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庚 張揚
關鍵詞:窗欞 演變 形制 紋樣 藝術特征
引言
窗欞即窗格,窗框里橫豎交錯的格子,橫豎木條稱為欞條,交錯形成的格為欞格。它是中國傳統(tǒng)木建筑的重要組成元素。造型考究,種類豐富。早在新石器時代,南山遺址4號洞的穴居人為采光和通風的需要,就已在穴頂鑿洞,謂之囪,是窗的雛形。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fā)展,窗欞的樣式和形制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從簡潔的幾何紋樣到繁復精細的人物群像都有其獨特的寓意,融合了裝飾美和內涵美。窗欞在現代水泥金屬框架的建筑中已幾乎消失,但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內涵值得我們去研究并將其轉化適應現代審美需求框架。
一、戰(zhàn)國至宋前-窗欞的萌芽期
早期文獻匱乏,鮮有對窗欞的記載,到戰(zhàn)國時期《楚辭-招魂篇》《招魂》中發(fā)現對窗欞的記載“網戶朱綴,刻方連些”,意為門板窗格樓花涂上了朱紅色的漆,方格雕刻圖案相連排開??梢娫趹?zhàn)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簡單的幾何形制的窗欞裝飾。
漢代,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漢代建筑注重整體的秩序和形制。此時欞格還未出現分隔變化,形制以直欞窗和臥欞窗為主,欞條從左至右豎排為直欞窗,上至下橫排為臥欞窗(圖2)。在出土的漢代明器上可見對窗欞的刻畫。河南焦作41號墓出土的灰陶五層倉樓(圖1),現藏于河南博物館,高度還原了當時的建筑樣式。二層窗口下方倉樓表面有規(guī)則菱形裝飾紋樣,在倉樓頂部開窗且四周有放射狀矩形窗欞裝飾,和兩側的菱形幾何紋樣相得益彰。漢代窗欞種類較之前時代有所豐富,增添了放射矩形和菱形鏤空紋樣。
兩晉南北朝時期,被牽扯入戰(zhàn)爭、政斗、思想碰撞中的文人士大夫榮辱生死毫無保證,充滿對仕途時局的悲觀,產生了逃避和反抗的意識。因而開始將思想寄托于藝術,從探索自由的藝術中追求生命的意義,居所成為了重要的創(chuàng)作場所[1] 。北魏建筑的屋院圍墻上已經出現了成排的直欞窗,這種成排直欞窗的設計以二方連續(xù)的手法窗擴展到建筑的整個立面上,提高了通風采光效果,打通了室內外空間的屏障。在同時期的云崗石刻中也能見到這種二方連續(xù)裝飾手法的應用(圖3)。北魏孝昌三年的寧懋石室石刻(圖4),現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逃薪ㄖ唤牵渖峡梢娨环课菀岳冗B接,四廊上就裝飾有這種連續(xù)成片的直欞窗。
唐朝的窗欞形制延續(xù)了南北朝的特點,以直欞窗為主,也延續(xù)了連續(xù)直欞窗的裝飾手法。山西省五臺縣南禪寺大殿是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結構建筑,大殿正門兩側各開一破子欞窗(圖5左),破子欞窗是直欞窗的一種,屬于幾何形制窗欞。此外,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圖5右)是由中國唐朝時期和尚鑒真主持修建的,金堂建筑下半身基本保留了唐朝建筑的風格。寺院主殿金堂正門兩側可見有成排的連續(xù)直欞窗,給大殿提供了良好的通風采光,而一排高大的窗欞也形成一種莊嚴肅穆的觀感。
宋朝以前,窗欞的存在更多的是服務于本身采光、通風的作用,造型以直欞窗為主,簡約樸素。魏晉南北朝時期木工工藝技術成熟發(fā)展,殿宇建筑技術完善,窗欞的形制發(fā)展擁有了基礎。唐朝窗欞延續(xù)了南北朝特點,直欞窗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窗欞。
二、宋朝-窗欞的發(fā)展期
宋朝是中國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經濟方面的發(fā)展帶動了文化、工商業(yè)的進步。小木作(小木作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中非承重木構件的制作和安裝專業(yè))修造水平的提高,在保證建筑功能性的同時開始注重藝術裝飾性。窗欞作為連接建筑內外空間的視覺焦點,也成為了展示美感的窗口,文人士大夫對美的追求催生了更具裝飾意蘊的窗欞形?!稜I造法式》是我國可以考證的最早的建筑制造圖集,在小木作構造,門窗一節(jié)詳細介紹了破子欞窗、板欞窗、睒電窗三種窗欞樣式 [3] 。
破子欞窗和版欞窗都是直欞窗的分支,破子欞窗(圖6)是將長方形的欞條從頂部沿對角線一剖為二,成兩根直角三角形欞條。在安裝時,三角形行斜邊朝內,直邊朝外。直欞窗在遇風時風會撞擊在欞條側面,對紙糊面造成不規(guī)則擾動,進而降低了紙糊面的使用壽命,同時會產生較大的噪音。而破子欞窗因其對外側為斜面,能起到對風的導流作用,將風柔和地送至紙糊面,從而減少擾動和噪音,是功能更為優(yōu)秀的窗欞形式。窗欞的欞條從上至下橫放,稱為臥欞窗。
睒電窗(圖7)則不同于直欞窗,突破性地采用了曲線形、波浪形的欞條,體現了對審美的追求,是窗欞開始追求藝術性的重要體現。
宋朝的睒電窗使用欞條更加纖細柔美,更具裝飾藝術性?!稜I造法式》記載“凡睒電窗,刻作四曲或三曲,若水波紋造亦如之”。在人們移動時看向睒電窗欞格,光線透過連續(xù)波浪紋的重復排列會造成一種動態(tài)感和光影波動,這種獨特的動態(tài)觀看效果,似水波蕩漾,似電閃雷鳴,睒電窗因此而得名。
北宋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中可見宋建筑使用的直欞、方格窗實例,且有一部分是應用在了闌檻勾窗上(圖8)。闌檻勾窗是宋朝大范圍應用的一種新的窗形式,它的特點是可以開啟和關閉,擁有更好的采光、通風、觀賞性。
窗欞在宋朝以簡潔幾何形為主,其中以板欞窗和破子欞窗為代表,粗闊而厚重。也誕生了睒電窗這種突破了直線,向著藝術和美的曲線發(fā)展的新窗欞,是當時文人階級對于審美追求的象征,是窗欞藝術性特征的萌芽。
三、明朝-窗欞的成熟期
明朝,尤其是在明中后期,頒布政策工匠可以銀代役。工匠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從而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木工工藝完善,裝飾刻畫程度直至細部,從遠至近,觀看效果充滿層次感,這也得益于宋朝的積累從而形成的的堅實基礎。整體裝飾風格豐富精煉,多用弧形線條。明朝的窗欞制作已經十分注重藝術性,做到了功能性和藝術性的結合,樣式種類更加豐富。
(一)端莊沉穩(wěn)的明朝裝飾風格
幾何形制的窗欞仍是明朝窗欞裝飾的主流,但較之前朝的特點是欞條的尺寸變大,做工精細,配合深色的涂色,觀感端莊厚重。
山西襄汾丁村明朝住宅是現存保存較完好的明朝民居之一,入門后左右?guī)浚魑菥写皺舸媪?。主要窗欞一是出現在門上方的通風窗(圖9),為幾何平鋪菱形窗欞格,此處主要起到室內通風、采光的作用。二為房屋立面的幾何一馬三箭板欞窗(圖10),蘊含著道家三生萬物的寓意。形似長箭,有殺盡邪妄,驅災避邪之意。丁村平鋪菱形窗欞單元菱形欞格尺寸小,整體致密緊湊,比起較大的欞格更顯沉穩(wěn)。
曲阜孔府住宅西北側有一側屋,后墻有一戶一扇兩格窗(圖11),上隔扇為變形亞字紋窗欞,短直欞條平豎相接,組成一個“亞”字的抽象紋,寓意宅主地位尊貴高貴。下格柵為井字紋,“井”字口為中心主體,周圍有小方形欞格似磚石。井字紋取意對應井宿,象征吉祥平安,有避火之意。
襄汾丁村民宅和曲阜孔府的窗欞樣式大多為幾何形制,從民宅到有皇族祭祀意義的孔府都大面積的應用幾何造型窗欞體現了明朝時端莊厚重的建筑風格。工藝規(guī)范,用料、尺度、結構嚴謹。造型簡潔但又富有獨特寓意的窗欞和明建筑的整體風格結合到位。
(二)克制的點綴裝飾更凸顯藝術性
明朝窗欞多為直欞條的幾何造型,通常只在重要的部位加以克制的裝飾和刻畫。另一藝術表形式是幾何紋和抽象紋組成的復合紋窗欞,二者和莊嚴厚重的整體建筑造型搭配反而增加了窗欞的整體藝術美感。
具有代表性的是安徽黟縣潛口民宅,主屋立面有一兩開格柵窗欞(圖12),采用網格構成,窗欞題材為幾何窗欞和具象植物梅蘭菊荷四季花卉的復合組成。方形欞格和圓形欞格將畫面分為三部分,在方欞格轉交處點綴有梅花,鱗次櫛比,畫面和諧通透。梅蘭菊荷分別在四個方形欞格中央,造型簡練統(tǒng)一,各取傲、幽、堅、淡之意。兩個窗欞各有兩主體植物紋樣裝飾卻現得畫面絲毫不擁擠,轉角點綴的梅花也錯落有致,遠觀有形象,近看有細節(jié)。
浙江東陽盧宅將曲線抽象物和幾何線條結合的裝飾手法和明朝整體簡練莊嚴的風格相得益彰。側廂房正門兩側有成排的45度旋轉后的風車紋窗欞(圖13)。主體以幾何形式為主,在兩長欞條之間鑲嵌有各樣花卉雕刻。主要有梅蘭菊竹,象征高尚的品格,此外還有松、桂花、蓮花等傳統(tǒng)意象中美好的植物形象。簡潔的窗欞主體和克制的裝飾體現了幾何窗欞的簡潔端莊,同時也凸顯了整體藝術美。旁屋正門立面有一兩開四扇窗柔和線條和中央雕刻板復合窗欞(圖14)。此窗欞對中央雕刻板周圍的裝飾欞條轉角做了柔和過渡,消弱了幾何形制的粗獷感。線條自由流暢,交錯有致,和中央八角雕刻板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明朝的窗欞裝飾藝術特點可以用四字概括,簡、肅、精、雅。窗欞多為幾何形制,樣式豐富。欞條轉角變化果斷,造型簡潔,但大多有有其獨特寓意,在觀感和思想深度都體現出端莊,肅穆之感。同時在工藝規(guī)范、用料、尺度上都相當嚴謹。窗欞遠觀有形,近看有神,藝術性上追求和建筑的整體性,在保證窗欞整體風格的前提下,有節(jié)制地增加裝飾元素。
四、清代-窗欞的鼎盛期
窗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清朝,窗欞的藝術性特征得到了極大的釋放,被賦予了觀景、審美教化的功能。因而拓展了許多新的形制與題材,在窗欞上使用透雕技法直接創(chuàng)作人物群像、場景故事等極復雜的圖案,光透過復雜層疊的圖案產生了層次更加豐富的光影變化,虛實相間。在增加了采光功能的同時強調了窗欞的寓意、教化作用。這一時期平直線條的窗欞幾乎不可見。
(一)清初的鼎盛時期
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其制作技藝和審美意蘊都代表了當時的頂尖水平,為研究皇家建筑風格提供有力的考據。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等級較高。殿門兩側開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圖15),形似雪花,做工精細,棱角清晰可見,象征正統(tǒng)的國家政權,四方內圓,有天地之意。它用幾何欞條交錯組成了復雜的復合圖案,精美異常且不顯得繁雜。景仁宮是嬪妃居所,等級低于祭典用太和殿和皇帝辦公場所乾清宮,正門兩側開有雙交四椀樣式窗格扇(圖16)。故宮各大殿窗欞的使用嚴格的遵循了等級制度,清朝前中期皇宮建筑窗欞樣式用簡單幾何欞條交錯組合實現了較高的藝術性和審美意蘊,并在其中附加了皇權等級的寓意,是清朝窗欞發(fā)展達到鼎盛的重要體現。
在民居上,常家莊園建于乾嘉年間,保存完整,帶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風格。貴和堂正門兩側的幾何銅錢紋窗欞是典型的清朝套疊式窗欞(圖17),窗欞由基本元素四分之一圓弧經過連續(xù)的套疊形成了圓形錢幣輪廓和中心星形案。整體沒有使用任何其他元素,只用單一弧線就達成了層層套疊的視覺效果,構思巧妙,做工精細,充滿裝飾藝術性。
清初窗欞在題材上更傾向于刻畫豐富的內容和情節(jié),圖案復雜,寓意深刻。多見傳統(tǒng)諧音意象的使用,諧音意象為主體,周圍輔以幾何紋裝飾。文字在窗欞圖案上的使用使得窗欞的精美程度較之明朝更上一層樓。這一時期的窗欞精美復雜和簡潔并存,體現屋主精神追求的同時還保證了良好的功能性。
(二)清末-從鼎盛到繁縟
??清朝末期,國力衰弱。晉徽商也不復往日輝煌,他們將自己重拾輝煌的渴望寄托在自己的宅邸上,這一時期的徽商宅邸建筑裝飾更加的奢華,題材多采用平安吉祥、榮華富貴。作為藝術品來看清末窗欞做工精美,內容豐富有獨特寓意。但作為窗欞來說,過度華麗的裝飾藝術作用遠遠大于窗本身的功能性,窗欞從建筑構件變?yōu)榱恕爱嫴肌?,欞格服務于畫面而舍棄了功能性?/p>
黟縣桃源居建于清咸豐年間,是典型的清末民居。入宅門廳兩側有民俗生活窗欞四組(圖18),描寫了鄉(xiāng)民漁、樵、耕、讀的場景。這四幅鄉(xiāng)民生活圖畫面主次分明,近景人物、中景場景、遠景背景,人物從事農活姿態(tài)極具動態(tài)感。以作畫的方式來裝飾窗欞,這樣做的劣勢就是犧牲了窗欞本身的功能性,通風效果不佳,光影效果也變得散亂。此外,黟縣迪吉堂西廂記題材的窗欞(圖19)四分之三都被故事內容所占據,另一塊三國題材故事所占比例也在三分之二左右。
清朝時期窗欞題材比明朝有了很大的變化,明朝時欞格的表現主體通常為具象物抽象紋樣,同時幾何紋裝飾也占很大的比例,復合幾何紋窗欞是明朝窗欞的復雜度上限。清朝時期,窗欞開始直接使用具象物、植物、群像、故事場景,這讓復雜度直接跨越了一個臺階,畫面變得豐富多彩,但卻失去了原本的簡潔端莊。從窗欞的藝術性與功能性平衡來說,清朝從明朝時的巔峰走向了單一的極端,是變相的衰落。
五、設計應用
(一)設計方法
引入形狀文法對窗欞代表性窗欞紋樣進行設計圖形演變,利用置換、增刪、縮放、鏡像等方法創(chuàng)作具有延續(xù)性和拓展性的創(chuàng)新窗欞紋樣圖形。對單個傳統(tǒng)窗欞紋樣進行衍變設計或者將多種紋樣的特征提取、變形、融合,創(chuàng)作新圖形?;诩y樣的形態(tài)特征和語義內涵將紋樣方案應用在合適的產品之中,完成窗欞產品設計應用。以海棠紋為基礎,使用形狀文法融合如意紋、冰裂紋、銅錢紋特征的圖形設計示例如圖20所示。
針對不同朝代,根據時代窗欞形態(tài)特征設計具有特色的窗欞產品。
(二)設計實例
宋朝窗欞的特點是開始出現了曲線欞條,在設計應用中用曲線可以創(chuàng)作更加豐富的作品,并且曲線和直線間也可以搭配使用。窗欞紋樣素材選取了盤長紋、方勝紋以及由曲線幾何組成的花卉紋樣,對盤長紋進行了簡化處理,減保留識別性的前提下減少了組成單元,增加了視覺辨識性,使用的紋樣素材如圖21、22所示。書簽呈長方形,上下部分做了非對稱曲線設計,給造型添加流動感。頂端留有穿線孔,方便用戶自由選擇書簽繩,下方是利用窗欞元素所做的裝飾孔。使用金屬材質,表面磨砂處理,避免書簽長時間受擠壓和書頁接觸粘連書籍、破壞書籍,金屬的高強度也延長了使用壽命。紋樣題材的選擇上,盤長紋帶有吉祥平安之意,方勝紋則象征事業(yè)成功,和書簽這一關聯到書籍、知識的產品十分契合。產品展示如圖23所示。
明朝時窗欞的藝術性特征已經十分明顯,曲線幾何欞條和抽象圖案的組合為窗欞增加了許多題材,明朝窗欞產品設計采用了幾何形和抽象圖案結合的方式,選用了窗欞中的八角景和梅花紋樣元素提取輪廓線條(圖24、25)。設計產品為毛筆架,整體外形采用了八角景的造型,簡化了八邊形四角的輪廓線,使其更加簡潔流暢。在產品中上部分空間中設計了類似于楣板的造型,并做了梅花形狀的鏤空處理。梅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代表了文人的傲骨節(jié)氣,意境和毛畢節(jié)結合相得益彰。產品整體色彩采用紅棕色,展現沉穩(wěn)、厚重的觀感,也和寫字繪畫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相符合。產品效果如圖26所示。
清朝初期窗欞紋樣形制、題材豐富,仍可見幾何線條的使用,裝飾性較強,畫面以表現抽象紋樣主體為主。清朝末期窗欞多為人物群像、場景描寫,窗欞成為了一種“畫布”,來承載繁雜的藝術描寫,紋樣性特征式微,因此選用清朝初期紋樣特點來進行產品創(chuàng)作設計。
清朝窗欞紋樣產品設計應用采用紋樣符號和幾何紋樣結合的形式,紋樣結構為內外包圍結構。選用風車紋為輔助紋樣,風車紋利用長方形欞條的排布組成風車旋轉的樣式,象征天地空氣流動,寓意財源滾滾,無有而終。四組風車紋呈菱形排列,又組成一圈大風車紋,呈現套疊效果(圖27)。中央由文字分割的部分做淡化處理,增加紋樣的層次感,并突出文字主體。主題有兩個系列“財、福、運”,“喜、樂、歡”,“財,運,福”主題效果如圖28所示。整體設計以單一紋樣為單元,4個單元紋樣不規(guī)則排布,充實畫面,其中以展現一個單元紋樣為主,其尺寸較大。
(三)設計小結
根據設計實例可見,紋樣方案應用在了文創(chuàng)產品-紋樣和產品表現面的結合;功能性產品-紋樣和產品形態(tài)輪廓結合演變。應用范圍靈活廣泛,從紋樣貼面到形態(tài)特征體現,結合程度由淺到深,各有優(yōu)勢。
基于形狀文法對窗欞紋樣進行衍生設計,設計具有了更高的拓展性,能更好地形成系列化產品設計(“財、福、運”)和家族式產品設計(書簽與筆架),系統(tǒng)化的設計方法提高了產品的迭代性。在確定基本紋樣的基礎上,合理地融入其他紋樣的特征部分,借助于形狀文法即可完成同族圖形衍生創(chuàng)作,幫助產品設計完成系列化設計和迭代設計。基于形狀文法的創(chuàng)新窗欞紋樣設計為其他領域的相關產品設計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參考。
結語
窗欞的發(fā)展和窗欞藝術性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不斷追求窗欞的藝術性拓展了窗欞的形制、樣式。但窗欞作為建筑構件有十分必要的功能性要求,忽略了功能性一味追求藝術性就失去了窗的意義。把握好窗欞功能性和藝術性的平衡是從窗欞的演變歷史中吸取的經驗。
綜上所述,窗欞的發(fā)展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構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不可復制,不可取代的人文藝術。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建筑的快速發(fā)展,窗欞失去了承載,人們也逐漸對此失去了興趣。在現代設計中如何振興沒落窗欞文化,首先應做窗欞的文化符號提取,將傳統(tǒng)意象用現代設計手法提取,使其變成符合現代設計審美同時包含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新符號。其次,為其尋找新的載體,現代設計載體比之古代有了極大的豐富,可以以新的視角將窗欞文化符號和現代產品相結合。如從窗的光影變化角度,把光影變化可視的特點和時間變化相結合,設計計時產品。依此類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擁有的深厚內涵經得起考驗,可以深入挖掘。
本文研究整理了窗欞的歷史流變,希望借此機會為現代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素材,使窗欞這一傳統(tǒng)文化在新的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煥發(fā)新的生命力。
324250190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