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百勝
摘 要:良好的問題意識是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的動力,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潛質的人才已經(jīng)成為教師們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給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改變。在過去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會以提高學生的應試技巧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采取灌輸式的手段,忽視學生自身的潛能,導致學生的問題意識被限制,逐漸失去了和課堂互動的能力。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傳統(tǒng)教學存在的不足,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構建有助于學生問題意識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
關鍵詞:高中語文 問題意識 培養(yǎng)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24
高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好奇心旺盛,對信息的吸收能力強,高中教育可以說是養(yǎng)成問題意識的黃金時期。語文教育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表達和理解的能力,擴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分析學生的興趣成長需要,建立充滿質疑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產(chǎn)生問題,并且在課堂上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使課堂充滿思維碰撞,真正打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huán)境。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價值
1.提高學生優(yōu)秀精神品質
語文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語言知識和能力的成長,更關系到學生積極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等良好精神品質的發(fā)展,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得到“區(qū)別于標準答案的答案”的機會,讓學生更加樂于挑戰(zhàn),提升自我,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例如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篇課文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是帶著批判的思維去了解這個角色,但是筆者在課堂上卻直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平時有沒有“將自己裝在套子里呢?”這個問題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對自己現(xiàn)實生活的反思,學生們在反思和討論當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寫作業(yè)時不敢使用多種方法,在寫作文時不敢引入新話題,這些何嘗不是一種“將自己裝在套子里”的行為呢?從而讓學生在問題意識的驅動下對課文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精神品質的發(fā)展。
2.增強學生質疑意識
即便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足夠開放的背景下,還是有很多學生無法擺脫對教師以及教材的依賴性,將教師口中的話和教材上的知識當作是金科玉律,不敢違背,導致學生的質疑精神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十分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通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幫助學生擺脫以教師為權威的盲目學習狀態(tài),養(yǎng)成批判思考問題的意識,從而有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困惑,獨立思考問題。比如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節(jié)內容的過程中,筆者在課堂上對學生說自己的觀點和教案上給出的答案不同,認為別里科夫這個角色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從而引起學生的質疑,并且讓學生嘗試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辯駁教師的觀點,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逐漸學會用自己的觀點去解讀文本。
3.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以往的教學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師生單向對話”問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甚至有時候是對立的,導致課堂氛圍十分沉悶,無法展開較好的互動。在新課程改革的環(huán)境下,我們要積極構建出師生平等交流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溝通意識,愿意向教師提出自己的問題。在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到緩解。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時,教師需要主動地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觀點,了解學生在課堂中還存在著哪些不足,從而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樂于參與到課堂上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培養(yǎng)。
4.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創(chuàng)新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動力,語言文字是點燃學生思維活力的重要因素,語文教育對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能夠起到獨一無二的作用,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給學生營造出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產(chǎn)生各種奇思妙想,從而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發(fā)展。例如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這一節(jié)內容的過程中,筆者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成為一個建筑師,那么最想造出什么類型的建筑?希望用到什么材料?顏色會怎么搭配?等等,從而讓學生在想象和聯(lián)想中形成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得到同步發(fā)展。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1.課前預設問題,引導預學
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教師的能力與態(tài)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聯(lián)系,如果教師不提前預設好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那么當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之后就很難給出得體的回答。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走在”學生的前面,在上課之前對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的疑惑進行充分探索,并且向學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預學中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中。
比如,在教學《咬文嚼字》這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情感的表達和文字使用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讓學生養(yǎng)成準確使用語言的表達習慣。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筆者對學生提出了幾個充滿趣味性的問題:古人在說話的過程中是像我們想象的一樣滿口之乎者也嗎?找出幾個古代作者咬文嚼字的案例,想一想,如果你處于當時的環(huán)境,你會提出怎樣的語言表達方式?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教師教學手段的單一,學生最后會只關心教材上的知識,但是通過向學生提出這兩個問題,主動將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的疑惑展示出來,可以將學生的知識學習引向更加廣闊的方向,釋放學生的天性,從而有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2.收集學生問題,掌握學情
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深入學情,了解學生在預習后產(chǎn)生的問題,從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適當調整教學計劃,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從語文預習的特點來講,教師可以以口頭傳遞作為主要的問題收集方式,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設置一個小組長,讓小組長來收集學生在上課之前遇到的問題,傳遞給教師,幫助教師了解學情。
比如,在教學《陳情表》的過程中,利用口頭收集問題的手段,筆者了解到很多學生對于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過程中表達出的究竟是真情還是假意十分感興趣,還有一些學生對于晉武帝在觀看《陳情表》時的想法也很感興趣。因此,根據(jù)學生在上課之前提出的這些問題,筆者調整了教學方案,將文體知識教學的板塊集中在課堂教學的前半部分,并且適當減少時間,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來讓學生進行辯論,思考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學生在上課之前提出的問題是十分寶貴的,如果能夠利用得當,可以更大限度地集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盡情地抒發(fā)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一定要合理利用這一資源,打造開放的課堂。
3.鼓勵學生提問,消除障礙
好奇心是思考的前提,學生愿意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有機會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才是成功的課堂。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寬松舒適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提問來掃除自己認知上的障礙,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一旦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提問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質疑思維品質。
鼓勵學生提問需要教師自身做出努力,從氛圍上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教師在和學生交流時要有耐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久而久之,學生自然會樂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逐漸改善環(huán)境:首先,教師心中要建立起分層提問的機制。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是存在較大差異性的,教師在和不同的學生互動時也要使用不同的內容或者方法,增強各個層次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學困生也樂于參與進去。其次,教師要學會適當延長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地去思考問題,從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產(chǎn)生動口提問的勇氣。
4.重視生成資源,引起質疑
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很多的課堂生成性資源,讓課堂充滿魅力。身為教師,必須要用包容的目光去看待課堂上的這些生成性資源,并且根據(jù)教學的最終目標以及學生的身心成長需求,引用這些生成性資源來進一步調動課堂上的氛圍,引起學生更多的質疑,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在思維不斷碰撞的課堂中產(chǎn)生更多的好奇心,為學生問題意識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
比如,在教學《陳情表》的過程中,對于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流露出的究竟是真情還是假意,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這篇文章之所以可以被應用在教材上,肯定是因為作者的思想是正確的,還有的學生認為作者僅僅只是為了脫困,所以才借助了孝的名義……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出的不同意見,筆者沒有直接判斷哪種觀點是正確的,哪種觀點又是錯誤的,而是讓學生去形成辯證思維,鼓勵學生從事物變化發(fā)展的角度上看問題,同時還給學生舉出了一些典型的例子,讓學生認知到事物不是僅僅只有好或者壞兩種評判方式,讓學生可以從更加完整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之后,再讓學生去重新思考課堂上存在的這一問題,使學生形成全新的觀點。
除了利用辯證思維來處理課堂生成性思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發(fā)散性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方式去客觀看待問題,幫助學生正確處理自己的疑惑,使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
5.合理組織探究,強化能力
每一個學生的思想都是獨一無二的,讓學生之間去進行討論,使學生真正地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充滿爭論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問題。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推進學生的自主合作,針對課堂上的“疑難雜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合作探究,讓學生一起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付出努力,收獲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并且在和他人的對話中增強問題意識上。
比如,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的過程中,筆者按照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了分組,并且讓學生去合作討論以下的問題:在這個故事當中,描述了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的失敗,那么整個故事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在描述別里科夫的婚事之前,作者還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去描述別里科夫的特征,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嗎,對你理解文本起到了什么影響?在你看來,這篇文章諷刺了什么現(xiàn)象?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給學生的合作討論留出了更多的自由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抒發(fā)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學生的合作討論意識和能力還不強,在實際的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無效討論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發(fā)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適時地引導學生,維護班級里的秩序,確保學生合作討論的質量。
6.課后提煉問題,歸納總結
問題意識存在著一定的“新鮮感”,在學生完成了課堂學習活動之后,教師還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去整理本節(jié)課上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延長學生問題的“保質期”,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更好培養(yǎng)。
比如,在教學《陳情表》的過程中,在課堂的最后,筆者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這堂課上都解決了哪些問題,自己還存在什么疑惑嗎?針對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表示自己已經(jīng)解決問題了,但是還是有一些學生提出了新的疑問,其中一個學生說道:教師說要辯證地看待問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就是十分復雜的,那么我們在辯證看待問題的過程中,應當重點看待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呢?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其他學生的思考,筆者首先肯定了這個學生的質疑,之后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全班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等下一節(jié)課一起來分享自己的收獲。
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問題,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課堂學習過程進行加工,在加工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材料積累,并且恰當?shù)厥褂米穯枴⒎磫柕确绞絹頂U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整體。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還需要教師真正地轉變教學思想觀念,認識到現(xiàn)階段教育環(huán)境構建所存在的不足,并且從多個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提供能夠大膽質疑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可以放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疑惑,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裴翠敏《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沈陽師范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
[2] 楊培佩《高中語文教學問題意識訓練研究》,蘇州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3] 張曉文《高中語文“問題教學”研究》,蘇州大學2017碩士論文。
37005019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