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媚
摘要:目的:觀察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35例(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無微血管病變的糖尿病患者35例作為對照組,均進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觀察檢測結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高,空腹血糖水平高,P<0.05。結論: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著明顯差異,在判斷患者有無微血管病變的過程中,可借助糖化血紅蛋白進行診斷,值得借鑒。
關鍵詞: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4--01
近年來,糖尿病已經成為了對人們身體危害較大的常見疾病,且發(fā)生率不斷上升,對于患者而言,如果無法較好的控制其血糖水平,就會導致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其中發(fā)生率最高的就是微血管病變,相比于引起的其他并發(fā)癥,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情況更為特殊,患者發(fā)病后主要表現(xiàn)為基底膜增厚,并存在透明樣物質沉積,而且患者微循環(huán)也會出現(xiàn)各種異常情況,同時,隨著微循環(huán)異常與基底膜增厚的相互影響,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進展,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危害[1]。該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較為常見的有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治療中,必須盡早確診疾病,了解微血管病變情況,進行更為及時有效的治療[2]。本研究選取我院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35例,觀察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選取我院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觀察組)、糖尿病患者(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21至67(45.39±2.48)歲,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0至66(47.96±2.63)歲。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檢測血糖要求患者空腹8-12h,清晨采集靜脈血4ml置于一管黃色促凝劑分離膠試管中。2毫升于EDTA-心抗凝劑紫色管,混合后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另一支進行常規(guī)離心處理,測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檢測過程中通過泵酸鹽親和層析高效液進行檢測,儀器為東曹HLC-723G8糖化血紅蛋白儀,采用貝克曼AN5800生化儀檢測空腹血糖。
1.3觀察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
1.4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20.0,計量資料表示:(x±s),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n,%,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檢測結果對比
觀察組糖化血紅蛋白(9.62±1.37)%,空腹血糖(11.83±1.25)mmol/L,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糖尿病為代謝性疾病,患者發(fā)病后主要表現(xiàn)為高血糖狀態(tài),疾病的發(fā)生與機體內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作用障礙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患者血糖持續(xù)升高的情況下,會對其紅、白細胞變形能力造成影響,進而出現(xiàn)全身組織器官損害及功能障礙,主要體現(xiàn)在心血管、眼、腎等方面[3]。微血管病變?yōu)樵缙诓l(fā)癥,在微血管形態(tài)異常的情況下,血細胞聚集及血流瘀滯,而且由于細菌的影響,進一步提升微血管管壁脆性,導致其周圍出現(xiàn)明顯滲出及滲血,最終導致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fā)生,進而快速的增加非酶糖基化反應,而且機體紅細胞血紅蛋白出現(xiàn)糖化反應,增加糖化血紅蛋白含量,最終對機體多臟器功能造成損傷,情況較為嚴重,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4]。有學者認為,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病情控制中,必須加強早期診治,延緩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存率。
糖尿病是由所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對于患者而言,其血糖水平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并不高,依然存在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患者,而且在病情的不斷進展下容易出現(xiàn)微血管病變。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糖化血紅蛋白(9.62±1.37)%,空腹血糖(11.83±1.25)mmol/L,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通過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能較好的反映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血糖含量,患者疾病治療有著積極作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較高,但是該指標無法作為疾病的有效觀察指標,其僅能表現(xiàn)患者空腹12h以上的血糖指標,并且其存在不穩(wěn)定性,同時由于患者機體代謝、進食等其血糖含量也會出現(xiàn)變化,針對以上情況,空腹血糖的檢測并不能將其較好的反映出來,而且臨床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正常者也存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可能性[5-6]。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診斷中,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已經引起了人們廣泛重視。作為血液中葡萄糖不可逆結合的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在紅細胞中存活時間在4個月左右,糖化血紅蛋白檢測不受飲食影響,可以不要求空腹條件,對其含量的檢測能夠反映病人2至3個月機體血糖濃度水平,且準確性較高,其檢查結果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正常人群糖化血紅蛋白在4-6%,在糖尿病人群中,該指標水平在一般在8%以下,在這種情況下不會造成嚴重并發(fā)癥,但是在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在9%及以上時,就容易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也是誘發(fā)死亡的關鍵因素。臨床認為,對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很多患者臨床表現(xiàn)并不明顯,大多就診時病情已發(fā)展較為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糖化血紅蛋白能體現(xiàn)患者一個時期內的血糖平均值,相比于其他指標,其具有穩(wěn)定性較好的特點,因此,在對糖尿病患者有無微血管病變的判斷中,糖化血紅蛋白是一個非常具有價值的檢測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前,需要對患者進行講解,說明該指標檢測的重要性,針對存在緊張、懷疑心理的患者,需要向其說明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意義,然后根據(jù)具體檢測加強飲食控制及藥物干預。需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該檢測方式較為簡單,并且提前講解檢測期間患者需要做的配合,說明檢測優(yōu)勢,如所需血量少、痛苦小、時間短等,盡可能取得患者配合[7]。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需進行長時間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而且患者由于病情的影響常存在負面情緒,這種情況也會導致其血糖不斷升高,進而影響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因此,需掌握患者情緒變化,及時疏導心理問題,并且給予充分的理解,減輕其不良情緒,以良好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叮囑患者調整飲食生活習慣,按照治療要求選擇食物,并且加強體育鍛煉,加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控制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需告訴患者長時間保持良好的習慣,延緩病情進展。在臨床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患者對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認知度不高,而且不了解其臨床的作用及意義,因此,需在日常工作中加強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宣傳,使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診斷中發(fā)揮更好的作用,控制病情進展。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操作人員的作用,因此,要求相關人員使用前需要對檢測儀器的包裝進行檢查,使其置于水平位置。嚴格掌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時間,熟悉糖化血紅蛋白儀工作原理及管理要求,掌握正確的測定方式,提高數(shù)據(jù)檢測的準確性。近年來,人們生活壓力不斷加大,多存在生活不規(guī)律、自控能力差等情況,需加強患者教育,使其對自身不良行為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引起重視,保證身心始終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對病情控制也極為重要[8]。
所以,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著明顯差異,在判斷患者有無微血管病變的過程中,可借助糖化血紅蛋白進行診斷,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健,饒材花,劉倫.重度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水平與眼底黃斑區(qū)微血管變化的定量分析[J].臨床眼科雜志,2021,29(4):289-293.
[2]孫麗麗.2型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及其腎損傷狀況分析[J].海軍醫(yī)學雜志,2020,41(3):334-335.
[3]魏建強,牛懷瑛.凝血功能及糖化血紅蛋白在判斷糖尿病進展中的意義[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9,23(22):61-63.
[4]楊瑛.糖化血紅蛋白與血脂,血糖及腎功能各項生化指標聯(lián)合檢測在糖尿病微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中醫(yī)學報,2020,45(S01):165-166.
[5]王曉紅,左淑麗.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關系及臨床意義[J].中國綜合臨床,2021,37(2):171-174.
[6]陳英,牟佩佩,唐玉蓉.4項指標聯(lián)合檢測在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中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9,16(14):2095-2097.
[7]張逢,胡杰.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體質指數(shù)和預防糖尿病腎病相關性研究[J].山西醫(yī)藥雜志,2021,50(9):1489-1491.
[8]鐘玉玲,凡豪志,張茹,等.糖化血紅蛋白變異指數(shù)與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20,23(3):276-280,288.
346350058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