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洪娟
(遼寧科技學院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遼寧 本溪117004)
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定信念和頑強品質,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毅前行的具體表現,具有豐富的內涵與當代價值。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部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不但沒有過時,更成為中華民族奮斗不息的力量源泉,彰顯著珍貴的價值內涵和現實意義。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日本關東軍迅速占領東北全境并開始實行殖民統治。東北抗日聯軍轉戰(zhàn)于白山黑水之間,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斗爭??孤搶⑹總冇悯r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抗聯精神一直是激勵著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不竭動力源泉??孤摼裰饕ㄈ缦聨讉€方面:
(1)英勇斗爭、愛國情懷
“九一八”事變后,共產黨人表現出了忠貞報國的愛國情懷,積極投身抗日斗爭,這也是他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體現,很好地詮釋了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表現出來的獨特品格。將士們與日本侵略者英勇斗爭精神,歸根結底就是愛國思想的強大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年輕一代肩負著為民族復興的神圣使命,只有像抗聯將士一樣,把愛國放到第一位,才能夠擁有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的勇氣和擔當。
(2)堅定信仰、不畏犧牲
在抗日聯軍的隊伍中,以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雄以其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信念與信心,不畏犧牲、前仆后繼,展現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氣概,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十余萬次各種級別的戰(zhàn)斗,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著中國人民抗擊日軍的昂揚斗志與抗戰(zhàn)熱情,延緩了日軍南下的步伐[1]。
(3)艱苦奮斗、砥礪前行
東北冬季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天氣,時刻在挑戰(zhàn)著抗聯將士的生理極限,特別是在1938年之后,日本侵略者加強了對抗日聯軍的圍剿,許多戰(zhàn)士在極度寒冷又缺少糧食與藥品的條件下壯烈犧牲。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抗聯將士憑借對黨的堅定信念,以血肉之軀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的尊嚴。這種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是對革命必勝信念的集中體現,是無畏艱險、誓與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行。
(4)團結協作、齊心共贏
雖然東北抗日聯軍各支隊伍具有規(guī)模小、隊伍相對分散等的特點,但抗聯將士們通過發(fā)動和凝聚各族人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蘇聯、朝鮮軍民積極聯絡、相互配合,與敵人巧妙周旋,有效地牽制敵人的力量,擊潰了敵人的瘋狂進攻。從“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37年,共殲滅敵人17.2萬人,抗聯將士身上無窮的戰(zhàn)爭智慧與國際主義精神,讓侵略者聞風喪膽,這也是當代青年應擁有的品質[2]。
(1)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條件優(yōu)越的和平年代,對東北抗戰(zhàn)歷史了解還不夠深入,抗聯將士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所表現出來的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愛國情懷,是當代大學生成人成才所必備的優(yōu)秀品格,更應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民族危亡的時候,是愛國主義信念支撐著每位抗聯將士去勇于斗爭。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一代需要發(fā)揚抗聯精神,將國家利益放到首位,積極投身到民族復興大業(yè)的建設當中。因此,將具有濃厚愛國主義教育色彩的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勢在必行。
(2)培育艱苦奮斗品格
艱苦奮斗是東北抗聯精神的重要特征。面對著饑餓、嚴寒、疾病,抗聯將士所展現出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撐著他們戰(zhàn)勝艱難險阻。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高校大學生已經逐漸淡化了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意識,甚至出現了安于現狀的“躺平”心態(tài),遇到棘手的事情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和求穩(wěn)怕亂的思想。
和平年代賦予了艱苦奮斗更多的時代內涵,高校應進一步引導廣大學生在學習上攻堅克難,在生活上崇尚節(jié)儉,以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品格來約束自己,從小事做起,為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3)弘揚團結進取精神
調查發(fā)現,當前大學生大多以獨生子女為主,一些大學生都不愿與他人合作,更缺乏開拓精神[3]。從整個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來看,重視智育的發(fā)展,德育教育方面存在著許多欠缺。面對當代部分大學生以個人為中心、缺乏團隊意識的現狀,要以團結合作的抗聯精神來感染大學生,增強其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意識,提升專業(yè)能力,促進跨學科、跨專業(yè)、跨領域協同發(fā)展。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形勢與政策”等五部分內容,東北抗聯的抗戰(zhàn)歷程以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雖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有所體現,但所述內容相對較少,學生對于抗聯精神缺乏較深刻的認識,很難實現抗聯精神入腦入心,更難以此指導學生相應的實踐。
一些高校雖然對抗聯精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融入了有關抗聯精神內容,但融入的形式比較單一,且所授內容多以理論講解為主,枯燥乏味、缺少直觀感受,導致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較為膚淺,很難真正融入到他們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
一些高校將抗聯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氛圍還不夠濃厚,除了在有關課程教學中有所滲透之外,學校的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平臺和校園宣傳欄很少設計以抗聯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宣傳內容,缺少日常耳濡目染的感官刺激,大學生對東北抗聯精神了解得非常少,很難達到用抗聯精神來激勵教育的效果。
實踐教育是新時代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沒有實踐就缺少對世界的深刻理解。當前一些高校在組織開展的抗聯精神的實踐教育活動相對較少,或受地域限制,或缺少經費支持,或相關教育實踐機制尚未健全,這些軟硬件的缺失很難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利用理論指導實踐也無從談起。
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對抗聯精神的理論研究,廣大思政課教師要認真領會抗聯精神的精髓,發(fā)揮抗聯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加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將抗聯精神的相關知識系統化、體系化,探索以更為有效地方式將抗聯精神融入思政課課程體系當中。
如可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有意識地增加對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進行闡述;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強化對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認識并以抗聯精神為例,提升大學生對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作用的理解,正確認識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的關系;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抗聯精神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深刻理解;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課中,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的教育的學習,有針對性地從抗聯精神中汲取營養(yǎng);在“形勢與政策”的課程當中,更要挖掘抗聯精神的現實意義,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內容。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教學手段與教育方式也日新月異,推陳出新。廣大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及智能教學軟件,如藍墨云班課和云教材等信息教學終端,挖掘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翻轉課堂等方式與師生創(chuàng)造更自由開放的授課形式,從討論與交流當中共同成長。學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在平臺上設立有關抗聯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專欄,教師可運用“互聯網+移動終端”,呈現與抗聯題材相關的影視劇、舞臺劇作品,更為形象地去展現抗聯精神,加大傳播力度和教育的針對性,為大學生提供更多了解紅色抗聯精神的渠道。
當下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價值取向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一些西方思潮嚴重影響著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因此,高校應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各類宣傳媒介,刊發(fā)優(yōu)秀紅色文章,通過“紅色展覽”“紅色場館”“紅色劇目”“紅色論壇”等方式,深挖紅色資源,用活紅色基因,抓實課題研究,把“抗聯力量”和優(yōu)秀校園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各種節(jié)日和紀念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構建以“抗聯文化”為主導的校園文化氛圍,讓紅色抗聯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讓紅色抗聯精神走進學生思想深處。
高校應積極探索抗聯精神實踐育人新模式,只有把課堂的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學思踐悟,知行合一。高校可將推進黨建工作項目化發(fā)展與教育教學相結合,如與地方企業(yè)共建抗聯文化傳播的校企合作項目,協同打造抗聯實踐教育基地。各院系可組織學生到紀念館、博物館和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實地參觀,為貧困村繪制紅色文化景觀墻,調動學生參與抗聯主題產品設計、文學創(chuàng)作、表演節(jié)目,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競賽,把紀念緬懷抗聯英雄轉化為催人奮進努力工作學習的實際行動,在活動中逐步加深對抗聯精神的理解,形成艱苦奮斗、奮發(fā)努力、勇于擔當、愛崗敬業(yè)的優(yōu)秀品格。
東北抗聯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是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4],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充實的內容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高校需進一步加強對東北抗聯精神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重視,深挖抗聯精神的理論價值、精神價值和教育價值,將抗聯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當中,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大學生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理想信念,實現將抗聯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