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謝 薇
(寧夏師范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寧夏 固原 756099)
目前,由于教師以及學校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探討,導致高中思想政治課存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思政課教學實效性較差,學生所學知識停留在表面,無法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體驗式教學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到提前預設的情境中,并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的一種注重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精心創(chuàng)設體驗式課堂,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目的來展開教學。
體驗式教學法是以體驗教學理念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積極發(fā)揮教師引領、激勵作用,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教師提前創(chuàng)設的仿真式的體驗情境,從而在體驗中獲得深刻的認知、思考、領悟的教學方法。[1]這種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親身參與和實踐,注重學生在體驗情境中的情感變化,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情境,潛移默化地學會知識,提升能力,最后升華情感。因此體驗式教學法能促進學生的知、情、意、行全面發(fā)展,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絕佳途徑。雖然不同的學者對于體驗式教學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歸根到底體驗式教學的初衷都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也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理念相契合。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方面。政治認同是最核心的,代表一種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情感。科學精神是指青少年能夠理解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法治意識是指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做到遵法、守法、學法、用法,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一己之力。公共參與是指學生能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能形成公共參與意識,能體現主人翁精神的內在品質。[2]它注重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因此這四個核心素養(yǎng)的落腳點在于公共參與,與社會生活聯系也最為密切,是學生順利進入社會生活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如何尋找最有利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落地的教學方法就成為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所在。
體驗式教學的展開離不開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在體驗情境中能強化自己的情感體驗,在情境中能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雖然教師在運用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時能認識到創(chuàng)設情境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出現情境體驗創(chuàng)設不當,情境沒有圍繞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設計的情況。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成為了教師最容易花心思去創(chuàng)設情境的地方,但許多教師會為了情境的創(chuàng)設而去創(chuàng)設,刻意地追求情境的新穎性,課堂氛圍雖然被調動起來了,但是學生卻收獲甚少,更談不上在教學過程中去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
體驗式教學法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礎上的,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哲學原理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運用。[3]學生在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中能形成初步的體驗,其后在與同伴協作交流的過程中能將這種體驗進行整合,形成自己最終的認識。在實踐中體驗有利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落實公共參與素養(yǎng)目標,但是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以及外部客觀條件的影響,再加上教師對于學生進行實踐體驗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的場所僅限于課堂,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機會寥寥無幾。
隨著體驗式教學法的提出,越來越多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會增加體驗環(huán)節(jié),例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小組間進行游戲比拼等,體驗的形式五花八門,但是深入觀察和探討就會發(fā)現,這種體驗式課堂的創(chuàng)設沒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生活環(huán)境特點,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這樣的體驗情境中很難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也很難形成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同時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不足也容易造成課堂混亂的現象,出現為了“體驗”而去“體驗”的情況,更不用說去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
政治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體驗式教學所帶來的教育價值,但是大多數教師對體驗式教學法的概念和實際操作環(huán)節(jié)還處于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由于受到自身專業(yè)知識的限制以及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影響,教師對于體驗式教學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不明確,因此對于這種教學方法真正實施起來是力不從心的,是存在欠缺的。這種欠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會把體驗式教學法和參與式教學法相混淆,把體驗僅僅等同于學生的參與。其次,教師會產生為了體驗而去體驗的誤區(qū),為了追求體驗教學的數量而忽視體驗教學的質量,甚至有些教師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才會在課堂中實施體驗式教學。最后,教師在課堂中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甚至把課堂全權交給學生,沒有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對學生及時進行點撥和指導,這也就失去了體驗式教學的意義。因此,教師對于體驗式教學技能的掌握情況制約著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推動體驗式教學法的展開就必須有一套相對完善的評價體系與之相對應,但在實際教學中,體驗式教學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以學生的考試成績?yōu)橐罁M行評價,更缺乏相關的評價標準來具體考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效果,同時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情感體驗的生成,這種情感體驗具有一定的內隱性,單純地采用量化的方式來對其進行評價難以捕捉學生情感的變化,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參與體驗式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完善體驗式教學評價機制,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是增強體驗式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措施。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高考的重任,每個學生都肩負著來自家長、老師以及社會各界的希望與寄托,他們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教師同樣也擔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是由于教學任務的繁重以及課時的限制,教師在進行體驗情境的設計時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了解學生,導致體驗情境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不能在體驗式學習中主動地去思考和感悟,導致體驗流于形式。
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是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必備條件,傳統(tǒng)的體驗式課堂以學生三維目標的實現為根本目的,體驗少,講授多是體驗式課堂的常態(tài),這也會制約著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效果。因此,教師要轉變體驗教學理念,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導向來提升體驗式教學技能。
首先,在課前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設定體驗流程,教師要具備合理分析和解讀教材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這本書時,教師要仔細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找出每一課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根據目標來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活動情境,將枯燥的哲學原理在體驗活動中變得通俗易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知識,升華情感,從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
其次,在課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親歷體驗,分享體驗感受,加強學生的交流合作,使學生的思維之間不斷發(fā)生碰撞。
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使學生的體驗得到內化。
新課標中強調要重視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但傳統(tǒng)的以成績?yōu)橹鞯脑u價方式難以對學生在體驗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因此需要以促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制定一套針對學生的實踐體驗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同時豐富評價主體,無論是教師和學生還是學校的管理者以及家長都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到評價中來。在教學過程中,課時的完成度和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情況等都應作為被評價的對象。在評價方法上要采用過程性和終結性、質性與量性相結合的方式。
例如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學過程采用錄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分解課堂情況從而進行評價和反思,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來檢驗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情況。另外在評價時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互評,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互評,學生也可以自評。只有多方面的完善體驗教學評價機制,才能推動體驗式教學法對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效果。
學生的情感體驗的生成離不開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因素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因此在進行體驗式教學時不能忽視學生的家庭教育和他們的生活經歷,只有結合學生的成長經歷進行體驗式活動設計,學生才能與體驗情境產生共鳴,才能更好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4]
首先,教師應該具有家校聯動的意識,教師應該及時通過微信群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而不只是單純匯報孩子的成績,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感受時教師要及時進行記錄,對于課堂參與積極性高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對其進行激勵和表揚。同時教師也要經常邀請家長來學校和孩子一起參加體驗式的活動,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體驗氛圍。
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學會引用與學生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的素材和案例,讓學生對其進行體驗和分析,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發(fā)揮思辨性的特點,也有利于落實學生的科學精神素養(yǎng)目標。
總之,體驗式教學法對于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還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深層次地挖掘,從而真正地落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