進行德育,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很多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嚴重缺乏,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第四,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形式太過單一,一般是通過理論講解的方式進行德育,教師在課堂中一味講述各種思想道德理念,內容陳舊,而且教學方式單一,又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不高,所以很多理論知識并不能被完全理解,無法體會德育的意義。并且大多數(shù)理論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不大,學生的興趣也不高,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效率低下,不能達到德育的目標。
二、人本視角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實施策略
1.理論教育引入德育,重視以人為本
要讓學生在新時期接受德育,首先要考慮解決“什么是德育”的根本性問題,幫助學生整理德育的有關概念,使其對德育活動的目的、價值形成一個清楚的認識。人本理念下,初中德育要從學生的學習要求入手,尊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圍繞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開展。在這一教學指導思想下,學生所需要的才是落實德育的真正素材,重視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才能讓德育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教師要在落實德育工作之前積極開展理論授課,圍繞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引入德育素材,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
在人本背景下落實初中德育工作,教師要在理論授課層面做好教學指導,對學生的道德觀念進行糾正,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在理論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理論課率先引入德育。在課程安排上,可在每個星期的周五設置一節(jié)“德育課”,與學生開展交流互動,向學生提出德育問題。教師通過改變主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表達觀點,從而進行德育。
以主題“失德”為例,教師在理論課上向學生提出互動問題:什么樣的行為屬于失德?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便不再干預教學工作,而是要求學生獨立反思、總結。將德育活動轉化為理論教育,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與道德意識的綜合提升。在德育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關注點開展教育工作,以“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出發(fā)點,實現(xiàn)對學生的指導。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與所見所聞給出答案:言而無信、損人利己、口是心非,這些都屬于失德行為。道德教育理論課的支持,在學生的心底畫下了“道德標準線”,使得學生形成了更為全面的德育意識。理論層面的德育,讓學生明白了“德”的真正含義,在后續(xù)的教學中,也能夠主動對德育的有關要求作出回應。德育的支撐下,教學是一個更為完善、成熟的過程,學生的思想與教學理論互相碰撞,德育的價值也將進一步提升。
2.文化素材升華德育,貫徹以人為本
德育不是“空中花園”,在人本視角下,教師要考慮德育與文化素材之間的聯(lián)系,借助文化素材來升華德育,為德育提供扎根的土壤。以往的德育活動中,教師依靠規(guī)則、要求來約束學生,在德育環(huán)節(jié),不斷向學生提出任務,“你要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導致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嚴重喪失。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下,德育是一個能夠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產(chǎn)生良性影響的過程。對于一些能夠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形成情感意識的材料,要積極應用到德育當中。
以中國文化素材《三字經(jīng)》為例,一些教師將《三字經(jīng)》視為低齡兒童的教育啟蒙讀物,忽視了初中生的內在情感需求。對于初中生來說,其文化素養(yǎng)正在提升,文化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更加出色,行文工整的《三字經(jīng)》,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更能夠使其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在教學活動中,可結合《三字經(jīng)》當中的不同板塊落實德育工作,如“孝道”教育。在傳輸文化素材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滿足了“孝”的要求,算不算稱得上“孝”?而《三字經(jīng)》當中的一些言語則使學生看到了新的德育要求:修身養(yǎng)性,自我約束。人本理念下,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約束。故此,在學生圍繞著《三字經(jīng)》接受德育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嘗試布置學習任務,而是鼓勵學生主動思考,以《三字經(jīng)》為參照物,修身自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
3.實踐活動踐行德育,落實以人為本
科學成熟的德育不能僅停留在理論教育層次,在人本背景下,學生看見了德育對自身發(fā)展所提出的硬性要求,在落實德育工作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踐行德育、響應德育的機會。學生愿意回應德育工作的有關要求,對德育的特點形成了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的德育才是有意義的。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指導思想下,教師要嘗試在實踐活動中穿插德育,或是借助專業(yè)的實踐活動開展德育,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入德育,讓德育在初中課堂中發(fā)光發(fā)熱。
教師可從專業(yè)的德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兩個角度入手,為學生創(chuàng)造踐行德育的機會。在專業(yè)德育環(huán)節(jié),可以開展以愛國奉獻、孝親敬老為主題的德育活動,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育指導工作中,教師帶領學生前往敬老院、烈士陵園等場所開展德育工作,在幫助學生感悟孝親敬老、尊重先烈的傳統(tǒng)美德的同時,學習老人身上的勤懇精神,學習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培養(yǎng)學生敬老、愛國的思想,為學生的未來成長提供思想上的支持,解決學生“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德育,則要強調德育活動的目的性: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培養(yǎng)學生出色的品格與學習意識,讓學生不斷成長。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從衛(wèi)生清掃、紀律維護、日常學習表現(xiàn)等角度入手,對學生的行為開展德育。如學生逃避責任,不愿意負責班級衛(wèi)生的清掃工作,可以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典故來教育學生;學生好逸惡勞,則以“周楚改正除三害”的故事勉勵學生。讓德育在實踐活動中流動起來,站在“人文思想”的角度踐行德育,實現(xiàn)人為本視角下的德育。
4.學生主動引入德育,實現(xiàn)以人為本
學生已經(jīng)成為獨立的個體,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能夠以獨立的意識、自由的思想?yún)⑴c到德育活動當中,甚至對教師所提出的德育問題與德育要求作出回應。在圍繞人本思想落實德育的過程中,要積極開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具備對德育活動作出回應的能力,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如果將全部的教學活動大包大攬,則學生很難回應德育工作的有關要求,后續(xù)德育活動的開展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人本視角下,要為學生提供主動發(fā)揮、主動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踐行德育,對學生的德育意識、德育思維進行開發(fā),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但不布置具體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自由發(fā)揮。在“放養(yǎng)式”教學理念的支撐下,為學生提供踐行德育的機會。教師選定主題,如“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德”,學生從多個角度搜集材料:從“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的忠誠,到“吞炭漆面、結草銜環(huán)”的知恩圖報,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學生看見的是不同背景下的“德”。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學生得到情感上的觸動。在后續(x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進一步提升教學工作:教師向學生提出新的學習任務:踐行德育,日行一善,此時便可通過日記、作文、課前三分鐘演講等方式,幫助學生接受更為深入的德育。在德育背景下,教師不能只看見“學生得學什么”,更要強調“學生學會了什么”,鼓勵學習者將德育知識表達出來。主動表達,主動解讀,深化“以人為本”下的德育。
5.因材施教實現(xiàn)德育,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大多學校都是一個教師管理幾十名學生,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完全相同,所以在開展德育時,教師的任務會比較重,教師需要掌握每個人的情況,然后因材施教,解決每個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德育,做到以人為本。
在班級教學中,每個學生的性格都是不同的,當學生有進步時,學生會出現(xiàn)驕傲的情緒,當學生在學習中退步時,很多學生會將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不愿意直視自己的缺點,學生的缺點得不到改正,慢慢地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做好德育,針對學生不同的情況一一解決。比如,教師可以先分析學生退步的原因,然后再與學生進行談話,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退步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師需要從多角度進行分析,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德育,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6.重視家校共育的德育工作
初中階段學生的德育不光需要在學校開展,家長也需要參與進來,學生的成長與家庭和學校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家長必須和學校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堅持共同的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德育。在開展德育的過程中,家長必須與學校進行交流,如果家長與學校的教育理念不一樣,那么就會影響德育。學??梢酝ㄟ^舉行家長會來加強家長與學校的交流,家長可以在家長會上學習教師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教師也可以向家長傳達學生平時存在的一些問題,讓家長平時多加注意,這樣家長與學校統(tǒng)一教育觀念,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讓德育滲透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有利于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只有這樣,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夠得到有效提高,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從而實現(xiàn)德育的目標。
總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為初中德育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但從整體的教學要求上看,德育的有效性、育人價值并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德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學生對于德育的認識嚴重不足。在圍繞以人為本的育人思想規(guī)劃德育工作的過程中,要抓住德育、“人本”兩大理念,建設新的教學體系:通過學生的自由發(fā)揮、主動配合來進一步升華德育,讓德育的價值進一步體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 張淑蝦《人本視角下初中德育策略應用研究》,《新課程》2021年第17期。
[2] 樊紅旗《例談人本化視角下初中德育管理新策略》,《新課程》2020年第45期。
[3] 鄧永紅《以生為本視角下的初中德育工作滲透策略》,《北極光》2019年第1期。
[4] 劉贊峰《以人為本視角下初中教育管理與德育的融合發(fā)展研究》,《教書育人》2020年第14期。
[5] 江煥偉《以生為本視角下的初中德育工作滲透路徑》,《當代教研論叢》2018年第4期。
39885019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