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芝
(龍巖市實驗學校,福建 龍巖 364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高度重視,讓學生多閱讀、多積累,注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掌握語文應用規(guī)律?!苯y(tǒng)編教材“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它以成語、古詩、名言、對聯(lián)、諺語、歇后語、格言警句等形式呈現(xiàn)。在進行小學低年級“日積月累”教學時,教師應該把握好積累與應用的度,才能把課標落到實處。
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一定要認真學習、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編排規(guī)律,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1]統(tǒng)編教材第三冊“語文園地八”的“日積月累”板塊,要求學生積累“雞鳴狗吠、龍飛鳳舞、狼吞虎咽、驚弓之鳥、漏網之魚、害群之馬、如虎添翼、如魚得水、膽小如鼠”九個成語。筆者統(tǒng)籌考慮,把“日積月累”這個板塊內容與本單元的課文和“識字加油站”內容整合,因為本單元課文和“識字加油站”的內容都是與動物有關的。學習伊始,筆者通過總結這個單元的內容,和學生交流動物話題,激發(fā)學習興趣,再讓學生讀這9 個成語,讀完后把成語中的動物圈出來,使學生意識到這些成語都是本單元的學習內容相關聯(lián)的。
通過對對子“狼吞”對“虎咽”,“龍飛”對“鳳舞”,“雞鳴”對“狗吠”,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第一和第三個字是動物,第二和第四個字是動詞,從而使學生很快了解這一列成語的特點,輕而易舉掌握這些成語。
觀看情境圖片,學生很直觀地看懂圖意,并根據圖意很快說出相關的成語“驚弓之鳥”“漏網之魚”“害群之馬”,也發(fā)現(xiàn)這三個成語都含有一個“之”字,懂得了“之”就是“的”之意,從而快速悟出成語的意思,并記住這些動物成語。
生動有趣的活動,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學生個個學得興味十足,學習效果出奇地好。教師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掌握分門別類收集詞語的方法,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
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大量積累好詞佳句,并在寫作時加以運用,做到學以致用,減少“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這樣的教學,不但能鞏固已學文本的內容,而且能在實際運用中真正掌握好詞好句,激發(fā)學生主動積累、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興趣。[2]
學生通過看圖,理解了“驚弓之鳥”“漏網之魚”“害群之馬”三個成語的意思后,教師出示三個句子:
1.那個人做了很多壞事,大家都說他是()。
2.警察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幫助下,終于把抓捕行動中的幾條()抓住了。
3.他接連幾次做壞事,一看到警察,就像(),嚇得拼命逃跑。
讓學生分別把“驚弓之鳥、漏網之魚、害群之馬”選填進以上三個句子中。學生通過思考、選擇,把正確的成語填進了相應的句子里。這樣,學生就避免了死記硬背。
在中年級教學單元習作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日積月累”中的歇后語、詩句、名言,讓習作增色。如一名學生描述自己參加學校舉行的大閱讀PK 賽,他寫道:“開始比賽了,我的心情就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后來,我漸漸讓自己的心緒平定下來,穩(wěn)扎穩(wěn)打,成績就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可是剛有了點成績,我就開始得意忘形了,這下,一不小心,比分直接跌落谷底,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樣讓日積月累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多媒體的應用,為課堂帶來了豐富的光影圖像,聲音、文字使課堂教學內容靈動不少,也更精妙地把握了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如教學“如魚得水”這個成語時,筆者就讓學生觀看了這個成語故事的動漫視頻,學生興致盎然地看完視頻,不僅懂得了“如魚得水”是魚兒得到了水的意思,還知道了這個成語的典故,深度理解了這個成語。再如學習統(tǒng)編教材第五冊的“日積月累”《采蓮曲》這首詩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觀看詩人王昌齡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首詩,優(yōu)美靈動的畫面,生動有趣的介紹,學生直觀了解了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同時欣賞到了詩歌所描寫的美麗畫面,豐富了感官印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對詩意有了大致的了解。
利用媒體,豐富背誦的形式,讓學生興致勃勃地背誦、記憶,積累變得更輕松,事半功倍。[3]如學習《采蓮曲》,在學生感悟詩意、帶著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背誦。為了讓學生記得更快更牢,教師讓學生跟著古詩新唱里的視頻學唱這首歌,輕快的節(jié)奏,再配上精美的畫面,學生饒有興趣地跟著唱這首歌,一曲唱畢,學生已經學會哼唱。
時下大力提倡互文教學,它引領學生從“教材走向教材”、從“教材走向課外”,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所以,教學“日積月累”時,不要僅局限于學習課本提供的內容,還要讓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使學生的知識容量無限增大。如學完動物成語后,教師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動物成語,建議學生課后掃碼觀看《動物成語故事大全》視頻;還給學生推薦《動物成語故事書》,積累更多的成語。又如學完王昌齡的《采蓮曲》,讓學生交流、比較課前預習時收集的李白、賀知章、白居易等幾位詩人寫的《采蓮曲》,學生感受荷花因美而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贊譽,從而喜愛荷花,可謂一舉多得。
“生活處處皆語文?!边@句話告訴我們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叭辗e月累”中的農時諺語,大多來自生活和生產,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積累,大都可以用科學的道理解釋。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中的“日積月累”,內容是農時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等,為了幫助一年級學生更快地理解,筆者在開學初就通覽整冊教材,并根據教材內容提早布置,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這些現(xiàn)象,再向家人請教,并和家人一起看書或上網搜集相關的資料,使學生在學前就充分了解諺語的來由,這樣,就能學得有趣輕松。
“日積月累”,顧名思義是積累,但最終的目標是能夠融會貫通,并運用到自己學習生活中去,所以,教師在備課和教學時,要先通覽整冊教材,充分了解教材,要有超前意識,能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適時提及日積月累內容,最后再將日積月累適當“反芻”課文。這種雙向重復的識記,能使學生把課文內的積累深深刻印在腦中,最終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