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龍
進入新時代,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提高高中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教育媒介,特別是近年來微課、慕課等網(wǎng)絡課堂資源的引入,使得高中教學課堂日益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以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輔助性教學資源,對于時間有限、內容繁多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來說,科學應用微課在提升教學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受教育資源、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模式影響,微課的應用還存在較大問題,影響高效語文課堂的構建,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不斷總結經(jīng)驗,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探索微課高效應用方式。
微課往往圍繞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展開,注重在復雜知識體系中總結重點內容并以此為中心進行延展或深入講解。因此,語文教師結合文本或單元主題科學選擇微課內容,不僅有助于明確文本或單元主題,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主旨、思想感情、寫作手法等教學目標的理解,給予學生積極指導和重要參考。
微課的獲取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高中語文教師不僅可以從網(wǎng)絡平臺、教輔資源、教育機構獲取微課,還可以通過與其他教師自主錄制微課資源,教師通過整合微課資源不僅能夠幫助拓展教學內容,還可以通過輔助性的教學資源來延伸學生知識面,在知識教學過程中積累學習素材,使得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接觸更多知識內容。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教育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包括知識能力、鑒賞能力、語文文化素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對語文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在引進微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jù)不同的教育目的選擇不同側重點的微課,提高教學針對性,攻克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而輕素養(yǎng)的問題;與此同時,微課的展開形式更多依靠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積累,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僅扮演串聯(lián)者、引導者的角色,有助于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
微課是延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微課應用過程中發(fā)揮主導性作用,但微課資源和內容的選擇仍然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本、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從而落實微課教學的積極作用。但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上,部分教師選擇的微課資源缺乏重點、與文本或與學生學習訴求的匹配度不高,使得微課選擇呈現(xiàn)出缺乏科學性的特征。
視頻時間短、不同課程有不同的側重點是微課資源的重要特征,在高中語文微課教學過程中,由于語文教學包含文本閱讀、古詩詞教學、文言文教學、寫作教學等多元內容,部分教師在利用微課滲透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出現(xiàn)兩種錯誤傾向:一是關注知識教學、過多占用課堂時間而忽視微課的重要作用,使得微課實際使用率較低;二是結合微課視頻短小的特征,在單元教學中使用微課過多,忽視不同微課之間的知識銜接,給予學生較少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反思和學習反饋,影響教學實際效果。
微課不僅具有拓展課堂教學資源的重要作用,還具有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重要特點,能夠與其他教學活動相互配合,活躍課堂氛圍、構建兼具趣味性與科學性教學課堂。但由于部分語文教師缺乏對微課應用方式的探索,微課的實際應用形式較為單一,沒有與其他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難以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在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微課教育脫離學生語文興趣。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進微課不僅是教師的責任,更是學校主體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構建給予學校整合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育結構、更新教育媒介的全新選擇,學校更應該關注網(wǎng)絡教育資源,特別是微課資源的整合和應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形成校際教育合力,為加快微課教學平臺構建,為教師應用高質量微課提供硬性條件。要形成校際合力,首先要求學校之間達成關于微課資源共享、教育信息共享的重要共識,在信息技術方面尋求合作,開發(fā)共同享有、共同使用、共同豐富的微課資源庫;其次,學校之間還應該定期舉辦教育合作活動,邀請具有微課教學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分享教學成果、展示教學案例,相互汲取經(jīng)驗,提高語文教師應用微課的能力和水平,通過相互合作,共同為高中生構建高質量語文微課教學課堂。
微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資源獲取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不僅能夠運用網(wǎng)絡現(xiàn)有微課資源,還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課堂教學進度自主設計、錄制微課。這就要求學校整合語文教師隊伍,從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做起,鼓勵語文教師共同開發(fā)微課資源。在實際錄制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電腦錄制+PPT講解”模式,將一個完成的課程教學PPT分解為不同的板塊突出不同教育內容,錄制微課講解視頻,在學生跟隨PPT學習的過程中實時運用微課,強化學生教學效果;也可以采取“手機錄制+課外拓展”模式,利用電腦整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課外信息,并通過手機將相關資料的解讀錄制下來,整合成單元教學資料包,讓學生在熟悉的講課方式中集中注意力,接受教師通過微課施加的積極教育影響。
“微課+層次化教育”是針對微課資源選擇缺乏科學性的問題提出的,要求教師在選擇微課資源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為本的主體導向原則,根據(jù)學生實際的理解能力、語文基礎選擇微課資源,特別需要關注不同能力層次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問題,增強微課教學實效。
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語文基礎和能力將學生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1)具備一定語文基礎、能夠跟上微課教學的節(jié)奏,找到自己的問題;(2)語文基礎較好,在微課學習過程中能夠集中精力完成自主學習目標,理解微課內容;(3)語文素養(yǎng)較高,不僅能夠完成微課教學目標,還能夠根據(jù)自身情況自主拓展,提出新的語文問題。其次,教師要注意在播放不同微課的過程中,對這三個層次的學生予以針對性指導,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從而達到最終教育目的。
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要明確知識目標、素養(yǎng)目標:了解新聞評論的文體特征,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理清文章脈絡結構,學習多種論證方法相結合的寫作方法,著重理解“引證法”;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作用,傳承工匠精神,體會其在當代的現(xiàn)實意義。并以此為依據(jù)選擇講解新聞評論文體、本文寫作方法、工匠精神內涵的微課,分別在課前、課中、課尾為學生展示,在這個過程中著重關注知識目標和素養(yǎng)目標的銜接,一方面為較低能力層次同學解決關于新聞評論和寫作方法的問題,一方面關注較高層次同學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識。
“微課+知識銜接教育”是針對微課具有分散性和整體性相結合的重要特征來說的,分散性是指微課的各個部分都是獨立的知識點,整體性是指不同的微課都是以服務某一教學模塊、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為目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應用微課過程中必須充分意識到微課在銜接前后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強調微課教學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引導學生建立起不同知識內容之間的雙向關系,幫助學生牢固語文知識基礎。
比如,教師在進行《琵琶行并序》的教學中,可以結合之前學習過的關于“高山流水”的故事,首先為學生展示一段5分鐘左右的微課,引發(fā)學生思考:“音樂和作者的情感有什么關系?”然后引入《琵琶行》正文,通讀文章、梳理文言文結構和大致意思,提出問題: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么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然后為學生播放關于這一層次的教學微課,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得出答案:文章主要記敘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主要人物是琵琶女和詩人,其共同點是“同是天涯淪落人”;需要我們重點掌握的是音樂描寫的語句。通過課前預設建立起前后知識點的銜接,通過教師提問建立起整篇文章知識內容的銜接,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作為視頻形式的教學資源,微課不僅是知識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利用其豐富的內容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語文教學感染力的重要媒介。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上,針對部分語文教師應用微課中存在的缺乏形式創(chuàng)新的問題,教師可以從“微課+情景創(chuàng)設”模式的探索入手,利用與教學內容、主題相一致的輔助性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揮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氛圍對高中生語文學習效果的強化作用。
以《拿來主義》的教育為例,首先教師需要根據(jù)高中生對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較為熟悉的情況,結合本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在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微課資源中選擇出與當時社會狀況、特別是與對待中外文化有關的解說視頻,在上課鈴響后播放給學生,讓學生立足當時社會背景討論“拿來主義”的含義,然后在濃厚的課堂氛圍中帶領學生進行文本閱讀,整理出“①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②禮尚往來,首提拿來主義③送去主義危害④指出拋來、拋給、送來都不是拿來……”等主要內容,在學習魯迅先生論證思路的過程中形成關于文化借鑒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認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
“微課+活動設計”是針對微課缺乏與其他教學活動的融合而提出的,這一模式的核心是找到應用微課和設計教學活動的交叉點,在活動之中滲透微課或利用微課設計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微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微課教學實效。教師在探索這一模式時,要始終以學生語文興趣為導向,將學生自主意識和能動作用放在首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微課教學活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吸引力。
教師可以將微課教學與翻轉課堂進行有機結合。高中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接觸網(wǎng)絡信息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選擇微課資源和相關教輔資料,在課堂展示和交流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知識積累。以《虞美人》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正式授課前,可以為學生布置探究任務:自行查找關于《虞美人》的教學視頻,在寫作背景、作者生平、詩歌鑒賞、關聯(lián)作品中尋找一個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資料拓展,形成一篇簡短的學習記錄,在第二天結合微課展示給其他同學。教師可以將選擇同一內容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不同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整合的視頻和資料,融合自己對詩歌的獨特理解,并結合生生互評,鼓勵學生相互學習,糾正學生展示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知識性錯誤,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發(fā)揮微課教學的重要作用。
教師還可以將微課資源設計《微課學習伴我行》的分享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在日常上課過程中記錄自主學習心得、微課給自己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利用微課解決的特殊問題,還可以對教師提出微課教學的相關建議,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對微課的關注度和注意力,并借助定期的分享和評價尋找微課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形成微課教學反饋。
完整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包括課前預習、目標制定、內容教學、教學評價、課后作業(yè)布置等相互銜接的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實踐中,微課往往更多應用于內容教學方面,在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環(huán)節(jié)實際應用率較低,特別是新課改背景下,鞏固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素養(yǎng)、構建完整教學課堂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要求廣大語文教師關注到微課在完整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應用,全方位提高微課教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教師可以將微課應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微課視頻可以在學生有效預習工作中的指導意義,讓學生在觀摩前置性微課的過程中找到問題和難點,自主預習、有效預習;其次,教師可以發(fā)揮微課在鞏固學生所學內容上的重要作用,把微課應用于作業(yè)布置環(huán)節(jié),針對傳統(tǒng)語文作業(yè)布置中存在的形式單一、難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把微課與實踐性語文作業(yè)、探究性語文作業(yè)相結合,提高作業(yè)趣味性。
以《燭之武退秦師》的預習環(huán)節(jié)設計為例,教師要結合“賞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才能;學習燭之武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的教育目的,在班級微信群中分享關于當時的時代背景、燭之武個人的歷史記載等為主要內容的微課資源,引導學生從微課資源中汲取有效信息梳理文言文內容、找到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在第二天上課時結合教師的講解進行解決。
語文教師在運用微課展開課堂教學時要以學生為本,全方位發(fā)揮微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提高語文教學科學性和現(xiàn)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