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坤耀
摘 要:課后資料袋組成較為簡單,但是其內(nèi)容卻很豐富,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本文結(jié)合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課后資料袋在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課后資料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18
淺淺幾行字,小小一段話,寥寥幾幅圖,便構(gòu)成了小小的課后資料袋。這小小資料袋看似簡單,卻飽含深意,藏著的東西著實不少。以人教版三年級的教材為例,兩冊教材中的資料袋,既包含人物介紹,動植物介紹,也有科學小知識,小背景,更有與文章一脈相承的書籍鏈接,小小的資料袋以其多樣的形式,豐富的內(nèi)容,在“引導學生更加主動了解與課文有關(guān)的信息,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方面有著其獨有的作用,對詮釋課文有著“畫龍點睛”的功效。由此可見,課后資料袋“袋子”雖小,能量不小。
那么,該如何去彰顯這小小資料袋的能量,讓其在提高教學效率,輔助教學上發(fā)揮更大的魅力呢?筆者認為,僅僅局限在課前看一看,課中讀一讀,課后說一說,顯然不夠。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果能巧妙地用,合理地用,適時地用好資料袋,便可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率,達成良好的課堂效果。
一、課前預學看一看,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課前預學是教師們培養(yǎng)學習自學習慣的重要方式。預學是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自身已經(jīng)具備的學習能力,對新的認知對象進行了解、質(zhì)疑和思考的求知過程。在常規(guī)的預習當中,孩子們經(jīng)常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標標自然段,圈圈生字詞,讀讀新課文,打打小問號。這問號即是孩子們在面對新知時,產(chǎn)生疑問的質(zhì)疑點,難以解決的困惑點。而對未知問題的好奇和期待是人的本能,這樣的本能驅(qū)使孩子們前往探究,樂此不疲。所以,若在預習時便能喚醒孩子們的興趣,就猶如餐前一道酸甜可口的開胃菜,讓你胃口大開,對正餐充滿期待。
那么在預習時,為了能正確打開孩子們的興趣點,充分喚醒他們的期待,下對料就顯得很重要。課后資料袋正是這樣一味佐料。預習時引導孩子們關(guān)注到課后資料袋的內(nèi)容,運用“資料袋”去溝通、聯(lián)系,帶著“資料袋”的提示去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分析課后問題,便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預學的效率。
教學《一面五星紅旗》這篇課文,教師要求學生,預學時先自讀“資料袋”中的提示信息,學生從“資料袋”中了解到五星紅旗由來和意義,知道五星紅旗是我們國家的象征,我們應該尊重和愛護國旗……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希望閱讀文本的期待,“今天要預習的課文和五星紅旗有關(guān)嗎?”“課文中講到了關(guān)于五星紅旗的什么事?”為文中中國留學生寧可餓死也不用紅旗換面包的做法作了鋪墊。帶著那份好奇和期待,學生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閱讀中去,化被動為主動,預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課中共學品一品,點燃課堂新的生機
資料袋是課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資料袋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意義。這便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關(guān)注到資料袋的使用,將資料袋和學生的學習結(jié)合起來,融入課堂教學中去。此時的資料袋更像打開課堂大門的一把金鑰匙,豐富學習內(nèi)容,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突破教學重難點。
1.課始鋪墊,點燃熱情
上課伊始,用“資料袋”鋪墊,迅速燃起學生們學習探索的熱情。
《我們的民族小學》課后的資料袋,用簡單的幾幅圖為孩子們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生活畫面。有美麗的傣族姑娘挑起可愛的竹簍,有景頗族、阿昌族、納西族和白族的漂亮服飾。我結(jié)合這個資料袋生動的畫面,找到資料袋涉及的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簡要介紹,又補充了苗族、藏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圖片文字資料。以此為引,在課堂開始時讓學生根據(jù)圖片的服飾和活動來猜一猜這是哪個民族,再進行簡單介紹。此舉大大燃起了學生們上課的熱情,他們興致高漲,表達踴躍。孩子們的興趣點燃了,再帶領他們前往那所西南邊陲的民族小學去看去讀去體悟,他們很快便能融入那個民族大家庭的幸福當中。
《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文主要是通過展現(xiàn)各民族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來體現(xiàn)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jié)。從內(nèi)容上入手,激活學生閱讀興趣,在思想感情上已先和各少數(shù)民族貼近,“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這時回歸文本,感受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jié)友愛,可謂“水到渠成”。
《蜜蜂》一文主要描寫了作者對蜜蜂進行觀察與實驗后的情景。法布爾就好像是一名充滿愛心的人在講述自己的實驗故事。在本課中他將自己的實驗目的、基本流程以及最終結(jié)論都在課文中予以描述。教學時要求學生進行獨立閱讀,了解到法布爾僅僅是觀察了一種昆蟲,在最后展示資料袋時,為班內(nèi)學生講解《昆蟲記》這本書,同時摘錄了書中蟋蟀住宅相關(guān)的片段,當學生聽完這些資料后,對蟋蟀的勤勞以及住宅修建過程大為吃驚,也對法布爾感到深深地敬佩。隨后借助多媒體手段呈現(xiàn)資料袋中法布爾的話,讓學生朗讀后予以思考,感受法布爾的情緒和深層含義,體會這篇文章所蘊含的感情。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課后資料袋,不但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激發(fā)其探究心理,能夠在課后主動閱讀和思考資料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2.課中活用,突破難點
“資料袋”中的提示信息,與課文內(nèi)容密切聯(lián)系,教學中,如果能適時地引入資料袋來展開教學,必將促進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思考和體悟,使原本很生硬的文字變得立體豐滿起來,從而突破學習重難點,起到撥云見日之效。
如《乞巧》這首古詩,因孩子不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乞巧節(jié)”,在學習“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边@句詩的時候困難重重,這也對孩子們深入體悟全詩內(nèi)容提出了挑戰(zhàn)。當課堂“迷霧重重”之時,我及時“撥云見日”請出課后資料袋。有了資料袋的輔助,再適時引導啟發(fā)他們:七夕那天,人們在都做些什么呢?穿針引線背后要表達什么感情?頓時,課堂“活”起來了,孩子們娓娓道來,乞巧節(jié)便是七夕節(jié),講的是傳說中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因為人間的女子希望能在這一天乞求自己能夠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這樣引導,學生對課題“乞巧”便有了深入理解,進而理解全詩,讀出意境。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后資料袋不單單能夠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在引導其閱讀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這一因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難點知識。
《觀潮》一文中主要記敘了作者首次看到錢塘江大潮的情景,其中包含了錢塘江大潮由遠而近的過程。一些學生在閱讀本課之后可能會提出問題:為何錢塘江大潮比其他沿海城市的潮水更加壯觀呢?這一答案并未在課文中提出,但在課后資料袋中圖文并茂地講解了錢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給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示錢塘江大潮的相關(guān)畫面和視頻,幫助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具體特點。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來更加直觀地了解地圖信息,借助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原因,隨后再回到教材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深化他們對本課的理解。
基于此,合理運用語文資料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幫助更多學生解決疑惑,認識到資料袋的重要意義。像類似的資料袋運用的例子還有很多:《玩出了名堂》一課中,利用資料袋對課題“名堂”進行理解突破,知曉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貢獻之大,此乃大名堂。又比如《中國救援隊,真棒!》課后的資料袋,在學習過程中插入其內(nèi)容,可以豐富學生關(guān)于中國人民對其他國家人民的幫助和友誼的了解。
3.課末回顧,畫龍點睛
精彩的課堂往往需要主旨的升華來突出主題。部分課后資料袋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補充延伸,或者是背景知識,在所有的學習結(jié)束時,讓學生再次閱讀資料袋,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情感主旨,理解作者的表達意義,為整堂課“點睛”。
如《孔子拜師》這一課,孩子們無不為孔子虛心好學,彬彬有禮,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感動。通過課后資料袋的學習,可以更全面了解孔子的巨大成就和影響。課后“資料袋”和課文互相聯(lián)系,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孔子,明白了孔子是多么偉大的一個人物,此時反過來再讀課文,就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孔子的形象和魅力了。
《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關(guān)宋慶齡簡介,《奇怪的大石頭》之后提供的關(guān)于李四光幫助中國摘掉“貧油”帽子的介紹,都屬于類似的安排。
三、課后延學讀一讀,滋養(yǎng)課外閱讀的土壤
1.課后閱讀,拓展寬度
美味的盛筵,定能給食客意猶未盡之感。好的課堂,能不斷激勵學生在更廣闊的閱讀空間中去延展、探索。此時的資料袋便扮演一位學習的“引路人”,引導孩子們從閱讀一篇文章到閱讀一類文章,甚至一系列書籍。從了解書中的人物、背景等,到自主地閱讀、搜集、探究,引導著孩子們?nèi)W習更廣博更深奧的課外知識。我們可以用諸如名著品讀課、人物辯論賽、名著手抄報等多樣的形式去豐富孩子們的閱讀體會,讓課后資料袋如活水之源般,源源不斷為學生輸送養(yǎng)分,滋養(yǎng)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
如教學《太陽》一課時,除課后資料袋外,讓學生課外閱讀有關(guān)太陽的知識,推薦孩子們《妙不可言的位置》一文。又如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課文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孔子思想,讓學生自主交流孔子名言,合作背誦孔子的經(jīng)典語言,從而走進孔子,了解孔子,學習孔子?!睹鄯洹芬徽n,更掀起孩子們?nèi)ラ喿x《昆蟲記》的熱潮。
在學完《月球之謎》之后,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人們第一次登月看到的景象,知道關(guān)于月球的未解之謎,感受到了月球的神秘世界。為了讓學生對“月球”有更深的認識,我再次讓孩子們閱讀課后資料袋,其中不但介紹了月球上的引力,還介紹了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命名,通過這類補充閱讀,不斷激發(fā)孩子們探索宇宙的興趣,鼓勵學生自行查找更多的閱讀材料。與此同時,引導孩子們?nèi)ナ珍浺恍┟鑼懺铝恋脑娋?,賦予教材詩意的想象空間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
2.靈活運用,延伸廣度
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對課文的進一步延伸,不但能夠讓小學生深化對知識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可以有效提高其信息觀察和搜集能力。借助于資料袋能夠豐富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培養(yǎng)和提升其自主探究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文言文二則》中《伯牙撫琴》這篇課文講解了俞伯牙與鐘子期二人相識相見相知最終相離的故事,雖然文章字數(shù)較少,但二人的故事卻廣為流傳。在教材資料袋中也予以了簡要說明。本課教學結(jié)束之后,可以讓學生獨立閱讀資料袋,幫助他們理解知音、高山流水這兩個詞的深層次含義,結(jié)合本課內(nèi)容去體會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情誼,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情感。最后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資料袋中的故事內(nèi)容,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整理其他文人墨客關(guān)于友情的詩句,比如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引導學生寫下感悟心得,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語文課后資料袋的講解與分析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帶來非常大的幫助,同時引導學生自己制作資料袋,依靠互聯(lián)網(wǎng)來搜索查閱相關(guān)資料信息,將其記錄補充在課本后,拓展其閱讀視野,促進其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四、教師自創(chuàng)“資料袋”,促進語文素養(yǎng)提升
在語文教材中因為課文篇幅以及教師教學等方面的限制,一部分需要小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內(nèi)容并未融入其中,而依靠資料袋則能夠有效彌補這一缺陷,語文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借助于整理分析學習材料,自主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資料袋,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課后資料袋,要求學生獨立完整地完成日記記錄。然而從實際內(nèi)容來說,爬山虎的腳究竟怎樣爬上墻,在教材課文中并未予以清楚地講述,這也是大部分學生希望能夠了解的內(nèi)容之一。所以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和學生共同制作資料袋來解決問題。首先需要積極搜集整理資料,根據(jù)課文的記敘內(nèi)容來編寫資料袋。讓班內(nèi)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探討,最終進行評價分析,能夠了解到的是部分小組制作的資料袋是:爬山虎的腳在遇到墻壁或者其他物體之后其頂端會分泌出一種黏稠物,這一物質(zhì)是幫助爬山虎能夠牢固貼近墻體的重要元素。另外還有部分學習小組反饋,爬山虎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分泌出一種黏液,這一黏液和墻體內(nèi)的石灰質(zhì)能夠產(chǎn)生化學反應,進而讓其緊緊貼在墻面……借助于自制資料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確保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
總之,小小資料袋,看似不起眼,能量卻無限。無論是預習鋪墊,還是課中穿插,課后延伸,只要能根據(jù)不同課文好好去揣摩,用好用活用對資料袋,使其與文本解讀相互配合,課后資料袋便如一盤精美甜品,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 林靜蓉、傅結(jié)龍《小資料大作用——淺談課后資料袋之妙用》,《語文知識》2017年第20期。
[2] 曾揚明《用好“資料袋”凸顯整合思想》,《河北教育(教學版)》2007年第1期。
[3] 朱清華《小語教材中“閱讀材料”的使用策略》,《新教師》2012年第12期。
3083501908257